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村 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5&A=2&rec=17&run=13



境内现有608个行政村,所列户数人口为2000年数。各村命名历代沿袭姓氏、地形、军事设施、路桥、里程、生态环境、行政单位、古迹、典故、职业行业、馆店、传说、人仙等。

宁海镇(65个村)
文化里 位于城区文化路东侧,宁海镇政府驻地,有516户1392人。1945年8月以前,因位于故宁海州城(牟平县城)南门内,旧称南门里。抗日战争结束后,因儒林街处该村中心,出读书人,更名文化里。
北系山 位于城区北,北濒黄海,有252户670人。元代杨姓、孔姓先后来此定居,因村址处系山北面,故名。明代,曲姓由黄县迁来定居。
陈家疃 位于城区西北,有246户554人。明洪武二年(1369),陈姓由云南迁此建村,取名陈家疃;洪武十年于村西建一营寨,附近多古墓,时有貉子出没,得名貉子寨,后取吉祥嘉言之义,更为鹤止寨。解放后改称陈家疃。
盐滩 位于城区北,牟山东北,北濒黄海,有273户764人。清雍正年间,孙姓由今莱山区初家镇孙家滩迁此定居,以晒盐为业,取名小滩;清末,更名盐滩。该村东南,崔姑山西麓有自然村崔家庄。明代崔姑山上有一尼姑庙,尼姑姓崔,建村后得名崔家庄。
西系山 位于城区东北,系山西,有383户1064人。明初,孙姓由云南迁此定居,村址处系山以西,得名西系山。
东系山 位于城东北,系山东,沁水河入海口西岸,有615户1731人。明嘉靖年间刘姓由文登县鸭儿湾迁此建村,村址处系山东麓,得名东系山。
堆金泊 位于城区西北,鱼鸟河东岸,有98户330人。明末建村,因村址处牟平城西北方向,命名对角泊;1920年以村附近土地肥沃高产,取其义更名堆金泊。
梁家疃 位于城区西北部,鱼鸟河东岸,有82户226人。清代,梁姓迁此建村,得名梁家疃。
寇家疃 位于城区西北,牟山南,有217户564人。明末,寇姓来此定居,得名寇家疃。
贵家疃  位于城区西北,鱼鸟河东岸,有280户785人。宋代中期,贵姓由云南迁此定居,得名贵家疃;明洪武年间,孙姓又从云南迁此定居。
坝疃 位于城区西北,鱼鸟河东岸,有211户634人。明初,刘姓、王姓在此居住,和睦相处,命名义和庄;清康熙年间,以村西有一河坝,更名坝疃。
石硼 位于城区西北,牟山之阳,有110户300人。明初建村,以村东南塂上有两块巨石,取名石硼。
王家埠 位于城区北,崔姑山西南,有210户510人。明代,王姓迁此定居,得名王家庄。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以村西有一高地更名王家埠。
孔家疃 位于城区北,崔姑山西南,有375户986人。元至正年间,孔氏49代孙孔士元在牟平为官,其后代徙此定居,得名孔家疃。
城北村 位于城区北部,有380户1047人。明代,曲姓由黄县北马村迁来定居,得名曲家疃。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以该村地处牟平城北更名城北村。
高金埠 位于城区东北,崔姑山南,有160户448人。明洪武年间赵姓由云南迁至,林姓明初由云南迁来定居。因村地势较高,村附近曾有人淘过金 ,故名高金埠。
曲家埠 位于城区东北,沁水河西,有200户500人。明初,林姓由云南迁来定居,以村附近岭上有一庙宇,命名北埠庵;明末,曲姓迁此更名曲家埠。
西李家疃 位于城区东北,系山西南,有200户590人。明洪武年间,李姓由江苏上元县达摩村迁此定居,得名李家疃。后村东又建一村,命名东李家疃,故此村更为西李家疃。又因此村东西都是塂,所以外村也有称“夹板李”之说。明末,李姓迁至玉林店乡北藏家庄。
东李家疃 位于城区东北,沁水河西,有126户368人。明洪武年间,李姓由江苏上元县达摩村迁此定居,因村西有李家疃,故名东李家疃。
隋家疃 位于城区东北,系山南,有175户481人。明初建村,地处高地,得名东埠村。清嘉庆年间,东系山隋姓有人在京为官,并有茔地在东埠村西,东埠村负责看护,因羡慕隋姓势力,将东埠村改为隋家疃。
西北坝 位于城区西北部,有394户1042人。明末建村,原村北有一小村唐家疃,1945年8月二村合并,因村处故护城河西北面一条大坝后,得名西北坝。
姜家庄 位于城区西北部,护城河西岸,有272户786人。明末,姜姓由莱山官庄迁来,牛姓从牟平城西关迁此,命名姜牛庄。后牛姓断传,1945年更名姜家庄。
马家泊 位于城区西北部,有245户678人。清初,此处属马姓的一个庄子,得名马家庄。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以地处平泊,更名马家泊。
西关 位于城区西部,有1040户2498人。因村处牟平旧城西门外,取名西关。
苏家疃 位于城区西北部,有330户890人。明初,苏姓由小云南迁此定居,得名苏家疃。
沙河崖 位于城区西北部,通海路西侧,有254户663人。明初,李姓由江苏扬州迁此建村,村北有一沙河,故名沙河崖。
董家疃 位于城区北部,通海路西侧,有300户800人。元初宁海州刺史董友(山东沾化人)的后裔在此定居,得名董家庄。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董家疃。
新牟里  位于城区中北部,有1025户2734人。1945年8月前统称西门里,抗战胜利后常家巷、磨盘街统一命名为新牟里。
西桂里 位于城区中部,有454户1162人。1945年8月前统称西门里,抗战胜利后以城西解甲庄境内桂山命名西桂里。
南店子 位于城区西南部,有378户980人,北靠护城河。明末,曾有人在此开店,建村后命名店子,因地处城南,又名南店子。1980年7月地名普查时,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故用其别名南店子。
北翠里 位于城区中部,通海路两侧,有551户1365人。1945年8月前统称北门里,抗战胜利后取城北崔姑山“崔”字谐音,命名北翠里。
新华里 位于城区中部文化路西侧,有650户1700人。解放前统称南门里。抗战胜利后,中共胶东区专署在此设新华报社,故以报社取名新华里。
顺正里 位于城区中部文化路西侧,有488户1250人。1945年8月前统称南门里,牟平故城南门为顺正门,解放后以此命名顺正里。
王家疃 位于城区北部,422户1223人。明初,王姓由诸城迁此定居,得名王家疃。
西油坊 位于城区北关大街北,有312户774人。明初,邹姓由小云南迁此定居,开设油坊,得名油坊。后村东又建一村也开油坊,命名东油坊,该村更名为西油坊。
东油坊 位于城区东北部北关大街北,有713户1756人。明代,王姓由诸城迁此定居,并在此开设油坊,因村西有一油坊,故名东油坊。
集庆里 位于城区中部北关大街南,有716户1898人。1945年8月前,此处属牟平城东门里,抗战胜利后以故城东门集庆门得名集庆里。
杜家村 位于城区东部,有331户854人。明代,杜姓迁此定居,得名杜家疃。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杜家村。
永安里 位于城区东部,政府大街北侧,有530户1470人。东汉时,此地即有人定居,因处故城东门关口外得名东关。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命名永安里。
农商里 位于城区东部,政府大街南侧,有420户1175人。旧称东门外小关,抗战胜利后因该处居民多从事农商业,得名农商里。
新建里 位于城区东部,农商里南,有788户2098人。1945年前,此处有柳林集、王家园、杨家庄3个自然村。抗战胜利后3村合并,命名新建里。
正阳里 位于城区东南部,有680户1509人。民国前,此处属于家庄、关东头、塔寺后、杨家庄等村管辖的一部分,民国时划为三甲村、四甲村、五甲村、六甲村等自然村。1945年8月,因几个自然村中心处有一条正阳街(此街位于该里中心向阳处),命名正阳里。
金岭 位于城区东北部,沁水河西,有260户677人。清代,此处有一庙宇,曲姓迁来定居得名曲家庵,后以该村低洼,更名曲家洼。1980年12月,该村从曲家埠大队析出自成大队,因与县内大队重名,以村后有一土岭,又清代曾在村东淘过金,更名金岭。
胡家楼 位于城区东北部,南靠北关大街,有282户696人。明代,骠骑将军胡来贡镇守鹤止寨(现陈家疃西北),曾在此建一别墅楼,后繁衍生息,人口增多,得名胡家楼。
邵家塂 位于城区东北部,有216户500人。元末,邵姓来此定居,村北有一塂(高起的土坡),得名邵家塂 。
芷坊 位于城区东北部,端午山西北,有501户1150人。明初,王姓由诸城迁此定居。此处原有东庄、南庄、纸坊三村,后三村合为“纸坊”(早年有扎纸户得名)。1945年8月,嫌“纸坊”含义不雅,由县人民政府更名为芷坊。
桥子 位于城区西南部,牟(平)乳(山口)公路北侧,有170户450人。元代中期,张姓迁此定居,村南有一小桥,故名桥子。
祝家庄 位于城区西南部,牟(平)乳(山口)公路南侧,有270户706人。明末,祝姓由云南迁此定居,得名祝家庄。 村南有自然村,明末胡姓由云南迁此定居,得名胡家庄。
方家庄 位于城区南部,工商大街西段北侧,有146户346人。明末,方姓由云南迁此定居,得名方家庄。
南关 位于城区中部,护城河南侧文化路东侧,有283户894人。明初,王姓由小云南迁此定居,村处故城南门关口外,得名南关。
南沟 位于城区南部,有380户885人。明末,王姓在此给地主种地,地处县城以南,村中有一沟,故名南沟。 村东北侧有自然村,清代苏姓在此落户给地主种地,得名苏家庄。
王贺庄 位于城区南部,由王家庄、贺家庄2个自然村组成,村委驻王家庄,有320户800人。明末,王姓迁来建王家庄;宫贺二姓建宫贺庄,清代,宫姓断传,更名贺家庄。1956年,二村成立高级社,取二村村名首字定名王贺庄。
庙沟 位于城区东南部,护城河南岸,有443户1258人。明洪武年间,宫姓由江苏泰州迁此定居,村南有一土地庙,庙上有“庙儿沟”3个字,以此得名“庙耳沟”,1945年8月简称庙沟。
沁水庄 位于城区东南,沁水河西岸,有156户438人。明初,坝疃村民迁此,给城东门外曲姓地主种地,得名曲家庄。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以村处沁水河畔,更名沁水庄。
沙家庄 位于城区东南,沁水河西岸,有279户700人。明代,沙姓从云南迁此定居,得名沙家庄。
照格庄 位于城区东南,牟(平)浪(暖口)公路东侧,有400户980人。明洪武年间,宫姓由江苏泰州迁此建村。一说明初李姓由江苏上元县达摩村迁此建村。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东顶山赶会,村里有一“照”字旗插在八里塂上,以使北来赶会的人辨认方向,以此得名照格庄,原为东西两村,1955年合为一村。村西有岳石文化遗址——照格庄遗址。
王家窑 位于城区南,浩岭山东北,有197户519人。明初,王姓由小云南迁此,以烧砖瓦窑为业,得名王家窑。
金龙庄 位于城区南,金龙山北,有227户593人。明代,胡姓在此定居,得名胡家庄。清雍正九年邹姓迁来买下胡姓房产、土地,更名邹家庄。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以邻近金龙山更名金龙庄。村北有自然村,原是树林,杨姓迁此定居时得名“杨栏”,1945年8月更名杨家庄。
山西头 位于城区南,金龙水库北,有131户330人。清初,刘姓迁此定居,因地处峧山西麓,得名山西头。
高格庄 位于城区东南,峧山东麓,有168户410人。明末,高姓迁此建村,得名高格庄。
嵎峡河 位于城区南,孤在顶西,有400户1200人。明初,刘姓由文登鸭儿湾迁此居住;于姓从海阳司马庄迁来,地处山沟,多水流,得名于家河。后于姓破落,刘姓以地处山夼沟流,更名嵎峡河。
永安庄 位于城区南,峧山西南,有131户305人。清代,曲姓来此定居。村附近有一大沟,得名桩子沟。民国初年,更名永安庄。村西有自然村金龙夼,地处金龙山南坡一夼内,1942年得名金龙夼,后村中人口多迁至永安庄。
义和夼 位于城区南,峧山南,有60户180人。清代,解姓在此居住,得名解家河。后多姓相继迁此,和睦相处,民国初年,更名义和庄。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以地处山夼更名义和夼。
顾家庄 位于城区南,月牙口西,有72户170人。明末,周顾二姓迁此定居,得名周顾庄。后顾姓人口渐多,更名顾家庄。
阎家疃 位于城区南,月牙口西,有90户250人。清道光年间,由文登阎家泊迁来居民看庵落户,得名阎家疃。
养马岛镇(8个村)
洪口 镇驻地,位于养马岛中部,照北顶东南,有298户826人。明洪武二年,杨姓由小云南迁牟,明初由县城东关徙此建村,因村址东西原有南北沟,故村命名横沟,后雅化为鸿口,建国后演变为洪口。
马埠崖 位于镇驻地东北,虫娘娘庙东,有337户873人。明末,王姓自云南迁此建村。村前有陡崖,崖下有淤泥,人畜行此易下陷。明代曾在山上牧马,把未驯服之马驱至此处易捉,故称陷马崖,后演变为马埠崖。村北有自然村,明初林姓由云南迁此建村,得名林家庄。
孙家疃 位于养马岛东端,看牛山南,有302户908人。明末,孙姓由牟平县王家庄迁此建村,得名孙家疃。
杨家庄 位于养马岛西端,西大山南侧,有174户517人。明代,杨姓由安徽合肥迁此建村,得名杨家庄。
黄家庄 位于镇驻地西,西大山东南侧,有329户908人。明代,黄姓由江西南昌府石城县迁至宁海州,清初又迁此地建村,得名黄家庄。
中原 位于镇驻地西,西大山东侧,有241户737人。明代杨姓由安徽合肥迁至养马岛杨家庄,后又迁此建村。凡来养马岛之杨姓东住洪口,西住杨家庄,此村处两村中间,故名中原。
张家庄 位于镇驻地西,西大山东侧,有187户484人。明万历年间,张姓由云南迁此建村,得名张家庄。
驼子 位于镇驻地东北,虫娘娘庙南,有232户647人。明初,林姓由云南迁此建村,村南有一巨石,状若骆驼,得名驼子。
武宁镇(40个村)
西武宁 镇驻地,位于鱼鸟河中游东岸,牟(平)乳(山口)公路南侧,有278户821人。明末建村,因村址低于东村武宁,取名下武宁。1945年8月,更为西武宁。
新垦庄 位于镇驻地西南,围子山东麓,有34户97人。清末,孙姓由刘家埠(今属莱山区)迁来,姜姓由南自格庄迁来,因为新建之村故名新垦庄。
周家庄 位于镇驻地西南,围子山东南,有87户275人。明末,周姓迁此定居,得名周家庄,亦称周家堡。
南官庄东 位于镇驻地北,鱼鸟河西岸,有269户830人。明朝中期,实行“庄田制”,一官员曾在此设庄园,许多佃户在此种地,得名官庄。村位于官庄东南,得名南官庄东。
南官庄西 位于镇驻地北,辛安河与鱼鸟河之间,有221户724人。村位于官庄西南,命名南官庄西。村南有自然村,明正统年间,刘姓自牟平城内迁此定居,得名刘家庄。
北官庄西 位于镇驻地北,鱼鸟河下游西岸,有183户618人。清初建村,因村位于官庄北,解放后又分为两村,此村居西,得名北官庄西。
北官庄东 位于镇驻地北,鱼鸟河下游西岸,有255户709人。清初建村,村居官庄东北命名北官庄东。村西有自然村,明万历年间俞姓由牟平城南门里迁此定居,得名俞家庄。
东谭家泊 位于镇驻地北,辛安河东岸,北濒黄海,有324户835人。明隆庆年间,谭姓由云南十八株柳树下迁此建村,地处平泊,得名谭家泊。清乾隆年间,辛安河下游改道,由谭家泊村中间向北入海。两岸人家为免遭水灾,各自向东西迁移,因而形成两个自然村,河东岸的为东谭家泊。
于家庄 位于镇驻地西北,鱼鸟河西岸,有65户177人。清康熙年间,韩姓先来此定居,于姓相继而来,两姓相处和睦,于姓人口多,韩姓尊让于姓,故名于家庄。
七里店 位于镇驻地西北,成(山卫)龙(口)公路南侧,有116户309人。明万历年间,王姓在此开店,离县城7华里,建村时得名七里店。
五里头 位于镇驻地北,成(山卫)龙(口)公路北侧,鱼鸟河东岸,有452户1187人。元末,孔姓迁此定居,距城五华里,得名五里头。
路西 位于镇驻地西北隅,垛山东北脚下,有544户1499人。明末,徐姓在此建村,当时村东有条北通烟台、南至南海的大道,故命名路西。清初,有人在村南开店,后发展为一自然村,因村子小,得名小路西。解放后,小路西改名南路西,故路西更名北路西,二村合称路西。村委驻北路西。
直格庄 位于镇驻地西北,鱼鸟河西,有233户706人。清初,宇姓由刘家埠迁此定居,村东早年有一条直通州城的大道,得名直格庄。
姜村 位于镇驻地西北,成(山卫)龙(口)公路南,鱼鸟河西岸,有248户717人。清嘉庆年间,姜姓由棉花洲村迁此定居,得名姜格庄。1983年2月从直格庄大队析出,自成大队,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故更名姜村。
张家村 位于镇驻地西北,鱼鸟河西侧,有155户412人。清康熙年间,张姓由养马岛迁此定居,得名张家庄。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张家村。村南有自然村,清道光年间宋姓迁此定居,得名宋家庄。
小埠子 位于镇驻地西北,牟(平)乳(山口)公路北侧,有242户738人。明代,姜姓在此定居,村南有一小高地,得名小埠子。
北留德庄 位于镇驻地东北,牟(平)乳(山口)公路北侧,有425户1186人。据传明代有一知州为官清廉,调任时沿途民众相送,行至此处,应民所求,留言“待父母如同子女”。此处建村时,命名留德庄,后村南又建一村名为南留德庄,此村居北,更名北留德庄。村东有自然村,明代有人在此给上武宁曲姓看茔,得名曲家庄。此村名与县内村重名甚多,官府经常以此多收赋税。清末,村长赵恒山以金钱疏通官府,以村处城西更名城西庄。
