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的名特产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4&rec=388&run=13

【海阳樱桃】 樱桃被称为“北方春果第一枝”。到2009年底,海阳栽培的樱桃共有2个种类:中国樱桃(俗称小樱桃)和甜樱桃(俗称大樱桃)。北部由于特殊的小气候和土壤条件,出产的樱桃果实饱满、色泽鲜艳、质细多汁、酸甜可口。
海阳是小樱桃的重要栽培区,是胶东半岛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县(市),主要分布在中部的盘石店、朱吴、小纪、东村等4镇(街道),栽培历史悠久。小樱桃分长把、短把两种。品种主要有莱阳矮樱桃、大香叶(短把)、长把樱桃3个品种。属野生状态,大多在地边、地堰、沟夼零星栽植。平均单实重1.5g~2g,果皮橙红色,有光泽,果汁多,味甜微酸,有香气。1997年,全市共有樱桃面积0.9万亩。其中,当年发展0.1万亩。1998年,达到20余万株。到2009年末,全市栽培面积约1万亩,以堰边、沟夼、房前屋后栽植为主,年产量0.3万吨。
大樱桃具有果实个大、质优、耐贮运、价格高、销路广的优点。1998年底,全市栽植面积580亩。近年来,在技术人员的积极努力下,利用小樱桃改接大樱桃获得成功,已累计改接1.8万余株,促进了大樱桃的推广发展。2003年以来,全市掀起发展大樱桃的热潮。到2009年末,共发展大樱桃总面积2.2万亩,年产量0.6万吨。主要分布在发城、徐家店、大阎家、朱吴、小纪、行村、二十里店、东村、留格庄等镇(街道)。主要品种有红灯、芝罘红、美早、拉宾斯、佐藤锦、先锋、红艳、红蜜、乌克兰系列等20多个品种。
1990年5月28日,县委、县政府举办了“海阳县首届樱桃节”。通过举办樱桃节,以果为媒,以果联姻,促进发展。同时举办交谊会,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樱桃节的举办,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樱桃的发展、提升了海阳樱桃的知名度、提高了樱桃的品质。
海阳首届樱桃节纪念碑竖立在石剑村河东。
近年来,又发展红樱桃乡村游,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海阳白黄瓜】 海阳白黄瓜属海阳农家品种,是海阳地方特产。据烟台市农业志记载,烟台黄瓜起始于明万历年间,1890年烟台种植300余亩。清代海阳就有白黄瓜这一地方品种。上世纪80年代末,在蔬菜技术人员及菜农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开始在冬暖日光温室栽培海阳白黄瓜,其产品在济南市场、北京市场等地销售,海阳白黄瓜知名度逐渐响起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海阳白黄瓜地方品种中进行优选,提纯复壮,筛选出的海阳白黄瓜新品种,获得海阳市科技三等奖,使海阳白黄瓜品种得到进一步优化,白黄瓜的色泽晶莹剔透、口感顺滑宜口、形状更加商品化。
海阳白黄瓜特殊的品质是由海阳土壤、气候特点决定的。海阳属暖温带东亚湿润季风型大陆气候,四季分明,光照条件好,年平均气温12℃,平均降雨量800毫米左右,无霜期197天,这一特定的自然条件,使海阳白黄瓜品质、口感、色泽等具有鲜明的特征。“海阳白黄瓜”的特征特性是:瓜条棒槌形、顺直、无棱,商品瓜重150~200克,刺极少,瓜色乳白色,肉厚,口感清甜,品味极佳。高抗霜霉病、白粉病和枯萎病。经化验,海阳白黄瓜含蛋白质0.87%,维生素C14.5mg/100g,可溶性总糖2.82%,粗纤维0.4%,干物质4.6%。
