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干部劳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5&A=1&rec=154&run=13

建国后,牟平县、社两级干部下乡劳动逐步形成制度。50年代,干部背着铺盖卷步行百余里下乡与群众同住、同吃、同劳动。1968年10月,牟平县“五七”干校将县华侨农场作为学员劳动的基地。入学人员为“政治历史不清”的干部或未“站起来”的“当权派”,一面“劳动改造”,一面交待“问题”。1974年11月,在养马场前新建校舍,设布轮厂1处,有农田50亩,果园20亩,山岚40亩。县、社干部分期分批入学,每期半年,每周二、六劳动,部分学员进车间做工、部分学员垦荒种田,轮流学工学农。1975年普及大寨县时,1/3的干部坚持机关工作,1/3的干部下乡蹲点,1/3的轮流下乡当社员。县级干部年劳动100天,公社干部150天。机关党委组织在机关坚持工作的干部在机关大院、围海造田工地、华侨农场,养马场和西关、五里头等大队,建沼气、筑路、围海、植苇、积肥、耕耘、种菜等。下乡蹲点劳动,即机关本单位包队或县统一组织工作组进驻后进队。蹲点干部既是工作者又是劳动者,与社员同甘共苦,改造落后面貌。干部下队当社员(包括中小学教师),深入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多者3个月,少者1个月。不管哪种形式的劳动都按《干部劳动手册》记工,劳动8个小时折合一个劳动日,年终考核,劳动记录持续到1977年停,1983年,干部劳动很少见,尤其是下乡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