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组织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5&A=1&rec=75&run=13

一、早期组织活动
1.中共牟海特支和中共牟海县委:
民国21年(1932)2月上旬,共产党员于云亭去文登筹办文登第七乡村师范,路过夏村镇(原海阳县),介绍宋竹庭入党。他入党后立即在牟平、海阳交界地区发展党组织。2月中旬,在北江村成立牟海地区第一个县级党组织——中共牟海特别支部,宋竹庭任书记。
同年8月,中共山东省委派王心一、鲁自嘉等来牟海地区开展党的工作,并在牟海特支的基础上,在夏村镇成立中共牟海县委,王心一任书记,宋竹庭、鲁自嘉任委员。王心一在夏村镇以教学为掩护与宋竹庭联系郭习武、宋贵平等在海阳县东部地区开展革命斗争。鲁自嘉在瑞泉中学任教,联系于俭斋等人在牟平东南地区发展党员。牟海县委派于俭斋以国民牟平县政府教育科视导员的身份为掩护,开展牟平县党的工作,派宋竹庭以国民党海阳县党部宣传干事的身份,在海阳县城秘密发展党员。同年11月,牟海县委因宣传苏联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和共产党的革命主张而被清查搜捕。宋竹庭、鲁自嘉被迫离开牟海地区。王心一被捕,后逃到北平。次年8月,中共牟海特别支部在午极小学重新成立,于俭斋任书记,王甫、林谋堂任委员,在午极、通海、山前、大虎岚一带开展党的工作。
2.中共牟平特支和中共牟平县委:
民国21年(1932)11月,中共牟平特别支部在老鸦庄成立,于俭斋任书记,刘经三、侯岳西、于建业等任委员,领导群众继续开展革命斗争。
民国22年(1933)1月,第一个中共牟平县委在归仁村成立。刘经三任书记,宋绍九、于自聪任委员,在水道、尺坎、冯家一带开展党的工作。
同年春,牟平县委在海莱特别支部负责 人张静源的领导下,在霄龙寺建立秘密联络站,对外称鸡鸭公司。刘经三任经理,侯岳西、于芹生为职员,以养鸡鸭、蜜蜂为掩护,密印文件,搜集保管枪枝弹药,联络各方、上呈下达各级党委的指示。同年7月,山东省临时省委组织部长宋鸣时叛变,牟平县委书记刘经三被通缉。8月,县委撤销霄龙寺秘密联络站,刘经三离牟平;改组牟平县委,宋绍九任书记,于自聪、张连珠、侯岳西、李国屏、于建业为委员。县委机关迁至水道镇小学。
同年11月,牟平县委组织党员进行大规模的纪念苏联十月革命宣传活动,县反动当局派出暗探盯梢、跟踪,收买叛徒破坏党组织。牟平县委和第二次成立的牟海特支均遭破坏。宋绍九、于自聪、王甫等被捕。 上级党组织多方营救,王甫被释放。
牟平县委被破坏后,特委指示由李国屏主持县委工作。同年12月,李国屏在冯家镇北部山村召开区委书记会议,研究“建立武装,反奸除霸”。
民国23年(1934)工月,李国屏携妻出走蓬莱不归(原因尚夫查清),于克恭在七区建立县委并任书记;2月,改组县委,书记仍由其任,侯岳西、张一民、王食三等任委员。县委机关设在泽上教堂。
同年10月初,青岛团工委指示,要张一民和因身份暴露的王洪初转移到青岛。同月16日,县委在驻地交接工作时,突遭反动军警包围。于克恭、张一民、王食三被捕,侯岳西被通缉。县委被破坏后,胶东特委指示重建牟平县委,张贤和任书记,蔡英卓、柳芳斋等任委员,继续开展革命斗争。
民国24年(1935)“一一?四”暴动失败后,牟平县委领导人张贤和、蔡英卓等牺牲,国民党县政府在全县范围内,推行“清乡”、“清党”运动,实行“保甲制”、“连坐法”、“自首”等办法,搜捕屠杀共产党员,牟平数百名群众无辜惨遭杀害。境内建立的党小组、党支部、区委、县委陆续解体。
