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5&A=1&rec=1&run=13

概 述
牟平县位于山东省胶东半岛东端。北滨黄海,南邻乳山县,东接文登县。西邻烟台市芝罘、福山区。西南与栖霞、海阳县接壤。总面积为1737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10%,山地、丘陵占90%。中部高南北低。北部多为平原,间有盐田、洼地、丘陵;中、南部多为低山、丘陵,间有小块河谷平地;西南部为山区,也有少量平川。全境河流、水库、平塘、干渠较多。县境东南的昆嵛山,林木茂盛;西南的山有小面积的原始森林;北部沿海沙滩有百里防风松林。全县森林复盖率为33.2%。属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1月均温-2.8℃, 7月均温24.9℃, 年均温11.6℃。 年降水量737.2毫米,无霜期180天。有台风、冰雹、海啸、旱涝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
牟平历史较久。从“蛤堆顶遗址”出土的器物看,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西汉初于此置东牟县,至晋初并入治在今福山区境的牟平县。唐麟德二年(665)置牟平县。五代、北宋、金、元袭之。明撤县并入宁海州,清袭之。民国2年(1913),改为宁海县。因与浙江省宁海县重名,民国3年,改称牟平县。民国30年(1941)1月,牟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民国36年10月,分为牟平、牟东二县,次年6月又合并为牟平县。1958年11月撤县并烟台市,次年11月恢复牟平县。至1985年底。全县设宁海、姜格庄、水道、高陵、观水、莱山、解甲庄、养马岛8个镇和大窑、龙泉、玉林店、莒格庄、刘家夼、王格庄、埠西头、院格庄、武宁9个乡,682个行政村,838个自然村。全县有15.69万户, 55.82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50.08万人,非农业人口5.74万人。主要为汉族,朝鲜族、回族、满族、壮族、布依族、侗族另有华籍外国人共60多人。全境陆、海、空交通便利,邮政电信发达。县城位于县境北部沁水河西畔,常住人口为3万人;城区工商业发达繁荣,已成为江(长江)北工业重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牟平是粮油、林果、渔、牧、蚕业等综合农业区。解放前,在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缚下,水利条件很差,农业技术落后,农作物产量低。1949年,粮食亩产7l公斤,总产5347万公斤;花生亩产79公斤,总产919万公斤;果品亩产175公斤,总产量122.5万公斤。农业总产值为3414万元。解放后,实行土地改革,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农业生产发展很快。1953年,粮食、花生、果品总产量和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都翻了一番多。1956年,开始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初级社过渡到高级社,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人民公社后,特别是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大跃进”中,刮起了“共产风”和“浮夸风”,农业生产受挫,产量、产值倒退。1960年,粮食亩产84.5公斤,总产量5253万公斤;花生亩产62.5公斤,总产量1127.5万公斤;果品亩产45.8公斤,总产l10万公斤。 农业总产值542l万元,农业总收入2386万元。次年荒年,水肿病亡10800人,死亡率高达25.5%。“三年调整”时期,恢复了农业元气,产量、产值、总收入逐年上升。“文化大革命”期间,牟平人民抵制各种干扰,积极向农业投入,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增置农机具,改革耕作制度,推广良种,防治病虫害等,农业生产逐年发展。1975年粮食总产量为25000万公斤,亩产429公斤。农业总产值、农业总收入均超亿元。l983年,全县基本推行了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业生产创建国以来最高水平。粮食亩产565.5公斤。总产量29022万公斤;花生亩产220.5公斤,总产5760万公斤;果品亩产695公斤,总产6677.5万公斤。农业总产值2402l万元,农业总收入42342万元。在此基础上,农村又调整了产业结构,采取“以工补农”等措施,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使农村经济向着较大规模商品化生产转化。1985年,粮食俭岁,虽然总产量下降到20474万公斤,但农业总收入却上升到71459万元,比1978年的13889万元增加4倍。
