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文化遗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5&A=1&rec=506&run=13

牟平县无专门文物管理机构,建国后,县政府在县文化馆设1名专职人员管理、收藏、保管,研究文物。
一、古村落遗址
1.蛤堆顶遗址:

位于大窑乡蛤堆后村南蛤堆顶上。于1962年发现,总面积7万多平方米。出土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等。石器有斧、铲、锛、球、磨盘、磨棒、砺石等。以琢制为主。铲、锛刃部磨光。骨器有锥、针等。陶器有盆形锥足鼎、釜形方锥足鼎、筒形罐、小口罐、钵、支座、纺轮、网坠、器盖等。以夹沙红褐陶为主,次为夹沙红陶和泥质红陶。筒形罐、小口罐的腹部多呈柱状或蘑菇形,把首呈鸟首形。纹饰有附加堆纹(饰鼎腹)、乳丁纹(饰鼎足)、划纹(饰筒形罐沿、支座、器盖)、彩陶(仅见黑黄腹彩)等。遗址属新石器时代,距今约5500~7000年。l977年被列为山东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勒石)。
2.照格庄遗址:
位于宁海镇照格庄村西。1972年春,为该村孙凤鸣发现。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发掘面积290平方米。出土文物有石、骨、陶器。石器有斧、铲、镰刀、刀、凿、箭头、纺轮等89件;骨针牙蚌器300多件,有铲、凿、针、锥、匕镞、鱼钩、轮、管、笄等,骨针最多;铜锥1把;陶器大多是容器残片,可辨器形有三足罐、子母口罐和盒、尊形器、豆、杯、碗、器盖等。以夹沙红褐陶为最多,次为泥质灰陶。纹饰有凹凸弦纹、附加堆纹、乳丁纹、压印纹、刻划纹、变体夔纹及镂空、彩绘等。1979年10~11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师生协同地(市)、县有关单位对该遗址进行试发掘,鉴定其文化面貌与平度县东岳石村遗址接近,时代在夏与早商之间,距今约3500~4000年左右。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矫家遗址:
位于埠西头乡矫家长治村西,铁岭山脚下的缓坡上。总面积2.38万平方米。l982年夏,文物普查时发现。出土石器有石锛、石刀、石凿。陶器有鼎足、鼎片、鬻把手、器底等,以夹沙、夹云母、夹滑石的红陶为主,多为手制。时代晚于蛤堆顶遗址,距今约5500年。遗址北端东断崖暴露3个灰坑,上宽下窄。两个平底,一个圆底。坑内土质松软,均为灰土,内函陶片、红烧土块,炭粒等。中部路东耕地下见有文化层,红褐土质较硬,内函陶片、红烧土块。整个遗址没有破坏。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砺碴塂等8个古村落遗址列表如下:

┏━━━━━┯━━━━━━━━┯━━━━━┯━━━━━┯━━━━━━━━━━┯━━━━┓
┃ 遗 址 │ │ 发 现 │ 面 积 │ │ 保 护┃
┃ │ 遗 址 地 点│ │ │ 出 土 器 物 │ ┃
┃ 名 称 │ │ 时 间 │(平方米) │ │ 单 位┃
┠─────┼────────┼─────┼─────┼──────────┼────┨
┃ 砺碴塂 │ 姜格庄镇姜格庄│ │ │ 蛤堆顶类型的鼎、 │ ┃
┃ │ │ l964 │ 90000 │ │ 县 级┃
┃ 遗 址 │ 村东南 │ │ │ 罐等 │ ┃
┃ │ │ │ │ │ ┃
┃ │ │ │ │ │ 县 级┃