2006年,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在海阳演出时,著名歌星孙悦面对成千上万观众说,来海阳吃到的最好的东西就是海阳白黄瓜,并表示临走时一定要带几斤回去孝敬父母,白黄瓜品质可见一斑。由于海阳白黄瓜品质优于一般的黄瓜,海阳白黄瓜的市场价格明显高于其它黄瓜品种,为人们广泛认可,种植面积也逐年增多。目前,全市种植面积在2万多亩,产品销往烟台、北京、济南、青岛等市场。2007年春节期间,北京市场价格高达30元/公斤,经济效益显著,是菜农增收的主要途径。
2008年5月,“海阳白黄瓜”经国家商标总局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烟台市继“莱阳梨”之后获得的第二枚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林安食品有限公司的白黄瓜生产基地取得农业部有机食品认证。“海阳白黄瓜”这一地方品种正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和更高的社会价值。
【海阳绿茶】 1964年,海阳引进茶树,主要分布在东村街道的五间屋村,留格庄镇的院下村、姜格庄,盘石店镇的马格庄及方圆街道的东石兰沟村,但由于技术不成熟,没有发展起来。2002年,发城镇忠厚村钱树国引进南方的优质茶苗——“平阳特早”品种,在东村街道前辛治村南的旋顶山上种植30亩,但在冬季里全部冻死。据有关专家介绍,北纬30度是世界上公认的种植茶叶纬度的最高界限,地处北纬37度附近的海阳市,显然并不适合种植茶叶。钱树国不甘心,2004年又种植了20亩平阳特早。在市科技局、果业局的科技人员帮助下,集中攻克了南茶越冬和不耐旱等课题。钱树国的茶园——丹露春茶场成为海阳“南茶北引”的试验田。技术人员采用土法冬季保温保湿试验,终于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当年平阳特早的成活率达到50%。2006年,丹露春茶场先后引进的龙井43、龙井长叶、碧云等国家级优良品种,均获得90%以上的成活率。经过4年的艰辛探索,海阳不但攻克了在北方种植茶叶所面临的成活率低、抗旱防冻等技术难关,还摸索出一整套南茶北种高产裁培管理技术,形成了有别于南茶的海阳绿茶特色。
据有关专业机构检测,海阳绿茶具有叶片厚、滋味浓、香气高、耐冲泡等优点,保健优势明显。这得益于海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海阳茶树越冬期比南茶长1~2个月,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内含物的积累。海阳绿茶从无到有,小苗木长成大茶树,得到了迅速发展。已引进、繁育适合海阳本地条件的“龙井长叶、龙井43、中茶108、中茶102、碧云、平阳特早”等10余个茶叶优良品种,培育出“天夼山、碧雪香、迎春绿、鲁阳春、萨顶绿、茗扁香、茗峰、神农绿”等系列品牌绿茶产品。海阳绿茶是日照绿茶、崂山绿茶向北栽培的再延伸,海阳借鉴日照、青岛等地绿茶成功的栽培经验及科学的加工原理,不断提高海阳绿茶品质,大力发展有机茶和绿色、特色产品,积极发展生态高效茶园。目前,全市种植面积已达3000多亩,遍布13个镇(街道),70多个村庄。
海阳通过举办茶叶博览会、参加山东六地市旅游产品推介会、烟台国际葡萄酒节暨烟台国际果蔬食品博览会以及网络信息等方式大力宣传海阳绿茶,海阳绿茶声誉直追日照绿茶、崂山绿茶。
2009年,海阳绿茶“明前茶”最高售价达7200元/公斤,4年生茶园亩收入达15000元,年可出成品茶叶5万公斤左右,产值可达1000万元,效益显著。
【网纹瓜】 网纹瓜主要产于留格庄镇,为海阳特色的名牌产品,留格网纹瓜由于适宜的地理环境,以甜、脆、香而驰名,风味独特,综合品质均优于其它种植区。1998年,留格庄镇示范基地在省农科院的技术指导下,引进鲁厚1号网纹瓜,并栽种成功。后,得到迅速推广。网纹瓜生产管理方便,种植技术容易掌握,一般亩产3000公斤。至2009年末,全镇有网纹瓜种植大棚80多个,每年可种植2~3茬,以早春及秋季为主。随种植技术的改进,从清明到春节均可上市。
