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丝缫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5&A=1&rec=279&run=13

一、缫丝
《尚书·禹贡》记载青州缫丝业始于夏时。其质量之好,可以做琴瑟弦。西汉元帝永光四年(公元前96),东莱郡东牟山(今昆嵛山)野蚕成茧,收得万余担,民以为絮。自唐、宋以来,牟平缫丝业逐渐兴盛。降及19世纪中叶,牟平缫丝业逐渐进入商品生产阶段。清光绪初年,宁海州木工宋生发明脚踏缫丝机,效率提高3倍。
民国10年(1921),昌邑人在牟平县观水村设德记、茂记丝绸厂,共有缫织机80多台。昌邑工人200名。产品送烟台协和盛丝绸站转销国内外。民国14年,牟平缫丝业鼎盛。人烟辐辏之区,机声聒耳。全县有崖子、冯家、龙泉汤、桥子、殿后、马家都、神童、任格庄、潘格庄、北岘村、苇子、东店子、林家口子、莒格庄、城内西南营子(今西桂里)等地50多家。其中龙泉汤村11家,男女织工700余人。丝质量以崖子为最佳。后因日本在安东(今丹东)设厂,使牟平茧源大缺,境内缫丝厂相继倒闭。民国22年(1933),只剩下崖子1处缫丝坊。民国30年(1941)崖子缫丝坊划归牟海行署(今乳山县)。1950年,尺坎和观水村联社缫丝加工厂成立,年产丝共5吨。次年,埠后(今埠西头乡)生产合作社和东李家疃胜利缫丝生产合作社成立,年产丝30吨。
1952年4月,县政府发动工人入股2153.35万元(北海币),建纩百多支。次年,胜利社迁至金牛山扩建。至1957年,埠后缫丝社工人增加到220人,纩120支。胜利缫丝社工人发展到400名,纩210支。同年,山东昆嵛山制丝厂下放给牟平,改称山东牟平缫丝厂(龙泉缫丝厂)。其人数和纩支数与胜利社同。工人张立岳有一套漂茧技术。是年,全县共产丝56吨。
1958年5月,胜利社工人50%下放到农村,余者带原设备并入龙泉缫丝厂。1959年11月,崖子、冯家丝织厂划归牟平。
1961年初,龙泉缫丝厂、埠后缫丝社均停业,大部分工人下放到农村,两厂分别留下35人、16人带原设备并入崖子丝织厂和埠西头民艺绣花厂。全县年缫丝1吨。次年1月。崖子、冯家两厂划归乳山县。全县停缫一年。
1963年,牟平县丝绸生产合作社成立,组织社员入股,并由埠西头民艺绣花厂借款500元,购置设备,8月,投产50支纩;年末,发展至240支纩。缫63/65药水丝。同时,该社还设东殿后,石沟、张皮、马家都、潘格庄、松椒等缫丝加工点。龙泉缫丝厂下放时,张立岳被调到该社继续从事漂茧工作。其漂茧技术达到了一定水平,称之为张立岳漂茧工艺。1964年,县丝绸社增建纩丝车间,增加120支纩。招收合同工120名,还从农械厂、绣花厂、姜格庄鞋厂调进固定工20名。全县年产药水丝等产品36吨,其中,社、点各半。1965年,淘汰人工缫丝机,上立缫机32台,80支纩,电机40台。撤销马家都、潘格庄加工点。全县缫丝共18吨,其中加工点4吨。1968年,县丝绸厂上水缫二组32台面512绪,全县共缫丝21吨,其中加工点14吨。1974年撤销张皮加工点。1978年,县丝绸厂上缫机40台面800绪,年缫丝11吨。加工点缫丝12吨。1980年,撤销松椒点,恢复张皮点。全县共缫丝27吨,其中加工点16吨。35/40柞丝被评为省优。次年,恢复松椒点,增设路西点。县丝绸厂上缫机60台面1160绪。1982年,因丝出口销路不畅,县丝绸厂年产丝仅3吨,但5个加工点年产丝数与1980年持平。1983年,撤销张皮、松椒、路西加工点。1985年,全县共产丝28.1吨,其中加工点8吨。
1965~1985年。牟平共缫丝513.7吨,年均24.4吨,部分自用,部分出口。出口突破百万元的年份有9个,其中60年代4个,80年代5个。获刊税共267.3万元,年均12.7万元。1983年出口总值及获利税均占首位。
二、织绸
晋太康十年(286),东莱山蚕遍野,成茧可达20公里。当地人缫丝织成山绸。此后代代改进。至明末清初,宁海织绸工人已有很高的织绸技术。同时代益都人孙廷铨在《山蚕说》中概括丝绸的优点:色不加染,黯而有章:浣濯虽敝不易色;日御之,上者十岁而不败:与韦衣处,不己华;与纨彀处,不己野。但产量不多,除为贡品外,销售寥寥。

