第三节 生活习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5&A=2&rec=929&run=13

一、居住
平房 境内一般住房多类似四合院结构,坐北朝南,背风向阳。二道院、三道院、四道院多为富人所用。普通人家是一座正房,一侧或两侧有厢房,前面套院墙留街门。贫苦人家多为三四间草房,外套院墙。各种形式房屋的街门内,多建有照壁,上书“福、禧、寿”等大字,遮断路人投向内院的视线。正房每幢3~5间不等。中间为进间,为通往前后院与两侧房间通道。通道两侧房间为卧室,长辈居东,晚辈居西。若兄弟分居,各居东西两屋,进间锅灶各一,妯娌相背做饭,狭窄不堪。
70年代后,农村新居多是瓦房,旧草房逐渐淘汰。机制的红色“勾子瓦”取代旧时青色“簸箕瓦”。每户多为四间正屋,一侧建厢房或平台房,前套院墙,建门楼。或仿四合院式,前建平房倒厅。
80年代后,以砖、石、水泥、钢筋为主材,形式多样化。玻璃门窗渐多,高敞明亮。至90年代,正房两侧多带有耳房(厢房与正房相连通),正房为卧室、客厅,耳房为厨房、储藏室。街门顶是平台。至2000年,已无纸糊的旧式木格窗。
楼房 80年代起,城镇或农村富裕起来的居民,住房形式渐向楼房发展。农村出现独体两层楼房,有前院,或带一后院;城区建有两层式成排楼群、别墅楼及两户一体、三户一体的群体楼。大多数城市居民住四至六层的群体楼。每户建筑面积大小不等,小者五六十平方米,大者一百多平方米。厨房、餐厅、客厅、卧室、卫生间、阳台配套,水电齐备,自装暖气或集体供暖。
装修与摆设 牟平居民重视室内装修与摆设。50~70年代,一般中等人家都油漆门窗,粉刷墙壁,用彩色花纸糊“仰棚”,仰棚边角、中心装饰各种图案。屋内摆设一般有大立柜、橱桌、杵椅,桌上有座钟、花瓶或玻璃罩花、茶壶、茶盘、茶碗等,橱桌上方墙壁上挂大吊镜。富实人家摆设更讲究,如有镜面大衣橱、雕花红漆洗脸架(镶有镜子)等。居室按礼仪分上下,长辈住正房东间,晚辈住西间和厢房等。70年代后,居室仰棚渐改为石灰镘的白色天花板,屋内摆设不断更新。90年代,城镇居民更重视运用新的技术和艺术手段,创造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如用木板、壁纸、墙布墙毡等粘贴装饰墙面;用瓷砖、木地板块、理石、地毯等铺地面;用雕饰板材、石膏板条、铝扣板等装饰顶棚,悬挂各种灯饰等。90年代末,淘汰宾馆式的装修,追求洁美实用。
二、饮食
主食 居民饮食历来一日三餐,俗称“一天三顿饭”,且花样繁多。70年代以前,以地瓜(含地瓜干)、玉米饼子为主,白面、小米做节日和平时改善生活用。高梁、大豆、豇豆、绿豆、黍子等杂粮,做调节生活用。食用方法繁多。仅地瓜、地瓜干、地瓜面为主食品就有十几种。改革开放后,饮食结构变化很大。多数人主食由饼子、薯类改为馒头、米饭,以面条、水饺、包子、馄饨、油饼、油卷、油条等食品改善生活。以玉米饼子、窝窝头、小米稀饭、豇豆汤、薯类饭调节生活。
副食 70年代,少数较富裕者主食之外稍有副食。一般人家鱼、肉、蛋、糕点之类,只在节日和来客时吃到一点,平时难以见到。80年代后渐有改善。90年代,副食品快速增加,从重吃鱼、肉,转向多吃蔬菜、水果或野菜,既调剂口味,又科学调配营养。奶粉、豆粉等补品大量增加。
