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救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5&A=1&rec=135&run=13

清代社会救济为临时劝募,辛亥革命后,社会救济多由世界红卍字会牟平分会筹办。民国30年(1941),牟平县抗日民主政府民政科承办社会救济。
一、扶贫救济
县民政科对家庭主要劳力死亡、残废、痴呆,劳动收入低微,不足以维持基本生活者;主要劳动力患重病或久病,造成生活困难者;遭受意外事故,生活困难,短期内难以恢复者,给予扶贫救济。因政府财力微薄,只能重点帮助烈军属中的困难产。民国30年(1941),全县共有抗属741户,受优待者503户,占68%。发救济粮740.5公斤,款45元,草854.5公斤,甘薯902公斤,甘薯母121.5公斤,甘薯苗1.47万棵。
建国后,扶贫工作走向正规。“三年困难”时期(1960~1962),粮款衣服皆大量赈济,使贫困户得以休养生息,度过难关。“文革”中,扶贫工作时断时续。1978~1979年,县委、县革委把扶贫列为重点,全县有常年困难户1291户,5217人,占总户数的1.03%。拨发扶贫款项是以生活救济为主。1979年以后,转为以救济生产资料为主,款项用于发展生产,使其劳动致富。龙泉公社专款扶持孔庄复员军人孔兆模300元,支持他买奶羊2只,雏鸡200只,母猪工头,克郎猪2头,并派技术员指导,采取“一条龙”的饲养方法(即羊吃草,鸡吃奶、猪吃鸡屎)。到年底,纯收入1000多元,一年脱贫。1982年,全县有人均不足200元的贫困户943户,扶持后一年脱贫的256户。到1985年,全县人均不足300元的贫困户2718户,经过扶志扶本,发展副业生产,脱贫718户。
二、社会救济
民国时期,社会救济多由恤养院、普济堂、县政府第三科承办。恤养院慈善事业分为临时慈业和永久慈业两种。临时慈业以治疗伤病和救济贫困为主;永久慈业以兴办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为主。所需的款项,大部分由会员募助,另一部分在各商埠劝募。普济堂每月按三旬发粮和柴薪钱赈济贫民共63名。县政府第三科向省请款,按月份大小向97名孤贫发放。
民国30年(1941),县抗日民主政府开始做社会救济工作。是年,因政府财力有限,曾以3035元救济被日伪焚烧房屋的村民,以230元抚恤被日伪杀害的家属。同时,发动群众互济和海外商人募捐,共募得救济抚恤金932元,粮1454公斤,重点救济重灾民众。三、四区募得救济粮8467公斤,款1680元,救济贫民842户。
1954年,财政局下拨社会救济款为4.41万元,华侨补助款1800元,渔、盐民救济款2500元,转复军人安家补助款7280元,贫困烈军属补助款5.8万元。
1962年,县财政局拨款1.5万元,解决因修水库搬迁的移民户的临时困难。同年,专署拨给牟平县布票6000米。同时县政府从商业、县社等部门筹集布票1900米,棉花3000公斤,分发到各公社,解决社会困难户御寒问题。
1971年,地革委拨给牟平县布283万米,絮棉8250公斤,救济烈军属、复员、退伍军人和社会困难户。1984年,社会救济款为48.34万元,是建国来最高年份。次年,社会救济款下降到25.92万元。
三、“五保”供养
建国后,县政府对无依无靠的鳏寡孤独者;因公负伤致残,丧失劳动能力没有依靠的社员;无儿无女,生活无依靠,年老失去劳动能力的单身汉、寡妇或夫妇;父母双亡年龄在16岁以下的孤儿;无依无靠的先天性残废者;失去劳动能力,无子女依靠的归国华侨,实行保吃、保穿、保烧、保教、保葬,使其生养死葬都有指靠,生活水平不低于一般村民。
1979年7~9月,县革委组织有关郡门对全县“五保”户、常年困难户进行了调查摸底,全面落实了供给、补助办法。县民政部门对符合“五保”条件的,本人愿意享受“五保”的,除组织入敬老院实行集中供养外,对散居者采取两种供养办法:一是给工分,二是给口粮和零花钱,使其不低于人均生活水平。对过去应保未保,标准过高或过低的都按照新规定重新落实。是年,全县“五保”户792户,939人,占总户数的0.63%。
1983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民政部门进一步安排好他们的吃饭、穿衣、住房、治病问题并发给必要的零花钱。全县共有“五保”户887户,1117人,已实行“五保”的816户,1002人。对“五保”户的供给,一是乡镇村办敬老院集体供养,二是就地分散供养,全县分散供养766户,913人。“五保”老人的粮,菜、柴、衣、零花钱和住房等问题均由所在村队负责解决。逢年过节,亦有妥善安排。生活不能自理者,则派专人照顾。武宁乡心合村模范党员仇谡把一位“五保”老人请进自己家,义务赡养。尚有劳动能力的“五保”老人,被安排饲养家禽,增加个人收入,改善生活。
1985年,全县有村办敬老院23处,乡镇办敬老院2处(武宁、水道),工作人员34人,收养老人91人,残疾2人。
龙泉乡河北崖村敬老院,1958年11月26日成立,共收养老人18名,其中男11人,女7人(65岁以上的6人,70岁以上的12人)。除按规定进行供养外,还组织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增加收入,改善“五保”老人生活。
武宁乡敬老院,1983年建,属社办队养敬老院,设有厨房、饭厅、娱乐室、医疗室。1985年,入院老人35名,工作人员10名。对老人身体进行定期检查,生活实行优质服务,冬有暖气,夏有电风扇。院内开展康复活动,老人玩麻将、下象棋、看电视。乡政府领导还亲自参加老人的庆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