常留庄 位于镇驻地东北,牟(平)乳(山口)公路南侧,由南留德庄和常家庄2村组成,村委驻南留德庄,有162户454人。明末,何姓由北留德庄迁此建村,地处留德庄村南,得名南留德庄。常家庄,清代有人在此定居,给牟平城常家看茔,得名常家庄。
王家庄 位于镇驻地西,牟(平)乳(山口)公路西,土布岭西北,有97户275人。清初,王姓迁此定居,当时村附近果树甚多,地处高塂 ,得名果木塂。清代中期,王姓人口渐多,更名王家庄。
张家疃 位于镇驻地西,垛山东,鱼鸟河西岸,有62户175人。明初,张姓迁此定居,得名张家疃。
侯家疃 位于镇驻地西,北靠张家疃,有64户181人。明初,侯姓迁此建村,得名侯家疃。
留生院 位于镇驻地西,垛山东南,有221户667人。明末,周姓由云南迁此定居,得名周家疃。村址原有一寺庙,名为留僧院。1945年,村更名留生院。
仇家疃 位于镇驻地西南,高陵行西坡,有167户523人。明初,仇姓迁此定居,得名仇家疃。村北有自然村,明代姜姓迁此建村得名姜家庄,1955年合入仇家疃。
吕家疃 位于镇驻地西,垛山东南,有131户402人。明末清初,吕姓迁此定居,得名吕家疃,后曲姓迁来定居。
浩家庄 位于镇驻地西,鱼鸟河西侧,牟(平)乳(山口)公路北侧,有209户586人。宋时郝姓迁此定居得名郝家庄。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浩家庄。
牟家庄 位于镇驻地西南,牟(平)乳(山口)公路南侧,鱼鸟河西岸,有135户400人。清代牟姓迁此定居,得名牟家庄,亦称牟家嘴子。
北岭前庄 位于镇驻地南,鱼鸟河东岸,有63户185人。清代徐姓由文登迁此定居,村南有一丘陵,取名北岭前庄,简称北岭。
东岭前庄 位于镇驻地南,浩岭水库西,有32户93人。清代赵姓由云南迁此定居,得名赵家庄。后因居北岭前庄东,更名东岭前庄。
上武宁 位于镇驻地东南,牟(平)乳(山口)公路南侧,有589户1615人。据传古时此处驻军军官拜武宁侯。明洪武元年(1368)曲姓由黄县蒲兰村迁此建村,得名武宁。后村西建下武宁,遂更名上武宁。
严家庄 位于镇驻地东南,浩岭山西,有225户674人。清末,严姓由东北逃荒至此定居(一说明末严姓由云南迁来),得名严家庄。
南塂村 位于城区南,镇驻地东南,有318户912人。明代,王姓由莱州迁此定居,因村处宁海州城南一塂上,故名州南塂。1945年8月后,简称南塂。
南自格庄 位于镇驻地西南,牟(平)乳(山口)公路西,有358户1021人。元末,张姓来此定居,当时此村无“鞑子”(元时对蒙古统治者的蔑称)统治,得名自革庄,表示自治之意,“革”后演变成“格”。
陡崖子 位于镇驻地西南,黄帽顶东,鱼鸟河西岸,有594户1708人。明代,曲姓由云南迁此定居,村西有一陡崖,村得名陡崖子。
北堠子夼 位于镇驻地南部,鱼鸟河东岸,牛脚石西侧,有161户508人。明初,韩姓由云南迁此定居,村西筑一土堠,以备战时点烟火作信号联络,又地处山夼,得名堠子夼。后村南又建一村,为南堠子夼,此村逐更名北堠子夼。
南岭前庄 位于镇驻地南,大鱼鸟河东岸,牛脚石西北,有117户315人。清代,谭姓由官庄迁此定居,村北有一山岭,故取名南岭前庄,亦称南岭。
王从曲 位于镇驻地南,鱼鸟河西岸,双山东北侧 ,有220户649人。明洪武年间,曲姓由黄县迁此建村。据传,古时村西山上有一对金马驹和两条大虫,大虫经常到金马驹槽子喝水,自称虫中之王,后演变为“王从”,村内曲姓多,得名王从曲。
西王从 位于镇驻地西南,鱼鸟河西岸,双山东北脚下,有169户499人。村名由来传说同王从曲。此村居西,得名西王从。
心合 位于镇驻地西,鱼鸟河西岸,双山东侧,有281户741人。该村由东王从和王从林二村组成,村委驻东王从。村名由来一说同王从曲,此村居东,得名东王从;一说元末,王、丛二姓来此建村,取名王从。清初林姓由文登林村迁此建王从林。1968年二村合并,取全村人心相合之意命名心合。
南堠子夼 位于镇驻地南,鱼鸟河东岸,土沙地北,有168户470人。清代曲姓由上武宁迁此建村,村北原有一堠子夼,故名南堠子夼。
邵家沟 位于镇驻地南,鱼鸟河东岸,囫囵顶北侧,有100户281人。清代,邵姓由邵家塂迁此定居,地处沟畔,得名邵家沟。
高陵镇(56个村)
高陵 镇驻地,位于高陵水库北,辛安河东岸,牟(平)乳(山口)公路西,有561户1757人。明末,曲姓由黄县北马村迁此建村,地处丘陵高地旁,故称高陵。
唐家夼 位于镇驻地西北,辛峪河南,金马山东北夼,有362户1101人。明初唐姓由莱山迁此建村,因地处金马山东北夼,故名唐家夼。
西洼 位于镇驻地西北,辛峪河北岸,狍山东南,有260户779人。明初宋姓由河南来此建村,地处北辛峪西,地势低洼,得名西洼。
曲家疃 位于镇驻地西北,狍山东南,有311户902人。明洪武元年曲姓由黄县蒲兰村迁此建村,得名曲家疃。
祝家疃 位于镇驻地西北4公里处,狍山东南,有252户700人。明末于姓由磨山迁此建村,因位于西洼、曲家疃村东,故命辛峪东庄,后祝姓又迁此定居,1931年更名祝家疃。
郭家 位于镇驻地西北,祁顶南,王家山东,有286户874人。明代郭姓由云南迁此建村,得名郭家。
后沟 位于镇驻地西北,祁顶东北,有179户550人。明初汤姓由云南迁此建村,地处辛峪北山沟里,得名后沟。
南辛峪 位于镇驻地西北,祁顶东,有368户1041人。明初张姓由云南迁此建村,因地处半山半泊,又位于辛峪河上游,北有北辛峪,故得名南辛峪。
王疃 位于镇驻地西,锅盖顶东南,有335户974人。清初王姓由瓦屋屯迁此建村,取名王疃。
杜家疃 位于镇驻地西,笔架山东北,王家山西南,有257户706人。清初杜姓由岘上迁此建村,得名杜家疃。
瓦屋屯 位于镇驻地西,王家山西南,有173户501人。明洪武年间,任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此处属元末起义军刘福通手下将领毛贵屯田之地,居民多住瓦屋,缴纳屯粮,得名瓦屋屯。
沙巷子 位于镇驻地西,王家山东,松树顶北,有213户602人。明代邓姓由西洼迁此建村,取名邓家村。后曲姓又迁此,因村址多沙土,1914年更名沙巷子。
店村 位于镇驻地西,松树顶东北,辛峪河西岸,有174户533人。明末宋姓迁此建村,因村东有官道,路旁有客店,取名店子。1980年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店村。
屯地沟 位于镇驻地西,笔架山西,有33户83人。清初建村,地处阎王鼻子山北山沟里,此处属屯地,缴纳屯粮,取名屯地沟。
于家疃 位于镇驻地西,笔架山西北,徐村水库东侧,有205户557人。清代于姓由文登大水泊迁此建村,取名于家疃。
徐村 位于镇驻地西,笔架山北,鹊顶东,有229户685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孙姓由本地下雨村迁此建村,取名孙家疃。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徐村(徐村原为孙家疃与附近瓦屋屯、王家疃、杜家疃、于家疃、屯地沟六村总称)。
集后 位于镇驻地西南,松落顶东,有337户1095人。明初于姓由云南迁此建村,为下雨村孙姓看庄子,地处下雨村北,取名北庄。后孙姓由下雨村迁此,此时下雨村已有集市,故更名集后。
邹家埠 位于镇驻地西 ,高陵水库西岸,有354户1019人。明初邹姓迁此建村,取名邹家埠。
西屯车夼 位于镇驻地西南,毛沟西北,有148户412人。明末,徐姓迁徙途中,行此车子坏了,便定居建村,又因地处山夼,故取名屯车夼。后村东又建一村,命名东屯车夼,此村遂更名西屯车夼。
东屯车夼 位于镇驻地西南,孤大顶南侧,有228户696人。清初董氏后代由西北坝和今莱山区的初家迁此,买下下雨村的庄子,并建村定居,因位于屯车夼东,故名东屯车夼。
下雨村 位于镇驻地西南,松落顶南,高(陵)马(石店)公路北侧,有722户2040人。明初孙姓由云南迁来,行至此地下起大雨,不能继续行进,在此建村定居,取名下雨村。
后夼 位于镇驻地西南,高陵水库南侧,有227户679人。一说元末建村,地处棉花洲北山夼里,得名后夼。一说清末刘姓由文登鸭儿湾迁此建村,取名刘家。后王、孙、于等姓相继迁来,更名后夼。
薛家 位于镇驻地西南,山东侧,有191户540人。明末薛姓由海阳薛家岛来此建村,得名薛家。
李家 位于镇驻地西南,高(陵)马(石店)公路西侧,有185户483人。明代李姓由大崮头(今属乳山市)来此建村,取名李家。
磨山 位于镇驻地西南,佛顶山南,有415户1215人。明末,于姓由荣成斥山迁此建村,村东有巨石似磨状,取名磨山。
棉花洲 位于镇驻地西南,高陵水库上游西侧,有188户544人。元朝建村,周姓村民贩卖棉花,得名棉花周,“周”字后演变为“洲”。
双山埠 位于镇驻地北,双山西侧,高陵水库总干渠西侧,有179户516人。清初建村,地处交通要道,为屯放军粮马草之地,取名草埠。1971年6月因修高陵水库迁至原村北7公里处,仍用原名。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以村东邻双山而更名双山埠。
双山寨 位于镇驻地北,双山西,高陵水库总干渠东侧,有177户545人。清初韩姓自莱阳大韩家迁来建村,村址处曾驻扎过官兵,得名小寨。1971年6月修高陵水库时搬迁至原村北7公里处,仍用原名。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以村东有双山更名为双山寨。
大张家夼 位于镇驻地东北,鱼鸟河东岸,囫囵顶南,有310户891人。明末张姓由江苏丹徒县迁此建村,地处山夼,得名张家夼。后村东又建一村取名小张家夼,故此村更名为大张家夼。
小张家夼 位于镇驻地东北,鱼鸟河东岸,囫囵顶东南,有131户357人。清代中期赵姓由牟平城西门里迁此建村,村西有张家夼村,该村户数少,取名小张家夼。
双山屯 位于镇驻地北,双山南,有302户868人。一说清初建村,一说明末赵姓由上朱车迁此建村,地处双山西南侧,元末明初此处屯过田,故名双山屯。
玉河庄 位于镇驻地东北,鱼鸟河西岸,牟(平)乳(山口)公路东,有292户899人。明末唐姓迁此建村,据传有块玉玺淤于鱼鸟河底,得名玉河庄。
黄家营 位于镇驻地东北,鱼鸟河东岸,有141户393人。清康熙年间,孙姓由养马岛孙家疃迁来为养马岛黄姓看茔,得名黄家茔,“茔”演变为“营”。
马家疃 位于镇驻地东北,摩天岭西,有192户563人。明末马姓建村,得名马家疃。
阎庄 位于镇驻地东北,摩天岭西,有81户197人。明末任姓由草埠迁此建村,村附近有一和尚庙,得名和尚庄,后以姓氏更名阎家庄。因东有上王格庄,故有段时间同姜疃统称中王格庄。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阎庄。
姜疃 位于镇驻地东,摩天岭西,有91户276人。清初姜姓在此建村,得名姜家疃。因附近有上王格庄,故有段时间同阎庄统称中王格庄。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姜疃。
孙家沟 位于镇驻地东北,摩天岭东侧,有32户77人。清初孙姓在此建村,以制皮革为业,地处山沟,得名皮子沟。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含义不佳,更名孙家沟。
侯家庄 位于高陵水库大坝西端,有210户649人。明末,侯姓由江苏邳县迁来建村,得名侯家庄。1971年修高陵水库搬至原村址北0.5公里处,仍用原名。
后喦 位于镇驻地北,双山南,牟(平)乳(山口)公路西,有149户424人。据传很早以前这里是李姓的一个庄子,任、于两姓在此看庄子,后两姓绝后。清初李姓在此建村,因村北有一东西长堰,得名后堰。清末,这里和高陵是一会,两村曲姓有宗族斗争,本村秀才曲建堂把堰字改为“嵒”,字形为一品压一山,意在高陵之上。
碾子头 位于镇驻地东,鱼鸟河西岸,牟(平)乳(山口)公路东,有175户510人。明初赵姓迁此建村,因附近石场产碾子石料,得名碾子头。
刘庄 位于镇驻地东,鱼鸟河上游东岸,有46户130人。清康熙年间,刘姓由玉河庄迁此建村,得名刘家庄。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刘庄。
范家庄 位于镇驻地东,鱼鸟河上游东岸,有363户1041人。元初,此处是范姓的庄子,后嵎峡河一陈姓买下此庄子,取名范家庄。
上王格庄 位于镇驻地东,鹰嘴石西侧,有346户1039人。明末王姓来此建村,名为王格庄。后因地处鱼鸟河支流马家疃河上游,西有中王格庄,故后更名上王格庄。村东北有自然村,清朝时杨姓在此建村,地处鹰嘴石山西侧夼内,得名杨家里夼。
下潘格庄 位于镇驻地南,高陵水库东侧,有303户937人。清朝中期,徐姓在此建村,因处原潘家庄的下水头,故名下潘格庄。1971年,因修高陵水库,将三分之二的村民迁至原村址北800米处。
马庄 位于镇驻地东南,鱼鸟河上游东岸,有56户140人。清初马姓在此有土地,后孙姓由南堠子夼迁此建村,得名马家庄。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同年8月更名马庄。
苏家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鱼鸟河上游东岸,有289户796人。明末苏姓在此建村,村民所属耕地南至一山口处,取名苏家口。
东夼 位于镇驻地东南,鱼鸟河上游东岸,有219户529人。明末建村,地处苏家口村东一沟夼,得名东沟。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同年8月更名东夼。
潘家屯 位于镇驻地东南,严家河东岸,有50户155人。明朝时,韩姓给上潘家庄看庵,得名韩家屯。后潘姓迁来,杜姓又来此看庵,于1912年更名潘家屯。该村有自然村杜家庵,据传1850年杜姓来此看庵,因地处三条大沟,取名三条沟,1945年更名杜家庵。
上潘家庄 位于镇驻地东南,庙顶山西侧,有677户1921人。元末潘姓在此建村,取名潘家庄。后村北又建一村,取名下潘格庄,故更名上潘家庄。村西有自然村西夼,1952年曲姓由上潘家庄迁此定居,因地处下潘家庄西夼内,得名西夼,亦称西门夼。村南有自然村里门夼、五泥沟。里门夼,清朝时曲姓由上潘家庄迁此定居,因此处多产李、梅,得名李梅夼,后演变为里门夼。五泥沟,清朝时曲姓由上潘家庄迁此定居,因此处多产乌梅,得名乌梅沟,后演变为五泥沟。
下夼 位于镇驻地南,牟(平)乳(山口)公路东侧,有211户661人。明末夏姓来此建村,取名夏夼,后演变为下夼。
槐树庄 位于镇驻地南,牟(平)乳(山口)公路东侧,有173户456人。一说明末于姓来此建村,一说清朝建村原属嵠山后村的一个庄子,因此处多槐树,得名槐树庄。
嵠山后 位于镇驻地南,有173户456人。清初于姓由磨山村迁此建村,地处嵠山北麓,得名嵠山后。
鲍家泊 位于镇驻地东南,峰山北,有238户638人。明初鲍姓来此建村,地处平泊,得名鲍家泊。
峰山庄 位于镇驻地东南,有125户307人。明末高姓迁此建村,因处辛水河南,得名辛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与县内大队重名,以村南有峰山更名峰山庄。
里二地 位于镇驻地南,西顶子北侧,牟(平)乳(山口)公路东,有118户332人。清朝曲姓自梨树夼迁此建村,距嵠山后和冰流旺各一华里,得名里二地。
冰流旺 位于镇驻地南,嵠山北侧,有63户188人。明末曲姓由黄县北马村迁此建村。村南山上有一石硼因常年渗水,在阳光下如同结冰,得名冰流旺。
院格庄镇(16个村)
院格庄 镇驻地,有940户2600人。明成化年间,林姓迁此建村,村东原有一寺院,因村处寺院下方,得名院下庄,后演变为院格庄。
王官庄 位于镇驻地西北,西靠外夹河,有500户1588人。明末清初,纪姓、解姓迁此定居,不久即迁走,后王姓迁此建村,取名王格庄。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王官庄。
沐浴 位于镇驻地西北,烟(台)乳(山寨)公路东,有752户2232人。明末清初,于姓由于家汤(有温泉)迁此建村,为纪念故地,取名沐浴。
崖前 位于镇驻地西北,有610户1624人。明末建村,村后有岭,岭前为悬崖,得名崖前。
马格庄 位于镇驻地北,有700户1860人。明万历年间,马姓迁此建村,取名马格庄。
北格庄 位于镇驻地东北,有420户1100人。明万历年间,一位名叫百芹的人来此定居,得名百芹庄。崇祯年间,李姓由大崮头(今属乳山市)迁来;王姓由樗岚(今属莱山区)迁来,因处院格庄北,1920年更名北格庄。
于家汤 位于镇驻地西南,有400户1050人。明末,于姓由文登大水泊迁此建村,先取名上于村,后改为于家疃。为避同高陵镇的于家疃相混,1947年以村北有汤眼(温泉),更名于家汤。
夹河 位于镇驻地西南,有110户364人。清乾隆年间王姓、初姓由樗岚(今属莱山区)迁来建村,村的东、西、北都有河流,故名夹河。
郑家庄 位于镇驻地西南,有103户296人。清康熙年间,郑成由胶县来后山村给地主打工。后于马蜥岗意外发现两罐银子,便买下后山地主的一片荒地建村定居,取名郑家庄。
后山 位于镇驻地西南,有436户1220人。明末清初,占山户由初家汤迁此建村(一说初姓由芝罘岛迁来),因村后有一小山,取名后山。
初家汤 位于镇驻地南,有240户697人。明末,初姓来此落户,命名初家疃。1950年,以村附近有汤泉,更名初家汤。
巫山庄 位于镇驻地西南,有200户700人。清代林姓从千金(今属莱山区)迁来建村,地处巫山东北,故名巫山庄。