清康熙年间,农民织山绸(即土绸)自用,质地坚实而价廉。
至清代中叶以后,宁海丝织业逐渐发达起来,是境内一种家庭副业,织工多系妇女。筹资建作坊的以崖子、冯家、龙泉汤为多,所用机杼亦能随时改进。营业鼎盛时期,竟为宁海繁荣之所寄。所产的灰丝宁海绸久已著名,大部分外销。二十世纪初,宁海绸列胶东南山府绸和芝罘绸之首。
自烟台开埠以后,外国人来烟办洋行,发现宁海织绸业很兴盛,可是土丝绸线粗细不匀。于是设研究机构,开办学校,染指城乡丝织业,进行奸巧掠夺。
民国12年(1923),全县有织绸机房65处,织机1170台,年产绸17.55万匹。尔后,日本人封锁茧源,洋行从中操纵,国外市场不景气,牟平绸厂倒闭。至民国22年(1933)机房只剩玉林集的大兴盛,龙泉汤的和泰成、殿后村的东牟,年织绸3150匹。民国24年仅有1家,年产绸1800匹。抗日战争时期,欧美交通断绝,牟平丝绸业奄奄一息。
1952~1957年,埠后、胜利、龙泉缫丝社(厂)共安装绸机146台,织绸39.7万米。1958年,企业停并,至1961年,全县只开织绸机80台。4年共织绸35.1万米(未汁入崖子、冯家二厂产量)。1962年停机。1964年开机织绸2000米。
1965年,车平丝绸业归口于牟平县丝绸厂。开始生产6382南山绸和30码小绸。年产量为5.27万米,其中南山绸2.46万米,外销欧美等国。
1967年,县丝绸厂改手工织绸为机械织绸。自制整经机、铁木津田机、倒筒机等32台,购置柴油机、发电机2台。革新工艺,更新产品。生产蓖麻绌丝绸、柞棉交织绸、柞棉华达呢。同年在东殿后、张皮、石沟、松椒等大队缫丝加工点设织绸车间。1969年织绸56.3万米,其中出口6.4万米。

70年代,丝绸厂在购置设备的同时,又自制上浆机、提花机、络筬机等71台。1972年开始生产4743药水丝绸和43178水丝绸。次年生产6329疙瘩绸、桑柞交织绸和11155电力纺等5个新产品。1978年,产量达到154.89万米。1979年,增加43522、43523、43178N柞丝绸、13867桑棉交织绸、1475蓖麻绸等新品种。年织绸127.84万米,其中出口为73.27万米。43178N柞丝绸为省优质产品,6329疙瘩绸为国际市场畅销产品之一。
1980年,大队加工点停织。至1985年,县丝绸厂年均织绸154.61万米。1985年织绸170.42万米,为建国来最高水平。
县丝绸厂在开展职工产品创优活动中,织绸工人芦吉凤、林红、孙淑兰,徐吉华、马新莉、孙成轩,孙厚英、林国荣、王云凤、曲桂兰、孙中玲、王新娟创造出万米无疵布的优异成绩,其中芦吉凤10万米无疵布。1980~1982年6329疙瘩绸、35/40柞丝绸、13876—1色织劳动绸获省纺织厅、省经委优质产品称号。1983年。13876一1色劳动绸国家经委授予新产品称号。
1965~1985年,全县共织绸1986万米,其中年均出口35.94万米。1980年出口80.88万米,创建国来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