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构 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5&A=2&rec=21&run=13

牟平全境在地质史上长期处于基本稳定状态,褶皱较简单,断裂较多。以近南北向和东北向压扭性断裂为主,其次为北西向的压扭性断裂。
一、褶皱 
牟平处于乳山—威海复背斜的西翼,背斜轴自乳山市台依向北东经昆嵛山主峰、文登汪疃、威海环翠区羊亭,于环翠区田村倾没,轴向北东。胶东岩群第二岩组第一岩段组成核部,第二岩段构成两翼。由于受多次岩浆活动的影响,其褶皱形态受到严重破坏。
复背斜构造带是一长期隆起区,为胶东地区古老的构造型式。它制约着地貌形态的变化。昆嵛山山脊方向,大致与复背斜的轴部相吻合,形成天然分水岭。
二、断裂 
牟平—即墨断裂带 发育在胶东隆起的中部,是一条延伸远、规模大、活动时间长的强烈构造带,为胶东半岛区域地质的重要分界。胶东岩群的分布明显受断裂带的控制。断裂带以西以胶东岩群第一岩组为主,断裂以东为胶东群第二岩组。它由桃村—陡山、郭城—即墨、牟平—朱吴—店集、水道—海阳—青岛、乳山—留格庄五条相互平行、间距(约10公里)大致相等的斜列断裂组成,走向北东40~45°,倾角60~70°,全长100余公里,宽40~50公里。断裂带对区域地质构造的生成、发展有重要影响。断裂带内蕴存金、铁、铅、锌等金属。断裂带与蓬莱—威海断裂带的交汇部位,民国37年(1948)曾发生一次6级地震。
金牛山断裂带 近南北向(5~15°),分布于牟平至乳山一带。由小寨—西山、下雨村—阎家夼、上潘家庄—刘家夼、八甲—唐家沟—辉寨、金牛山—寨前、军石—下洼、曲家口—上夼等七条大致相互平行,近等距离排列的压性、压扭性断裂与矿化带组成。以金牛山带为中心,东西两侧每隔4~5公里一条对称分布。其中金牛山断裂规模最大,发育最典型,走向北东10~20°,倾向南东,倾角60~70°。断裂以挤压破碎为特征,沿断裂带多有泉水出露,断裂带控制着金矿、黄铁矿的成矿作用,断裂带内蕴存金、银、铁、钨、硫、磷等。据史料记载,在这条断裂带延伸方向上,发生过五次地震,其中大于5.5级的地震4次,小于5.5级的地震一次。最后一次是民国28年(1939)1月8日,发生在巫山(今乳山市),伤亡百余人。1980年11月24日在王格庄以西又发生三级地震。
养马岛—崆峒岛断裂带 此为北西向张扭性断裂,分布于牟平外海,与亦经牟平外海的蓬莱—威海断裂带性质相似。其断裂规模较大,长约100公里,宽5~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