┃ │ │ │ │ │ ┃
┃ │ │ │ │ │ ┃
┠─────┼────────┼─────┼─────┼──────────┼────┨
┃ 西系山 │ 宁海镇西系山村│ │ │ 照格庄类型的甑 │ 县 级 ┃
┃ │ │ 1973 │ 20000 │ 足、尊形器、子母 │ ┃
┃ │ 北台地 │ │ │ │ ┃
┃ 遗址 │ │ │ │ 口器盖、浅盘豆 │ ┃
┠─────┼────────┼─────┼─────┼──────────┼────┨
┃ 许家疃 │ 大窑乡许家疃张│ │ │ 蛤堆顶类型的斧、│ ┃
┃ │ │ l982.5│ 40000 │ 凿、锛、磨棒、纺│ 县 ┃
┃ │ 家河南岸平地 │ │ │ 轮、鬶.鼎等 │级 ┃
┃ 遗 址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茔顶 │ 解、甲庄镇北水│ │ │ 照格庄类型的陶片 │ ┃
┃ │桃 │ 1982.6 │ 40000 │ │ 县 级┃
┃ 遗 址 │ 林村西南老茔顶│ │ │ 等 │ ┃
┃ │ 山 │ │ │ │ ┃
┠─────┼────────┼─────┼─────┼──────────┼────┨
┃ 庙 底 │ 解甲庄镇东泊子│ │ │ 矫家类型的器耳、 │ ┃
┃ │ │ 1982.7 │ 12000 │ │ 县 级┃
┃ 遗 址 │ 村东北海边沙滩│ │ │ 器底、口沿等 │ ┃
┠─────┼────────┼─────┼─────┼──────────┼────┨
┃ 瓦碴地 │ 解甲庄镇东泊子│ │ │ 照格庄类型的器 │ ┃
┃ │ │ 1982.7 │ 1 6380 │ 盖、腰、裆、豆 │ 县 级┃
┃ 遗 址 │ 村南缓坡 │ │ │ 盘座、双孔石刀 │ ┃
┠─────┼────────┼─────┼─────┼──────────┼────┨
┃ 落金水 │ 观水镇落鸡庄东│ │ │ 晚于照格庄的石、 │ ┃
┃ │ │ l98 2.7 │ 未计算 │ │ ┃
┃ 库遗址 │ 落金水库底部 │ │ │ 陶、蚌器 │ ┃
┠─────┼────────┼─────┼─────┼──────────┼────┨
┃ 西 村 │ 莱山镇政府路南│ │ │ 观阳城类型的鼎 │ ┃
┃ │ │ 1982.7 │ 150000 │ 足、瓮沿、瓦当、 │ 县 级┃
┃ 遗 址 │ 平地 │ │ │ 陶豆、盘等 │ ┃
┗━━━━━┷━━━━━━━━┷━━━━━┷━━━━━┷━━━━━━━━━━┷━━━━┛

二、古城址

1.观阳城:
位于观水镇后半城村观阳河东开阔地。民国25年(1936)版《牟平县志》载:“观阳汉县,历代废置不常,唐后始不复置”,“隋朝筑城甫半而国变,工程未竞,故名半城。”遗址呈矩形,纵长横窄,总面积为40万平方米。出土的文物有灰陶豆、灰陶罐、子母口砖、筒瓦、铁犁、刀币、五铢、陶印等。经地、县文化部门多次调查,有文化堆积,发现城垣基址。从暴露的文化层看,上为汉代层,下为战国层。遗址保存较好。1976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东牟县城:民国25年(1936)版《牟平县志》载:“北魏时,在城东五里。”即今牟平县城驻地。到目前为止,汉时城基尚未发现。民国27年(1938)始拆的县城城墙是清朝重修,周长3.35公里。1982年春,修“南关大街”时,在一中南门西侧“王家窑大众饭店”门前出土一块城南门石刻“顺正”门额,为“乾隆三十年四月”(1765)建,现存于文化馆。
三、宗教遗址
