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缝纫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5&A=1&rec=288&run=13

一、服装
民国以前,境内无商业性的服装加工业。民国12年(1923),牟平城东门里有同丰泰成衣局。从业7人。缝纫机6台。加工成衣。后相继有:6家开业,其中两户专做西服。多数是厂店合一的夫妻店,每店有脚踏缝纫机1~2台,给官府、富家及学校加工军服、长袍、马褂、衬衣、夹袄、皮袄、裙子、西服、中山服、学生服等。后因战乱饥荒,数家倒闭,余者勉强营业。
1954年,全县成衣座商有37户,从业104人;成衣摊商5户,从业7人。同年,县供销社组织城内14家个体成衣加工户成立牟平县建平服装生产合作社。1956年,除两户外,余者均分别加入龙泉区工联和工合、桂山区建友,莱山区联华和建盟及牟城镇友好、明星、金星等8处服装加工业合作社。次年,移交农业社4处。1958年,转为社办企业3处,城关公社代管1处。本世纪60年代,社办服装业萧条,70年代复兴。1971年观水公社成立缝纫组,1979年发展到15处公社服装厂。同时,个体缝纫户兴起,观水公社服装个体户居全县之首。经营形式多种,或来料加工,或外出赶集裁、缝、包边,或进城赁房租亭加工。1981年,由于花色品种不时兴和布料上调价格,公社服装厂营业不景气,多数亏损。至1985年只剩下宁海、解甲庄、大窑、玉林店、龙泉、莒格庄、埠西头,观水、武宁9处乡镇10处服装厂。是年,全县服装加1516家,其中县办2家,民政局办1家,乡镇办10家,供销社办3家,村办113家,校办2家,个体385家。加工服装达119.99万件。
1958年,建平服装生产合作社改为服装加工厂,属地方国营企业。设备有缝纫机18台。职工60人。制作中山服、列宁服和工作服,旋又下放公社代管,次年底,职工15人。1960年收归县手管局,转为集体所有制企业。1972年,县服装厂开始生产出口针织司马克睡衣套和机绣花、手绣花男女套装。1981年定名为牟平县服装公司,同时析出部分人员和设备成立牟平县服装厂。同年,女童装、女司马克睡衣套C205—005、女绣花睡衣套C901247一167,在地区展销会上均获设计创新奖。后又增加各种花色的丝、棉、毛、化纤等服装达百余种。1985年两厂年产81.25万件。产品外销日本、美国、新加坡、联邦德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内销新疆、吉林、内蒙古、青海、深圳等地。
牟平县神龙服装工业公司,地址莱山镇驻地,业主姜远臣。该公司原为1982年12月开业的村办集体服装公司,姜远臣承包。职工2人,雇工38人,1985年姜出资购下,淘汰旧设备,更新为电动高速平缝、压领机及蒸气浸熨设备等百台,固定资产原值68万元。职工3人,雇工283人。产品以童衫为主,年产40多个规格的“神龙牌”衬衣36万件。产值300万元,利润30万元。产品外销美国,内销北京、上海、济南、烟台等地。
二、制鞋
1.布鞋:
牟平商业性鞋业始于清末,境内胡家窑村有一户个体布鞋铺。民国年间,境内鞋铺曾发展到百余家,多为家庭副业。民国14年(1925),城里聚福等13家鞋铺开业。民国21年恤养院鞋厂,日产布鞋百双左右,其产品样式新颖,畅销。
1950年,全县有14家专业鞋铺,94家家庭鞋铺。1954年,布鞋铺开始合作,成立建华、建全、建利,建东鞋业社,年产布鞋2.3万双。1956年,全县鞋厂增至10处,年产布鞋19.5万双。1975年,姜格庄、龙泉、高陵、玉林店等公社先后成立鞋厂。莱山、观水两公社服装厂内设鞋业加工组,后来发展为鞋厂。1976年,布鞋生产实现半机械化。1980年以后,村办、个体鞋厂兴起。姜格庄东念村办的童鞋厂,为烟台童鞋厂加工童鞋,年产6万双。至1985年,全县布鞋厂发展到16家,其中县办集体1家,乡镇办、村办各4家,个体7家。
