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戏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5&A=1&rec=485&run=13

一、演出团体
1.牟平县京剧班:
王贵班清光绪十八年(1892)成立。共20余人,班主王玉山,艺名王贵,祖居牟平县高陵后沟村。幼时随父学徒开染坊,随身携带胡琴,常因“练功”误事而遭父责打。后只身下关东,投身科班学艺。光绪十八年,正值王贵40寿辰,收了青衣陈子、花旦荣子、红子、老生司秀山4名高徒,故名四喜班,人员增至40余人。民国26年,王贵因年老体衰,将戏班交于“养老女婿”司秀山掌管。民国27年,有人以高薪聘司秀山去烟台福禄寿剧院演戏,司秀山秉承岳父之意,拒绝为日伪演戏。民国29年,王贵去世,司秀山、荣子年岁已大,四喜班解散。
真双合
班民国12年(1923)成立,约50人,班主刘春玉(今解甲庄镇徐家店村人)。班中最有名的主角杨春来(唱红净)。抗日战争前解散。
假双合班
民国16年(1927)成立。领班于红。老生宋喜洲、花脸刘金生、男旦李永顺。班底齐全,抗日战争前解散。
连群子班
班主李树荣,艺名“连群子”(水道镇邓格庄人),创班子时在家乡演出,后来闯东北。民国26年(1937),李树荣在东北被日本人迫害致死。2.牟平青年剧团:民国28年(1939)3月成立。共产党员高修任团长,共20余人。同年7月,由于国民党顽固派苗占奎破坏,该剧团被迫停止演出。
3.牟平县京剧团:1954年4月,城厢业余京剧团改名为牟平县红星剧团。集体事业单位。自负盈亏。1958年11月,并于烟台市京剧二团。次年11月恢复。剧团成员70人,主要演员是邀请外地的流动演员。至1962年,共邀请李欣甫、马春阳、齐淑秋、毕谷云、白玉昆、马玉良、宫砚铭、顾景海、周啸天、姚尚英等20余人。1972年8月,牟平县京剧团重新成立,演职员60人。1986年,共有演职员65人,其中团长1人,副团长3人。
4.牟平县吕剧团:1960年1月成立。演职员50人。演员主要从姜格庄公社文工团和牟城镇文工团、农村俱乐部的骨干及在校学生中择优录用。1962年,由国营事业单位改为集体事业单位。1966年9月,易名为牟平县文工团。
5.牟平县文工团:1966年9月成立。排演歌剧节目。1970年9月解散。
二、演出活动
1.京剧演出:业余演出清代,牟平县农村京剧爱好者成立子弟班,请外地科班人驻村教戏。境内庙会地址都设戏台或戏楼。每当庙会开山之日,参加演出的戏班少者一个,多者三四个。徐家店、南辛峪、苏家口、莒格庄、杭北头、东仙姑、共和庄、东念、福寿庄、曲家口、龙泉汤、姜格庄等村京剧演出活动很兴盛。其中有些子弟班敢于同专业科班唱对台戏。上演的传统剧目有《捉放曹》、《失空斩》、《借东风》、《打渔杀家》、《红鸾禧》等40多个。徐家店子弟班盛时50余人,武生徐善保、花旦周中保、青衣刘春山、老生徐善国誉满县境。民国25年(1936),城厢业余京剧团成立,参加者70余人,排演的传统剧目有《打渔杀家》、《玉堂春》等。次年,“七七”事变后,境内业余演出活动衰落。民国34年9月,以牟平大众医院院长徐振邦为首重新成立城厢业余京剧团,共70余人。在县城东关小学院内首场演出《闯王进京》,观众数千人,售票收入全部捐献给县政府,资助修建端午山革命烈士陵园。民国36年,国民党军队进攻胶东,城厢业余剧团解散。1951年,王炳忠组织刘培文、李永顺、于庆祥等演员成立城厢业余京剧团。上演传统剧目有《群英会》、《连营寨》、《红娘》等。1954年1月,特邀旦角滕步云、老生肖福卿、小生张思远、丑角王少奎、武生冯俊华等参加演出。主要剧目有《盘丝洞》、《蝴蝶杯》、《元宵迷》等。1955~1962年,农村俱乐部开始排演古装戏,京剧基础较好的村俱乐部开始排演京剧。主要传统剧目有《秦香莲》、《打龙袍》、《穆桂英》等。1963~1965年,农村俱乐部以演阶级教育内容为主的剧目。京剧业余演出活动又趋衰落。“文革”期间,境内农村俱乐部排演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龙江颂》等及其选段,农村一度出现学唱样板戏热。1975~1979年,牟平县自编自演京剧活动兴盛。1980年后,随着电影的普及和电视的增多,农村俱乐部京剧业余演出活动基本停止。