李庄 位于镇驻地西南,有64户182人。明末清初建村,地处初家汤西,原名西庄。1960年,以李姓多,更名李家庄。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改为李庄。
周格庄 位于镇驻地东,马沙河下游,有355户1100人。据传,明代孔祥周曾救院格庄富户范财升免于被劫之祸,为报达其恩,范给孔一片土地。崇祯三年,孔即在此建村。村人为纪念他,取其名的最后一字,命名周格庄。
朱唐夼 位于镇驻地东南,有770户2006人。明末建村时,在此地发现一碑有“朱唐”二字,又地处山夼,故取名朱唐夼。
要捷 位于镇驻地东南,有370户875人。明末清初建村,据传旧时村中有节妇,丧夫不嫁,树孝节碑,得名孝节。1935年更名要节,1941年改为要捷。
观水镇(50个村)
观水 镇驻地,位于观水河南岸,峨山西南脚下,烟(台)乳(山寨)公路北侧,有860户2590人。北宋傅姓迁此建村,在村东观阳山上可俯视观阳河水,得名观水。
井子洼 位于镇驻地西北,有95户308人。明嘉靖年间,林姓由栖霞荆子埠迁此建村,以地处洼地,周围地形如“井”字,得名井子洼。
宫格庄 位于镇驻地西北,夹河东岸,有532户1590人。元末,宫姓来此建村,取名宫格庄。
张家 位于镇驻地西北,夹河东岸,有236户686人。元朝栾姓、石姓迁此建村,命名栾家街。明初,张姓迁此落户,更名张家。
沟北 位于镇驻地西北,观水河北岸,有150户520人。清初,陈姓由栖霞陈家疃迁此建村,以村南有一大沟得名沟北。
沟南 位于镇驻地西北,观水河北岸,有165户570人。清初,陈姓由栖霞陈家疃迁此建村,以村北有一大沟得名沟南。
刘家  位于镇驻地西北,观水河北岸,有363户1125人。明中期,刘姓来此建村,取名刘家。
西半城 位于镇驻地西,夹河东岸,有285户826人。清初,栾姓迁此建村,先叫栾家疃,后因居半城村西,更名西半城。
后半城 位于镇驻地西,夹河东岸,有414户1235人。清初,衣、吕、于三姓先后迁此定居,故名三合庄。后三姓产生矛盾,吕姓曾更村名为观阳村,后以位于半城村北,改称后半城。
东半城 位于镇驻地西,夹河东岸,有71户196人。据传隋朝在此筑城,城未筑完已改朝换代。明末,于姓由文登大水泊迁此建村,得名半城。后村西、村北各建一村,并以居半城村的方位命名,此村遂更名东半城。
季家埠 位于镇驻地西,夹河东,有208户680人。明末季姓来此建村,取名季家埠。
王庄 位于镇驻地西北,观水河南,有350户1166人。明时,王姓迁此建王家庄,后演变成王格庄。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王庄。
二甲 位于镇驻地西北,观水河南岸,有320户980人。明末于姓由文登大水泊迁此建村,清初吕姓由莱阳留楚来此居住,村名来历无考。
北石疃 位于镇驻地西南,观阳河东岸,中村河南,有180户600人。明末,石姓迁此建村,因南有大石疃村,此村户数少俗称小石疃。1915年前后,以地处大石疃村北更名北石疃。
泥村 位于镇驻地西南,有181户610人。明永乐年间建村,村址为肥沃之地,东南有土崖子,取名为泥巉(chán)村。后因“巉”字生僻,简为泥村。
许家 位于镇驻地西南,烟(台)乳(山寨)公路东侧,有160户540人。明朝中期,许姓由今乳山市大许家迁此建村,因占用林家村土地,承认林家为“总村”,取名许家总村。后“总”演变为“中”,1958年后简称许家。
贾家 位于镇驻地西南,桃园水库西,有260户695人。明末贾姓迁此建村,因占用林家村的土地,承认林家为“总村”,取名贾家总村。后“总”演变为“中”,1958年后简称贾家。
林家 位于镇驻地西南,桃园水库西,有52户173人。明中期,林姓在此建村,在周围为最早建村者,后建村者称其为“总村”,得名林家总村。后“总”演变成“中”,1958年后简称林家。
李家中村 位于镇驻地西南,桃园水库西北,有150户490人。明末,李姓来此建村,取名李家总村。后“总”演变成“中”,1958年后简称李家。1980年7月地名普查时,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恢复为李家中村。
韩家 位于镇驻地西南,桃园水库西,有130户402人。明朝中期,韩姓来此建村,因占用林家村土地,承认林家为“总村”,以姓氏加总村命名韩家总村。后“总”演变成“中”,1958年简称韩家。该村西有自然村郭家庄,明末郭姓迁此定居。
大石疃 位于镇驻地西南,夹河东岸,有466户1437人。明末石姓迁此建村,取名大石疃。
桃园庄 位于镇驻地西南,桃园水库西北,有100户327人。明中期,邱姓迁来定居,取名邱家。1958年修桃园水库时,举村迁至许家村南,更名新农村,但实际仍沿用旧称。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以邻近桃园水库,更名桃园庄。
青野头 位于镇驻地东北,巫山南,有300户837人。清初张姓来此建村,村名原为青崖头,以村西有一巨石得名。1912年,以属青山乡,南有青山,北有青野,更名青野头。
保灵口 位于镇驻地东北,烟(台)乳(山寨)公路西侧,有115户353人。清末于姓由大泮口迁此落户,不久朱塂堡村有人发灵(灵柩)于路口“滚灵”,遂有人去“保灵”,建村后得名保灵口。
张庄 位于镇驻地北,有96户306人。清初,井口村(今属乳山市)张姓在此有土地200余亩,并设庄子管理。后佃户在此落户建村,取名张家庄。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张庄。
岔河庄 位于镇驻地东北,有73户219人。清朝杨姓迁此建村,取名杨家庄。后杨姓被抄,它姓迁来,以位于大泮口和周家两路岔口处,得名岔口庄。清末,以村西有河,村南、村北各有一支流,村址位于三水岔口处,更名岔河庄。
松岚沟 位于镇驻地东北,有115户334人。清中期于姓从大泮口迁此建村,以地处山夼,邻近松树岚子,得名松岚沟。
虎龙头 位于镇驻地东北,烟(台)乳(山寨)公路东侧,有110户353人。清中期刘姓由文登生格庄迁来建村,原名刘家埠。后为避“埠”字,以村东有龙口岭,村南有虎形巨石,更名虎龙头。
小泮口 位于镇驻地东北,烟(台)乳(山寨)公路北侧,有186户525人。清初,于姓由文登大水泊迁此建村,以村址有数株大槐树,取名槐树庄。后以处于大泮口村北山夼内,更名北夼。后又以村邻大泮口,户数较少,定名小泮口。
大泮口 位于镇驻地东北,峨山东,有437户1427人。明末,于姓在此建村,以地处山西河与巫山南河汇合之畔,得名大泮口
北庄 位于镇驻地东北,有36户104人。清乾隆年间,大泮口于姓在此养马放牧,后建村取名马岚庄。1961年从周家大队析出,更名北庄,亦称周家北庄、小北庄。
周家 位于镇驻地东,有302户952人。元朝周姓在此建村,取名周家。
里夼 位于镇驻地东北,老冬顶南,仙人担西,有98户330人。清嘉庆年间,张千、张万兄弟二人由莱阳张家屯迁来建村,地处周家村东沟,得名里夼。
五甲 位于镇驻地东,凤凰顶北,有352户1129人。明万历年间,刘姓于现村址东定居,得名刘家庄。后姜姓由峒岭村(今属乳山市)迁来,在现村址东南山里定居,因受蛇害,迁至刘家庄西建村,取名五甲。后又有一支姜姓由峒岭迁至刘家庄村西定居,取名姜家庄。清末,三村合一为五甲。传说以邻近五八猪头山中的五猪头得名五甲村。
八甲 位于镇驻地东,有350户1016人。明朝中期张姓来此建村,村东有一山岭直连银钱口,向西连绵起伏有八个山头(被称为五八猪头中的八猪头),故取名八甲。
下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蚕牛顶西南,有104户302人。明嘉靖年间,姜姓从观水迁此建村,以南邻大沟,取名大沟姜家。后以村东有座寺院,村处低处,更名下寺口。
上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蚕牛顶南,有150户470人。明末徐姓迁此建村,村邻沟并植有桃树,取名桃沟徐家。后徐姓断传,李、柳等姓以村居寺院高处,更名上寺口。
铎疃 位于镇驻地东,马棚顶南,有350户964人。明嘉靖年间,王姓迁此建村,得名王家庄。后避重名,以村南有巨石似铃铛,名为神仙铎,更名铎疃。
南马 位于镇驻地东南,高顶东北,有84户248人。明崇祯年间,姜姓由峒岭小碾后(今属乳山市)迁此建村,此地原有马姓定居,后被抄,故名马抄。清乾隆年间,部分居民在村北另建村庄,此村居南,得名南马抄,1941年更名南马,亦称马抄河南。
北马 位于镇驻地东南,高顶东北,有126户346人。清乾隆年间,居民从马抄(今南马)迁此建村,因居原村北,得名北马抄,1941年更名北马,亦称下马抄。
吴家 位于镇驻地东南,六弯坡东南,有150户450人。清乾隆年间,吴姓由世回尧迁此建村,得名吴家。
北岚子底 位于镇驻地东南,摇树顶西北,有170户480人。明代王姓迁此建村,得名王家庄。清康熙年间,以村后有松岚,更名岚子底。后分为两个自然村,此村居北得名北岚子底。
南岚子底 位于镇驻地东南,摇树顶西北,有150户394人。建村来历同北岚子底,因此村居南,得名南岚子底。
牧猪夼 位于镇驻地东南,玉泉顶西北,天楼顶东,有126户373人。 清初刘姓由福山县兜余迁来建村,传说夼内有一金猪,得名金猪夼,后演变为牧猪夼。
金鸡庄 位于镇驻地东南,摇树顶北,路顶南,有196户615人。清初,王姓由岚子底迁来,传说古时此地曾飞起一金鸡,取名金鸡庄。
落鸡庄 位于镇驻地东南,甲山王北,有160户520人。清乾隆年间,张姓来此建村。传说古时在金鸡庄飞起的金鸡落于此地,得名落鸡庄。
山北头 位于镇驻地东南,天楼顶西南,石豆坡北,有241户746人。清乾隆年间,姜姓由南马村迁此安村,取名上马抄。嘉庆年间,以地处马山口北头,更名山北头。
六甲 位于镇驻地东南,玉泉顶南,有253户693人。清初,刘姓迁此建村,取名刘家。清末,莱阳县和宁海州都将此村列为辖区,莱阳称义和庄,宁海称刘家,后划归宁海州,为避重名,更名六甲。
缫丝夼 位于镇驻地东南,玉泉顶南,有230户678人。据传北宋时,王姓由云南嘎嘎县迁此建村,因养马百匹,得名百马庄。清顺治年间,王以升参加于七造反,康熙年间被抄,后以村南有桑树可养蚕缫丝,更名缫丝夼。
郝庄 位于镇驻地东南,钟鼓山北,有297户882人。明洪武年间,于、尹、徐三姓分别由海阳长沙堡、栖霞大庄、文登攀山后迁此定居,因杂姓相居,取名合家庄。清朝中期,于姓自立村名于庄,其余姓氏仍沿用旧名。新中国建立后,统一命名郝家庄。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郝庄。
埠西头镇(30个村)
埠西头 镇驻地,位于铁山岭西山脚下,清阳河东岸,有302户934人。明正德年间建村,因村东紧靠一山丘高地,得名埠西头。
崖地 位于镇驻地北,清阳河上游西岸,有538户1594人。明正德年间郑姓迁此建村,因紧靠清阳河西岸一陡崖得名崖地。后郑姓断传,清初尹姓自云南蒙自县杨柳村迁至海阳上尹家,后又迁此。
郝家埠 位于镇驻地东北,崮山北,清阳河西岸,有152户453人。据传因村址西靠小山,东邻清阳河,原名河夹埠。1956年合作化时期乡政府通知误写为“郝家埠”而得名。
埠后 位于镇驻地东北,崮山东北脚下,西靠清阳河,有458户1345人。明正德年间建村,村东南有一石硼崮,得名崮后,后演变成埠后。
郝格庄 位于镇驻地西北,清阳河西,有680户1835人。明末,郝东山由云南迁此建村,取名郝格庄。
后姜家 位于镇驻地东北,有224户647人。明末姜姓由今乳山市峒岭万户、姜家、小碾等村迁此定居,地处山后坡,得名后姜家。清同治年间,为防反乱,周围村庄实行联保,属联保的村,村名后均加“长治”二字,取长治久安之意。故得名后姜家长治。村南有自然村于家,亦称于家长治,明末于姓由司马庄(今属乳山市)迁至后姜家落户,后与姜姓不和,迁至村南清阳河一支流南岸建村,取名于家。
曲家 位于镇驻地东北,有392户1149人。明末曲姓来此建村,取名曲家。因清同治年间属联保村,亦称曲家长治。
崮山前 位于镇驻地东北,有115户334人。清初,孙姓由沟东(今属乳山市马石店镇)迁此建村,地处崮山东南侧,取名崮山前,后更名刘家,亦称刘家长治、崮山前长治。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恢复原名崮山前。
西留疃 位于镇驻地西,窑山坡东,有638户1840人。明景泰年间建村,村址北有柳树林,东有柳疃村,遂取名西柳疃,后演变成西留疃。
东留疃 位于镇驻地西,佛爷顶西南,留疃河南,有480户1393人。明初建村,村址北有柳树林,得名柳疃。后村西又建一村取名西柳疃,遂更名东柳疃,后演变成东留疃。
矫家 位于镇驻地南,笔架山北,有290户869人。明永乐年间,矫姓在此建村,取名矫家。亦称矫家长治。
前姜家 位于镇驻地东南,砚台山西北,有210户662人。明末姜姓由辽上迁此建村,地处山坡前,得名前姜家。亦称前姜家长治。
郁都 位于镇驻地西南,桃花岭西麓,阜埠山东,有372户1380人。明初,肖姓由云南迁至文默山,几年后又迁至现址,仍以文默山含义,取名郁都。
东果子 位于镇驻地东南,大脚顶山北,有48户151人。明永乐年间建村,以此地多野果树,地处河东岸,命名东果子。
南果子 位于镇驻地东南,庙儿塂东北,有102户346人。清初姜姓由海阳山前迁此建村,地处东果子村西南,得名南果子。
北果子 位于镇驻地东南,庙儿塂东,有69户211人。清初李姓由西留疃迁此建村,地处东果子村北,命名北果子。
下杨家 位于镇驻地东南,捍家顶南麓,有280户859人。明末杨姓在此建村,因地势低,命名下杨家。
上杨家 位于镇驻地东,玉泉寺林场西,有146户452人。1600年,杨姓迁此建村,地势较高,取名上杨家。
榆林 位于镇驻地西南,桃花顶西南,龙王庙东北,由北榆林、南榆林两个自然村组成,村委驻北榆林,有95户322人。1400年,榆林建村,以村北多榆树得名。后村北又建一村,取名北榆林,榆林遂更名南榆林。1959年,二村联合成立榆林大队。
生金泊 位于镇驻地西南,秃角岭东,直顶山北,有234户753人。清朝建村,村址周围为平泊地,以前曾淘过金,得名生金泊。
上垛玉夼 位于镇驻地西南,垛顶南,玉成山西北,有408户1310人。明景泰年间王姓由云南迁此建村,因地处垛顶、玉成山之间,取二山首字命名垛玉夼。后东北方又建一村取名下垛玉夼,遂更名上垛玉夼。
下垛玉夼 位于镇驻地南,有229户724人。清乾隆十七年建村,因地势较西南的垛玉夼村低,取名下垛玉夼。
杨家沟 位于镇驻地南,玉成山西南,神顶北麓,有170户527人。明正德年间,祥姓来此建村,取名祥家庄。1600年,祥姓断传,李姓从埠后迁此定居。因地处山沟,沟形似羊角状,更村名为羊角沟,后演变成杨家沟。
留格庄 位于镇驻地南,锚山顶西,玉成山东北麓,有280户819人。明末,沙姓迁来定居,不久肖姓由云南迁来,后部分住户迁走,留下的住户取名留格庄。
后垂柳 位于镇驻地南,锚山顶南,有148户451人。明朝矫姓迁此建村,以村前多垂柳得名后垂柳。
前垂柳 位于镇驻地南,鹰嘴石西北,有440户1158人。明初矫姓由西涝口迁此建村,村北多垂柳,得名前垂柳。
金庄 位于镇驻地西南,直顶山东北麓,有220户709人。明朝姜姓由峒岭(今属乳山市)迁此定居,村址低洼,命名下漕。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村名读音不好,以西北邻生金泊村,更名金庄。
辽上 位于镇驻地西南,鹞子顶东,神顶西,有600户1830人。明天启年间,姜姓由峒岭(今属乳山市)迁此定居,原名佐家疃。清末官兵戡乱,行至今金庄时,见南边山林郁密,未敢近前(一说清末官军围剿捻军时,在此遇见两个红脸大汉,以为是关公显圣,未敢进村),因此得名“撂”,后演变成辽上。
段家 位于镇驻地东,倒顶西,有230户763人。明末段姓由中村迁此建村,得名段家。
鞠家庄 位于镇驻地东北,有138户479人。明初,鞠姓由云南蒙自县杨柳村迁至崖地居住,明末又迁此建村,取名鞠家庄。
王格庄镇(53个村)
王格庄 镇驻地,位于乳山河上游,文(登)三(山岛)公路南,有501户1551人。元末,王姓由云南大理府鸡头村枣林底户迁此建村,得名王格庄。
宋家 位于镇驻地北,有345户1047人。明末,宋姓迁此建村,得名宋家。
张家河 位于镇驻地北,姑山西北,有129户333人。清朝中期,张姓由河南迁此建村,得名张家。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张家河。
西于家 位于镇驻地北,姑山西北,有64户210人。明末,崔姓在此建村,得名崔家屯。清初,于姓由磨山迁此定居,崔姓断传,更名磨山于家。后村东三甲改名东于家,遂更名西于家。
东于家 位于镇驻地北,姑山北,有117户322人。明末建村,原名合山屯,清朝更名三甲。清末,于姓从保灵口迁来,以居于磨山于家东,更名东于家。
磨山庄 位于镇驻地东北,高(陵)马(石店)公路北侧,有210户611人。清康熙年间,于姓由今高陵镇磨山迁此建村,以处于磨山村南,曾得名南磨山、磨山南庄,最后定名磨山庄。
栾家疃 位于镇驻地西北,双坡顶西北,有91户276人。清朝中期,栾姓由云南迁此建村,得名栾家疃。
岔河口 位于镇驻地西北,凤凰顶西南,有112户363人。明朝建村,以村址位于山南两河交叉处,得名岔河。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岔河口。
西道口 位于镇驻地西北,有173户510人。明末徐姓由云南迁此建村,以地处山夼通往外界的惟一道路西端,得名西道口。
东道口 位于镇驻地西北,凤凰顶西北,有75户201人。明末徐姓由云南迁此建村,以地处大道东,得名东道口。
