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磨粉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5&A=1&rec=296&run=13

一、面粉
本世纪50年代以前,牟平农村磨粉靠石碾、石磨。石碾每村1至数盘,置于露天或碾屋,全村合用;石磨,几乎每户1盘,置于屋内自用,均以人或畜力磨面。50代代,城内始建专业磨坊,机械磨粉。60年代末,大队开设磨坊,机械磨粉。70年代中期,公社始办磨粉加工业;末期,大队磨粉加工业普及各村,农户石磨基本淘汰,石碾少数村庄仍用。80年代,个体磨粉加工业兴起。个体户丛龙章办的姜格庄镇沙湾庄面粉厂年加工面粉千吨。1985年,全县面粉加工厂共有92家,其中全民1家,乡镇办3家,村办47家,个体41家。
牟平面粉厂,1952年,新成磨房成立,有钢磨、石磨5部,机械作业。1956年改为建大厂面粉加工车间。1958年,粮食局接收建厂易名现称。1969年,磨粉车间改升运为风运。1971年,改柴油机动力为电力。1978年实现圆筒高仓输粮自动化。先用电力提升,后改风吸提升。1982年改建,日产面粉是原日产50吨的2倍。1985年,年产面粉1.04万吨。产值356.6万元,利润20.7万元。产品供县内需用并销往芝罘区。
姜格庄镇面粉加工厂,1975年5月建成投产。1985年,职工14人,雇工1人。固定资产原值5.8万元。有35型磨等机械1套,年加工面粉2000吨,获加工费6.4万元,利润1.5万元。
二、造粉
为农民主要副业,由来已久。民国初年为盛期,遍及全县,以甘薯、绿豆,豌豆为原料,生产粉团、粉条和粉皮。粉条为土产出口大宗。抗战时期,此业衰落。抗战胜利后,南部山区此业复兴。
农业合作化后,生产队开设粉坊,增加豇豆粉条。销往县内和烟台、威海等地。本世纪80年代,业此者仍不多,增加小麦粉条和粉丝。1985年,全县共有20家,其中村办5家,个体15家。莒格庄乡桲椤村办牟平县粉丝厂,生产绿豆粉丝。1985年,固定资产10万元。从业31人,厂长赵玉明请招远县张星乡盛家村一位李师傅传授龙口粉丝生产工艺。年产粉丝4万公斤。产值10.4万元,利润2.4万元。产品销往山东和东北三省。
三、豆制品
建国前,豆腐生产多为自敝自食,仅有零星户从事商品性经营。农业合作化后,有的生产队建豆腐坊。80年代,增加豆腐乳和豆腐皮生产。1982年,观水公社二甲大队聘请上海市两名师傅办起豆腐乳厂,年获利8万元。1984年,酿造厂与福建省福清县技术员联营,设豆腐乳车间,年产50吨。产品销往烟台、益都等地。1985年埠西头乡后垂柳村兴盛粮油加工厂,年产豆腐皮2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