菜肴 改革开放前与饼子配合的副食,俗称为“就头”。一般熬菜为上品,熥菜为多,炒菜少见,通常是咸菜、虾酱、面酱、生葱等。70年代后期以来,渐改为熬菜,炒菜。食用蔬菜随着季节走。80年代,蔬菜大棚技术兴起,大型蔬菜市场建立,运输渠道畅通,打破“时令菜”的局限。大白菜、芹菜、西红柿、芸豆、茄子、辣椒、黄瓜等,四季都可吃到,冬夏无分别。食用菌类大量增加。居民习惯早餐菜肴从简,以生拌黄瓜、辣椒、萝卜丝、芹菜、香椿芽或盐制的小菜等为主。午、晚两餐,一般做熟菜一两个,鱼、蛋、肉类成为普通菜肴,排骨、炸鸡、鱼虾类、贝类,也常在餐桌出现。但境内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其菜肴仍较简单。
饮料 60年代后,黄酒少见,农民以饮高度白酒为主。富裕人家有饮茶习惯,一般农民只在节日或待客时饮茶。80年代后,果酒、啤酒、低度白酒成为寻常饮料,饮茶较普遍。90 年代末,饮啤酒、矿泉水、纯净水,尤在城区日渐普遍。儿童饮料品种繁多,如果汁、可口可乐等。
三、服饰
服装 60~70年代,崇尚衣着俭朴,流行俗语:“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男女青年中一度流行军服。80~90年代,衣着观念发生变化,渐从实用、耐穿向舒适、美观和追求款式新颖的享受型转化。旧式列宁服、中山服,渐被取代;棉衣、棉大衣、皮大衣、绒衣(卫生衣)在青年男女中很少穿用。服装衣料除传统的棉布、丝绸之外,各种化纤、混纺、麻、毛、裘皮、人造革备受欢迎。居民服装一般不自做,大都选购成品或购料请人加工。90年代,城镇青年追求时髦款式日盛,服装新潮流行节奏加快。中青年男性,喜着质料优良、做工精细、款式新颖的西服。运动服、宽裆老板裤也广泛流行。妇女衣着如健美裤、蝙蝠衫、牛仔裤、西服裙、连衣裙、超短裙、羽绒服、毛呢制服、裘皮外衣等历久不衰。西服和皮衣,式样不断更新。老年人喜着宽松合适的“休闲服装”,夹克服、宽裆裤较受欢迎。
鞋袜 80年代以后,旧式篮球鞋、皮鞋、棉鞋、凉鞋、水鞋被淘汰,新式胶底鞋、塑底鞋、人造革鞋、旅游鞋、拖鞋、凉鞋代之而起。青年妇女喜穿各种高跟、软底皮鞋、凉鞋。
60年代尼龙袜代替棉线袜。80年代后,袜料、款式随季节而异,式样不断更新,高筒袜、连裤袜,花色品种繁多。
四、冠戴首饰
“文化大革命”时期男女青年盛行戴军帽。80年代后,男女冠帽较流行的有毛、呢料帽和各种太阳帽、鸭舌帽、毛线帽、简式帽等。青年人对戴帽不甚重视。中老年人则根据遮阴保暖需要和个人爱好,戴旧式圆顶宽边草帽、太阳帽、礼帽、线帽、麻绒棉帽等。儿童的布帽、线帽花样繁多,保暖美观。旧时牟平妇女首饰有银钗、银簪、金银耳坠、手镯、戒指等;儿童饰物有镯、长命锁等,后渐绝迹。80年代后,重新兴起戴手镯,耳坠、戒指。青年妇女喜戴长耳坠、大耳环、戒指、手链、项链、表链;少数男中青年喜欢戴戒指。
五、发型
