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果树栽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5&A=1&rec=215&run=13

一、果树种类及品种
几百年前,牟平境内就栽植苹果、桃、杏、梨、李、柿等。《烟台苹果栽培》一书中记载;“烟台栽植西洋苹果开始于l850~1870年,迄今有百余年的历史”,“烟台引入西洋苹果之初,多集中在烟台、福山,牟平的部分村庄,仅有零星的苹果生产。”民国25年(1936)版《牟平县志》载:“南塂、樗岚、松岚、陈家、果园、上册等村多种洋梨,为出口之一宗。”
牟平县栽培果树最早始于西部与烟台接壤的部分村庄。后来逐步发展到西、南部山区,以栽植桃和梨为主。仅在农家房前屋后或沟堰零星栽植,成片果园甚少。建国前,全县果园面积7000亩。建国初,果业以十五区为重点向全县发展,中部以苹果为主,南部以干果为主。全县发展果园800O亩。l955年,县境果业生产逐步普及到各山区。l957年,果树上山下滩,全县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l959年,全县果园总面积发展到2.l万亩。70年代初,象岛公社毁果树,种植粮油作物。l976年,全县果园面积为5.6万亩。1979年,大梨和早秋苹果停止发展。同时,淘汰质量次、风味差、产量低、不易储藏、无远销价值的品种。主要发展晚秋果树。1985年,县政府进一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压缩粮田面积7%,提倡25度坡的梯田植果树。养马岛镇退耕育果。全县果园面积发展到16.5万亩,为1949年的23.5倍。
1.果树品种:
牟平县现有果树种7个,品种132个,其中苹果41个,梨22个,葡萄26个,桃17个,杏11个,李子6个,樱桃9个。
苹果现有苹果园14.5万亩,其中晚热品种6.06万亩,主要是国光、青香蕉;中熟品种l.73万亩,主要是金帅,红香蕉;早熟品种1000亩,主要是白粉皮、伏花皮、比士吉、黄魁、祝光等。
牟平县苹果种源为中国苹果和西洋苹果。中国苹果,亦称小苹果,在县内已有几百年的栽培历史。今仍有栽培价值的如大紫皮、秋金星、灰白等7个品种。果品产量和质量虽较差,但因耐瘠薄,成熟早,现仍有零星栽培。此为杂交、育种的优良亲本。西洋苹果,亦称大苹果,迄今有百余年的栽培历史。耐储运、品质好、产量高。晚熟品种有国光,青香蕉、秋花皮;中熟品种有金帅红香蕉等。晚、中熟苹果栽培面积达7.79万亩,占苹果总面积的99.2%。从l973年开始,引进富士,烟青、烟红和印度短枝等优良品种,栽植908亩。1978年,王格庄公社小寨果业队,2.9亩金帅苹果,平均亩产l0180公斤,突破全国最高纪录。
梨建国前,境内主要梨树品种有巴梨(洋梨),茄梨,猴腚梨、鸭梨、莱阳茌梨、小香水梨、长把梨。建国初,引进三吉梨等。现有梨园面积8000亩,其中洋梨和三吉梨4976亩。
葡萄境内栽植葡萄有百余年历史。建国前,主要栽培品种有水晶、牛奶、龙眼、玫瑰香等。建国后,引进黑虎香、苏58等l2个优良品种,供集体大田栽培和农户发展庭院经济。现有葡萄园l万亩,其中酿造品种面积8488亩。
杂果全县有杂果面积2000亩,其中桃799亩,杏178亩,樱桃l28亩,李子54亩,其它果84l亩。
2.果树分布:
北部沿海葡萄苹果区
主要包括姜格庄镇20个村,武宁乡7个村,宁海镇30个村,解甲庄镇16个村,大窑乡l9个村。葡萄面积4947亩,占全县葡萄面积的51%;苹果面积2.77万亩,占全县苹果总面积的l9%。
中部丘陵平泊苹果大梨区
主要包括莱山、水道、院格庄、高陵等乡镇的全部,龙泉乡、姜格庄镇、解甲庄镇各27个村,大窑乡26个村,宁海镇35个村,武宁乡33个村以及高陵、观水两个园艺场。以苹果和梨为主,苹果7.44万亩,占全县苹果总面积的5l%;梨树4824亩,占全县大梨总面积的60.3%。
南部山区丘陵苹果杂果区
包括刘家夼、王格庄、玉林店、埠西头、莒格庄乡镇全部村以及龙泉乡33个村。该区以苹果和杂果为主,苹果园4.33万亩,占全县苹果总面积的30%。杂果1200亩,占全县杂果总面积的60%。
二、栽培技术
选种:
苹果品种,本世纪50年代,境内淘汰伏金星、白沙蜜、秋金星等品种。主要栽培青红香蕉、秋花皮、小国光、金帅优良品种。1973年引进“日本黄富士”品种,今已发展到l60余亩;l974年引进“烟青”、“烟红”.“印度香蕉”,现只有小面积栽培;1981年引进“日本红富士”优良品种,现栽培面积达140亩。
梨树品种,50年代,引进三吉梨,它具有耐瘠薄、结果早、产量高的特点,适宜山地、海滩栽培、现面积已达2500余亩。葡萄品种,60年代,引进黑虎香、金皇后,狮子眼等优良品种。70年代,引进“苏58”、“苏43”、“蛇龙珠”,“贵人香”、“佳利酿”、“北醇”、“清国兰”、“烟73”、“烟74”等酿造品种。
2.整地改土:
扩穴震松本世纪50年代以前,境内果园主要进行冬刨,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影响树体生长和结果。1964年,采取山地果树深翻扩穴措施,深度在0.7~0.8米,并施基肥,每株l~2车。1981年冬,推广了山地果园改锨镐扩穴为炸药深层震松的扩穴办法,促进树体生长。
建梯整园
l964年以前,境內山坡地果园水土流失严重。其后,对山地果园采取了沟坡综合治理,果树等高线栽植,果园整成小梯田,控制了水土流失。1970年以后.整修地面,将山地果园地面整成外高内低,内堰挖竹节沟,使其向里流水,抗旱防涝。
换土压草
60年代后,果业队利用冬春季节。对粘土果园压沙,沙地果园压粘土,山地果园压含磷风化石,每次均压6.5~l0厘米厚,l~2年压一次,改良土壤,提高保肥水能力。70年代末,在夏季高温多雨季节,果业队在果树盘内压麦秧秸等,每株25~30公斤,并复土盖严。全县每年压草面积达1万余亩。
3.改进管理技术:
施肥浇水50年代以前,冬季,对果树采用小坑施基肥的方法,以施人粪尿为主。从60年代起,基肥改为在红香蕉、金帅采收后进行,以土杂肥为主。施肥数量为斤果斤肥,并配合施一定量的磷肥和速效氮肥。改小坑施肥为放射状沟施、条状沟施、环状沟施、隔行深沟施和全面撒施等。地下施肥,常因土壤干旱而影响肥效发挥。改花前一次追肥为3月、6月、9月三次追肥。3月、6月以追速效氮肥为主,9月以速效钾肥为主,改地下施肥为地下施肥与叶面喷肥相结合。叶面喷肥,采取在6~8月份结合果树喷药,喷25O~300倍尿素液3~4次,在8月份果实成熟前喷l~2次600~800倍磷酸二氢钾溶液。60年代以前,果树浇水不因季节和果树的需水规律盲目漫灌。60年代后,改果树盲目浇水为花前、花后、封冻前浇足三遍关键水,即3月下旬到4月初,结合第一次追肥浇一次花前水,谢花后半月左右浇一次花后水。11月份土壤封冻前浇一次封冻水.年中根据情况适当灌水或控水。
修剪60年代前、果树强求树体疏散形,不按品种,树势一律采取疏枝和割除大枝的重剪方法。从60年代起,改为轻重修剪结合和冬夏修剪结合,因树修剪随枝作形,对强旺树和幼树,以轻剪为主,采取多短截,多甩放,增加枝量,缓和树势,并充分利用辅养枝结果;对弱枝采取适当重剪,促进树体更新复壮;对中庸结果大树进行以调节花量为中心,调整枝组为重点修剪,维持树体健壮稳产。在冬季修剪的基础上,夏季对强旺枝采取环剥、拿枝、别枝、摘心、扭梢、疏枝、拉枝:对过旺树进行扒皮,使其增加枝量,缓和树势,促果生长。70年代前,果树稀植,亩栽18~30株,定干高80~100厘米,树体结构大,管理不便,而且结果晚,产量低。从70年代中期改为密植,亩栽40~50株,改高树干为低干矮冠,定干高50~60厘米,冠高2.5~3米.1981年,观水公社二甲大队改河造地栽植密植型苹果250亩、并用地膜覆盖,长势喜人。
疏花疏果50年代前,果树主要靠自然授粉,常因花期气候不良,造成着果率低.60年代,采用花期人工点粉和果园放蜂授粉。70年代以后,采用花期喷洒0.2%花粉水溶液或喷洒0.2%花粉加0.3%硼沙混合液,以提高着果率。50年代主要对晚熟苹果;品种疏果;60年代后,对花量多的苹果和梨,在初花期前以疏花为主,着果后,再根据着果情况适当疏果。
4.葡萄栽植:
60年代以前,葡萄主要采用棚架栽植,随着新品种的引进和栽培管理技术的提高,70年代以后,采用单篱壁或双篱壁架栽植,亩株量在400株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