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教学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5&A=2&rec=787&run=13

一、语文教研
1984~1987年,改革“文化大革命”时期过分强调语文的“政治性”偏向,提出“工具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指导思想 。以“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的思路指导阅读教学。写作训练强调“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原则。同时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级各类写作竞赛。校校成立文学社,社社办文学报。全县参加各级各类作文赛获奖学生300多人次。教研室汇编选文200多篇,发给学生,推动语文教学。1988~1996年,推广布鲁姆教学理论,倡导“自学辅导法”。1997~2000年,开展“大量读写、双轨运行”实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实验中涌现出1个市级示范学校,6个市级先进学校;21名市级先进教师;学生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文章43篇。
二、数学教研
1982~1985年,着重研究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推广“读、问、议、讲、练”五字教学法。1985~1990年,重点研究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验“问题讨论法”和黎世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1990~1995年,主要研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展“自学辅导法”实验。1996~1999年实施素质教育,按“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分类指导,分流施教”原则,开展“异步教学”研究。2000年,进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两主”教研。其间有数名教师课堂教学被评为市级优质课,5篇经验论文在省、市会议上交流获奖,其中3篇公开发表。
三、英语教研
1985~1990年推广布鲁姆教学理论,提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采用“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听、说、读、写”并行的教法。1991~1996年,重在研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英语交际能力。1997~2000年,推行素质教育和“两主”教学,承担国家教育部“九五”期间“大面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课题实验,推广张思中“适当集中、反复循环、因材施教、阅读原著”教学法。全区有4所学校被国家教委评为“张思中外语教学实验先进学校”;区教研室被教育部评为“张思中教学法培训优秀基地”。
四、化学教研
1983~1996年,推行“自学辅导”法,强化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采用配套教材为《烟台市初中化学实验教材》。1997~2000年,承担省《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实验。1999年,教研室撰写的《构建“自学辅导”模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在《中学化学 》发表。2000年6月,该课题研究成果呈报省课题实验领导小组。
五、政治教研
1978~1983年,教研重点是实行启发式。1983年后,转向“优化 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中心课题是“以德育为中心”养成教育和以激发学习兴趣为目的的“学法”探讨。1997年后,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六、物理教研
1982~1983年,组织教师学习大学普通物理,1983年后,转向教法改革研究。先后归纳出“问题讨论法”、“诱导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法。90年代末,提出“根据记忆机制提高脑功能”理论,实验效果明显。
七、历史教研
1983~1996年,进行布鲁姆教学方法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1996~1997年,进行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两全”改革。1998年后,由“两全”转向“两主”教学实验,实施素质教育。
八、生物教研
1982~1996年,推广“读、议、讲、练”教学法。1996~1999年,推广“导学式”教法。2000年,推行“两主”教学研究。实验中学获烟台市“生物竞赛优胜学校”锦旗。
九、地理教研
1983~1996年,按照“三为主”原则,实验并推广布鲁姆教学法。1997~2000年,由“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实验逐渐转向“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研究。强调以多种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树立维护全球生态环境的新观念。
十、美育教研
20世纪80年代,初中美育途径主要是艺术课教学,开展文体活动和“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活动等。这一时期因为抓智育,多忽视美育,音、美课时常被其它课挤占。90年代,随着国家教委对初中音乐、美术教学计划的调整和1997年后素质教育的实施,牟平初中美育逐渐走向规范化:开足开齐艺术科目与课时,加强音美教师的配备与培训;开展音美教师基本功比赛活动和对学生具有美育意义的各种课外活动;1999年8月,教研室专设艺术教研员,建立区、镇、校三级艺术教研网,开展教研活动。同时,在各学科教学和校园的美化中,注意渗透美育。
十一、劳动技术教研
1994年,教研室始设劳技课教研员。1997~1998年着重学习有关教育理论,端正劳技教育思想。1998~2000年推广示范操作法、作品展示法、模仿实践法、智力激励法。重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十二、活动课教研
1978~1986年,为初步开展阶段。第二课堂被视为课堂 教学的延伸与补充,目的是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阅历。县教研室每学期举行一次竞赛,如“读写大赛”、“现场作文赛”等 。1987~1995年,为发展阶段。把第二课堂视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智力和能力的重要手段,各学科均有活动小组,定期活动。语文科普遍成立文学社。宁海二中的学生“手抄报”获全国“手抄报大赛 ”一等奖。宁海 一中“柳丝文学社”的《柳丝报》,博得峻青等著名作家的好评,并为其题写“柳丝飘绿,荫蔽齐鲁”匾额。1996~2000年,为提高阶段。按照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要求,把“第二课堂活动”改称“活动课”,由教师按计划要求进行分类指导,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和创造精神及实际操作能力。教研室每年举行一次“十佳主题活动”和“最佳活动单位”评比。至2000年,全区活动课教师撰写的论文获各级奖励共24篇,学生的“小制作”获国家一、二等奖者5人次;获全国作文竞赛奖者30多人次。1999~2000年,学生在报刊上发表文章3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