1.寺庙:岳故殿位于龙泉乡东殿后村东南姑余山上。民国25年(1936)版《牟平县志》卷二称:“《齐乘》引《仙经》云:‘麻姑于此修道上升,余址犹存,因名姑余’。”在山巅建造岳姑殿,并在殿院西边一巨石东侧镌刻“泰山支咏”字样。旧志又云:“姑余山本由麻姑得名,宋建麻姑殿于上,今俗称其山曰‘岳姑顶’,山巅建庙日‘岳姑殿’,祀碧霞元君,虽麻姑祠亦附于侧,瞻拜者知有岳姑不知有麻姑矣。”“汉麻姑冢在姑余山,冢由地坎以石砌成,其中空无所有,冢后垒石龛一座,高约一丈,中座麻姑石像,龛门嵌以方石,中留方孔,旁镌文字,其可辨认者,有横书‘虚妙真人仙楼’六字,两旁有‘文登县云光都三里正统五年二月旬兴修’。”“《仙经》称麻姑之余迹,故曰姑余,山中诸庵,多建于唐光化间,则姑余之名由来久矣。”太平兴国四年岁次己卯十二月四日所立麻姑祠翻修碑仍在,证明汉唐建筑应属多数。山西坡是通岳姑殿的石阶小路,距今公路约800米。原山门的石牌坊也在(圮),“参拜亭”的基址也完好。再往上750米是几十座建筑物组成的殿堂。民国32年(1943),抗日部队和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常在此聚会,后多被日军烧毁。岳姑殿在“文革”时扫“四旧”被拆除,碑柱断残。
弥勒寺位于今牟平染织厂厂址,无原貌遗迹。荆山寺位于今莱山镇车家疃东南山,残存原貌遗迹。显异观位于今龙泉乡南观村,现无遗迹。玄都观今雷神庙之三清观前身(原在西院范园中)。金莲堂位于今牟平县服装公司后身,现无遗迹。2.全真道“七真人”遗迹:烟霞洞位于昆嵛山西北隅烟霞山际,今属牟平县龙泉乡境。此洞自然造化所成,洞口向南,上方镌“烟霞”二字。洞室椭圆,高3米,深7米,洞壁刻“烟霞洞”三字,重阳真人王喆(陕西咸阳人)来胶东讲道于烟霞洞中,创建全真道,收弟子7人。洞内有“七真人”石像,“文革”时被破坏。神清观位于烟霞洞东500米处。金贞祐元年(1213),东牟彭城先生首创,元、明、清相继增修。无原貌,仅存观基。观中有一石碑,高2米余,上镌故人王庆霖撰《重修烟霞洞三清观记》。敲碑发铮铮铜器声,故曰“铜碑”。尚在,碑侧有古柏l株,粗可合围,树干苍老细密,坚硬如铁,故曰“铁树”。现无。出观西行数百步,有一口石井,水自石缝涌出,汩汩不绝,澄澈甘冽,传为七真人炼丹汲水处,故曰“丹井”。尚在。
四、墓葬
1.古墓葬:牟平县境内自汉至清主要古墓有汉太守刘宠墓、宋颍川长史于琛和光禄大夫侍御史于延绍墓、金朝列大夫郝俊彦墓、元开国公董友墓、元奉议大夫王淮墓、元翰林院编修鞠孝恭墓、元云溪古墓塔群、明北头古墓塔、清工部尚书李永绍墓。主要古墓简述如下:
汉太守刘宠墓民国25年(1936)版《牟平县志》载:“在县北十里养马岛。墓碑为蔡中郎书,今已失。相传上官抵邑,辄迂道观碑,岛人不胜绎骚,偷沉诸海,州志称‘泅夫入水犹见之’。岛中故老云:‘曾有泅夫入水,见碑旁有大鱼夹守,惧不敢近。’……迄今年久沙淤,恐愈不易寻觅矣。”l965年,省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颖川长史于琛和光禄大夫侍御史于延绍墓位于姜格庄镇西念村西南于家垛岚。1956年,省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l958年后,墓地被整成耕地。当时掘开几个大墓,发现墓壁用雕刻大石板砌成。墓内有花瓣式的碟、碗1套,侈口双鼻直把酱壶3件,滑石雕刻的宝塔盖壶1件(现存文化馆)。1973年,考古断定是宋代于琛、于延绍墓。
金朝列大夫郝俊彦墓位于宁海镇西系山村东北角。有一小石碑。1956年冬整地时,群众将墓盖揭开,取出几只小瓷碟,以后生产队拆砖用,墓地变为耕地。原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元开国公董友墓位于宁海镇庙沟村南。l95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3年调查时,墓地成为耕田,石人、石兽、碑刻均无踪影。