民国25年(1936)工月,牟平县委建立,中共胶东特委组织部长邹恒禄兼任县委书记。县委着手恢复党组织,坚持革命斗争。12月18日,由于叛徒告密,中共胶东特委领导机关在烟台被破坏,书记理琪、组织部长兼牟平县委书记邹恒禄被捕,牟平县委又遭破坏。
3.中共牟福边区工作委员会:
民国23年(1934)1月,上级党组织派遣王甫、孙大头(代号)隐蔽在养马岛、系山口一带。王甫于洪口小学教学,孙大头开店,以小店为秘密联络站,成立“互济会”,王甫任“互济会”负责人,团结全县知识界进步分子,开展同情共产党、支援革命的活动,从中培养积极分子入党;营救被捕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发动会员捐款,提供党组织活动经费,解决革命同志的生活困难。吸收国民县政府教育科长于镇西、小学校长程熔九等人入会。当时有会员50多人。王甫介绍辛冠吾、陈耀亭入党。陈耀亭介绍曲乐亭入党。辛冠吾转入车家疃小学任教,负责莱山一带党务活动,介绍曲洪星入党。同年3月,王甫、陈耀亭等在牟平城区成立“读书会”、“教学研究会”,联合团结倾向革命的进步知识分子,秘密开展革命工作。5月,中共牟福边区工作委员会在牟平一区系山口娘娘宫小学成立,王甫任书记,陈耀亭、辛冠吾任委员,活动在龙泉、马格庄、莱山、烟台市郊和福山县东部地区,组织发动农民抗捐抗税。
民国26年(1937)1月13日晚,王甫在原籍南台村向群众宣讲全国抗日形势和“西安事变”,王甫等10多人被捕。自此,牟福边区工委与上级党委失掉联系,但辛冠吾、陈耀亭等仍继续活动。
4.中共牟平县第七区委员会:
民国22年(1933),李国屏在松椒村介绍刘春航入党,同年,1月下旬,李国屏、张一民等在大河东松山成立中共牟平县第七区委员会。刘春航任区委书记,赵金石、于芹生任委员。区委在松椒、午极、地口一带发展党员、筹款买枪、组建革命武装、建立秘密联络站等。
5.早期党支部:
山前村党支部 民国22年(1933) 7月,共产党员张一民,在午极小学介绍宋心一(山前村人)入党。宋心一、张一民又到山前村办夜校、组织农民协会,介绍陈述传、宋一臣、杨振玉、宋福臣、宋文来,刘新春入党。同年10月,牟平县第一个党支部在山前村成立。陈述传任党支部书记,宋一臣、杨振玉、宋福臣任委员,归牟平县委领导。
南观村党支部 民国22年(1933)3月,六甲村小学教师、共产党员林治华,经常和教师讨论形势:“东北三省沦陷我们怎么办?是抗日救国,还是甘当汉奸?”通过辩论,有的教师愿走“投笔从戎、立志报国”的道路。时机成熟后,林治华在港崖介绍教师张炳耀、孙盛福、孙文宣、曲发升入党。同年冬,张炳耀回原籍南观村开展工作,介绍张丕业、张丕勋入党。次年春,张炳耀又在南观村先后介绍张丕功、张涛、张丕明、张奂、张炎珠、张凯征等人入党并成立南观村党小组,张炳耀任组长。12月,南观村党支部成立,张炳耀任支部书记,张丕业、张丕勋任委员,归牟福边区工委领导。
南台村党支部 民国22年(1933)夏,刘经三在午极小学介绍王甫(王福轩)入党。同年秋,王甫在原籍南台村先后介绍王均良、王均瑚、王均刚入党。次年2月,刘经三又介绍南台村人王食王入党,王食三回村后,发展王书贤、王书政入党。同年8月,南台村党小组建立,王书贤任组长。10月,南台村党支部建立,王书贤任支部书记,王书政、王均瑚任委员,归牟平县委领导。
上潘家庄村党支部 民国23(1934)3月,于云亭、张铎在文登乡师介绍学生曲汉入党。曲汉回原籍牟平县上潘家庄介绍曲新民入党,曲新民又介绍曲幸一入党。同年上潘家庄党小组成立,曲新民任组长。民国25年10月,上潘家庄村党支部成立,曲新民任书记,曲幸一、曲汉任委员,属牟平县委领导。
马格庄村党支部 民国25年(1936)3月建立,王建国任书记,杨孝文、陈福文任委员,属牟福边区工委领导。
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组织活动