刘家沟 位于镇驻地北,高(陵)马(石店)公路西侧,有103户298人。明末,刘姓兄弟二人由云南迁此落户,以地处山夼,得名刘家沟。
北石门口 位于镇驻地北,高(陵)马(石店)公路西侧,有39户126人。清乾隆年间,薛姓从今高陵镇薛家迁此定居,以村北有一沟,沟口两侧石陡如门,取名石门口。后分为南北两个自然村,此村居北,得名北石门口。
南石门口 位于镇驻地北,高(陵)马(石店)公路西侧,有91户257人。建村史见北石门口,此村居南,得名南石门口。
四甲 位于镇驻地西北,有194户643人。清乾隆二年,一王姓携四个儿子在此建村,得名四甲。
彭家庄 位于镇驻地西北,凤凰顶南,有71户203人。清朝中期,彭姓兄弟三人迁此落户,得名彭家庄。
彭家 位于镇驻地北,纱帽顶西,有219户650人。元末,彭姓由云南迁此建村,得名彭家。清代,王、周二姓相继由清泉埠、道口迁来。
合立场 位于镇驻地北,松山北,有115户332人。明隆庆年间,王、姜二姓在此定居,取名太平庄。因地处山夼,户数少,常受狼害,准备迁走,此时孔姓来此说服王、姜二姓留下,三姓合力建立家园,故更名合立场。
白泊 位于镇驻地西,文(登)三(山岛)公路北侧,有211户560人。明末王姓由缫丝夼迁此定居,村址原是中村河冲积而成的白沙滩,得名白泊。
小寨 位于镇驻地西,文(登)三(山岛)公路北侧,中村河西岸,有168户440人。清朝中期,张姓来此建村,以东有大寨村,故名小寨。
大寨 位于镇驻地西,风山西北,文(登)三(山岛)公路北侧,中村河北岸,有136户413人。明末前,有尹、徐二姓在此定居,后消亡。清初,王姓由四甲迁此建村,因明末官军曾在此建有军寨,故名大寨。
集口山 位于镇驻地西,文(登)三(山岛)公路北侧,光光顶南,有195户513人。明末建村,村落处于山、垛山交汇处山岭下,俗称集口处,得名集口山。
八犊夼 位于镇驻地西,老虎洞山东,有166户554人。此地原为王格庄村王姓所有,清初一李姓老人带领三个儿子来此居住,不久发生纠纷,王姓被打败,土地割给李姓,得名霸斗夼,后演变成八犊夼。也有一说,以村里一牸牛一晌午连生八个牛犊而得名。
柳家 位于镇驻地西北,文(登)三(山岛)公路北侧,有160户437人。明初,柳姓由栖霞大庄头迁此落户,得名柳家。
韩家庄 位于镇驻地北,松山西北,有161户497人。清末韩姓迁此建村,得名韩家庄。
前柳林夼 位于镇驻地西南,垛山主峰西北脚下,有284户857人。清初,王姓由缫丝夼迁此建村,村前有柳树林,得名前柳林夼。
后柳林夼 位于镇驻地西南,土夼西北,文(登)三(山岛)公路南,有132户386人。清初,王姓由缫丝夼迁此落户,因北有柳林,得名后柳林夼。
清泉埠 位于镇驻地西南,文(登)三(山岛)公路南,有377户1103人。明初于姓在此建村,清初王姓由缫丝夼迁来。村西南有一泉水,水质纯净,得名清泉埠,亦称秋千埠。
上费格庄 位于镇驻地西南,富顶东南,有233户643人。明末,费姓由今乳山市郑家夼迁此建村,得名费格庄。后村东又建一村,取名下费格庄,遂更名上费格庄。
下费格庄 位于镇驻地西南,东围子顶东北,有358户1127人。明末,费姓由今乳山市郑家夼迁此建村,因晚于原费格庄,且处下水头,取名下费格庄。
峨山夼 位于镇驻地南,太山北侧,有65户192人。清朝中期,王姓由王格庄村迁此落户。太平天国时,村址南一沟夼里曾藏了很多人(当地俗语“窝了一夼人”),取名窝(卧)人夼,后演变成峨山夼。
陶家 位于镇驻地东南,金銮殿东,有35户115人。明末建村,因村有个陶知县,得名陶家。
董家 位于镇驻地东南,有112户321人。清初,董姓由今乳山市架马沟迁此建村,得名董家。
阎家 位于镇驻地东南,有31户115人。明末,一阎姓县令因违法逃至此地居住,得名阎家。后被查抄,又有东解甲庄李姓迁来,仍沿用原名。
梁家 位于镇驻地东南,围子顶北侧,有37户111人。清初梁姓迁此定居,得名梁家。原属董家大队管辖,1980年12月自成大队。
上庄沟 位于镇驻地西南,玉皇顶北,有72户198人。清朝中期,刘姓由前松椒迁此建村,地处山沟高处,得名上庄沟。
谭家庄 位于镇驻地南,高(陵)马(石店)公路西侧,有66户209人。清朝中期,谭家村在此设有庄子。1783年,谭姓由谭家迁此居住,得名谭家庄。
杜家 位于镇驻地南,玉皇顶东,高(陵)马(石店)公路西侧,有100户291人。明初杜姓迁此建村,得名杜家。
曲里 位于镇驻地南,乳山河西岸,玉皇顶东北,有110户285人。明末,徐姓由今乳山市姜家庄迁此建村。因村址多弯曲小路,得名曲里。
太夼 位于镇驻地南,太山东南脚下,有102户285人。清初王姓迁此建村,地处太山前夼,得名太夼。
辉寨 位于镇驻地东南,有213户664人。清初王姓迁此建村,据传元朝村前辉山上曾建有军寨,取名辉寨。
垛山庄 位于镇驻地西南,垛山主峰东,有106户294人。1781年,王姓由后松椒迁此建村,因村民养羊多而得名羊角庄,1920年更名王家疃。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以村西有垛山更名垛山庄。
谭家 位于镇驻地西南,玉皇顶南,有177户496人。明末,谭姓由乳山寨迁此建村,得名谭家。
发云夼 位于镇驻地西南,双班顶东北,有125户380人。清朝中期,王姓由嵩阳后迁此建村,村西北一条山夼有麻虎(狼)窝,得名麻虎夼。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名称不雅,以村西发云山(即垛山)更名发云夼。
河崖夼 位于镇驻地南,玉皇顶东南,有90户300人。明末王姓迁此建村,后钟姓由钟家(今属乳山市崖子镇)迁来,以地处河沿山夼内得名河崖夼。
后松椒 位于镇驻地南,有128户397人。明初王姓由王格庄村迁此居住,以村北有松椒山得名后松椒。
前松椒 位于镇驻地南,高(陵)马(石店)公路东侧,有190户599人。清初刘姓来此建村,以地处松椒山之南得名前松椒。
安子卧 位于镇驻地南,嵩山东北脚下,有65户181人。明初李姓迁此建村,村前原有一马鞍形巨石,石下洞中曾栖过安雀(鹌鹑),得名安子窝,后演变为安子卧。
西嵩阳后 位于镇驻地东南,有143户390人。清初王姓由王格庄迁此建村,因两村相邻,同处嵩山北,此村居西得名西嵩阳后。
东嵩阳后 位于镇驻地东南, 有128户356人。建村史同西嵩阳后,因居东得名东嵩阳后。
宋家沟 位于镇驻地西南,垛山主峰东南,有71户176人。清朝中期,宋姓由大宋家(今属乳山市)迁此建村,得名宋家沟。后宋姓断传,张姓迁来定居,沿用旧名。
大河东 位于镇驻地东南,嵩山西,有160户455人。清中期,王姓由白泊迁此定居,以地处乳山河东岸,得名大河东。
黄阳后 位于镇驻地东南,黄庵山西北,有27户71人。清咸丰年间,大河东村王明萼在此建有别墅——仪凤庄。后佃户迁此定居,以地处黄庵山后,得名黄山后,后取吉祥义更名黄阳后。
金城 位于镇驻地南,出山西南,有160户507人。清初毕姓由文登迁此建村,以此处曾有金清(采金坑)得名金清,后演变为金城。
刘家夼镇(27个村)
前刘家夼 镇驻地,有425户1200人。元至正年间,刘姓由文登迁此建村,地处山夼,得名刘家夼。清初部分村民迁至村北建后刘家夼村,此村遂更名前刘家夼。
后刘家夼 位于镇驻地北,和尚帽子东南,牟(平)乳(山口)公路西,有310户839人。清初,刘姓由前刘家夼迁此建村,取名后刘家夼。
韩家夼 位于镇驻地北,老瓦房山东,有390户1042人。明朝韩姓来此建村,地处山夼,得名韩家夼。
中朱车 位于镇驻地西北,狗塔顶东南,马山北,有183户585人。明末,吴姓由文登吴家滩迁此建村,取名吴家村。后以地处上朱车、下朱车之间,更名中朱车。
下朱车 位于镇驻地西北,狗塔顶东南,马山东北,有160户502人。明朝中期,宋姓由曲家洼(今属莱山区)迁此建村,因地处朱车河下游,得名下朱车。
上朱车 位于镇驻地西北,老赖顶东北,垛顶山南,有350户1050人。据传,元朝时司马庄(今属乳山市)于姓在朝为兵部司马,其祖坟在此村址西。司马告老还乡后,每年两次乘红车来此祭奠。明初,于姓由司马庄迁来定居,取名朱车。后在河下游又建一村,取名下朱车,遂更名上朱车。
半埠店 位于镇驻地北,潘石山东,有100户330人。明初,王姓由牟平城北芷坊迁此建村,因地处两埠之间,称为半埠,早年有人曾在此开设饭店,村得名半埠店。
分水岭 位于镇驻地北,有31户90人。明初,于姓由司马庄(今属乳山市)迁此建村,以地处南北水系分水岭而得名。
北徐格庄 位于镇驻地西北,老赖顶东,文(登)三(山岛)公路西,有200户560人。元时,徐姓由豫南迁此建村,得名徐格庄。明初,部分村民又迁至村南建南徐格庄,遂更名北徐格庄。
南徐格庄 位于镇驻地西北,母狗顶西,文(登)三(山岛)公路西,有102户310人。明初,徐姓由北面徐格庄迁此建村,取名南徐格庄。
岘上 位于镇驻地北,牟(平)乳(山口)公路东侧,有100户518人。明末王姓由黄县迁此居住。村南有岘山,村址地势低洼,被洪水淹没后迁至山坡上建村,得名岘上。
邱家 位于镇驻地北,牟(平)乳(山口)公路东,有165户566人。元末邱姓迁此建村,得名邱家。
陈家沟 位于镇驻地北,野猪窝西北,牟(平)乳(山口)公路东,有175户505人。明末陈姓在此建村,地处山沟,得名陈家沟。
梨树夼 位于镇驻地东北,牛山顶北,有66户162人。明末,曲姓由上潘家庄迁此建村,地处山夼且多梨树,得名梨树夼。
东蒋家 位于镇驻地西南,双山西南,狼洞顶东,有82户210人。明末,原蒋家村民迁至村东建村,得名东蒋家。
西蒋家 位于镇驻地西南,桑树顶东,双山西南,有80户251人。明朝中期,蒋姓迁此建村,得名蒋家。明末,部分村民迁至村东建东蒋家村,此村遂更名西蒋家。
后院夼 位于镇驻地南,狮子鞍东,牟(平)乳(山口)公路西侧,有92户290人。明初孙姓由云南迁此建村,地处山夼,村前山坡有一寺院,得名后院夼。村北有自然村西石桥,清初朱姓由本县山前村迁此建村,村东南有一石桥,得名西石桥。因村子小,亦称小石桥。
牟家沟 位于镇驻地南,青黄落山东,有175户383人。明初,牟姓由牟家河迁此建村,以地处山沟得名牟家沟。
东石桥 位于镇驻地南,仙姑顶西北,有140户422人。清初,董姓由牟平城董家营迁此建村,以西南处有一石桥,得名东石桥。
念头 位于镇驻地西南,狮子鞍西,四脚山东北麓,有185户578人,明初,王姓由大河东迁此建村,村西碾子沟产碾子石料,村处于沟口处,故称碾头,后演变成念头。
鲁魏庄 位于镇驻地南,有95户282人。该村有鲁家庄和魏家庄两个自然村,村委驻鲁家庄。鲁家庄,位于烟台顶东山脚下,明末鲁姓建村;魏家庄,位于旗顶山南麓,明初魏姓迁此建村。1959年,二村联合成立鲁魏庄联村大队。
前院夼 位于镇驻地南,旗顶东南,牟(平)乳(山口)公路西侧,有120户330人。明初,周姓由杨家沟(今属乳山市)迁此建村,地处山夼,村后山上有一寺院,得名前院夼。
通海 位于镇驻地南,牟(平)乳(山口)公路东,有190户555人。明末,曲姓由上潘家庄迁此建村,当时官道穿村而过,南北通海口,得名通海。
辛庄 位于镇驻地东,双顶山北,有146户510人。明末辛姓在此定居,得名辛庄。村南有自然村,清时于姓由于家疃(今属乳山市)迁此建村,仍取名于家疃。因地处辛庄南沟,亦称辛庄南沟、南辛庄。
修格庄 位于镇驻地东南,青石山西南,仙姑顶东南,有100户285人。明末这里是寿姓的庄子,得名寿格庄。后寿姓因赌博输掉此庄,清初隋姓买得此庄,仍沿用旧名,后演变成修格庄。
张家沟 位于镇驻地东南,青石山西北,仙姑顶东,有94户243人。明末张姓在此建村,地处山沟,得名张家沟。
姜庄 位于镇驻地东南,大顶山东北,有140户383人。明末刘姓来此建村,得名刘和庄。随后姜姓迁来,改村名为姜格庄。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姜庄。
水道镇(29个村)
水道 镇驻地,位于金牛山西北,文(登)三(山岛)公路穿村而过,有650户1986人。明永乐年间,初姓由初家(今属莱山区)迁此建村,村址地势低,雨季水流汇集,得名水道。
薛家夼 位于镇驻地西北,单甲山东北,水道河上游,有382户1060人。宋朝时薛姓来此建村,以地处山夼,得名薛家夼。村西南有自然村柳夼,1930年王姓由本县徐村迁此定居,以地处沟夼且多柳树得名。
西直格庄 位于镇驻地北,大顶子东南,牟(平)浪(暖口)公路西,有96户265人。清初邓姓迁此建村,因位于直格庄西,得名西直格庄。
东直格庄 位于镇驻地北,团团顶南,有227户591人。明末,于姓由云南迁此建村。因村后有一南北走向山岭,岭前有一河沟东西直流,以此得名南直格庄。后村西又建一村,取名西直格庄,遂更名东直格庄。
山上里 位于镇驻地东北,黑牛台山西南,牟(平)浪(暖口)公路东,有54户163人。清初张姓由本县沙子村迁此建村,地处山里,得名山上里。
大疃 位于镇驻地西北,水道河西,有160户462人。此地原属上潘家庄一地主的较大庄子,明时初姓由水桃林(今属莱山区)迁此定居,得名大庄。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大疃。
西邓格庄 位于镇驻地东北,有180户456人。明初李姓由崮头(今属乳山市崖子镇)迁此建村,取名李庄。后来村里马姓有一人善辩会写状子,南来北往去县衙打官司者行经此地多请教于他,即在此村等一等,村以此得名等格庄,后演变成邓格庄。后村东又建一自然村取名东邓格庄,此村遂更名西邓格庄。
东邓格庄 位于镇驻地东北,黑牛台山西南,有194户501 人。明时邹姓来此建村,因位于邓格庄村东,得名东邓格庄。
山前庄 位于镇驻地东北,黑牛台山西南,有69户169人。明末,阎姓由荣成县迁此建村,得名阎家庄。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以村处于多顶山前,更名山前庄。
南税目 位于镇驻地西北,文(登)三(山岛)公路北,有60户200人。清朝时,初姓由水道村迁此定居,因地处税目村南,得名南税目。
北税目 位于镇驻地西北,文(登)三(山岛)公路北,有160户490人。明朝时夏姓由岘上迁此定居,当地徐家寨寨主在此设一税收所收税收粮,以此得名税目。后村南又建一村取名南税目,遂更名北税目。
榛子崖 位于镇驻地东,腊子塂西南,金牛山北,有238户734人。清朝姜姓由峒岭(今属乳山市)迁此建村,村附近有一沟,沟两沿多榛子树,得名榛子崖。村东北有自然村曹家庵,清朝时曹姓由榛子崖迁此定居。
杭北头 位于镇驻地东,龙王山南,有348户923人。明初魏姓由福山县迁此建村,村南有一陵行,得名行北头。后为避“行”被读成“xing”音,改为杭北头。
徐家寨 位于镇驻地西,小顶东,四顶北,有400户1050人。明朝此地曾筑有军寨,徐姓来此建村,得名徐家寨。
西芦 位于镇驻地西南,水道河西,四顶子东北,有61户160人。明末姚姓来此建村,因村东有大路,得名路西。后一林姓村民开一红炉,东邻孙家庄称此村西炉,村民亦默认此名,后演变成西芦。
孙家庄 位于镇驻地南,水道河西,四顶子东北,有120户310人。清朝孙姓迁此看庄子,得名孙家庄。
下河 位于镇驻地南,水道河西,四顶子东北,有140户410人。明朝建村,东有毛脚河,西有徐家寨河,村址地处两河下游交叉处,得名下河。
罗家屯 位于镇驻地东南,金牛山西,狗脚山北,有155户434人。清道光年间,罗姓由云南迁此定居,得名罗家屯。
肖家 位于镇驻地东南,黄垒河西岸,金牛山东南,有251户708人。明朝肖姓迁此建村,得名肖家。村西有自然村老洞,明末林姓由肖家迁此居住,传说村北金牛山有一山洞,早年有一僧人在洞内修炼,得名和尚洞,建村时得名老洞。
卧龙 位于镇驻地东,猫山东,黄垒河西侧,有230户590人。明末王姓由辉石埠(今属烟台市莱山区)迁此建村,以西北有卧龙庙,得名卧龙。
太格庄 位于镇驻地东南,黄垒河东岸,有240户670人。明朝丛姓由文登迁此建村,取名丛家庄。后村西又建一村,取名西南庄,村中一人脸大、高而胖,走起路来“奤来、奤来”的(动作无力、迟缓之意)。后二村合一,取名奤格庄。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以“奤”字生僻,更名太格庄。村东南有自然村吕家庵,清时吕姓由本县杨家夼迁此定居。
唐村 位于镇驻地西南,四顶子山西南,青石山东北,有218户614人。明朝宋姓由云南迁此建村,取名宋家大疃,后宋姓断传,唐姓迁来,以地处山夼,得名唐家夼。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唐村。
八甲夼 位于镇驻地西南,四顶子西,青石山东南,有150户400人。明时栾姓由山前迁此建村,因位于山前北,取名北庄。后高姓迁此定居,与原籍同族分宗劈甲,得名八甲。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以地处山夼,更名八甲夼。
青虎山 位于镇驻地西南,青石山东北,四顶子南,有182户459人。明朝杜姓由牟平城后杜家疃迁此建村,因村西山有青色虎形巨石,得名青虎山。
生木墅 位于镇驻地南,狗脚山西,四顶子东南,有365户989人。元朝时许姓迁此建村,当时周围草木茂盛,水源丰富,环境优美,似世外别墅,蒙人(元朝地方管理者)为此取名生木墅。
棘子埠 位于镇驻地南,水道河西,狗脚山西北,有170户450人。清初战姓由牟平城西沙子(今属烟台市莱山区)迁来,村址地势较高,村西树林里多棘子,得名棘子埠。
南台 位于镇驻地南,台东塂西,有470户1092人。明朝王姓由牟平城北王家疃迁此建村,因村西南地势较高,得名台上,又因位于水道村南,更名南台。村西南有自然村草夼,古时此地貔子多,得名皮子窝。1980年地名普查中,因含义不好,以村附近地处山夼柴草多,更名草夼。
