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建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5&A=1&rec=373&run=13

建国前,牟平县农村有一定数量的石、木、瓦、苫等工匠,多系邻里、弟兄,父子关系。能者为师。多数以村为单位,自愿结合,从事民房建筑。农忙种田,农闲做工。属半工半农的个体工匠。建国后,牟平县建筑业开始有组织,有领导地建立和发展起来。50年代初,建木瓦建筑业生产合作社。在劳动中涌现出很多能工巧匠。1958年,南大窑、王进玉、北大窑杜树珊等50名能工巧匠,应聘赴北京修建人民大会堂。60年代初和60年代末,分别建立大队和公社建筑队。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全县三级建筑队伍不断壮大,建筑技术不断提高,建筑质量优化。
一、县办建筑企业
1954年,牟平县建国木瓦建筑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属集体所有制企业。专门从事民房的建筑和修缮。1956年竣工面积3500平方米,平均工日1.35元。1958年始购置价值8000元的手脚架。1959年,建筑社承包县人委三幢办公楼的施工任务,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 三幢办公楼在“跃进会战”中竣工,由于建材低劣,楼房结构不合理,到70年代就不敢使用,1980年拆除。
1966年,县建筑社更名为牟平县建筑工程队。60年代末,有职工150人,其中技术人员4人。固定资产5.7万元。可承建低层楼房和小型厂房,施工机械功率67马力。
1972年,施工进入正规化。是年竣工面积2.73万平方米。产值16.2万元,利润14.62万元。年末机械动力57.9马力。1975年县建筑工程队更名为牟平县建筑工程公司,职工643人。固定资产75.6万元。能承建六层以下楼房和较大规模的厂房,成为牟平建筑业的骨干企业。是年,竣工面积2.68万平方米。产值、利润年末动力机械比1972年分别增12.4倍,0.9倍、2倍。
1983年,县建筑公司推行经理负责制,实行责、权、利统一,解决了吃“大锅饭”的问题。次年,以县建筑公司为主,完成牟平县棉纺厂的建筑工艺高、结构复杂的重点工程,总投资2000多万元,建筑面积5.02万平方米。
1985年,县建筑公司年末固定资产284.49万元,机械动力1728.28马力,既能完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又能承包框架结构的工程。年竣工面积3.82万平方米,产值701.87万元,利润57.8万元,年人均工资801元,奖金760元。
二、乡镇建筑企业
1969年,高陵公社建筑队成立,现有固定职工165人,固定财产76.6万元。机械动力1200马力。年竣工面积1.64万平方米。产值171.74万元,利润9.76万元,年人均工资1532元。70年代初,各乡镇建筑队相继建立。1982年改称建筑工程公司,以序数命名。1985年4月,改为乡镇命名。全县共有17处乡镇建筑公司,职325000余人,其中工程师1人,技术员67人。固定资产1147.34万元。机械动力13027马力。年竣工面积15.95万平方米。产值2532.8万元,利润328万元。现除水道建筑公司技术力量薄弱外,其余乡镇建筑公司均能承包楼房建筑。
三、村办建筑企业
1961年正阳里建筑队成立,1985年,全县有西关、新牟里、王家疃、文化里、西桂里等村建筑公司(队)23个,职工229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1人。固定资产1120.74万元。机械动力6394.72马力。年竣工面积18.28万平方米。产值3508万元,利润731.2万元。1983年6月,新牟里建筑公司承包建设龙口发电厂输煤长廊,年产值480万元,利润130万元。1985年,留部分工人于龙口收摊,其余人员到东营市孤岛承包建筑工程,年获利润5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