专业演出清末民初,县境专业京剧演出活跃。王贵、真假双合、连群子等专业科班,声誉较高。王贵班常演剧目40多个,尤以《胭粉计》、《天门走雪》等戏颇见功底。巡回演出于牟平、福山、蓬莱、黄县等地。民国29年(1930),司秀山率部分演员去桃村、埠西头一带为抗日军民演出《闯王进京》、《于七造反》等剧目。真双合班排演的《白马坡》、《千里走单骑》,除在县内演出外,还去烟台大庙戏楼演出。假双合班排演的《包公案》、《彭公案》,主要在县内演出。连群子班排演过《白马坡》、《杀四门》等剧目。班主李树荣饰演《杀四门》秦怀玉“四门八式”枪法娴熟。民国26年后,县境京剧科班相继解散,专业演出活动中止。
1954年4日,牟平县红星京剧团邀请外地流动演员上演传统剧目40余个。1972年,牟平县京剧团进行京剧改革。至1985年,上演现代剧目59个,演出现代京戏20个。其中自编自演剧目7个。1978年,在烟台地区专业剧团青年演员会演中,姜远萍在《白蛇传》中饰白素贞,获表演一等奖;林治汉饰许仙、贺国玉饰鹿童均获表演三等奖。
2.歌剧演出:业余演出民国24年(1935),牟平县五、七区的许多村庄演出胶东特委印发的歌剧本《卖闺女》。民国30年冬,县境一至五区建立农村俱乐部118个,多排演歌剧,内容以宣传抗日救国为主。民国315年,县内农村俱乐部,演出小歌剧《改邪归正》、《大丈夫》、《张德保归队》等,宣传男女平等等。共和国建立初期,农村俱乐部开始购置汽灯、幕,注重舞台布景。农闲排演歌剧《瞎老妈》、《解放》、《三世仇》等,进行阶级教育。
春节期间,村俱乐部出村,互作慰问演出。1951年,农村俱乐部排演《小女婿》、《柳树井》、《李二嫂改嫁》等剧目。1955~1962年,大部分农村俱乐部,排演《茶瓶记》、《逼婚记》、《龙凤面》等歌剧。1963~1965年,农村俱乐部排演《夺印》、《槐树庄》等歌剧和自编自演村史剧,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革”初期,歌剧业余演出活动被京剧“样板戏”所取代。1973年3月,高陵公社砖瓦厂成立公社文艺宣传队,白天生产,晚上排练,年均演出40余场。进入80年代,歌剧衰落。
专业演出民国28年(1939)3月,牟平青年剧团活跃在境内南部抗日根据地,自编自演歌剧,宣传抗日救国。同年7月,因顽固派苗占奎破坏,演出活动中止。
1966年9月,牟平文工团排演《红嫂》、《槐树庄》等大型剧目及一批小剧目,共30多出。1970年9月,停止演出。
3.吕剧演出:业余演出1955年,农村俱乐部开始排演古装吕剧。初以县境沿海农村俱乐部演出为盛。姜格庄、辛安、草埠等村俱乐部均较著名。演出传统剧目有《小姑贤》、《王定保借当》、《借年》、《姊妹易嫁》和现代吕剧《李二嫂改嫁》等。社会主义教育时期,农村俱乐部改歌剧为吕剧,排演《夺印》、《槐树庄》等。“文革”时期,吕剧业余演出活动衰落。1981年,姜格庄公社业余吕剧团成立。排演《借年》、《啼笑姻缘》等20多出戏。在县内和威海、文登、海阳、乳山等地巡回演出,每年演出246场。1984年,剧团解散。
专业演出1958年2月,姜格庄公社文工团更名为姜格庄公社吕剧团,共40余人。排演的主要剧目有《珍珠塔》、《王定保借当》、《小姑贤》等。在县内各公社巡回演出。1962年解散。
1960年1月,牟平县吕剧团派人到外地取经,并请水平较高的外地导演、演员莅团指导,提高剧团素质。排演现代戏29出,古装戏36出。每年下乡演出300场。1966年9月,专业演出活动中止。
三、剧场1957年,修建牟平剧场,1971年9月改建,1972年竣工,更名牟平县人民剧场。共有1460个座位。1985年,牟平剧场设正副经理各1人,工作人员1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