岔河 位于镇驻地东南,黄垒河西,雨林山东南,有425户1122人。明时邓姓由文登迁此建村,地处两条大河下游交叉处,得名岔河。
山前 位于镇驻地西南,凤凰山西南,有280户837人。明朝宋姓由文登迁此建村,以地处凤凰山之阳,得名山前。
莒格庄镇(39个村)
西莒格庄 镇驻地,位于杀马沟南,文(登)三(山岛)公路穿村而过,有200户550人。清康熙年间,张姓由牟平城南张家夼迁此建村,以东有莒格庄村,得名西莒格庄。
东莒格庄 位于镇驻地东,文(登)三(山岛)公路北侧,杀马沟南,有160户415人。宋朝姜姓由峒岭(今属乳山市)迁来,后南汉村(今属乳山市冯家镇)姜姓亦迁此落户。两支姜姓住处隔一东西水渠,汉村姜姓居南,取村名为渠格庄,后演变为莒格庄。清朝时村西又建一村取名西莒格庄,遂更名东莒格庄。村东有一自然村,原为姜姓老茔,得名东老茔。
孔家 位于镇驻地北,牛心石东南,有108户310人。清乾隆年间,姜姓由留德庄迁此建村,附近土地为牟平城内孔家所有,遂取名孔家庄,后简称孔家。
曲家口 位于镇驻地北,黄莲口西南,有394户945人。明末,曲姓由黄县北马村迁此建村,村处黄莲口上,得名曲家口。村西北有自然村西庵,明末有人在此看庵,以地处曲家口村西得名。
义合庄 位于镇驻地北,黑石硼西,有57户147人。清末曲姓由曲家口迁此建村,村北山上有一对石崮,形似钹(方言称“光光钗”),村又处山的阳坡,故名光光阳。后嫌音义不好,以全村13姓和睦相处,更名义合庄。
板子口 位于镇驻地北,黄垒河上游东岸,旗顶西北,有215户574人。明末曲姓由曲家口迁至今村址西河西岸建村,取名搬家口。后村遭洪水,住户迁至现址,更名为板子口。
向阳 位于镇驻地北,玉皇庙东,瓦善水库北,有103户270人。元末,张姓建张家圈。1970年修建瓦善水库,张家圈举村搬迁,另建两个村,该村处于老雕窝山的阳面,取名向阳。另一村取名新建。
初家庄 位于镇驻地北,老雕窝山东南,有150户413人。此地原为水道初姓的庄子,明末水道初姓迁此建村,得名初家庄。
福寿庄 位于镇驻地北,黄垒河东,架子岭西,有203户544人。明初孙姓由云南迁此建村,村南官道旁有王家店,取名道王家。清末,村民去宁海州兑粮,知州为其更名福寿庄。村东北有自然村沙窝子,清朝时建村,以村前有一片沙滩得名。
马家庄 位于镇驻地东北,蚕塂西南,高石顶西,有220户656人。唐末马姓迁此建村,取名马家庄。村西北有刘家庵、李家庵两个自然村。刘家庵,清朝刘姓来此居住。李家庵,清朝时毛姓遭官府抄家,避难至此,改姓李。
南宋家口 位于镇驻地东北,高石顶东,老清河西岸,有85户203人。清朝时宋姓迁此建村,村中有一条小河,居河南的自然村得名南宋家口。
北宋家口 位于镇驻地东北,西双顶南,有120户350人。清朝时宋姓迁此建村,村中有一条小河,居河北的自然村得名北宋家口。该村周围有六个自然村。老虎窝,居村西北,清朝时此地林木丛生,人烟稀少,传说有老虎,得名老虎窝;董家庵在村北,清朝董姓来此定居得名;宋家口东庵,清朝时有人在此看庵,以地处北宋家口村东得名;石灰窑口子,位于村东北,此处曾有石灰窑,东北有山口,清朝建村时得名;张家庵,居村东南,清朝时张姓迁此定居得名;姑子洞,位于村东,清初吕姓由文登迁此落户,以地处山夼,夼内有一石洞,附近有尼姑庙而得名。
西垛夼 位于镇驻地西北,多顶东,有73户260人。明嘉靖年间,郭姓由红水头迁此建村,以地处垛顶(后演变成多顶)东,得名垛夼。1949年分为东西两个自然村,居西者取名西垛夼。村西有自然村朱皮屯,清末建村,以西有一猪形巨石得名猪皮屯,后演变成朱皮屯。
东垛夼 位于镇驻地西北,玉皇庙南,仙姑顶西北,有100户257人。明嘉靖年间,郭姓由红水头迁此建村,以地处垛顶(后演变成多顶)东,得名垛夼。1949年分为东西两个自然村,因居东取名东垛夼。清朝时董姓来村北定居,建自然村董家庵。
瓦善 位于镇驻地北,汪茔塂东,有380户980人。明洪武年间,李姓迁此定居,家住瓦房,门悬“行德积善”匾额,得名瓦善。另有一说,清朝时此地有三户居民,瓦房孙家居中,刘家居东,汪家居西,孙家门上挂有积善匾。后孙家打死长工,将尸体偷偷送往汪家,汪家被迫逃走,刘家不久也家破人亡,只剩下孙家,村即取名瓦善。
长岭 位于镇驻地东北,架子岭南,有72户188人。清朝于姓由文登于疃迁此建村,原为梨树底村地主的庄子,居民都是周围村庄迁来的佃户,取名周家庄。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以村西有一山岭,更名长岭。
金家埠 位于镇驻地东北,枕头夼西,老清河东侧,有340户864人。清初张姓由小寨(今属乳山市)迁此建村,以此地曾开过金矿,得名金角埠,后演变成金家埠。村东村西各有一自然村。东为北了夼,清朝时有人在附近山夼内牧马,经常无人看管,此夼得名了(撂)夼,村处夼北,得名北了夼。西为刘家庵,清朝时刘姓迁此定居得名。
曲河庄 位于镇驻地西,黄垒河西岸,有234户610人。清初牟姓由小云南迁此建村,因黄垒河由村东转向村南,又流经村西,弯曲呈半圆型,得名曲河庄。
西仙姑 位于镇驻地西,仙姑顶南,黄垒河西岸,有279户780人。元末建村,东有东仙姑村,故名西仙姑。
东仙姑 位于镇驻地西,黄垒河东岸,有305户1005人。元朝建村,以地处仙姑顶东,得名东仙姑。
蒿口 位于镇驻地西,石龙口子东北,有198户608人。1680年左右建村,村前有河流转向西北,两岸高山对峙形成河口,河口两岸蒿草丛生,得名蒿口。
新建 位于镇驻地西北,空山顶东,瓦善水库南,有180户510人。1970年修建瓦善水库时,将张家圈村搬迁分建的两村之一,以重新建村之意取名新建。
宫家沟 位于镇驻地东北,老虎洞东南,东楼西南,有220户661人。明崇祯年间,牟平城南照格庄宫姓迁此建村,地处山沟,得名宫家沟。
岚子下 位于镇驻地东,花山南,老清河西,有80户233人。清朝于姓由文登于家埠迁此建村,地处山岚东南脚下,得名岚子下。
梨树底 位于镇驻地东,花山东北,庙山东南,有100户312人。清初曲姓由曲家口迁此建村,当时村址处有棵大梨树,得名梨树底。村西北有自然村邹家庵,清朝时邹姓迁来落户得名。
沙家 位于镇驻地东,葫芦头山西,老清河东岸,有229户562人。清朝时沙姓迁此建村,得名沙家。该村周围有4个自然村,南有高家庵,东有曲家庵、蔡家庵、宋家庵。明末宋姓建宋家庵,清朝时高、曲、蔡三姓分别建高家庵、曲家庵、蔡家庵。
桑园 位于镇驻地东北,庙山东,老清河西,有140户410人。清朝曲姓由曲家口迁至梨树底,后又迁此建村,以附近多野桑,得名桑园。
桲椤 位于镇驻地南,菇状岭西南,有255户720人。明崇祯十年,赵姓由云南迁此建村,村前有大桲椤树,得名桲椤。西南有自然村周家庵,清末周姓来此定居得名。村西有三条山夼名为三道夼,赵姓在一夼内定居,得名赵家庵。
姚家庄 位于镇驻地东南,菇状岭东,老清河西,有95户295人。清朝姚姓来此建村,取名姚家庄。
贵家庄 位于镇驻地东,菇状岭东,老清河西,有206户558人。清朝,贵姓由牟平城北贵家疃迁此落户,得名贵家庄。西北有自然村黑山夼,清朝时建村,因附近有山名为黑山夼而得名。
杨家盘 位于镇驻地东南,铁山东南,虎山西北,有188户515人。清朝杨姓迁此建村,得名杨家庄。后杨家断传,别姓占了杨家地盘,故得名杨家盘。清朝,周围又建三个自然村。隋姓在村北建隋家庵;宋姓在村西建宋家庵,后王姓又迁来落户,更名王家庵;刘姓在村东建刘蓬庄,后因为非作歹被抄,1949年张姓迁来,更名张家庵。
院下 位于镇驻地东,有130户374人。明崇祯年间建村,以村北山下有一寺院,得名院下。该村周围有12个自然村。吕家庵在村西,清朝建村,原名葫芦头,后吕姓迁此居住,更名吕家庵;小蔡家庵在村西,清末蔡姓迁此看庵得名;王家庵在村北,清末王姓迁此得名;窑后在村东北,清末有人迁此居住,前有烧窑的,得名窑后,因多李姓亦称李家;蔡家庵在村东北,清末蔡姓迁此得名;曲家庵在村东北,清末曲姓迁此得名;马家庵在村东北,清时马姓迁此得名;大沙地在村东北,清朝有人迁此,以此处多沙土得名;邵家庵在村西,清时邵姓迁此得名;宋家庵在村西南,清时宋姓迁此得名,因早年此处有座庙,亦称庙沟;马家在村南,四面环山,中间有平泊,清朝得名南泊子,清末马姓来此定居,取名马家;张家庵在村南,1939年张姓迁此定居得名。
福禄地 位于镇驻地西南,石龙口子西南,有262户742人。清朝建村,村前有葫芦山,后以吉祥之意演变为福禄山,村因山得名福禄地。村北有自然村,清朝时有人在此定居,原属看庵户,因处村北得名北庵。
崖子 位于镇驻地东南,老清河南岸,有400户1133人。明末建村,因处老清河南崖,得名崖子。另有5个自然村。1936年崖子迟姓在村西北处建迟家庵;清末宫姓在村西北建宫家庵;1940年巨姓在村西北建巨家庵;清末胡姓在村东北建胡家庄,1930年胡姓迁走,张姓迁来更名张家庵;清末宋姓在村东南山夼内定居,因夼内多老树,得名老树夼,1958年以姓氏更名宋家庵。
泊而 位于镇驻地东南,老清河东岸,有153户411人。清初刁姓由文登迁此建村,村址地处泊地,取名泊儿,后演变成泊而。
床而 位于镇驻地东南,老清河东,有172户485人。明末王姓由福山古现迁来建村,此处地势北高南低,北端高出部分形似枕头,南部平坦似床,得名床儿,后演变成床而。
张皮 位于镇驻地东南,铁山南,有300户950人。明末建村,村中一张姓会制皮革,村得名张皮。村西有自然村林家庵,清朝林姓迁此居住得名,亦称花沟山。村东南有自然村虎山后,清朝建村,以地处虎山后得名。
洼里 位于镇驻地西南,石龙口子南,有205户590人。明初,贺、李二姓迁此定居,村址近河,四面地势较高,得名洼里,亦称南洼。
杨家夼 位于镇驻地西南,虎顶子西,有385户1060人。清初建村,南有羊角山,村名据此演变为杨家夼。该村有3个自然村。1920年万姓迁来在村东北建万家庵;清末冯姓迁来在村东北建冯家庵;清初姜姓迁来在村南定居,因此人武术高超,村得名姜八式,清末姜姓迁走,刘姓迁来,更名刘家庵。
玉林店镇(43个村)
玉林店 镇驻地,牟(平)浪(暖口)公路穿村而过,有228户702人。宋时,俞、林二姓由江苏泰州迁此合伙开一客店,得名俞林店,后演变为玉林店。
十六里头 位于镇驻地北,沁水河西,有158户421人。明末刘姓迁此建村,原为转山头、南十六里头、北十六里头,后三村合一,因距牟平城16华里,得名十六里头。
小宅 位于镇驻地北,沁水河西岸,有247户626人。清初张姓来此建村。当时有一地主,为贬低长工,将村北自己的住处称为大宅,长工住处称为小宅,因此得名。大宅现为该村的自然村。
茶棚 位于镇驻地北,沁水河西岸,牟(平)浪(暖口)公路东侧,有26户70人。清初孔姓迁此建村,当时此处有一庙宇,名曰福巽庵,庵内道人烧茶水供行人解渴,得名茶棚。
埠后村 位于镇驻地北,沁水河东岸,有184户484人。明末周姓迁此建村,以村前有一高地得名埠后。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埠后村。
小屯圈 位于镇驻地东北,有167户484人。明末建村,周围山岭环抱呈半圆形,南有屯圈村,故取名小屯圈。
大屯圈 位于镇驻地东北,俚(岛)李(格庄)公路北侧,有265户698人。明末孔姓迁此建村(一说元末明初贺姓来此定居),周围山岭环抱,远看为一大半圆圈,得名屯圈。后村北又建一村取名小屯圈,遂更名大屯圈。该村还有北夼、东庄、于家河3个自然村。北夼,清初建村,地处大屯圈村北山夼内得名;东庄,清初建村,地处大屯圈河东得名;于家河,清末于姓迁大屯圈村东居住,以村前有河得名。
石沟 位于镇驻地北,沁水河西侧,牟(平)浪(暖口)公路穿村而过,有208户600人。明初,俞姓迁此建村,以村南河内多石块,得名石沟。
孙格庄 位于镇驻地东北,沁水河东岸,有260户796人。清代孙姓由牟平城迁此定居,地处埠后村南,得名埠前,后更名孙格庄。
军石 位于镇驻地东北,官帽顶东,有48户116人。清末蒋姓由栖霞蒋家庄迁此建村,村附近有两块巨石,相传为抗清的农民领袖常和尚、张振纲比武时搬动的,故名将军石。1970年因修水库,举村搬迁,更名红旗庄。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以村名带政治色彩,更名军石。
王家庵 位于镇驻地东北,俚(岛)李(格庄)公路北侧,有38户81人。清朝王姓迁此给地主看庵,得名王家庵。
西柳庄 位于镇驻地东北,凤凰顶西北,有145户390人。明洪武年间,宫姓由江苏泰州迁此居住,地处于家庄西,住户门前多植柳树,得名西柳庄。根据该村所处地形,当地居民亦称扁担峪。
单耳山 位于镇驻地东北,单耳山西,有99户275人。清初建村,以邻近单耳山得名。
桃园 位于镇驻地东北,俚(岛)李(格庄)公路北侧,有55户150人。清初建村,占山户庭院内栽有桃树,每当春暖花开,光彩照人,路人皆呼桃园,因此得名。
磨王格庄 位于镇驻地北,牟(平)浪(暖口)公路西侧,有248户711人。明朝王姓来此建村,以出产石磨得名磨王格庄,后简称王格庄。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恢复旧称。村西有自然村王家庵,清初堠子夼(今属武宁镇)迁来一户给五里头王姓地主看庵,得名王家庵。
西李格庄 位于镇驻地东北,俚(岛)李(格庄)公路北侧,有106户311人。明初,李姓由解甲庄迁此居住,地处河西岸,得名西李格庄。
东李格庄 位于镇驻地东北,俚(岛)李(格庄)公路北侧,有148户473人。明初,李姓由解甲庄迁此居住,地处河东岸,得名东李格庄。
金屏夼 位于镇驻地东北,鹞子顶北,有63户158人。明初,贺姓由江苏丹徒县迁此建村,村东夼内有一巨石,夜晚闪闪发光,得名金屏夼。因建村贺姓祖先名叫贺兰坡,当地居民亦称此村为贺兰坡。
瓦山 位于镇驻地东北,俚(岛)李(格庄)公路南侧,有123户393人。清初孔姓由牟平城北孔家疃迁此建村,村前有一石硼被雨水冲刷出许多小沟,很似瓦片,得名瓦山。村西有自然村黄口,清时有人在此定居,以南有黄口山得名,因地处瓦山村西亦称西庵。村西北有自然村官帽顶,清朝时有人在此定居,以西北处有石硼似古代官帽上的珠子而得名。
张家口 位于镇驻地东,龙王庙西,俚(岛)李(格庄)公路南,有98户318人。清末,张姓迁此定居,得名张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以村北有一山口,更名张家口。
葛家庄 位于镇驻地东,凤凰顶西侧,有73户190人。明时葛姓迁此建村,得名葛家庄。
九龙夼 位于镇驻地西南,沁水河西,蝠石顶东南,有134户360人。明末孙姓迁此建村,相传村西土丘上有一水井,曾有九女相继投井,得名九女夼。后又传说九女乃九龙化身,故村名演变为九龙夼。
山后 位于镇驻地东侧,方石顶西,有218户573人。明末建村,村南山有文峰塔,得名文峰山后,后简称山后。山后村西南、鹰嘴石南有自然村常家庵,以清朝时有人在此给牟平城内地主常大兴看庵得名。
北藏家庄 位于镇驻地东,灯台崮西北,有38户68人。清初,牟平城内李姓因作恶迁至此地藏身,得名藏家庄。后村南又建一村,名曰南藏家庄,遂更名北藏家庄。
南藏家庄 位于镇驻地东,灯台崮西,有28户51人。清朝中期建村,以北有藏家庄,得名南藏家庄。村南有一自然村,清时李姓由李家沟头来此给地主看庵,得名李家庵。
对阵圈 位于镇驻地南,牟(平)浪(暖口)公路西,有198户430人。清初,唐姓由云南迁此建村,时称北洼子,后孙姓由养马岛迁来。相传清兵曾与常和尚、张振纲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在此对阵打仗,村址又处于半圆山形环抱中,得名对阵圈。
曹格庄 位于镇驻地南,牟(平)浪(暖口)公路东,五爪山西,有208户560人。明初曹姓迁此建村,得名曹格庄。
后庄 位于镇驻地南,牟(平)浪(暖口)公路东,有90户255人。清朝建村,地处前杨家庄北,得名后杨家庄,后简称后庄。村东有一自然村,明末丁姓由莱阳湍湾迁此定居,得名丁家庄。
贺家屯 位于镇驻地西南,沁水河西,双顶子东,有98户250人。清初,贺姓由江苏丹徒县迁此给地主看庵,得名贺家屯。
上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沁水河西,双顶子东,有268户750人。明朝,于姓由现高陵镇磨山村迁此定居,村前有东西山路,西山岭上有一山口,得名上口。
尺坎 位于镇驻地南,牟(平)浪(暖口)公路东, 有237户640人。明末夏姓迁此建村,地处涝洼地,地平面下一尺即有水,得名尺坎。村北有自然村北台,清末唐姓来此定居,以地处尺坎河北岸一高土台上得名。
前杨家庄 位于镇驻地东南,照岛山东北,有143户394人。明朝杨姓由上杨家迁此建村,以地处岭前,得名前杨家庄。
头日庵 位于镇驻地东南,五爪山西南,大王顶西,有56户130人。清朝安姓来此建村,村后原有一庙宇,庙内有道士、和尚、尼姑,庙名“头一庵”,村以庙得名头一庵,后演变成头日庵。
打磨子 位于镇驻地东南,青石口顶西北,有172户467人。清朝于姓来此建村,村东、西山各有一巨磨,占山户声称是他们打的,得名打磨子。
占昌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牛心石山南,有263户715人。宋时,王姓由江南迁至莱阳,后又迁至此处定居。清初,常和尚、张振纲率起义军在此打退清兵,保住了昆嵛山,村北有一山口,村子得名战场口。后嫌含义不好,更名占昌口。
店子 位于镇驻地东南,牛心石西,有83户242人。明末张姓迁此建村,此地原有一客店,得名店子。
徐家疃 位于镇驻地南,团团顶东,有90户222人。明朝徐姓迁此建村,得名徐家疃。
西桑杭埠 位于镇驻地南,沁水河西侧,团团顶东北,有218户575人。清代李姓迁此建村,村前岭上有桑树,村后有一高地,处沁水河西岸,得名西桑杭埠。