1.恢复和建立县级党组织:
民国26年(1937)“七七”事变后,宋竹庭、于克恭等被释放,回到牟海地区,恢复建立党组织。12月,中共牟海临时工委成立,宋竹庭任书记,于克恭、林谋堂、侯岳西等任委员。工委成立后,恢复基层组织,唤起民众共同抗日,建立人民革命武装。次年2月,临时工委撤销。5月,中共牟海福栖中心县委成立,林谋堂任书记,滕景禄、滕振玉、李文杜、刘忠益、侯岳西,徐元民等任委员。10月,胶东特委发现林谋堂与丁绰庭关系暖昧和有经济问题,调林离职检查,林推诿未报到。12月,特委决定撤销中心县委。
民国28年(1939)1月,牟平县委在地口村成立,对外称“县战时动员委员会”,单景洲任书记,滕景禄、刘文光,李文杜、曲仲乐等任委员。5月,李朴任书记。县委设组织,宣传和战时动员部,滕景禄、刘文光、姜德成兼任部长。10月,林明任书记,县委增设秘书处、民运部、统战部。委员刘文光兼任处长;委员钟麒麟、杨文、曲新民、 滕民生分别兼任组织、宣传、民运,统战部长。至此,县委机构逐步健全。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禁止火柴、火油、布匹、医药、铁制品等工业品下乡,对牟平抗日根据地进行经济封锁。县委多次领导根据地人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奖励开荒,纺线织布,禁止一切农产品流入敌占区、取得反封锁、反资敌的胜利。
民国31年(1942)9月,县委组织减租减息工作团,深入解放区农村、减租减息,增加雇工工资。民国35年(1946),县委组织工作组在农村划阶级、定成份;进行土地改革,斗争地主、富农16l4户,没收土地3.23万亩,分给无地和少地农民。
民国36年(1947)3月,县委成立支前指挥部,民运部长宋文带领千名民工支援鲁南大会战。7月,县委发现“土改”不彻底,有些村政权被地主豪绅、阶级异己分子所把持,明分暗不分。县委部署,开展“土改复查”运动和“保家、保田、保饭碗”的三保运动,没收地主、富农土地1.89万多亩。这次土改复查扩大化、侵犯部分上中农利益,有些村子还存在在肉体上消灭地主阶级的现象。县委发现后,组织党员及时纠偏。11月,县委召开反蒋保田大会,1847名青年报名参军,309名参加了子弟兵团,3402名青壮年参加民兵,8347名民工支援前线。男性壮老年和广大妇女留守后方,搞好农业生产。
2.建立区级党组织:
民国27年(1938)3月,中共牟平县二区委在上潘家庄村党支部的基层上成立,曲新民任书记,曲幸一、曲汉任委员。后易名中共牟平第四区委,归中共牟海临时工委领导。
同年6月,中共五区特別支部在宫家沟成立,高修任书记,宫润泉、宫润滋等任委员,领导昆嵛山一带的抗日救国运动。次年1月,东海特委书记于克恭将五区特支改组为五区委,林明任书记,宫润滋、杨文、宫玉泉、宫润海任委员。五区委在花沟庙办党员训练班,发展党员,扩大党组织。训练班结束后,相继建立泊而、床而、张皮、崖子、桲椤、水道、张家圈、殿后、口子、董格庄等党支部。五区委先后归中共文荣威中心县委、文登县委、牟平县委领导。
民国27年6月,中共牟平七区委在通海成立,刘文光任书记,王均之任委员,归牟海福栖中心县委领导。
同年10月,中共牟平六区委在埠西头村建立,李启明任书记,杨瑞之、杨勇广分别任组、宣委员,归牟海福栖中心县委领导。民国30年(1941)3月,易名牟平三区委。
民国38年(1949),全县区委15个,党支部508个,党员11059名。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组织建设
1.基层组织建设:
50年代,班子成员的选用,多是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人,出身好,文化低,组织原则性强,实干精神好。除整党、反右等运动中淘汰一些人外,其余都保持相对稳定。
60年代,县委注重接班人的培养:一是注意从“四清”工作队中择优转干,直接调到公社,担任党委和管委领导职务;二是选拔王志远、孔庆国、王庆才、李传坤、宋文秀、罗福臣等作为县级接班人赴王格庄公社党委、管委任职,由党委书记姜纯武在实践中传帮带。
70年代,县委对社、队两级班子注意老中青相结合,培养女党员和不脱产的党员进党委领导班子。1975年,全县17处公社党委,常委150人。其中35岁以下者46人, 36~55岁者102人,56岁以上者2人,平均年龄40.4岁;委员155人,其中35岁以下者37人,35 ~55岁者100人,56岁以上者18人,平均年龄44.1岁。同年,全县共有党支部1135个,其中达到老中青相结合的班子占总数的91.8%。县委选派县学大寨工作队或工作组进驻农村大队三类支部,在党员和非党群众中物色对象,突击提干,出现了“今儿入党,明儿当支书”的现象。物色对象确有困难的大队,选调在外工作的职工回本村挂职任支部书记。
80年代,县委对乡镇、村两级班子建设,注重年龄和文化结构。1985年,乡镇党委成员共144名,其中35岁以下45名,36~55岁99名,平均年龄37.9岁;大中专生21名。调整农村支部班子,各乡镇先作方案上报组织部审批。班子中没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和平均年龄降不到35岁的不批。龙泉乡上报三次方案最后一次平均年龄35.7岁,组织部才批复。这次调整,虽然年龄达标,却使一些中年和五旬以上年纪的干部产生消极情绪。
2、接收新党员:
50年代和60年代,牟平县委接收新党员的重点放在农村。执行慎重发展的方针,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建立组织员制度,严格审批手续。1965年发展党员255人,其中农村179人,占总数的70.2%。1957~1968年停止发展。1969年,取消组织员制度,审批权限下放到基层党委。新党员无预备期。
70年代,县委重视解决没有女党员的大队。1972年,全县没有女党员的大队124个。至1976年,仅剩下35个。1976年突击“纳新”1445名,出现一入党便是书记的现象。次年,组织部开始对各党委下达“纳新”口头指标,部分大队出现纳亲(主要负责人的家属、亲戚)现象。1979年,党员恢复预备期。
80年代,县委发展新党员,重点放在知识分子、专业户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未发展的村上。年龄在40岁以下,文化程度,农村为初中以上,机关、企事业为高中以上。知识分子由3095提到5099;专业户、养殖大户占2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未发展的村由20%的村下降到8.4%; 1984年恢复组织员制度。1985年,县委纠正发展党员下达指标的错误,按照中央发展新党员的方针,注意在青年农民中和工交财贸第一线上较多地发展,不分指标,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同年,全县接收新党员743名。行业分布:农林水146名,工交财贸244名,科研、文教、卫生事业157名,机关186名,武警、边防10名;年龄结构:35岁以下472名,36~55岁270名,56岁以上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