50~70年代,男女都是平头、分头、齐耳短发、刷子辫等。80年代男青年曾一度流行大鬓角、长发,后来多是分头。90年代,少数男青年开始染发。女子发型,60年代,仿电影“《女篮五号》中女主角,时兴“五号头”。“文化大革命”初起,红卫兵强行剪辫,从此绾纂之习断绝。80年代后,中青年流行烫发、披肩发、凤尾发、运动头和大小波浪、蘑菇头、钢丝发等,有绾发髻于脑后的,少数青年女子留直板发,仿西方人染黄发。90年代,又兴焗油染发。
六、美容美体
牟平妇女素尚淡雅清丽。自己美容时淡描眉眼、搽胭抹粉轻涂口红,大多数不喜浓装艳抹。青年妇女多用护肤养肤膏。至90年代,美容院在城区兴起后,城镇部分青年女子染乌嘴唇、绣羽毛眉、洗眉、洗眼线、洗唇线、丰胸、割双眼皮、美体减肥等。农村妇女美容之风较淡。
七、器具
家具 80 年代后,中高档家具,如写字台、大圆桌、书柜、碗柜、电视柜、席梦思床等,城镇广泛使用。70年代的大立柜、高低柜、木床、旧式饭桌,以及80年代的组合柜等渐被淘汰。90 年代后半期,城区多按楼房厅室格局和空间订做或购买矮柜等各种新式家具。农村家具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更新。
家用电器 70年代,半导体收音机渐遍及城乡。80年代,电视机、电冰箱、收录机、洗衣机、电烤箱、微波炉等家用电器,城乡渐广泛使用。富裕者已安空调。2000年,93.7%的居民家庭有电视机,部分家庭拥有录像机、放像机。照明普遍使用电灯。
炊具 70~80年代,农民以柴草灶为主,每天三次起炊,恰迎合老年人喜睡热炕的习惯。城镇居民开始使用液化气灶,辅以燃煤锅灶。90年代后期,液化气灶由初兴的点火灶换成自动打火灶。全区平均每百户居民拥有液化气灶58.8台。城镇居民家庭和富裕农民家庭所用炊具有高压锅、电饭锅和不锈钢、铝制品炊具等。排气扇、抽油烟机也广泛使用。山区少数农民仍使用铁锅、木勺、泥盆和条编笊篱等旧式炊具。
餐具 茶具 50~60年代,普通人家仍以传统的泥盆、泥罐、泥盂、泥钵、泥敞盘(矮边敞口泥盘)、砂碗(砂土陶器)、柳条盘和一般瓷碗、瓷碟等为主。70年代后,泥、木餐具渐被陶瓷、搪瓷、铝和塑料制餐具所取代。80年代后,碗、碟、匙之类瓷器餐具愈益精细,搪瓷、不锈钢餐具渐普及。至90年代,几乎普遍运用精细瓷、钢、铝、塑等餐具。
60年代,居民的茶壶、茶杯均以瓷制为主,质地较精细,形状、花色各异,除实用外,还是生活优裕者餐桌上的装饰品。极少数人崇尚具有鉴赏价值的成套陶土质的壶和杯,其质地细腻,一般认为泡茶味道好。竹篾皮暖水瓶逐渐普及。70年代后,玻璃茶杯渐多。80年代后,竹皮暖水瓶渐被铁皮、塑料皮暖水瓶代替,茶杯仍是玻璃和瓷制品。
八、洁具和钟表
70年代,城乡居民家庭一般无洗浴设备。80 年代后,城乡居民多装有太阳能热水器、浴盆等洗浴设备。座钟、挂钟、石英钟等遍及每个家庭。成人多数和部分学生有手表。
九、交通通讯工具
20年代末,境内始有自行车,多为经商者所有。70年代普及。80年代,城镇居民上下班、农民出门办事甚至下田干活,习惯于骑自行车。90年代,中青年中购置摩托车的很多,少数家庭购置汽车。近程办事和探亲开三轮机动车或骑摩托车,骑自行车。远程办事乘公共汽车。程控电话渐普及城乡,少数城镇居民用上移动电话和寻呼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