东桑杭埠 位于镇驻地南,牟(平)浪(暖口)公路东, 有197户525人。明末汪姓迁此建村,村前岭上多桑树,村后有一高地,又处沁水河东岸,得名东桑杭埠。
南红石头 位于镇驻地东南,照岛山东,有218户640人。明初建村,地处红石山下河南岸,得名南红石头。
北红石头 位于镇驻地东南,有282户750人。明初建村,地处红石山下河北岸,得名北红石头。
沙子 位于镇驻地东南,有80户226人。明朝沙姓迁此建村,得名沙子。
共和庄 位于镇驻地南,西绺沟东南,有148户430人。清朝时建村,占山户邵姓先建邵家庄,后孔姓由孔家疃迁此建孔家疃,阎姓从现水道镇阎家庄迁来建阎家庄,1938年三村合一取名共和庄。
龙泉镇(60个村)
龙泉汤 镇驻地,位于汉河东岸,上(庄)泽(头)公路北侧,金山北,有560户1707人。明弘治年间,宋姓迁此建村,以村西北有温泉龙泉汤而得名。
窑厂 位于镇驻地西北,枣园夼北,福仙口子东,由窑厂、口子后、唐家店3个自然村组成,村委驻窑厂,有60户165人。窑厂,清康熙年间在此有烧柞窑的,后王姓由小苇子迁此建村;口子后,清康熙年间建村,以地处福仙口子后得名;唐家店,清末唐姓迁此居住,曾开设店铺,得名唐家店。
北夼 位于镇驻地西北枣园北夼内,福仙口子东北,由赵家庄、张家庄、韩家林3个自然村组成,村委驻赵家庄,有42户164人。清末,赵姓迁此建赵家庄,张姓由文登迁来建张家庄。嘉庆年间,韩姓迁此建韩家林。1960年12月,三村成立北夼联村大队。
高家疃 位于镇驻地西北枣园夼内,有95户255人。清康熙年间高姓迁此居住,得名高家疃。
西店子 位于镇驻地西北枣园夼内,牛蛋子山东北,有西店子和南塂两个自然村,村委驻西店子,有50户183人。明万历年间,此处多店铺,得名店子。后以河为界,河西岸得名西店子。南塂建村于清康熙年间,以地处西店子村南山坡得名。
东店子 位于镇驻地西北,枣园夼外口,虎山西南,有东店子、耿家庄和庙沟3个自然村,村委驻东店子,有131户370人。东店子原与西店子合称店子,明万历年间建村,因居河东岸得名;耿家庄位于东店子西北,清乾隆年间耿姓迁此建村;庙沟位于东店子南的山沟内,原有小庙,清末得名庙沟。
东北疃 位于镇驻地西北,枣园夼外口,虎山西南,有61户181人。清康熙年间,牟平城后油坊村邹姓迁此建村,得名邹家疃。因与附近邹家疃易混,乾隆年间以地处东西店子东北,更名东北疃。
王石夼 位于镇驻地西,枣园南夼西南,牛蛋子山西北,有65户197人。村址地处山夼,有一马形巨石,原名马石夼,清康熙年间王姓迁此居住,得名王石夼。
邹家庄 位于镇驻地西,东有牛蛋子山,有125户338人。清康熙年间,牟平城后油坊村邹姓迁此建村,得名邹家庄。因地处枣园夼南部,亦称南夼。
赵家夼 位于镇驻地西北枣园夼内,牛蛋子山西北,有赵家夼、燕夼2个自然村,村委驻赵家夼,有33户104人。清乾隆年间,牟平城南嵎峡河赵姓迁此居住,得名赵家夼。燕夼位于赵家夼南,以山夼内有一石形似燕窝得名。
孔庄 位于镇驻地西,枣园南夼西南,牛蛋子山西南,有孔庄、南家沟2个自然村,村委驻孔庄,有43户146人。清康熙年间,牟平城北孔家疃孔姓迁此定居,得名孔家庄。1981年2月从邹家庄大队析出自成大队,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孔庄。南家沟位于孔庄南,清康熙年间,南姓迁此居住,以地处沟夼,得名南家沟。
官道南 位于镇驻地西,牛蛋子山东,有官道南、官道南西山、官道南东山3个自然村,村委驻官道南,有280户847人。明末,周姓由云南迁此建村,得名周家庄,后因村北有东西走向的官道,更名官道南。明洪武元年,曲姓由黄县蒲兰村迁官道南村址西山、东山分别居住,后以地理位置得名。
星石泊 位于镇驻地西北,上(庄)泽(头)公路西侧,有770户2208人。明洪武元年,梁姓、丁姓、常姓相继迁此居住,因地处平泊,村东有一排石硼,人们以为是星石殒落,得名星石泊。
西杭格庄 位于镇驻地北,汉河东岸,有190户572人。清顺治年间建村,村东有一高起的土坡似门槛(当地俗称门杭),村东有杭格庄,故名西杭格庄。
埠后疃 位于镇驻地北,上(庄)泽(头)公路西侧,有311户888人。清顺治年间建村,村南有一岭塂,得名埠后。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埠后疃。
丁家庄 位于镇驻地西北,大(窑)龙(泉)公路东侧,有丁家庄、西窑两个自然村,村委驻丁家庄,有140户479人。清雍正年间,星石泊丁姓迁此居住,得名丁家庄。西窑位于丁家庄村西,此地曾烧过窑,清末得名西窑。
尤家泊子 位于镇驻地北,汉河西岸,有198户539人。清康熙年间,于姓迁此居住,因地处平泊,得名于家泊子。后于姓消亡,雍正年间尤姓从文登迁来,更名尤家泊子。
埠岭观 位于镇驻地北,汉河东岸,炮山西,有143户377人。元大德元年,在此建一庙宇名为埠岭观。清初在此建村时,村名亦称埠岭观。
北岘村 位于镇驻地西北,上(庄)泽(头)公路西侧,虎山东北,岘山东,有北岘、西沟、雁夼、东寨子4个自然村组成,村委驻北岘村,有329户970人。北岘村、西沟、雁夼建村于明万历年间。北岘村为周姓,原名周家疃,后村南建村曰岘村,遂更名北岘村;西沟以地处北岘村西山沟得名;雁夼以地处雁夼内得名。明末在北岘村东侧建有营寨,建村时得名东寨子。
南岘村 位于镇驻地西北,东靠上(庄)泽(头)公路,西邻岘山,有南岘村、虎山后、虎山前3个自然村,村委驻南岘村,有188户535人。明洪武年间,宫姓由江苏泰州迁此定居,以西北有岘山,取名岘村,后村北之村取名北岘村,遂更名南岘村。虎山后,清乾隆年间有人居住,以地处虎山北得名;虎山前,清末有人定居,以地处虎山南得名。
任格庄 位于镇驻地西北,东邻汉河,西靠上(庄)泽(头)公路,有207户612人。清康熙年间,任姓迁此定居,得名任格庄。
吕格庄 位于镇驻地北,汉河西岸,有52户139人。清康熙年间,吕姓迁此定居,得名吕家集。雍正年间村庄遭洪水淹没,更名吕格庄。
神童 位于镇驻地北,汉河东岸,有235户712人。传说明万历年间,附近有一松岚庙,庙内僧人杀死一只猴子,将头抛于此地,邻村人疑为神头,故建村时取名神头,后演变为神童。
大苇子 位于镇驻地北,汉河东,炮山西,有170户510人。清乾隆年间建村,附近有一苇塘,得名大苇子。
小苇子 位于镇驻地北,有166户471人。清初,孙姓迁此建村,取名孙家庄。后附近又建一村取名大苇子,遂更名小苇子。
西桥 位于镇驻地东北,炮山西南,有88户265人。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东有一小桥名为鲁班桥,得名西桥。
东桥 位于镇驻地东北,炮山西南,有东桥、东小桥两个自然村,村委驻东桥,有270户751人。清康熙年间建村,村西有一小桥名为鲁班桥,得名东桥。乾隆年间在东桥东建一村,较东桥小,得名东小桥。
杜家庄 位于镇驻地东北,广河西岸,有250户748人。清康熙年间,杜姓由牟平城北杜家疃迁此定居,得名杜家疃。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杜家庄。在村东山上有一自然村,康熙年间建村,得名杜家庄东山。
北台 位于镇驻地东北,广河西岸,有70户184人。清末建村,地势较高,村南有数村,故名北台。
六甲村 位于镇驻地东北,广河西岸,有157户462人。清康熙年间,刘姓来此建村,取名刘家,后演变为六甲。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六甲村。
芦其洼 位于镇驻地东北,广河西岸,有168户501人。明洪武年间,曲姓由黄县北马村迁此定居,因地处洼地,得名曲家洼。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以此地多芦苇,更名芦其洼。过去当地人亦称东洼。该村另有庙沟、庙山前、赵北崖3个自然村。庙沟,以地处天地庙山南沟夼内,清末得名庙沟;庙山前,因位于天地庙山之前,1910年得名;赵北崖,清末赵姓迁此定居,以地处一小河边得名赵北崖。
西台 位于镇驻地东北,广河西岸,有183户517人。明末,孙姓由孙家滩(今属莱山区)迁此建村,因地势较高,又位于曲家洼(今芦其洼)村西,得名西台。
杨家泉 位于镇驻地东北,广河西岸,有110户321人。清康熙年间,杨姓迁此居住,此地原为杨姓庄子,故名杨家庄。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杨家泉。
河里庄 位于镇驻地东,广河上游,有110户331人 。清末,祝姓迁此建村,以地处广河上游,得名河里庄。又因位于八甲村东山,亦称八甲东山。该村有一自然村,据传清末此地有座尼姑庵,山上多黑色石头,得名黑石庵。
官道北 位于镇驻地西,大(窑)龙(泉)公路北, 有390户1131人。明朝孙姓由云南迁此定居,以村南有官道得名官道北。该村东有自然村,清末董姓在此给地主看庄子,得名小佃,土改时更名小田。
巨格庄 位于镇驻地北,汉河东岸,有140户419人。清康熙年间,迟姓迁此建村,村东有一水渠,得名渠格庄,方言“渠”读“巨”音,逐渐演变成巨格庄。
赵家庄 位于镇驻地北,汉河东岸,有102户286人。清康熙年间赵姓迁此居住,得名赵家庄。
高家塂 位于镇驻地北,有75户254人。清末,高姓迁此居住,以地处塂(坡)前,得名高家塂。
东汤 位于镇驻地东北,有370户1052人。明末,周姓由云南迁来定居,以地处龙泉汤东,得名东汤。清末在村东山夼内建自然村东夼。
八甲村 位于镇驻地东,广河东岸,由八甲村、八甲村西山、牛劈和孤石夼4个自然村组成,村委驻八甲村,有312户881人。八甲村建于明末,原为殷、梁、王、贺等八姓杂居,取名八家,后演变成八甲。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八甲村。八甲村西山,清末建村,以地处八甲村西山得名,又因原是刘广的一片沙地,亦称“沙地”、“刘广地”。牛劈,清末有人在此居住,以地处牛劈山下得名。孤石夼,清初有人在此居住,以地处孤石夼内得名。牛劈和孤石夼人口很少。
曲家屯 位于镇驻地东北,广河东岸,有87户256人。明末,曲姓由本县河里曲村迁此居住,得名曲家庄。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曲家屯。
头甲 位于镇驻地东,有103户278人。清康熙年间建村,此地原为芦其川最南头的村庄,取名头家,后演变成头甲。
匣子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帽山西南,有152户413人。清末建村,据传夼内有一巨石形似匣子,得名匣子口。
王家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帽山东南,有134户387人。清乾隆年间王姓迁此居住,以村南有一山口得名。在村西山脚下,清末建一自然村,得名王家口西山。
西口子 位于镇驻地西南,苍山北,有40户147人。清乾隆年间张姓迁此定居,以地处殿后西山口子上得名殿后西口子,后简化为西口子。清乾隆年间,村东南山夼内建一自然村,因夼内有一石形似耧蛋得名耧蛋夼。
金沙夼 位于镇驻地西南,南大穷山西南,俚(岛)李(格庄)公路北侧,有48户143人。清末于姓迁此建村,以此处有土岭形似猴子,得名猴子夼。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含义不好,以村后多黄沙,更名金沙夼。
狮子夼 位于镇驻地西南,南大穷山西北,有64户172人。清末李姓来此定居,村北有石形似狮子,得名狮子夼。
西庄 位于镇驻地西南,月牙口山东北,俚(岛)李(格庄)公路北侧,有34户101人。清乾隆年间,刘姓迁此建村,因位于殿后村西,得名西庄。当地人据其地形,亦称下圈。
西殿后 位于镇驻地西南,南大穷山南,俚(岛)李(格庄)公路北侧,有90户254人。明末建村,位于麻姑殿之后,东殿后村西,故名西殿后。
东殿后 位于镇驻地南,昆嵛山北麓,俚(岛)李(格庄)公路南侧,有485户1400人。明时建村,因处麻姑殿之后,得名殿后,后村西又建西殿后村,遂更名东殿后。村北口子上清末建一自然村,得名殿后北口子。明、清时,昆嵛山庙主雇人种地,在村南月牙口山东设一庄子,并建一庙,清末建一自然村得名庄头庙。
汤西 位于镇驻地西,汉河西岸,上(庄)泽(头)公路西侧,有北汤西、南汤西两个自然村,村委驻北汤西,有327户1010人。明代建村,以地处龙泉汤西,得名汤西。后以河为界分为南北二村,河北为北汤西,河南为南汤西。1960年12月,两村成立汤西联村大队。
南观 位于镇驻地南,金山西南,汉河东岸,有南观、李家庄2个自然村,村委驻南观,有258户761人。南观地处栲栳观西南,清末张姓迁此建村,得名南观,又称张家观。李家庄,清末李姓由本县柳树底迁来居住,得名李家庄,又因村东有栲栳观,亦称栲栳观。
潘格庄 位于镇驻地东南,上(庄)泽(头)公路西,有110户290人。清末,潘姓迁此居住,得名潘格庄。村南山夼中有一自然村,清末于姓来此居住,地处山夼,得名于夼,亦称雨夼。
河北崖 位于镇驻地东南,上(庄)泽(头)公路东,有301户822人。明末林姓迁此建村,村南有小河,得名河北。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河北崖。该村东部山夼内有自然村,明末得名河北东夼,河北更名后,遂改为河北崖东夼。
马家都 位于镇驻地东南,小孤顶山西,上(庄)泽(头)公路东,有165户454人。“都”为元代行政区划,此村原名为马家,因“都”公所设在该村,故名马家都。清时苗姓由牟平南关迁来沿用原名。
埠前 位于镇驻地南,龙泉水库北,有235户632人。清朝李姓迁此建村,地处山塂前,得名埠前。村西有自然村狗塔,据传村东沟北有一显义观道士墓地,内有一塔,俗称沟塔。清末有人来此居住,亦称沟塔,后演变为狗塔。村南有自然村力塂,清乾隆年间李姓迁此居住,得名李二塂 ,后演变成力塂 。
卧龙堡 位于镇驻地东南,上(庄)泽(头)公路穿村而过,有55户160人。清乾隆年间,孙姓迁此建村,村西三角山状似卧龙,得名卧龙堡。
滩上 位于镇驻地南,龙泉水库南岸,俚(岛)李(格庄)公路北侧,有83户251人。此地原为较平坦的河滩,清末郝姓迁此建村,得名滩上。
涝夼 位于镇驻地南,有86户279人。清末吕姓来此建村,以地处山夼且洼涝,得名涝夼。村北有自然村鲇鱼洞,清朝建村,因村东河湾有鲇鱼洞而得名。
钓鱼石 位于镇驻地南,俚(岛)李(格庄)公路北侧,有60户211人。清雍正年间,于姓迁此建村,村后有一堆高石,传说为古人钓鱼台子,得名钓鱼石。
姜格庄镇(47个村)
姜格庄 镇驻地,位于聚马神山西北,成(山卫)龙(口)公路南,有1000户2780人。元初,贺姓由江苏吴江来牟平出任管民长官,其孙迁至贺家沟落户。姜格庄当时为姜姓居地,姜姓女嫁与贺家沟贺姓男,贺姓遂迁至姜姓处,取村名为姜家庄。后姜姓断传,村名演变为姜格庄。
北山 位于镇驻地西北,金山港西,娘娘顶东,有290户760人。清初于姓由云南迁此定居,因地处林北村北山上,得名北山。
林北 位于镇驻地西北,金山港西,娘娘顶东,有590户1650人。清初林姓由云南迁此定居,因村南有一片枣林,得名林北。
序班庄 位于镇驻地西,西靠孟良口子,北邻成(山卫)龙(口)公路,东南有香炉山,有128户337人。清初,牟平城南庙沟王姓迁此定居。传说清代有一书办官在此安一庄子,后作为嫁妆陪送其女。为纪念父恩,取村名“书办庄”,误写为“序班庄”。
紫岘口 位于镇驻地西,鹁鸽房山东,有136户358人。明时俞姓迁此定居,以西邻紫岘口子得名。
沙家疃 位于镇驻地西,孟良口子东,香炉山东北,成(山卫)龙(口)公路南,有161户486人。清初,牟平城东南沙家庄沙姓迁此定居,得名沙家疃。村东有自然村西上庄,明朝张姓由养马岛迁此落户,以东有上庄村,取名西上庄,因村小亦称小上庄。
上庄 位于镇驻地西,孟良口子东,佛台山北,成(山卫)龙(口)公路穿村而过,有950户2660人。宋金间,文登斥山(今属荣成市地)于姓迁至现村东北山脚下定居,名为下庄。传说明洪武三年发生地震,附近龙劈水池水淹没村庄,村址移至地势高处,更名上庄。
谭家夼 位于镇驻地西,卢山东,孟良口子南,香炉山西,有59户156人。清初谭姓由今大窑镇蛤堆后迁此定居,因地处山夼得名谭家夼。该村有自然村孤石夼,清朝建村,因地处山夼,附近有一直立孤石,得名孤石夼,亦称小北夼。
里口山 位于镇驻地西南,由张家疃、龙王塂、塂后、里夼、冷夼、窑口6个自然村组成,村委驻张家疃,有130户409人。张家疃,元末张姓迁此定居,得名张家疃,亦称张家庄;龙王塂,明洪武年间,此处建有龙王庙,因村处高处,得名龙王塂;塂后,因地处龙王塂南,清末得名塂后,因村中多沙姓,亦称沙塂;里夼,地处山夼,清朝时得名里夼;冷夼,位于天齐夼东北,夼内气温比周围偏低,清朝时得名冷夼;窑口,旧时曾有人在此烧窑,因地处山夼出口,清末得名窑口。1961年,6村组成里口山联村大队。
云溪 位于镇驻地西北,金山港东岸,小金山西北,有750户2340人。明洪武年间,林姓由牟平城北高金埠迁此建村。当时村东西各有一大湾,清晨雾气腾腾,似云霞笼罩,故名云溪。
大庄 位于镇驻地东北,扫帚河西南,念河东岸,有715户1988人。元末,王姓地主在此买地设庄子,这是他最大的一片土地,后吕姓在此建村,得名大庄。
北头 位于镇驻地东北,烟(台)威(海)一级公路南,峒岭河西岸,北邻黄海,有728户2007人。相传,元朝宁海州武官奥鲁劝农公事都达鲁花赤因袭职,至此落户。此地北为黄海,无其他村庄,得名北头,亦称北疃。
峒岭 位于镇驻地东北,峒岭河西,烟(台)威(海)一级公路南,有375户1112人。明末,曲姓迁此建村,以地处峒岭山下得名。
夏家疃 位于镇驻地东北,双岛港西北,峒岭河东岸,北邻黄海,石(岛)烟(台)公路南,有268户807人。清初夏姓迁此建村,得名夏家疃。