牟平县布鞋总厂,前身为建华鞋业社,手工生产布鞋,每人每班20双。1976年,改为车平县第二鞋厂。同年,引进注塑机,半机械化作业,工效提高到5倍。1978年又改称牟平县布鞋厂。1980年分为塑料和布鞋两个厂,改为现称。同年开始生产注塑布鞋,花色品种达200多种。1982年地区展销会上,童鞋获最佳设计奖。产品销往黑龙江、吉林、四川等地和日本、英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国。1985年产布鞋60万双。
牟平县第二布鞋厂,1976年2月龙泉公社办。1985年,职3286人,雇工21人。固定资产原值20.6万元,制鞋设备44台。年产男女单、棉鞋14.1万双,产值82.9万元,利润7.3万元,半高跟男式条绒布鞋畅销省城。
2.皮鞋:
本世纪40年代初,境内抗日根据地鞋铺生产猪皮帮、底鞋,坚固耐穿,畅销农村。
1954年,县布鞋总厂开始生产皮鞋,年产2200双。次年,牟平县初家皮鞋厂建立,年产皮鞋2000双,1975年,县皮鞋厂成立后,县布鞋总厂停止皮鞋生产。80年代,部分社办鞋厂兼制或转产皮鞋。村办皮鞋厂很兴盛。至1985年,全县皮鞋厂发展到36家,其中全民1家,乡镇办3家,村办28家,个体4家。
牟平皮鞋厂,1975年5月由初家鞋厂抽调部分设备和59名职工组建。用橡胶或皮革做底,手工加工皮鞋。1979年,皮鞋生产机械化,半机械化。由于技术、质量,品种均存在问题,出现亏损。1981年“仿牛皮底革”研制成功,达到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1983年,改进了8个原品种,设计出13个新品种,新式样达280多个,扭亏为盈。1985年,年产45.89万双。产品销往11个省市、10多个国家和地区。
牟平县第二皮鞋厂,1975年,县办的建华鞋厂交给姜格庄公社经营。1977年引进机械设备,1981年转产皮鞋。1985年,职工211人,固定资产原值38万元,年产皮鞋12.5万双,产值190.7万元,利润26.5万元。产品销往国内部分省市。
3.塑料鞋:
牟平县塑料厂,1980年从牟平县布鞋厂析出,当年生产聚乙烯注塑和冷压凉鞋。次年增加橡胶塑料合成发泡仿革凉、拖鞋和全塑发泡棉鞋。1982年8月获山东省二轻厅设计创新二等奖。全塑发泡棉鞋曾获省优。1985年年产各种塑料鞋48万双。产品销往12个省,市、自治区。
4.旅游鞋:
1982年,牟平皮鞋厂用橡塑发泡做底料。尼龙绸和猪绒革做面料,以先进工艺配制旅游鞋成功。次年。设旅游鞋车间,投入批量生产,年产2个品种4.78万双,1985年生产16.3万双,产值212.9万元。产品销往匈牙科、古巴、斯里兰卡、南也门、尼泊尔、秘鲁等国家。共创汇102.5万美元。
三、制帽
百余年前,境内贺家屯有3家毛毡铺,每户3~4人不等,技工、徒工参半。以杂毛为原料,手工弹毛,赶制毡帽头。后来逐渐发展,兴盛期达20余户。户均年收入可达800吊左右。清末,南水桃林杨文勇开办鸿茂堂毡帽铺,资本约2000元,从业10余人。制帽原料多来自张家口。鸿茂堂是当时张家口一带收购羊毛的大户,控制羊毛价格,有“山东鸿茂堂不来,毛价不能开”的信誉。其产品畅销于牟平,烟台等地。民国时制帽业衰退。
1984年12月,宁海镇建牟平县服装鞋帽公司。次年,有缝纫、制帽设备96台。职工103人,雇工112人。年产针织绒帽,线帽2万个,布帽(太阳帽、前进帽、圆顶帽、旅游帽)10万个。利润(含服装14万件,鞋4万双)15万元。销往烟台各县市及临沂。惠民、德州、东营,济南、石家庄等地。又与大连童装厂联营,继续扩大经营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