牟平工业发轫较早,从冶头冶铸遗址看,西汉时就设炉冶铁。明时,林北、莒城、盐滩村、孙家滩等盐滩建灶煎盐,建池晒盐。清时,丝织初具规模,宁海绸为出口大宗。光绪八年(1882),五区范家庄所织的口袋布,坚致耐久,远近驰名。光绪二十一年,城内开设绣花庄并向四乡扩展。民国21年(1932),恤养院织布厂开业;同时,染坊遍及各区乡。日军侵牟时,工业萧条。抗日战争胜利后,牟平县工业有所恢复和发展。城内相继建起了建成、东兴、聚兴、同兴,隆兴、永利、大兴等织布厂。全县有纺织社厂106处。民国38年(1949),县人民政府接管了恤养院织布厂,同时有天茂、泰兴、新生、矩丰、利民、建业、隆聚等小织布厂诞生。全县工业总产值为110万元。1956年,开始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工业发展较快。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197万元,比1949年增加9.8倍。1958年,社办工业在“大跃进”中诞生,当年全县公社工业产值为359万元。197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14443万元,比1956年增加11倍。1985年,全县拥有冶金、机械、供电、电器、建材、化工、纺织、缝纫、皮革、食品、工艺美术、木材加工、五金加工、仪表、衡器、造纸、印刷、塑料、橡胶、饲料加工等行业厂家2458家,其中全民28家,县集体27家,乡镇集体123家,村集体1242家,个体l009家,其它29家。全县工业总产值为50928万元,比1978年增加2.5倍。其中乡镇工业产值为6902万元,村办工业产值19006万元。乡镇村工业的发展,使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和农村经济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8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为73082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占69.7%;全县乡镇村工业产值为25908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0.8%。
牟平商业发端也较早,且有赴外经商的传统。民国年间,境内商业有杂货铺、估衣庄、绸缎庄、布店、鞋铺、果子铺、杂粮店、饮食店、酒馆、饭店、客房、酱园、油店等私营商产200多家,多为小本经营。集市35处。串乡货郎遍及各区。战乱时期境内商业萧条。民国30年(1941),牟平县抗日民主政府在一区(今莒袼庄)创办区联社,社员入股分红。民国38年(1949),建垛、东、崮山区联社。全县商品零售总额为587万元,农副业产品采购总值596万元。1950年,全县普及区联社并始建国营商业。1952年,以区为单位,以集镇为中心,建联村供销社16处,下伸6~8个村1个零售网点。1953年,全县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770万元,农副产品采购总值为1480万元,比1949年分别增加2倍、1.5倍。1956年,开始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75户私商有192户接受了改造。1958年公私合营结束。全县商品零售总额为2465万元,比1953年增长695万元。在“大跃进”中。商业打破了公私合营、集体、国营的界限,裁并改合,求大求全,造成商业网点不足,商品供销阻滞,使全县商品零售总额和农副产品采购总值连年下降。经过三年的调整,恢复到1958年的水平上。“文化大革命”初期,贫下中农管理商店。1976年裁减集市,统一“赶社会主义大集”,影响了集市贸易的发展。1978年,全县商品零售总额为9951万元,农副产品收购总值5169万元,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2577万元。1983年,牟平县商业推行经理负责制,多种渠道办商业,商业发展迅速;恢复一些集市,现有集市23处。1985年,全县商业零售网点共有6195个,其中全民63个,县集体328个,乡镇办29个,村办1057个,校办27个,厂办121个,机关办20个,个体4550个。西关村办商场,规模大,经营广,胜似国营商场。全县商品零售总额为24748万元,农副产品收购总值为10444万元,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为4946万元,比1978年分别增加1.5倍、1倍、1.1倍。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牟平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人民生活不断改善。