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滩晒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5&A=1&rec=270&run=13

明中叶,境内已有滩户建池晒盐,民运民销。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境内原盐出口。五月,由于大暴风雨造成东北各地盐产歉收,以威宁盐(含牟平北部各滩原盐)补充。宁海盐以渔盐秘密向日本等国输出。宣统三年(1911),林北、港北崖年产盐共重8万担。民国4年(1915),全县有沟滩113副.以五圈四池五圈六池五圈十二池为1副。圈晒卤,池晒盐。民国9年,年产盐3677.4吨。民国13年,年产1.56万吨。食盐、渔盐销往当地和烟台、栖霞、福山,蓬莱、黄县等地及朝鲜、日本、俄国等国。民国14年,境内煎盐停止,全部实行滩晒。全县盐滩扩大到180副,盐池2337个,水池8360个。本世纪30年代,盐田因河水、海啸淹没,投晒率下降到77%。年产盐保持在民国13年的水平上。民国24年,全县有滩户583户,其中港北崖114户,林北192户,莒城90户,盐滩村59户,孙家滩57户,垒子71户;全县盐滩发展到216副,其中港北崖35副,林北48副,莒城41副,盐滩村20副,孙家滩29副,垒子43副。民国27年,牟平北部盐场被日伪占领,盐田停晒半年,荒废,盐产量下降。当时盐业生产沿用陈陋工具,人工劳作:铁锨浚沟,铁铲、石滚修滩,柳斗、老水车汲水,木锨、刮板起盐,条筐、杠子装抬运盐.同年.输日本工业用盐为3905吨,民国29年为8850吨。次年2月,垒子滩划归牟海行署。民国31年5月,林北,港北崖、2滩划归昆嵛县。全县盐滩仅剩下90副.民国38年,牟平有莒城、盐滩村、孙家滩3个盐场,盐田1.77万公亩,年产盐1.24万吨。
1951年,全县盐场制盐设备有风车、人踏水车296台。次年,个体盐户自发成立互助组。1953年,盐、农合作,成立盐业初级社。1956年,盐业高级社成立,从事盐业专业化生产。5月,林北、港崖盐场划回牟平。次年,有盐田3.71万公亩,年产盐2.61万吨。1958年9月,孙家滩盐场划归烟台市;同时筹建草埠盐场。盐田增为4.24万公亩,年产盐3.17万吨。次年,草埠盐场倒闭,驻北系山部队盐场筹建。1960年,盐滩、林北、莒城、港崖盐业社转为公社工业.实行工资制。次年,盐滩、莒城下放所在生产大队经营。林北、港崖恢复为盐业社,独立核算。同时盐田调整为3.7万公亩,年产盐2.21万吨。原盐均由所在盐务所按食盐、工业盐、渔业盐、农牧盐差价销往县内和长岛、烟台等地。1962年,晒盐开始使用机械,但自由小池影响机械作业。次年,由于原盐滞销,盐滩盐场中的陈家疃村800公亩盐田停废。1965年5月,孙家滩盐场又划回。次年港崖:林北、莒城盐场进行盐田改造,改1公亩小池为30~40公亩大池。1967年,机械制盐初具规模。1969年扩建新滩。次年,盐田扩展为5.03万公亩。1972年,制盐基本实现机械化,并改进制盐工艺。莒城盐场制盐程序,修滩整池——纳潮制卤——结晶管理——扒盐堆坨。春天,雨前纳潮头;伏天,雨后纳潮尾。同年开始。盐场转为县集体所有制合作盐场,盐民转为非农业人口。1974年,始建塑苫池86公亩。原盐优质一级品率保持100%。1977年,孙家滩盐场又划归烟台。次年,港崖盐场移交姜格庄公社经营,非农业人口的盐民调出。
进入80年代,改单一制盐为多种经营,建池养殖对虾和罗非鱼。1981年,莒城盐场开始研制滩晒精盐,获省一轻厅“盐业先进企业”称号。次年,全县建保卤池899公亩,盐田改造累年完成1.59万公亩。由于限产,盐田面积由1975年的7.32万公亩减为5.47万公亩。同时,改滩晒精盐为粉碎洗粉盐。1982年,莒城、林北盐场原盐质量均创全特,氯化钠含量分别为96.76%、96.7%。1983年,结晶池实现全塑苫化。林北盐场被评为全省盐业先进单位。是年,部队盐场停晒,盐田废。1984年,港崖盐场被姜格庄镇政府卖给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建池养对虾。1985年,全县有盐场3处,其中林北、莒城盐场为县办,盐滩盐场为村办。全县盐田4.66万公亩.年产盐1.13万吨,其中林北盐场1.5万公亩,年产盐5500吨;莒城盐场2.56万公亩,年产4500吨;盐滩盐场6042公亩,年产盐1320吨。原盐销往县内、芝罘、福山、栖霞、蓬莱、龙口、上海、杭州、宁波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