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气象灾害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5&A=1&rec=57&run=13

一、旱灾
旱灾历为境内主要灾害之一。据1936年版《牟平县志》载:自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至民国22年(1933),在这300余年中,小早年年有,大早就达10次。因民间抗旱能力差,官府又不关心百姓疾苦,旱必成灾。清康熙四十三年甲申(1704),旱,大饥,“千里如焚”,“饿殍载道”,诏免三年田租。清雍正年间工部尚书李永绍(今解甲庄镇西解甲庄村人)在《甲申叹》诗中所云:“甲申之春人食木,……千里榆皮总如沐。……鬻儿不出长跪求,一子不值一升 谷。可怜壮夫怯风吹,瘦骨僵尸累累伏。……更有一事不忍闻,卖妻瘗子啖人肉。”
民国34年(1945)至1982年,37年中,小旱年年有,大旱12次。最严重的是1981年,1~10月份降水仅439.3毫米,地下水位下降3~4米,受灾作物达70万亩。
纵览牟平县的旱灾,如若以30年为1周期,其干旱频率为:春旱(3~5月)占72%,伏旱(7~8月)占20%,秋旱(9~11月)占8%。
二、水灾
水灾为境内主要灾害之一。据史载:明崇祯四年(1631)至民国34年(1945),300余年中较大水灾发生过12次,重者河水横溢,房倒屋塌,作物绝产,灾民流离失所;轻者水过成荒,百姓啼饥。
民国35年(1946)至1979年,30余年中发生过水灾20余次。1975年8月14~16日,全县降雨379.9毫米,局部地区近600毫米,暴雨造成山洪暴发。解甲庄公社有些地堰被洪水冲切到底,有些山间楸树和柿子树连同土层被洪水冲击平移15米。全社过水面积2.4万亩,作物倒伏8000多亩,绝产2000多亩。大水冲毁桥梁22座,冲毁公路1.5公里;870多户民房过水,倒塌房屋540多间。
境内水灾皆因暴雨造成。从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主要受江淮气旋波、西南倒槽、冷锋、台风等天气系统影响,多集中暴雨。日降水量大于等于50毫米,全县一般平均2~4次,以昆嵛山一带最多,北部沿海最少。
三、风灾
牟平北部濒海,大风较多,给渔、农、林、牧、航海等业带来严重损失。自清乾隆十二年(1747)至民国35年(1946),近200年,全县发生风灾13次。民国35年春,大风,全县刮坏房屋1.26万间,风浪击毁渔船43只,丢失渔网243块,螺网1190块,死亡25人。
1949~1985年,30余年中发生风灾8次。1985年8月19日上午10时许,从东南沿海登陆的9号台风,以30米/秒的速度入境,下午1~3时,风力增到8~9级,最大风力达到11级以上,并伴有大雨。全县各类电线杆刮断1.02万支,29条重点线路断电,30%以上的工矿企业被迫暂时停产;玉米倒伏27万亩;成排树木倾倒,折断树木250万株;房屋倒塌8200余间;垣墙、畜舍、门楼坍塌2.12万处,冲毁小型塘坝、桥梁13座;损坏渔船45只,各类网具13条;冲毁虾池166亩,贻贝40亩,扇贝10亩。因台风袭击受伤12人,下落不明1人。
四、雹灾
境内自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民国38年(1949),300余年中发生雹灾14次。民国21年(1932)7月17日,东道口村降雹。大者如鸡蛋,积雹深26.4厘米,玉米叶、甘薯叶被打光、打烂,1人被打死,造成局部灾荒。民国38年(1949)6月4日,莱山、院格庄、初家等25个村降雹。大者如鸡蛋,积雹33厘米深,小麦绝产2584亩,玉米、谷子、甘薯、花生受灾7824亩。同月24日,解甲庄、高陵、水道一带30多个村降雹,作物绝产5000多亩,打死2人,伤5人。
1951~1979年,20余年中发生雹灾12次,较前大增。1977年6月3日,莱山、高陵、武宁、龙泉等8处公社降雹。莱山公社积雹深处16.5厘米,龙泉公社积雹深处l米,受灾麦田6.33万亩,春田4.07万亩,果园4000亩。莱山、龙泉、高陵公社一月内连遭2次冰雹袭击,受灾尤甚。
境内降雹有两个集中期,一是6月份,中午前后;二是9~10月份,下午1~2时。降雹的移动路径主要有5条,其中4条是由 西北移向东南,1条先西南向,入海后折转向东南,每条冰雹路径都有其加强地和折转回头反复成灾之特点。其发源地多在外县,只有一条源于境内大窑。
五、雨凇灾害
50年代发生过1次,60年代3次,70年代1次。l962年1月雨凇为甚,其直径8~10厘米,电线杆4×40×50毫米的铁担被压断5对,东关以东电线全被压断,电话中断。1972年1月11日,全县雨淞持续时间长达10天,电线被压断,电话不通、广播中断。
境内雨凇周期为4年左右,多发生在每年1~2月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