1979~1985年,向国家交售粮食年均4188.5万公斤,花生1908.5万公斤,果品(苹果、梨)3285万公斤,生猪64.3万头,禽蛋45万公斤,蚕茧56.9万公斤,海产品27670万公斤,兔毛4.8万公斤。工人年均工资,1949年298元(1980年不变价,新人民币,下同),1978年525元,平均每年递增2%。1985年为940元,平均每年递增9%。农民人均年收入,1958年为34元,1978年为124元,平均每年递增6.6%。1985年为62l元,平均每年递增26%。宁海镇新牟里村人均收入2500元,提前达到了小康水平。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950年l万元,1958年为324万元,平均每年递增105%。1978年为2579万元,平均每年递增11%。1985年上升到17883万元,平均每年递增32%。农村出现了建新房翻新屋的建房热,且向楼房发展。西关、新牟里、王家疃、文化里等村已达到农村城市化。农村10%的人吃上了自来水。人民购买力不断提高,社会商品零售额1949年为587万元,1978年为11482万元,平均每年递增10.7%。1985年为24748万元,平均每年递增11.5%。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基本普及,且向轻骑、电子表和收录机发展;缝纫机平均3户1台,电视机平均2户1部。电风扇、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也拥有一定数量。
教育、科学、卫生、文化、体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牟平教育,清光绪年间就被社会所重视,当时捐资兴学成风。民国初年,小学发展到400余所,省道视学者推牟平为胶东之冠。民国24年(1935),创办中学教育。民国34年(1945),县抗日民主政府调整学校布局,实行免费入学,入学率高达60%。民国37年(1948)1月,由于战争和灾荒,教育停办,11月复课。建国后,牟平县普及小学教育和发展中学教育。“三年困难”时期,小学每年坚持上课7个月。“三年调整”时期,恢复小学教育,入学率为86%。“文革”初期,公办小学均下放到大队办,教师回原籍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完全小学升为初中,初级中学升为纯高中。教师也随之升级,但多数不能胜任。加之全县教师南缺北余、“学生停课闹革命”、行所谓“开卷考试”等诸多原因,使教学质量严重下降。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学校逐步纳入以教学为主的轨道,各级各类学校又得到恢复和发展。1985年,全县办幼儿园674处,幼儿入园率为70.9%。小学513处,公办中学17处,民办中学93处,乡镇职业中学5处,聋童学校1处,中专学校6处,广播电视大学l处。小学学生入学率、普及率、巩固率和升学率均达到95%以上。1977~1985年,牟平向大中专院校输送人材年均471人。大学生万人比为12.75。科学技术,全县有科研所4个,乡镇均有农技站,村农业技术实验队(组)478个,l985年全县工程技术人员496人,农业技术人员139人,卫生技术人员945人,自然科学人员936人。全县取得科技成果187项,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16项,省内先进水平的34项,填补省内空白的4项。医疗卫生,解放前,县内缺医少药,劳动人民无钱治病,有的祈求神灵误诊丧生。鼠疫、霍乱、天花等烈性传染病发病急,患者多,死亡率高。建国后,党和政府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至1985年,全县有防疫、防治站所5处,医院19处,床位735张;厂企、学校卫生室57处,农村医疗室610处。主治医师21人,西医师141人,中医师19人,护师15人,西医士135人,中医士31人,护士128人,药剂员63人,检验员29人,放射员33人。乡村医生808人,卫生员215人。全县儿童四苗接种率为95%,提前达到国家“七五”计划目标。一些传染病、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烈性传染病在境内绝迹。霍乱也少见,产褥热、新生儿破伤风也少有发生。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落实“两管五改”(管水、管粪,改水井、改厕所、改畜栏圈、改炉灶、改环境)工作,实行“门前三包”(即包卫生、包绿化美化、包秩序)和“门内达标”等制度,逐步改善了城乡脏乱差的环境,牟平县成为省级卫生先进单位。计划生育成果卓著。全县人口出生率控制在lO.16‰,净增率达到3.29‰,1985年,牟平县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文化,县城有文化馆、图书馆、书店、电影院、人民剧场、京剧团、广播站、电影公司、工人俱乐部等文化机构;乡镇均有文化站、广播放大站、电影管理站,部分乡镇有电影院。农村有青年民兵之家,定期开展读书写作、文艺演唱、农业科技学习等活动。西关村有文化宫等大型文化设施。设专职管理人员13人,被评为中央级群众文化先进单位。体育设施有赛马场、体育场、草皮足球场、旱冰场、室内外游泳池、灯光篮球场。养马岛赛马场居全国四大赛马场之首,曾受国家体委之托,在此举办国际马联塔马克场地障碍赛和全国马术锦标赛。