云溪古墓塔群位于姜格庄镇云溪村西洼地。北、西临海。1967年,宋协礼(今县文物管理员)在云溪任教时曾见过这些墓塔。1984~l985年,县文化馆同地区文管会进行两次现场调查。众墓塔身均为8棱形,基部之上有8个青石小狮子为支脚,石狮的后面是石柱,柱之间是一块完整的浮雕,上有狮子、骆驼、莲花、人物等。顶为8角,向阳坡有“门楼”。调查断定是元墓。
清工部尚书李永绍墓位于解甲庄镇林家疃西塂坡上。l973年调查时得知:l966年“破四旧”时被挖。棺椁内尸体浸在水中,未全部腐烂。殉葬品有珠子1串,牙盒1个,诸物下落不明。
2.革命烈士墓葬:民国27年至民国37年(1938~1948),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新四军、胶东军区司令部、胶东供给处、胶东十六团、胶东军区警卫营、东海独立团、东海独立l团、东海3营、东海独立101团、东海二所(伤病员治疗所)、牟平独立营、牟海独立营、县大队、牟平县各区中队、武工队、县区机关、烟台公安局等部队和单位,在牟平境内作战或工作时牺牲(含病逝和被日伪军、国民党军残杀)的指战员、革命干部近900人,(85%以上为客籍人),就地安葬,烈士墓葬共84l座,其中有1墓7人或l墓5人的,有5墓(新四军指战员)是从外地迁至境内安葬的。烈士墓葬多分布在境内南部山区。安葬在前垂柳的烈士墓葬59座,冶头56座,南红石头47座,东嵩阳后37座,曲家口32座,沙家27座,埠西头24座,范家庄22座,铎疃21座,前姜家长治20座,六甲、后院夼各19座,北果子、下垛玉夼、西邓格庄各16座,宋家口、福禄地各15座,院格庄14座,观水12座,小泮口11座,端午山(山名)、单耳山各9座,生金泊、南台、林家疃、嵎峡河各8座,埠后、雷神庙前、周家疃各7座,前柳林夼、小寨、郁都、泊而、沟头店各6座,清泉埠、上庄沟、矫家长治、上垛玉夼、青野头、八甲、北岚子底、瓦善水库区(原张家圈)、水道、葛家庄、西下雨村、磨山,丁家夼各5座,辉寨、辽上、大泮口、扁担峪、西柳庄、孔辛头、沐浴、崖前各4座,四甲、石门口、大河东、前松椒、大寨、下杨家、五甲、金鸡庄、张皮、莒格庄、蒿口、义和庄、卧龙、孙格庄、北藏家庄、下潘格庄、新天堡、北水桃林、于家汤各3座,西道口、段家、鞠家疃、留格庄、榆林、北马、山北头、缫丝夼、周家、下寺口、崖子、东仙姑、通海、半埠店、蒋家、打磨子、尺坎、草埠、李家疃、西解甲庄、东轸格庄、马山、后山、夹河、郑家庄、朱唐夼、周格庄、马格庄各2座,白泊、后柳林夼、上朱车、八犊夼、上杨家、东留疃、张家村、张庄、郝庄、岔河口、落鸡庄、板子口、洼里、岔河、杭北头、修格庄、唐家夼、占昌口、沙子、头日庵、北红石头、九龙夼、军石(原村址)、后庄、鲍家泊、马家疃、梁家夼、车家、初家汤、要捷、王家疃、北格庄、董格庄,金龙庄各l座。
五、革命纪念地
1.雷神庙:位于宁海镇王贺庄村南开阔地上,面积约3000平方米。座北朝南,由雷神庙、岳王庙、三清殿、东西两厢及门厅组成。其中门厅、正殿、东西厢各7间。其建筑沿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均为单层、硬山、砖石木结构。殿房之间连以石、砖墙构成封闭式四合院。俗称雷神庙。雷神庙系明崇祯七年(1634)宁海知州饶登为祈雨所建。初有庙堂3间。清康熙年间,将西邻范园(金大定年间状元范怿的花园)之玄都宫3间迁入雷神庙东侧3米处,易名为三清殿。清乾隆十五年(1750),又在雷神庙与三清殿之间的风道上增建岳王庙l间。以后又陆续建造门厅及东西厢房,成今规模。院内现存影壁、归山操碑、岳王庙碑和雷神庙碑,皆为圭首方座。
