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市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5&A=1&rec=344&run=13

牟平县市集贸易历史较久,据境内出土的古钱币齐刀推断,当不晚于战国时期。明末,宁海州城内有4集:建武街、奉恩街、顺正街、镇海街;境内农村有l3集:金山、下雨、午台、玉林、莱山、水道、夏村、孤山、南黄、乳山寨、黄家庄、刘家庄、泊子集。清时,改城内街集为关。清同治三年(1864)即有城内、柳林、东关、西关、南关,北关、龙泉汤、莱山、午台、上庄、酒馆、育黎、水道、下雨村、南黄、解甲庄、冯家、崮头、双林后、崖子、张家圈、午极、潘格庄、观水等24个市集。民国20年(1931)废城区4关和柳林集,只留城内集。民国24年(1935),全县市集发展到35处。民国30年(1941)2月,育黎,南黄、冯家、崮头、崖子、午极、双林后等集划归牟海行署。后来市集随政区的划进划出而增减。
1976年1月,学习哈尔滨赶“社会主义大集”,在水道集试点,裁减市集,保留牟平、莱山、观水、姜格庄等市集,全县同日(逢十)赶集,禁止粮,棉、油等18种商品上市交易,影响了市集贸易的发展。次年,停赶社会主义大集,恢复10处公社驻地集。4月,初家集划归烟台市。1978年,全县市集贸易成交额391.2万元。本世纪80年代,新增大窑、武宁集,恢复9个小集。1983年,全县市集贸易成交额是1978年的4.2倍。1985年,全县有牟平、莱山、水道、解甲庄、高陵、姜格庄、观水、龙泉、莒格庄、院格庄、王格庄、埠西头,大窑、玉林店、武宁、刘家夼、养马岛(洪口)、上庄、酒馆、松岚后、冶头、下雨村、莒城、尺坎、沐浴等大小集25处,全县市集贸易成交额为2432万元,比1978年增长5倍多。
一、牟平集
五、十赶“大集”,三、八赶“小集”。民国23年(1934)规划陈货市场:南门里为海产市,西门里为鸡鸭市,北门里为粮食市,其余如柴草、牲畜、估衣,果品等市亦均有定所。民国27年(l938),因避日军烧杀和轰炸,牟平集迁至马家疃。解放后,各区、乡百货门市逐渐增多,“小集”人数渐减。“大集”日,即使是农忙季节,也不下万人,农闲时达3万人以上。1978年以来,国营、合作、集体、个体工商业者辏集于市,有来自河北、江苏等省,烟台、威海等市,以及邻近县、公社、大队的客商。上市商品由以前的200种迅速增至500种以上,商品结构由以农副产品及农用生产资料为大量值变为以轻工产品为大量值,布匹、服装约占一半,各种日用电器充盈市场。1984年建农贸市场,肉类、水果、蔬菜、海味、禽蛋,每日有售,市场上按行划市,井然有序。
二、莱山集
二、七为集日。规模仅次于牟平集,居全县第二。建国前,上市商品以粉丝、水果、山茧、粮食、牲畜等为大宗。栖霞、福山、烟台之商户,集日来者很多。近年来交通方便,远道来者,有增无已。1976年以来,集日日用商品货色齐全,布匹、成衣之多同牟平集。
三、水道集
一、六为集日。民国33年(1944)以前,当地物产“香稻米”名闻四方,交易颇盛;附近金牛山一带富黄金,常有人于此购销。1976年,学习哈尔套赶“社会主义大集”经验时,在此试点,逢十赶集。次年恢复原集日,又趋繁盛。上市商品与莱山略同,规模次于莱山集,居第三。
四、解甲庄集
一、六为集日,市集交易以柴草、禽蛋、蔬菜,海产品为主。民国33年(1944)春,为防敌机袭扰,集址迁至大山后北河套,约一年之久,又迁朱柳。次年秋牟平解放,迁回解甲庄。近几年常有远商来此交易。上市商品齐全,尤以服装为多。因镇内又有冶头集,故半日散集。
五、高陵集
民国30年(194l),日伪统治者为了便于控制和防八路军袭击,将集址迁至后喦村河南。同时把下雨村三、八集期与高陵二、七集期调换。民国33年(1944)。高陵解放后,日军飞机时常空袭,集址迁到北辛峪。次年,日军投降后,迁回后喦。民国35年(1946)春再迁回高陵村。1976年以来,市集贸易空前发达,上市商品同牟平集,交易量也较大。六、姜格庄集三、八为集日,是县东部著名市集。海鲜品登市早而多;仔猪市场颇大,价又低廉。邻县、市、乡、镇、村来此赶集者很多。民国20年(1931)以前,东7.5公里有酒馆集,西7.5公里有上庄集,南5公里有松岚后集,分其贸易。建国以来,该集逐步扩大,其它三集渐小。现在登市商品,品种与牟平集无异。
七、龙泉集
古称龙泉汤集。一、六为集日。抗日战争前,当地土产的药材,山茧、土布、布鞋、柴草为大宗交易商品。民国30年(1941),日货(轻工业品)充斥市场。民国34年(1945)解放后,日货渐少,土特产品登市渐多,猪市和秋茧市为全县之冠。今日用百货,样样齐全。八、观水集
三、八为集日。据查,民国26年(1937),中村开集与观水相争,集址曾迁中村村北河套。次年日军飞机常常空袭,集址迁回观水。民国30年(1941)观水解放,因交通不便,市面较小,平日只有少量粮食、蔬菜,牲畜和土布、土绸交易。秋季增加山茧。外地负贩者多以日用百货输入,时有日伪占区群众来此购粮。今交通方便,商品丰富,交易略同水道集。第三节物资交流会
建国初,名为骡马大会。后改为夏、秋两次工农业产品交流大会,互通有无,调剂余缺,交流信息,推动生产。一般3~5天。
1951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开始组织物资交流会,夏、秋各1次。秋季一次成交额10.25亿元(旧人民币)。同年,并组织国营、合作社、联营、私营商业代表团,参加文登专区举办的土特产品物资交流会。会上,与烟台、青岛、文登、石岛等地的代表团交易产品,成交额6.63亿元。
1952年,于县驻地进行春、秋两次物资交流会。并于莱山、解甲庄、高陵、水道各进行一次。成交总额163.7l亿元。其中国营购销总值16.20亿元,合作社30.82亿元,私营34.83亿元,工业品购销总额43.36亿元,农产品38.50亿元。同年,又组织国营公司、合作社、私营三位一体的代表团去青岛、烟台、文登专区所召开的土特产品物资交流会。共签订购销合同164份,总值32.14亿元。出售总值17.99亿元,收购总值14.l5亿元。
1953年,在莱山、水道、高陵、上庄、城厢、解甲庄集进行44天物资交流大会,成交总额74.27亿元(旧人民币)。1956年。于牟平集进行5天的物资交流会,成交总额为18.52万元。1964年,于牟平集进行6天的物资交流会,成交总额为33.53万元。
“文革”时期,物资交流会中止。
1978年以后,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个体商业户逐年增加。物资交流会年年进行,市场活跃,购销两旺。物资交流会高档商品年年增多,生活日用品转向电器化。电视机、电冰箱、电风扇等,陈列多,销量大。1978年交流会成交额为108.96万元。1984年,秋、冬两次成交额为299.0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