牟平地处烟台、威海之间,扼东进交通要道,为历代武备重地。金设宁海军。明设宁海卫。清设宁福营。民国时设政府军,亦有杂牌军。建国后,驻守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县人民武装部。
牟平人民富有革命传统。清顺治年间就有昆嵛山农民暴动。民国21年(1932)2月上旬,共产党员于云亭介绍宋竹庭入党。中旬,中共牟海特别支部委员会成立,秘密开展工作。次年1月,第一个中共牟平县委员会在十区归仁村成立。7月,宋心一入党后,回原籍山前村秘密宣传减租减息,组织农民协会,介绍陈述传等6人入党。10月,成立了山前村党支部。民国24年(1935),中共牟福边区工委宣传委员辛冠吾主编的《新路》在珠玑小学创刊,宣传革命道理,唤起民众斗争。同年11月29日(农历十一月四日),县委发动的“一一·四”暴动,虽然失败,县委书记张贤和等lO余名同志被捕牺牲,但幸存的党员仍坚持斗争。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烟台队部负责人王锡泽、孙德运先后回自己家乡马埠崖、林北村发展组织。小学教师李道之等人加入“民先”后,带领一批先进青年从戎。抗日救亡。民国27年(1938)2月13日,牟平雷神庙战斗打响了胶东抗日救亡第一枪。次年6月始建人民地方武装,打击国民党暗杀团的破坏活动。相继又建立特务队、四大队、保卫队、九大队、牟平县大队、区中队、独立营等。在境内进行过数十次战斗,打击了日伪军。解放战争时期,全县有了7000余名青年志愿参加主力部队,组织32批支前队伍,支援鲁南、胶东等地的解放。在抗日、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中,牟平有孙德运,王锡泽、雨晴、于己午、辛冠吾等3867名优秀儿女,为祖国、为人民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牟平历代人材辈出。东汉末年,有农民起义领袖王营;明代,有作家常康;清代,有名医贺广龄,著名诗家宫卜万,词坛主将赵子辕,书画家木棠;民国时期,有实业家张颜山;现代,有特级侦察英雄杨子荣,卓越的音乐艺术家安波,植物学家、林学家刘慎谔,数学博士李同柏,土木工程专家王洵才,自谋职业的大学生杨小东,著名华侨、旅日华侨山东分会会长于学成,在台湾从事多角经营最成功的企业家苗育秀等。
牟平文物名胜较多。全县古遗迹35处,其中蛤堆顶遗址、元开国公董友墓、雷神庙战斗遗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沁水河西岸的端午山已建为烈士陵园,原“东牟侯祠”改为烈士祠,这里有田夫等数十名烈士墓葬。名胜有龙泉汤、九龙池、烟霞洞、三星湖、风云林园、西关公园和养马岛旅游开发区等。位于昆嵛山脉苍山西麓的九龙池,居百米悬崖石壁,梯列9个大小不等的天然石池,水清见底。春时,细流涓涓,夏汛,飞瀑喷雪,蔚为大观。养马岛又名象岛。面积10平方公里,横卧黄海,距牟平城7.5公里。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曾在此饲马,并封为“皇家养马岛”。岛上四季分明,是理想的避暑游览胜地。1984年被山东省政府列为重点旅游开发区。现已有新华通讯社、人民日报社、国家审计署、化工部、建材部、兵器部、山东省政府等单位来岛投资建成休养所、培训基地等。养马岛初步形成一个休息疗养、游览观光、体育比赛的综合旅游区,吸引着海内外客人。
牟平是全真道的发祥地。金大定七年(1167)。陕西道士王重阳来宁海。于昆嵛山烟霞洞聚徒讲道,创立了全真道,收了马钰、丘处机等7个徒弟。全真道建立后,便筹金兴建宫观。牟平宗教还有天师道、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民国38年(1949),全真道在境内绝迹。1982年,境内基督教又有发展。至1985年,基督教徒有499人,佛教徒只剩1人,天主教徒8人。院格庄乡马格庄基督教,烟台市政府批准为宗教开放点,于本村公开聚会活动。
牟平人民淳厚善良,勤劳俭朴,聪慧勇敢。解放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全县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谱写出光辉的业绩。在深化改革的今天,全县人民正和衷共济,全力从事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改革开放,向外向型经济发展,有志将牟平建设成为文明昌盛、富饶美丽的胶东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