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4&rec=362&run=13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为加强对“三农”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纵深推进新农村建设, 2006年1月,市委成立农村工作办公室。2007年以来,全市上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方针,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开展环境整治、培植示范村庄等重点任务,凝心聚力,联手共建,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全市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推进了城乡统筹发展步伐。
【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2007~2009年,全市围绕“一片两带”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优化发展农业“四大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群众收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六和种鸡项目成为国内最先进的肉种鸡和单体孵化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肉雏鸡孵化场;山东海波尔有限公司填补国内原种猪依靠进口的历史空白,成为全国第一个核心群种猪繁育场;黄海水产有限公司被列为全国北方唯一的国家“863”计划海水养殖种子工程项目基地。黄海水产、津成泰农产品、林安肉类、天龙水产4家企业被评为烟台市农业百强龙头企业,黄海水产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全市开展农业品牌创建活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突出抓好海阳白黄瓜、海阳绿茶、沽头稻米、皇家红皇家苹果、行村螠蛏等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品牌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发展,不断提高群众收入。同时,立足资源优势,整合区域特色,发展非农产业,着力推进红樱桃谷、招虎山森林公园等乡村旅游建设,集采摘、品尝、观光、旅游为一体,加快城乡旅游对接融合,构筑城乡生态旅游一体化格局,有效增加群众收入,红樱桃谷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突出环境整治,优化农村面貌】 新农村建设规划全面启动,村庄布点规划在烟台市率先完成,全市732个行政村规划保留472个,村镇规划编制走在烟台市县市区前列。2007年,海阳市被确定为省村镇规划试点市。以“文明一条街”创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文体活动广场建设为重点,扎实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通过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部门帮扶、镇级配套等举措,全市所有规划保留村实现道路硬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2009年,全市共完成46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任务,160个村建有高标准文化广场或文化大院,农家书屋达到366处,291个村配备体育健身器材,有效提高了广大农民的人居生活条件,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坚持特色引领,培育示范典型】 2007~2009年,全市按照“分类部署、典型引路、突出特色、连片打造”总体思路,坚持点、线、面相结合原则,围绕“市级重点村、星级示范村、规划整治村、综合考核村”四个层面,扎实推进示范村建设,在全市范围内着力打造“高效农业、品牌农业、乡村旅游、清洁能源、红色文化、城镇建设、绿色亚沙、蓝色经济、绿色亚沙、毛衫加工” 等十大特色村庄综合板块,进一步形成“村庄特色彰显、板块特点清晰、区域特征鲜明”的示范村建设总体格局。三年中,全市共打造市级重点示范村20个,创建烟台市星级示范村54个,臧家、石人泊、卓格庄、西古现等11个村达到烟台市五星级示范村标准,有135个村达到烟台市规划整治标准,争取烟台市级以上综合整治奖补资金475.25万元,161个村完成岗位目标综合考核任务。
【整合城乡资源,推进联手共建】 自2007年起,坚持“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工作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启动开展以机关事业单位联系村、企业联系村、强村联系弱村为主要内容的“3+1”联手共建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共建单位结合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第一要务,把改善群众民生作为第一职责,把改变村庄面貌、提升村庄形象作为第一目标,加大共建力度,有力推进共建村庄建设。在此基础上,2009年4月,又启动第二轮 “三联一包”共建新农村活动,将参与共建的机关事业单位拓展到独立核算股级以上单位,建立完善市、镇两级领导联系示范村、后进村制度,市镇两级领导、市直部门分别联系一个示范村和一个后进村,同时积极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到村任职,对回村任职的保持其原身份、原待遇不变。2009年,全市参与共建单位达918家,全市规划布点村实现全覆盖。2007~2009年,共建单位向共建村庄投入各项资金和物资折款累计达到2200余万元,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