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招募兵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5&A=1&rec=168&run=13

元初,宁海州执行“二十户出一丁,或二十丁出一兵”,“丁力强者从军,弱者出钱”的征兵规定。军中分“宿卫”和“镇戍”两大系统。境内把“充军者和壮士有力之家”定为军户。
明军实行卫所制,兵称军士。“洪武年间(1368~1398),其取民有从征,诸将所部兵,既定其地,因以留戍;有归附即诸降卒;有谪发以罪迁隶为兵”,“其军皆世籍”。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征集民众为兵,驻守沿海卫所。永乐年间(1403~1424)征集规定:“初,三丁已上,垛正军一,别有贴户,正军死,贴户丁补。至是,令正军、贴户更代,贴户单丁者免,当军家蠲其一丁徭。”宁海卫指挥、镇抚、千户、百户等职官,长子可袭父职,而庶子为舍人,要应征入伍;现役军人,长子为“军牙”,要接班从军;庶子为“军余”,要服丁役。民户每三出一丁,出丁者为正军户,其余为贴军户。正军户如有逃亡或死者,再由原籍之亲属或贴军户补为正军户,平民一被签发充军,其子孙便都入军籍,世代当兵。
清初,沿袭辽、金、元等北方少数民族“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的举旗皆兵传统。入关后设八旗兵。从八旗扩为包括汉军在内的二十四旗。清以旗统兵,凡属于旗者皆可为兵。后又建立以汉人为基础的绿营兵。宁福营所招募的马兵、步兵只经过短期训练即编入营中。初入时,营官押饷3个月,以防逃跑。每临大检阅,营官便匆忙雇佣流民丐氓现著军装充数,嗣后遣散,营官可按总额领饷自肥。
甲午战争之后,颁布新军制,招募之兵,要服常备役和退伍后服续备役各3年,后备役4年,期满之后,方可免役为平民百姓。
民国初年,仍实行招募兵制。张宗昌、刘珍年驻牟时,均用此法扩充队伍。招募兵者多肩扛杏黄旗,手拿登记册。旗上书有“招募兵”三字,招摇集市之上。故有“插起招军旗,自有吃粮人”之说,而应招募者,则多数是无业游民和破产农民,以及社会上的一些不法之徒,亦有纨绔子弟中的习武者。招募之兵分等发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