民国27年(1938)2月13日上午,中共胶东特委书记、“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司令员理琪,率部攻克牟平城,打响了胶东抗日救国第一枪。他在雷神庙战斗中不幸牺牲。
2.端午山:位于县城东沁水河西岸,即州志所列十景之一的“牟台秋望”。民国35年(1946)7月,牟平县人民捐资在此兴建烈士陵园。主要建筑有祠、塔,亭。东牟侯祠改建为烈士祠,内设烈士展室。方锥形烈士塔矗立在祠堂东侧高阜上,高14米,基周长10米。塔正面下方白理石上刻“民族魂”大字,上方塑“牟平抗日烈士纪念塔”朱红大字,左、后的石碑上铭刻355名抗日烈士姓名。右面为碑文。塔周围有围墙,南、北、西三面有铁栅门。位于塔后高处为五角朱色纪念亭,内置莲花形石桌1个,石凳5个,亭外左右两侧置矩形白理石石桌。
陵园西面为烈士墓地,安葬抗日战争时期烈士1名,解放战争时期烈士8名,因公殉职烈士37名。墓东西成排,墓前皆立石碑,勒烈士姓名、身份、殉难时间及事迹。甬路两侧和建筑空隙,遍植柏槐杨柳。1969年,县革委将“抗日烈士纪念塔”改名为“革命烈士纪念塔”,改正面“民族魂”为“永垂不朽”,另镌新碑文;烈士祠改为烈士纪念堂,正堂两侧建侧室各4间,备建烈士教育馆和路线教育展览馆。石阶路下口增建石牌坊门,门额为“牟平县革命烈士陵园”,竖联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1974年,县革委修缮烈士纪念堂,增设骨灰盒存放处,更换塔围墙铁栅门。1983年,恢复纪念塔本来面貌,字颜改朱为青。1985年,始建陵园围墙。
3.照北顶:位于养马岛中部,面积3.1亩。l978年,建人民英雄纪念塔,高7.2米,塔形仿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后仿书毛泽东手体“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死难烈士万岁”。塔座呈方形,塔基周围有石雕栏杆,柱连以铁索。塔基正面和左右两侧各有石阶4层。纪念塔前甬路两侧,安葬“象岛惨案”中殉难的39名烈士和驻岛部队因公牺牲的2名战士。
六、其它遗迹
1.冶头冶铸遗址:民国25年(1936)版《牟平县志》卷九《金石》篇载:“冶头村西,地名官地,掘地多有钱范出现,范以滑石为主,文曰半两。……今冶头村南有铁官山,村两有铜清、铁清,皆汉时冶铸遗迹。”1956、1973年,县文化馆作过调查。1982年,县文物普查小组同地区文管会又重新调查,并清理一个残存的冶炼炉底部。采集的标本有陶器底、盆口沿、缸口沿、滑石“半两”钱范、“刀币”范、铁渣等。根据遗物考查,冶头冶铁遗址应在西汉到新莽之间。1957年,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东牟侯祠遗址:位于今牟平端午山烈士陵园处。民国35年(1946)7月,牟平县人民政府在此修建革命烈士陵园时,改东牟侯祠为烈士祠,内设烈士展室。今无原貌遗迹。
3.牟平恤养院遗址:

位于县城东南角,北邻县林业局,南面是牟平十二中学。民国22年(1933)春建,计楼房236间,平房34间,大门西边平房9间。前院中为椭圆形花坛。花坛两侧分别有镌刻捐助基金纪名纪念亭和钟亭。稍后有八角楼l座,36间。上为礼堂,下有客厅和故去董事祀室及董事、院长与各科办公室。檐前额题“老安少怀”字样。恤养院是红卐字会附设的慈善机构。今除亭、碑、花坛毁掉和部分墙壁更动外,其余无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