【风味小吃】 甜面酱 系清咸丰六年(1856年),城里(今凤城)人王惜阴精制。将新小麦淘净泥沙,煮熟、冷透,放于不通风处,覆黄蒿发酵,晒干、捣碎、磨成细粉,于中秋节前后,用“四眼井”(县城西北隅)新挑之水调成稠糊,昼曝夜露。一个月后,在酱糊冷透时,以“鸡汤五香水”拌为稀糊,再经日晒、露润成酱。味极甘美,生食尤佳,为清代贡品。
海珍蛎子 本市沿海所产牡蛎,为海产珍品。《记海错》载:“食其肉……清味绝异,远近珍之”。清初著名诗人宋琬,曾赋诗赞蛎肉之美:“悬崖簇簇缀蜂房,醒酒偏宜子母汤。何物与君堪娣姒,江瑶风味略相当”。在诗的序言中写道:“……投釜中一滚即熟,益以姜桂,味甘而不腻。邢(行)村一带所产甚多”。用牡蛎制的佳肴,色味兼优,素负盛名,尤以“清汆蛎子”、“黄金蛎子”、“烤蛎黄”著称。
清汆蛎子 是一种以清、鲜取胜的菜肴。《记海错》载:“凿破其房,以器承取其浆,肉可食,其浆调汤尤美也”。烹制时,将蛎肉去渣洗净,蛎汤澄清倒入勺内烧沸,放进蛎肉一滚嫩熟,再加调料即可食用。汤似人乳,前人誉为“太真乳”。
黄金蛎子 “蛎子”与“利子”谐音,人们取其吉利,故为喜庆筵席上的美肴。制作时,用粉团、鸡蛋、佐料调成薄糊,加入蛎肉拌匀。油涮锅后,放进蛎糊摊为小饼,两面煎成金黄色,九成熟投勺油烹,适可入盘。此肴外焦里嫩,食之清鲜,曾有“金屋藏娇”之赞。
烤蛎黄 是一历史悠久的名菜。远在一千五百年前,齐鲁滨海居民即采用此法制作蛎肴。北魏贾思勰所著《齐家要术》载:“似炙蚶,汁出,去半壳,三肉共奠,如蚶。别奠酢随之”。此法经海阳人民不断改进,成为独具特色的海珍佳肴。
蒸米鸭子 将糯米、大枣、栗子、调料加适量的海珍原汁,装于鸭腹,缝严、蒸透,再放进鸡鸭汤里文火墩至米、肉皆烂,骨易脱落。整体置于盘中,趁热戳食,香稠甘鲜。
醋淬雉丝 以多齿利爪刷雉肉为丝,用精醋淬成九分熟,浇上海珍汁、鸡鸭汤、五香液,用少许细盐、香油拌食,味道绝异。
八仙(鲜)过海 将牡蛎、梭子蟹、鹰爪虾、文蛤肉和猪、羊、牛、鸡肉,用鸡蛋清粉团团糊调匀,装于猪肚,再注入适量五香水,缝严,放在鸡鸭汤中文火墩烂,趁热分割成片,原形置于盘内,上披木耳、鸡蛋丝,浇以海珍汤。若冷食则需蘸酱油、卤虾油、麻汁等调料。因其味具八鲜,肚形似舟,游于釜汤,故名八仙过海。清末,状元王寿彭食后赞日:“幸飨八鲜,口福非浅。山海珍馐,易牙垂涎”。
菜裹双丸 用烫软的大白菜头包褒猪、羊肉丸子,摆于盘中蒸熟,滗去原汤,浇上海珍汁,食之香鲜不腻。
邢家火烧 东村邢桂茂祖传的硬面火烧,三把火就烙熟。阳面酥脆,阴面松软,中间白里透黄,层次分明,食之香甜可口。时有“咬半口嚼一口”之誉。
海味“火卤” 用荞麦面调以少量地瓜面,以特制“压床”压成圆柱状面条,浇蛎蛤卤汤,条滑卤鲜,别有风味。
三鲜粽子 鲁古埠村刘日强为北京著名厨师,所做的“三鲜粽子”,系用海带裹着鸡蛋清搅拌的海米、碎蟹黄、细瘦肉、糯米,包成粽子,放于有粽叶、稻草、调料的鸡汤中,文火煮熟。吃时,蘸着姜汁、精盐、牡蛎汁、卤虾油,独具风味。
栗面饽饽 是用栗子面蒸的饽饽,观之不雅,食之松香,为山区特制佳品。
王家抹糕 旧时,城里王守山做的抹糕,味道特殊。系用糯米、大枣加适量冷水装于磁缸,封严后,文火烤熟,开缸米味馥郁,食之粘香。
干炒鲜蚬 何家村一带产蚬(缢女)甚盛,其肉肥嫩,味颇鲜美。清末桃林村富商于松筠带鲜蚬至济南,献给巡抚丁宝桢,带壳干炒,丁食之得意,欣题横幅:“蚬鲜仙羡”。
蜜汁芋枣 将芋头去皮,制成枣状,以七成开油炸成淡黄色。捞出后,勺内加少许清水、白糖,炒至深黄时,投开水三两,放入蜂蜜、芋枣,炒成呈枣红色。粘稠甜香,食之可口。
海米炒油菜 将油菜心切成条,烹锅后,投放海米、油菜,翻炒适度,使上调料。黄绿相间,软嫩鲜美。
素汆波螺菜 将新波螺菜轻燎,连同少量鸡丝、海米和适味调料,投入沸水,一滚即出。色美味鲜,清素可口。
肉炒海蜇 将海蜇切成片,用八成开热油一烫;瘦猪肉片挂蛋清、粉团糊,以油滑熟。烹锅后,投放海蜇略炒,速放入肉片,用淀粉浓溜,拌入少许胡椒粉、香油。鲜脆可口,下酒味美。
化子鹌鹑 旧时,叫化子以粘土裹禽烧食。嵩阳饭店厨师宋平仿此法,加工制做“化子鹌鹑”。让活鹌鹁喝足五香水,再由口中注入调料,用粘土包严,文火烤熟。摔泥团拔去羽毛,开膛去脏,撕而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