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民间艺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5&A=1&rec=490&run=13

牟平民间艺术起源较早,舞蹈种类很多,有龙灯、秧歌、高跷、抬阁、跑驴、旱船、花棍、花鼓、背鼓、腰鼓、大头舞、狮子舞;还有武术、魔术等,这些民间艺术活动代代相传,每逢春节,元宵节和庙会,舞蹈艺人和爱好者走上街头,即兴表演,群众争相观望。
一、灯会
牟平灯会始于唐开元年间,盛于清末民初。每年元宵节前,城镇大街上搭好灯棚;农村扎好花灯。元宵节,城乡各种花灯汇集灯棚、路旁,届时点明灯内蜡烛,以供观赏。称为正月十五观花灯。常见的花灯有“一元复始”、“二龙戏珠”、“三阳开泰”、“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国封相”、“八仙过海”、“九籽十成”、“天女散花”等。花灯辉煌,五光十色,千姿百态。
建国后,灯会中断。1978年,灯会复兴,公社驻地举行灯会。从1982年起,县政府每年举行一次元宵节灯会展览。l984年元宵节,全县乡镇和企事业单位选择优质灯420组,在县城挂出。其中县政府和宁海镇政府门前的“龙凤呈祥”灯,制作精巧,造型新颖,电光源,自动化,赏心悦目。分别被评为第一、第二名。进城观众达4万多人。新牟里、永安里、南店子、庙沟、东油坊的耍龙灯,集庆里的跑旱船,还有其它村的狮子舞和唐僧取经的高跷队,引人注目。
二、秧歌当地称光景。
清末民初,遍及农村。每逢冬闲,农村文艺爱好者聚集一起,自编排练。春节期间于街头巷尾开阔处演出。其形式为秧歌小调说唱等。一段唱词又叫一板。每一板唱完后,演员(化妆)在锣鼓声中走圆场,边扭、边耍,锣鼓停住后,再唱下一板。农历大年初一至正月十五,各村秧歌交流演出,断断续续至二月二日,演出方告结束。
三、高跷
“七七”事变以前,县境内高跷盛行,为春节、山会主要杂耍。演出规模较大,少者几十人,多者百余人,伴之锣鼓。演出的内容多为《小上坟》、《鸿鸾禧》、《老小换妻》、《猪八戒背媳妇》等。扮演者勾脸谱,着戏装,配用道具。雷家沙子雷玉清扮演姜太公钓鱼,踩着锣鼓点单蹉步前进、后退,令人赞叹不已。
四、抬阁
盛于清末民初。阁如轿状,铁制阁架。架周围用丝绸缠绕。化妆后的男女幼童在抬阁铁架上扮演《唐僧取经》、《小放牛》等。抬阁小放牛,男女幼童表情作戏,口吹笛子,交相嬉戏。
五、跑驴
又称耍小黑驴。盛于民初。舞者站立在纸扎的小黑驴腹部空档,抖动缰绳起舞,小黑驴颈铃作响,锣鼓伴奏。另一舞者尾随其后拾粪,欲抠驴臀却被踢倒在地。建国后至1985年,境内大的喜庆活动中,活报行列中耍小黑驴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六、武会
境内武会肇于清初,盛于清末、其中名气最大的为莱山武会。清光绪十年(1884),该武会由少林门徒王怀友传授武功,演练阵式,创制而成。他以《封神演义》为素材,将武术表演、器械对打、布阵、走阵等交织在一起,赋予故事情节,并有鼓乐伴奏,融武术、音乐、歌舞于一体。
每逢农历三月十五日清晨,莱山五村锣鼓喧天,民众集合一地,演员装扮停当,由会首统领率队出发。队伍前头,打击乐打“乱劈柴”,唢呐奏“将军令”,大杆号低音长鸣,海螺呜呜作响,进入莱龙寺,请出十八手菩萨归于老母驾中。请驾结束,开始围驾、跑驾,四处串乡,傍晚将老母驾送往三元宫。次日,武会于莱龙寺庙会演出。
七、魔术
本世纪30年代,后喦村刘善桐拜名师学就魔术,开始在烟台卖艺。有时探家为乡里献艺。建国后回乡务农,闲暇为群众义演。1978年,曾进城寻场表演,索取小量酬金。表演节目有“青蛙复活”、“仙人摘豆”、“空碗变鱼”、“八钱到手”、“杯子入地”、“口吐火纸”等。其中“青蛙复活”演技绝妙。他将黄纸剪一青蛙放在盆里,口中念念有词,转瞬间,纸蛙变青蛙,又蹦又跳,活龙活现,观众为之叫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