东场 位于镇驻地东北,双岛港西,峒岭山西北,有223户662人。原为北头村东的一场园,明末北头村民迁此定居,得名东场。
东山 位于镇驻地东北,峒岭山西北,峒岭河东岸,成(山卫)龙(口)公路北,有275户765人。明末曲姓来此定居,以地处峒岭村东山下,得名东山,亦称峒岭东山。
郝家疃 位于镇驻地西,金山港东岸,大金山南,成(山卫)龙(口)公路北,有195户539人。清雍正年间,郝姓由牟平城东北东系山迁此定居,得名郝家疃。
邹家疃 位于镇驻地西,金山港东岸,大金山南,成(山卫)龙(口)公路北,有440户1150人。明洪武年间,邹、郝二姓迁此建村,郝姓女嫁与邹姓男,村名定为邹家疃。
北王家疃 位于镇驻地西北,大金山东南,小金山南,成(山卫)龙(口)公路北,有147户446人。明朝,牟平城北王家疃王姓迁此定居,得名港崖王家疃,1958年更名北王家疃。
金山前 位于镇驻地西北,大金山东南,小金山南,成(山卫)龙(口)公路北,有171户456人。清初,孙姓由现莱山区孙家滩迁此定居,得名孙家疃。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以村北金山更名金山前。
金山上寨 位于镇驻地北,小金山东,成(山卫)龙(口)公路北,有400户1103人。明朝,官军曾在此安营扎寨,因地处小金山东坡,得名金山寨。后于寨下又建一自然村取名金山下寨,遂更名金山上寨。
金山下寨 位于镇驻地北,小金山东,念河西,成(山卫)龙(口)公路北,有466户1192人。明初高姓由海阳迁此建村。明朝官军曾在此安营扎寨,因地处金山寨下,得名金山寨下,后更名金山下寨。
西念 位于镇驻地东北,念河西岸,成(山卫)龙(口)公路南,有585户1751人。五代及宋时,于姓世代居住于此,原有碾坊(油坊),称碾上。后以河为界分为两个自然村,居河西者称为西念,“念”由“碾”演变而来。该村有自然村柳树底,位于聚马神山北,以村址原有大柳树,故名柳树底。以当地“先有柳树底,后有郭家院,平了郭家院,才有东西念”的传说推之,建村应早于西念。
东念 位于镇驻地东北,念河东岸,成(山卫)龙(口)公路南,有330户800人。原与西念同属一村,以居念河东岸得名。
双林前 位于镇驻地东北,扫帚山、刁儿山北,成(山卫)龙(口)公路南,有500户1400人。明初曲姓由高陵村迁此建村,以村北有两道防风林带,得名双林前,亦称双岚前。
酒馆 位于镇驻地东,刁儿山东北,峒岭山西,成(山卫)龙(口)公路南,有956户2402人。元末明初高姓在此开酒馆,后形成村落,得名酒馆。
邹革庄 位于镇驻地南,娘娘顶西北,聚马神山西南,有185户507人。清初,由解甲庄迁来几户李姓为牟平城北邹姓在此种地,后邹姓女儿嫁给李姓,并把这里的土地给了女儿,为纪念此事,取村名邹家庄。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邹革庄。
南磨山 位于镇驻地东,刁儿山西,念河东,有347户889人。由南磨山、北磨山两个自然村组成,村委驻南磨山。因村西南有磨山,明末,两村居南者得名南磨山,居北者称北磨山。
南松山 位于镇驻地东,珠山顶北,四角山西南,刁儿山东南,有440户1250人。明末,崔、汤二姓来此建村,清朝时有王家疃、崔家疃、贺家疃、北庄4个小村,因村北有松林,1936年4村合称南松山。
北松山 位于镇驻地东,四角山西,刁儿山东,猪山北,有394户1090人。明末高姓迁此,原名高家疃。因此地多松树,后更名松山。1936年,村南有村取名南松山,遂更名北松山。
沙湾庄 位于镇驻地西南,汉河东岸,炮山西北,有580户1600人。明洪武年间,曲姓由黄县蒲兰村迁此建村,村西汉河故道中有三个大湾(鸽子湾、盆底湾、桃家湾),得名仨湾庄,后演变为沙湾庄。
东杭格庄 位于镇驻地西南,炮山北,广河西岸,有185户495人。明朝时,汉姓来此落户,取村名汉家庄。后汉姓断传,村名改为杭革庄,又因村居岭东,故名东杭格庄,“格”由“革”演变而来。
王家泊 位于镇驻地西南,广河东,有280户850人。此地原为王姓庄子(一说为养马岛王姓,一说为北王家疃王姓知县),明末徐姓迁此居住,得名王家庄。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以地处泊地,更名王家泊。
广河 位于镇驻地南,广河东岸,娘娘顶西南,架子山西北,有225户630人。明初李姓来此建李家庄,据传,后以村西有清乾隆皇帝赐名的广河得名广河。
苏家庄 位于镇驻地南,广河东岸,娘娘顶西南,架子山西北,有80户210人。清初,苏姓由龙泉擀面石迁此定居,得名苏家庄。
岭上 位于镇驻地南,广河东岸,娘娘顶西,有339户944人。清朝王姓由牟平南塂村迁此定居,以地处山岭上得名。
河里曲 位于镇驻地东南,磨山东,刁儿山西南,架子山北,有222户593人。明初建村,以位于念河上游弯曲处得名。
曲家庄 位于镇驻地东南,磨山东南,有210户600人。清初,曲姓由云南迁此定居,得名曲家庄。
珠山后 位于镇驻地东南,珠山顶西北,架子山东北,有珠山后和小庄两个自然村,村委驻珠山后,有244户665人。明末,杨姓由浙江迁此居住,得名杨家庄。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以地处珠山北,更名珠山后。小庄,建村以后即附属珠山后(杨家庄),清末,因村小得名小庄。
红水头 位于镇驻地东南,珠山北,有144户405人。清初建村,以村东有一湾红流水,得名红水头。
杨家疃 位于镇驻地南,炮山东北脚下,广河西岸,有129户351人。明末,杨姓由牟平城北杨家疃(原王家疃的一部分)迁此定居,得名杨家疃。
楼上 位于镇驻地南,炮山东北,有65户179人。明朝宇姓迁此落户,建起一座楼房,得名楼上。
李家疃 位于镇驻地南,炮山东北,广河西岸,有208户616人。清初,李姓由江苏迁此定居,得名李家疃。
南王家疃 位于镇驻地南,广河西岸,炮山东北,有140户400人。清中期,王姓迁此居住,取名五合王家疃。1958年更名南王家疃。
常家庄 位于镇驻地南,广河西岸,炮山东北,有140户430人。此地原为牟平城内常姓地主的庄子,清末得名常家庄。
松岚后 位于镇驻地南,广河东岸,娘娘顶西南,有360户1003人。清初曲姓由山北头村迁此建村,因村南多松树,得名松岚后。
大岚东 位于镇驻地南,广河东岸,架子山西,双山西北,有450户1100人。明初,盛姓来此建村,因村西有一片松岚,取名大岚东。
大窑镇(45个村)
北大窑 镇驻地,地处卢山西麓,三八河上游,有595户1543人。宋初,初姓在此定居,以烧窑为业,得名初家窑。明初,王姓由云南迁来,户数渐增,成为大村,更名大窑。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划为南北2个大队,因居北称北大窑。
南大窑 位于镇驻地南侧,卢山西麓,三八河上游,有334户895人。原与北大窑同属大窑村。1958年大窑划为南北2个大队,因居南称南大窑。
蛤堆后 位于镇驻地东北,马鞍山南,侯至山东南,有653户1720人。明代曲姓由芦其洼迁此定居。因村南有蛤堆顶,得名蛤堆后。
西山北头 位于镇驻地东北,马鞍山东,牧牛山西北,北邻黄海,有467户1316人。明末建村,原名林西社西村。民国初,以地处丰山北麓,东山北头村西,更名西山北头。村南有自然村丛家庵,清末丛姓在此看山定居得名。
东山北头 位于镇驻地东北,丰山北,北滨黄海,有306户865人。清雍正初年建村,原名林西社东村。民国初,以地处丰山北麓,更名东山北头。
北莒城 位于镇驻地东北,庙虎山西,石头河北岸,有263户664人。传说汉初有官员举意在此修城,因同体积的土不如牟平城处土重,遂改在今牟平城区筑城。明初孙姓来此建村,据“举意修城”之音简称莒城;后村南又建一村,名为南莒城,此村遂称北莒城。另有一说,战国时莒国为楚所灭,国民流落此地。为纪念莒国,在此地建城取名莒城,后荒废。明末在此建村时,仍取名莒城。
南莒城 位于镇驻地东北,庙虎山西,三八河东,有509户1406人。村名来历见北莒城村。
西埠庄 位于镇驻地东北,侯至山东南,牧牛山西,有246户671人。明朝王姓迁此建村,村西有一瓦碴塂,地势较高,得名西埠庄。
韩家疃 位于镇驻地东北,侯至山东南,庙虎山西北,有116户268人。明代韩姓由安徽合肥移民于此,得名韩家疃。
高家山 位于镇驻地东北,牧牛山西南,庙虎山东北,有147户357人。明代高姓迁此建村,以地处山区,得名高家山。
西吕格庄 位于镇驻地北,沁水河东,成(山卫)龙(口)公路北,有267户721人。明洪武年间,吕姓由云南迁此建村,得名吕格庄。1945年,村南建起一自然村,名曰南吕格庄,遂改称北吕格庄。其后村东又建一村,名为东吕格庄,遂又改称西吕格庄。
东吕格庄 位于镇驻地北,沁水河东,成(山卫)龙(口)公路北,有251户681人。1945年建村,以地处原吕格庄村东,取名东吕格庄。
南吕格庄 位于镇驻地北,沁水河东,成(山卫)龙(口)公路北,有203户603人。1945年原吕格庄村民在此建村,以地处吕格庄村南,取名南吕格庄。
沙塂子 位于镇驻地北,三八河东岸,卢山西北,南靠成(山卫)龙(口)公路,有122户342人。明代曲姓由黄县北马迁此建村。因村西有普照寺,取名普东。清末,嫌音义不好,以村西、北有沙塂,更名沙塂子。
孔家庄 位于镇驻地北,三八河东岸,卢山西北,有131户350人。据传,牟平城东关孔家台在此有土地,清康熙年间孔姓来此定居,得名孔家庄。
胡家庄 位于镇驻地北,卢山西北,石头河西,有203户593人。清初胡姓迁此建村,得名胡家庄。
沟东 位于镇驻地东北,庙虎山西,三八河东,有238户568人。明代曲姓由黄县北马迁此建村,与南莒城有一沟之隔,以地处沟东,得名莒城沟东,后简称沟东。村西北有自然村赵家庄,清初赵姓在此建村得名;村南有自然村王家庄,清初王姓在此建村得名。
张格庄 位于镇驻地东北,石头河西岸,成(山卫)龙(口)公路北,东有孟良口子,有243户665人。清代中期,张姓迁此建村,得名张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张格庄。
石头河 位于镇驻地东北,成(山卫)龙(口)公路北,孟良口子西,有170户517人。元末孔姓在此建村,以村东北有一块陨石,命名落石村。明初,又以村南有河,河床多石头,更名石头河。
万家山 位于镇驻地东北,成(山卫)龙(口)公路北,孟良口子西,石头河东岸,有180户528人。清朝万姓在此定居,附近山岚皆为所有,故名万家山。该村有自然村棘子夼,位于成(山卫)龙(口)公路南侧,窟窿山下,以地处山夼多棘子得名。
尹宋周 位于镇驻地西,成(山卫)龙(口)公路北,沁水河东岸,有460户1100人。明末,尹、宋、周三姓在此定居,各自建村为尹家疃、宋家疃、周家疃。1932年三村筹资合建学校,三村合一为尹宋周。
老人仓 位于镇驻地西,成(山卫)龙(口)公路北,沁水河东岸,有199户501人。元朝时此地建有仓房,一老人看守,建村时得名老人仓。
许家疃 位于镇驻地西,张家河北岸,有39户104人。明末清初,许姓建村,得名许家疃。
仇家村 位于镇驻地西,成(山卫)龙(口)公路南,张家河东岸,有89户236人。清初,仇姓在此建村,得名仇家疃。1981年4月更名仇家村。
东沙子 位于镇驻地西,成(山卫)龙(口)公路南,张家河北岸,有257户650人。明时沙姓在此建村,得名沙子。1981年4月更名东沙子。
董村 位于镇驻地西,成(山卫)龙(口)公路南,有64户162人。清初董姓在此建村,得名董家疃。1981年4月更名董村。
林村 位于镇驻地西,娘娘庙(山)西北,张家河北岸,有68户196人。清初,林姓在此建村,得名林家疃。1981年4月更名林村。
胡家窑 位于镇驻地西,娘娘庙(山)西北,张家河北岸,有117户342人。清初,巨姓在此烧窑,得名巨家窑。清末,巨姓迁走,胡姓迁来,更名胡家窑。
宁家疃 位于镇驻地西南,娘娘庙(山)西,张家河南岸,有79户219人。清初宁姓在此建村,得名宁家疃。
小宋家疃 位于镇驻地西南,娘娘庙(山)西,东靠张家河,有62户157人。明末宋姓在此建村,为避同尹宋周之宋家疃相混,命名小宋家疃。
北杏林堡 位于镇驻地西南,沁水河东,对山北,有328户843人。明洪武年间,曲姓由黄县蒲兰村迁此建村。因处原杏林堡北,故名北杏林堡。
南杏林堡 位于镇驻地西南,沁水河东,对山西北,有145户405人。明洪武年间,曲姓由黄县蒲兰村迁此建村。附近多杏树,村东南又筑有一堡,得名杏林堡。后村北又建一自然村,故更名南杏林堡。
西里山 位于镇驻地东,卢山北,窟窿山南,有95户278人。村处山里,得名里山。1944年7月为避与山东坡的里山相混,更名西里山。
新福 位于镇驻地南,娘娘庙(山)南,石老板山东北,有195户510人。元代建村,当时每村皆有一蒙古管理者,俗称“鞑子”。传说某年农历八月十五,民众在月饼内藏一纸条约定各村同时杀“鞑子”。此村的蒙古管理者表现较好,未被杀掉,村人借口“忘个鞑子”,后村名演变为王鞑子。1980年7月地名普查时,因原名不利于民族团结,以村后有增福山更名新福。
小山子 位于镇驻地南,娘娘庙(山)东南,墩北山西北,有197户540人。明朝建村,村西北有增福山,山较小,因山命名小山子。
李家庄 位于镇驻地东南,墩北山北,卢山西南,有106户305人。民国初年,李姓来此看庵,得名李家庄。
羊角埠 位于镇驻地西南,对山西北,沁水河东岸,有两个自然村,村委驻东羊角埠,有180户470人。东羊角埠,明朝建村,附近有羊角山,得名羊角埠。后村西又建一村,取名西羊角埠,此村遂更名东羊角埠。1959年,东、西羊角埠联合成立羊角埠联村大队。
刘家口 位于镇驻地南,石老板山东北,新愚公水库西,有145户394人。明初,刘姓由云南迁宁海州东关,隆庆年间又迁此建村。村处石老板山口,得名刘家口。
窑口 位于镇驻地南,光棍山西北,新愚公水库南,有59户146人。清初张姓迁此定居,以烧窑为业,又地处山口,得名窑口。
新愚公 位于镇驻地东南,墩北山南,有46户150人。原村南有巨石形似马鞍,得名马石夼。1965年修建新愚公水库,举村迁至水库北,更名新愚公。
贺家庄 位于镇驻地东南,光棍山东北,墩北山东南,有43户122人。明初,贺姓由江苏丹徒县迁此定居,因山命名为窟窿石。抗日战争时期,更名为贺家庄。村南山夼里有自然村,清朝时得名南夼。
林家店子 位于镇驻地东南,墩北山东南,福仙口西坡,有59户177人。清时此地为交通要道,林姓在此开店,得名林家店子。
曲格庄 位于镇驻地西南,沁水河东岸,石老板山西南,有152户402人。清朝曲姓在此定居,得名曲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曲格庄。
董格庄 位于镇驻地南,沁水河东岸,围子山西,有180户457人。原为董解庄,有董、解二姓在此居住,明时更名董格庄。
林家口子 位于镇驻地东南,光棍山东南,福仙口西南,有182户428人。清朝林姓迁此定居,因地处山口,得名林家口子。
附1:村庄选介
新牟里 1978年后,新牟里村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通过开展横向联合,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逐渐由以农为主的城里穷村发展成为以工业为主的新牟国际联合企业总公司。1985年,组建新牟国际集团公司。生产的八大类70多个规格的工业产品,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0年,全村农工贸经济总收入达1.5亿元。1991年4月被评为全国十强村。1991~1994年连续被国家外经贸部、农业部评为“出口创汇先进单位”、“创汇大户”、“全国出口创汇村级第一名”。1996年其新潮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400万社会公众股“新潮实业”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到2000年,全村有耕地26.2公顷。集团公司有企业58家,员工8500人,总资产18亿元,年营业总收入20亿元,全村人均纯收入3860元。村民全住入楼房。曾多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西关 1978年后,大力发展村办企业,至1981年,创办企业14家。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实现人均分配1000元的村庄,被党和国家领导人誉为“胶东半岛明珠”。90年代,村办企业发展到100余家,成立明珠总行。199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1.5亿元。1993年被农业部等单位评为全国十大首富村之一。1994年2月,获烟台市“发展规模第一村”和“实现利税第一村”称号。1995年4月,撤明珠总行,建海德集团公司,员工1万余人,全村经济总收入突破10亿元。1996年,海德集团公司对部分企业进行有偿转让。200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75亿元。西关村重视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建有幼儿园、小学、成人中专、医院及海德娱乐城等。曾多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庄。
王家疃 20世纪80年代以前,王家疃以农为主。1987年以原有的小型标准件厂为基础,与大连、济南、青岛等大中型国营企业进行技术合作,使标准件厂产值由十几万元增至270万元。1988年投资1500万元,于大连开发区成立鲁烟贸易公司。1990年投资建设农贸市场,成为牟平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全村经济总收入过亿元。1995年1月与黑龙江省虎林市签定万亩土地开发项目,开垦良田400余公顷,所产王家疃牌东北优质大米销往各地。2000年,全村有耕地19.33公顷,企业30余家,经济总收入6.12亿元,人均年纯收入3000元。
西桂里 1984年,成立牟平县西桂工业公司,至2000年辖工业炉制造厂、百思特炉管厂等十几家企业。其中烟台市工业炉制造厂为骨干企业,有固定资产6000万元,员工520人,年产值5000余万元,利税282万元,所产耐热合金垫块被国家科技部、外贸部等五部委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2000年,全村有耕地24公顷,固定资产1亿元,职工1200余人,经济总收入8038万元,利税1297万元,人均纯收入3115元。
文化里 20世纪80年代起,文化里村以远洋渔业捕捞、水产品加工为龙头,大力发展船舶渔具、机械、建材、金属加工、纺织、缝纫、化工、食品和商贸饮食等企业,成立佳伟集团公司。1991年,全村总收入过亿元。1993年,成立牟平县远洋渔业公司,为农业部批准的具有远洋渔业资格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固定资产1.3亿元,拥有5000吨级渔货两用码头(在养马岛西端)、库容2000吨冷库各一座;600马力以上的渔船12艘,员工1000余人,到莫桑比克和北太平洋从事远洋作业,填补了中国在南非海域捕鱼的空白。1995年年产鱼虾5800吨,出口欧、美、非洲及港澳地区。年产值6850万元,利税725万元。2000年,全村有耕地16.1公顷,固定资产2.4亿元。经济总收入1.85亿元,实现利税1454万元,人均纯收入3000元。
驼子 1976年开始发展村办企业,先后建汽修厂、海藻食品厂、贝雕厂、精碱厂、招待所等。1985年退耕还林后,种植果树20公顷,发展渔捕、扇贝养殖,组建海水育苗场。精细化工厂和海水育苗场是村里骨干企业。1992年,村投资320万元扩建育苗场,年产值280万元,实现利税120万元。2000年,全村集体资产净值达700余万元,经济总收入3874万元,人均纯收入3780元,人均储蓄6000元。
黄家庄 改革开放后,先后建起制钉、塑料、机械、建筑、餐饮等村办企业。1985年退耕还林,栽植果树15.33公顷,发展渔捕、养殖。1995年组建江夏实业总公司。江夏实业总公司辖通用机械厂、江夏饭庄、鹿场等企业。2000年,通用机械厂年产值347.72万元,实现利税45万元。民营企业宏达冶金机械厂年产值250万元,实现利税40万元。全村总收入3825万元,集体资产净值达500余万元。人均年纯收入3780元,人均储蓄5000元。
尹宋周 1994年,该村成立山东省牟平县芦凤集团公司。1999年,公司辖板纸厂、化工厂、冷藏厂、蔬菜加工厂等企业17家,固定资产7000万元,流动资金1000万元。其中板纸厂为公司的龙头企业,生产幅宽高强度瓦楞原纸等十几种产品,年产各种机制板纸3万余吨,产品销往20多个省市自治区。2000年,全村有耕地87.74公顷,果园26.66公顷,工农业总收入1亿元,实现利税700万元,人均纯收入3672元。
蛤堆后 1983年起,大力发展种养业,建立大型养鸡场,年出口肉食鸡最多时达2400吨,出口交货值4100万元,为全省最大村办养鸡场和外贸出口肉食鸡生产基地。后组建贸工农集团公司,固定资产8800万元。1991年贸工农总收入过亿元。1994年与台湾隆柏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建烟台东海宏伟娱乐有限公司高尔夫俱乐部,占地53.36万平方米,总投资2988万美元,其中台方投资1111.6万美元。1995年村贸工农总收入5.6亿元,出口创汇1760美元,公共积累4030万元,人均分配2700元,上缴税金320万元。2000年,全村有耕地153.4公顷,经济总收入2600万元,出口创汇335万美元,公共积累1300万元,人均纯收入3600元,上缴税金140万元,
张格庄 1984年,村集体兴办针织服装厂,后逐步走向规模经营,并辐射带动一些农户购置设备,加工生产针织服装。最多时,全村私营针织服装加工户达100余户,所产针织服装销往省内外。2000年,全村有耕地54.13公顷。村办染整厂1家,私营针织服装加工户50余户,年产针织服装24万套。全村经济总收入5700万元,人均纯收入3340元,人均储蓄1.2万元。
姜格庄 村东南有蛎碴塂遗址。1985年以前以农为主,当年实现公共积累10多万元,经济总收入100多万元。1986年后,以发展村办企业带动农业发展,创办建筑、安装、标准件、水产养殖、冷藏等30家企业。2000年,全村有耕地270公顷。经济总收入4980万元,实现利税1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3942元。
邹革庄 1986年,打破单一的种植业格局,建起小型冲压厂,由10多万元资产的小作坊,滚动发展成为占地6万平方米、一亿多资产的大型包装企业丽鹏公司,职工1300多人。至2000年,公司辖铝板、印铁、瓶盖、模具、铝塑等厂和牟平区社会福利公司、牟平区橡塑制品厂、四川蒲江分公司8个企业。为中国规模最大的防盗防伪瓶盖生产基地、铝板集散地和铝板涂料印刷基地。公司获得私营企业自营进出口权,企业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产品销往全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成为众多大型酒厂的定点包装单位。公司纳税额连续六年名列牟平私营企业第一。2000年,丽鹏公司投资500万元,建起占地2425平方米的职工文教娱乐中心,为村民安装有线电视,建花园式市级示范幼儿园,安装自来水,硬化村路,建成社会主义新型农村。2000年,全村有耕地44公顷,经济总收入1.2亿元,人均纯收入3360元,人均储蓄3万余元。
上庄 1980年以前,上庄韭菜较有名。1990年,村干部带领群众40多人到寿光学习引进西瓜嫁接技术,办起农民技术学校,请省农科院专家定期到村传授蔬菜瓜果种植、管理、收藏技术,建起省农科院蔬菜瓜类大棚实验基地。大面积种植早熟西瓜“金城系列”、“京欣系列”和晚熟西瓜“金龙瓜宝”和“瓜王”等,并注册“富姜”牌瓜果专用商标,举办西瓜节,吸引上海、温州、宁波、大连等城市客商莅场交易。2000年,全村有耕地293.33公顷。西瓜种植户达700户,面积134.33公顷,收入300多万元。全村经济总收入3000万元,人均纯收入3132元,人均储蓄2万元。
东殿后 1985年前以农业为主。1986年以后开始发展工业,逐步建起缫丝、塑料加工,喷镀、塑料注塑等企业。1990年引进渔杆制作技术, 1991年组建东方集团总公司,1992年与台湾理格实业有限公司合资建成烟台金岛渔具有限公司,年产渔杆200万只,各种系列渔线轮60万只,产品畅销国内外。199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7亿元,公共积累465万元,人均分配2700元。2000年全村有耕地94.8公顷,工农业总收入1.35亿元,人均纯收入2950元,上缴税金131.53万元。
宋家 1993年7月,山东牟平光环集团总公司在该村建起第二分厂,工厂占地8000平方米,厂房面积5300平方米,年完成产值1564万元,实现利税15.6万元。2000年,全村有耕地82.93公顷,其中苹果园面积39.66公顷,大樱桃14.33公顷。另有山岚266.66公顷,板栗33.33公顷。全村经济总收入2601.93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564万元。人均纯收入4484元,人均储蓄5000元。
磨山庄 1994年10月,烟台枫林食品有限公司在该村建立花生加工分厂,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有员工420人,花生加工食品全部出口日本,年完成产值1190万元,利税100万元。2000年,全村有耕地69.26公顷,山岚80公顷,苹果10公顷,大樱桃3.33公顷,板栗20公顷。经济总收入1665.74万元,人均纯收入4282元,人均储蓄5000元。
发云夼 20世纪90年代,该村利用丘陵山地发展林果业。2000年,有土地39.4公顷,其中苹果16公顷,果树育苗23.4公顷;山岚46.66公顷,均植板栗。年产富士苹果42万公斤,收入84.4万元;产板栗1万公斤,收入5万元。板栗育苗10公顷,银杏育苗8公顷,所产苗木远销山西、河南省及山东省西部等地。人均纯收入3769元,人均储蓄5000元。
梁家 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富士苹果,至1985年,全村有果园5.46公顷,果品年收入5万元;山岚40公顷,栽植板栗6.66公顷。同时,以山多草多优势,发展畜牧业,村民养牛10头以上的3户,养羊30头以上的2户,全村饲养业总收入70多万元。2000年,全村有耕地15公顷,经济总收入208万元,人均纯收入3994元,人均储蓄4900元。
小泮口 1984年起,先后办起塑料厂、制革厂、制药厂、选矿等企业,制药厂为骨干企业。2000年,全村有耕地18.33公顷,山岚106.67公顷,果园33.33公顷。灌溉面积18.67公顷。全村经济总收入30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3987元,人均储蓄5000元。
院格庄 该村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注重发展民营企业。先后建有私营制针、修配、纸箱、充压、钻体、机械加工、机械设备、电焊、钢丝制品、采石等企业16家。院格庄采石场所产石料销往河南、台湾省及德国等地。年产值818万元,年缴税金22万元。同时注重发展饲养业,养奶牛、菜牛、长毛兔等。2000年,全村有耕地337.4公顷,水浇地100公顷。全村经济总收入2546万元,人均纯收入3020元,人均储蓄4000元。
崖前 崖前村重视水利建设,有机井8眼,大口井2眼,大平塘一座,拦水坝一条,扬水站3座,水浇地达106.66公顷。1998年,全村植桑8公顷,饲养桑蚕,年均创收5.5万元。1999年,村建集体大棚30个,占地1.6公顷。棚内养蚕、养鸡及种菜、种西瓜等。同年冬,村委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投资30万元,于村西建苗木培育基地6.66公顷,先后引进法、美、日、意、韩等国家和国内20多个地区的苗木新品种112个。2000年夏,组织百户农民赴外地参观学习大棚生产新技术,建起永久性大棚100个。2000年,全村有耕地180公顷,果园26.66公顷,水浇地106公顷,农业总产值63.2万元,人均纯收入3033元,人均储蓄6000元。
沐浴 2000年,全村有耕地223.29公顷,其中水浇地80公顷。有山岚2.66公顷,果园23.33公顷,护岸林20公顷。村集体有农业机械9台,村民有农业机械307台,汽车、大客车4辆。有民营采石、食品加工、摩托车维修、石子加工、制锁、面粉、榨油、木材加工等企业20多家。村建办公楼等公共建筑640平方米,硬化路面1.95万平方米。全村工农业总产值650万元,集体固定资产220万元。人均纯收入3008元,人均储蓄4500元。
高陵 1995年,烟台长生实业集团公司投资在村西南建立长生奶牛饲养场,奶牛存养量近300头。在奶牛场带动下,奶牛业不断发展。至2000年,从事奶牛饲养户130多户,奶牛存栏近500头,其中饲养30头以上的4户。所产鲜奶由长生公司收购,全村日产鲜奶8~10吨,日收入近万元。2000年,全村有耕地83.13公顷,人均纯收入3200元,人均储蓄6000元。
下雨村 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养长毛兔。1988~1994年,全村养兔3.3万只,户均45只,年产兔毛1.65万公斤,收入200多万元。1996年全村引进长毛兔优良品种。2000年,全村有耕地192.33公顷,山岚、护岸林200公顷。人均纯收入3200元,人均储蓄5000元。
唐家夼 1985年,村引进日本甜桃与本地优质桃嫁接培育成功,命名“唐桃”。唐桃成熟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果实品质极好,单果平均重250克,最大单果重450克,外观色泽白里透红,果肉纯白,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远销大连、沈阳、上海、深圳等十几个城市和地区。2000年,全村有耕地131.73公顷,其中唐桃栽植面积20公顷,每公顷产量4.5万公斤,总收入200多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3185元,人均储蓄5000元。
心合 心合村注重水利建设,发展果业生产。1978年11月投资6万元,建村南平塘,灌溉面积33.33公顷。1982年11月投资55.8万元,在鱼鸟河畔建1处大平塘,灌溉面积1334公顷。1985年春,全村栽植果树10公顷。1992年,投资15万元配套水利设施,建扬水站4座,修水渠1万米。1995年扩植果园11.33公顷。全村有优质富士苹果园23.33公顷,大樱桃、酸果各13.33公顷,日本甜桃0.67公顷,水果年总产260万公斤,年总收入270万元,户均收入1万余元。2000年开始发展大棚蔬菜。同年,全村有耕地95.6公顷,人均纯收入3182元,人均储蓄5500元。
南塂 1978年前以农业为主。1979年与天津毛纺公司合资建羊毛衫厂,年产值900万元。1983年后,将集体积蓄资金全部用于发展村办企业,先后建起针织、造锁、塑料、洗涤剂、建筑等企业。村里筹资40余万元,扶持村民发展养牛业,全村养奶牛150余头,年纯收入200万元。2000年,全村有耕地91.86公顷,经济总收入2476万元,人均纯收入3588元,人均储蓄5000元。
五里头 1982年前以农为主。1983年后,先后办起东华工具、金属制修、东华机配、东华汽修、东华工程、建筑安装、农机服务等集体企业。1994年,村投资24万元于村西建占地1.2万平方米的板房式“城西贸易市场”,在省内外招商发展商贸。后又两次投资680万元推倒板房建砖混结构楼房4100平方米,建成金属建材和木材批发市场,年成交额1.5亿元。2000年,全村有耕地81公顷,人均纯收入2800元,人均储蓄 1.1万元。
孙格庄 1989年,孙格庄成立山东牟平九龙实业总公司,1995年,改称山东九发集团公司。辖山东九发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烟台阿撒尼钢制品有限公司、北京九发药业有限公司、机械公司等13个子公司和2个合资及控股公司。九发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系亚洲地区最大的食用菌工厂化科研、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全部生产过程采用电脑控制,生产自动化,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列为“中华之最”。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享有自营进出口权。集团公司在烟台、青州、临朐、江西宁都设立分公司;于日本独资成立日本九发株式会社,在德国汉堡、俄罗斯设立代表处;在养马岛开发深海地热和矿泉水项目。200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6亿元,公共积累5亿元,出口创汇1875万美元,实现利税8963万元,人均纯收入5500元。为拥有花园、民宅楼、体育场、农村医院和文化大楼的新农村。
附2: 消迹村庄
王长疃 明末,王姓由辉石埠迁至浩岭山西麓建村。因村邻嵎峡河、村形东西狭长,加之王姓立村,故取名嵎峡河王长疃。民国初年改称王长疃。1960年2月在此修浩岭水库时,其居民148户全部移出分散安置。其中嵎峡河大队安置60余户,严家庄14户,南塂20余户,上武宁15户,象岛中原20户,张家庄12户。1961年二次移民,20余户由嵎峡河村移至蛤堆后村。王长疃消迹。
柳夼 位于水道镇境单甲山东北、人石东,人口23人。隶属水道镇薛家夼村。1930年,王姓由本县徐村迁此定居,因地处沟夼、柳树较多故称柳夼。1989年,其居民迁入薛家夼村定居。
草夼 位于水道镇境凤凰山东、四眼顶西南。隶属水道镇南台村。昔日此处貔子甚多,故称貔子窝,后更名皮子窝。1980年地名普查中,因村附近柴草多,地处山夼,更名草夼。1991年,其居民迁入南台村定居。
吕家庵 位于水道镇与乳山市交界处,黄垒河东。人口73人。隶属水道镇太格庄村。清时,吕姓由杨家夼村迁此定居,命名吕家庵。1994年居民迁入太格庄村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