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海阳市委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4&rec=180&run=13

海发[2008]23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准确把握农村发展新形势,明确农村改革发展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当前,我市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全面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进入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同时,农村改革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城镇化水平较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能力不足;农业生产组织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不健全;农村土地制度有待创新。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各级各部门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努力开创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
新形势下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国家针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扩大内需、促进增长”宏观调控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围绕“三步走”发展战略,深化“一片两带”经济布局,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繁荣、富庶、文明、和谐、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到2012年,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是:初步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10%以上平均增速,建立城乡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机制,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二、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农村制度创新
(一)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定和完善海域使用管理制度。
(二)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建立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到2012年全市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持不变。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引导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集中,到2012年全市农村耕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增加到25%;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工作机构,到2012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率增加到20%;深化改革征地制度,切实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社会保障。
(三)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对“三农”投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积极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形成向农村倾斜的财政分配体系;建立支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大力扶持苹果、大樱桃、茶叶产业提升计划、渔业资源修复工程、农业龙头企业创建、畜牧标准化生产、农业品牌创建活动和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生态建设支持政策,以“五大生态工程”为重点,大力支持造林绿化和生态农业建设,重点扶持以沼气建设为重点的“一池三改”工程,加快推进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建立完善小城镇建设和示范村创建奖励激励机制,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四)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统筹城乡规划,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村镇布局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的衔接,认真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引导农村产业主动接受城市产业的辐射,加深城乡产业的关联度和融合度。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交通、供水、生态、流通、能源供给、信息网络体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城乡统筹、区域共享;统筹劳动就业,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制度和就业失业登记制度,重视加强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管理和服务。加快户籍制度改革,2012年前优先解决全市城区村、园区村和长期进城务工农民的身份转换问题。
(五)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逐步扩大农民在人大代表中的比例;积极推进基层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建立健全农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加强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的物质保障机制建设,提高村级经费保障能力;积极稳妥化解乡村债务,继续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推进农村依法治理。
三、全面推动农村经济繁荣发展,大力促进农民增收
(一)推进农业内部结构战略性调整,全力打造“海阳品牌”农业。全面落实“一片两带”发展布局,积极实施优势产业提升计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大力发展林果、蔬菜、畜牧、水产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种子、花卉、茶叶、食用菌等特色农业,形成优势产业与特色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多形式、多区域、多层面开展宣传推介,叫响“海阳白黄瓜”、“皇家牌红富士苹果”、“王山牌红富士苹果”、“海阳缢蛏”等农产品品牌。
(二)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膨胀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战略,积极引导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引建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大项目、好项目。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生产模式,积极鼓励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形成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三)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以果品、蔬菜、畜牧、水产等优势产业和产品为重点,修订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建立健全市、镇、企三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动物疫病防控和水产品检疫等网络体系,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制度和安全追溯制度。深入开展农产品品牌创建活动,围绕网纹瓜、稻米、樱桃、绿茶等优质农产品,积极鼓励和扶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开展农产品“三品”认证、商标注册、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国家、省级名牌争创活动,努力把我市建成名品、名牌、名企聚集的农业品牌大市。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条件。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土地整理项目实施为重点,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到2012年全市农田全部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农村水库除险加固、灌渠修复和河道治理步伐,到2010年全面完成96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推进“农机示范化工程”,到2012年全市农机作业服务组织服务范围辐射全市85%以上村庄。
(五)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农村工业和以农民生产生活服务为重点的农村服务业,不断提高非农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积极培育专业村、产业镇和产业集群,打造各具特色的农村经济发展板块。落实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意见,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转变就业、自主创业,让更多农民进入到更广领域经营受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重点开发采摘体验游、科技农业游、山林生态游、休闲渔业游和农家乐等五大旅游产品,到2012年全市重点旅游镇达到3个以上、重点旅游村达到30个以上。
(六)组织实施综合载体工程,积极促进农民增收。着力解决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制度性、结构性矛盾,大力推进四个载体工程建设:一是惠民技术项目增收工程。每年筛选一批农业科技成果作为重点惠民技术项目进行推广,对项目示范基地和示范户建设给予政策资金支持。二是“百村千户”增收工程。重点培植100个村农民收入过万元,扶持1000户低收入农民实现收入翻番。三是转移就业增收工程。加大农民就业培训和技能培训工作力度,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2000人以上。四是就地创业增收工程。筛选推广一批投资小、风险低的创业增收项目,鼓励农民返乡创业。
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一)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巩固提高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成果,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两热一暖一改”工程和“三免”计划,适当提高生均公用经费、困难生寄宿补助标准,不断扩大特困家庭寄宿生覆盖面;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加大农村校舍维修改造力度,切实提高农村教育办学条件。加大城乡教育交流,搞好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和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工作,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二)繁荣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加强镇、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到2012年实现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综合性文化大院。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组建海阳“三农”专业网站,到2012年建立起覆盖全市农村统一的网络体系。建立城乡文化“经常交流”机制,广泛开展城市文化下乡、农民文化进城以及农民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体活动。加强农村优秀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重点抓好海阳特色的历史、民俗、红色、海洋、国际文化的发掘、整理、保护和创新,加快推进“祭海”、“螳螂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三)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进一步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农民缴费水平和受益幅度。重点加强以村级卫生服务站所规范化、信息化建设为重点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到2012年全面完成市、镇、村三级卫生信息网络建设。实施医疗卫生资源重心下移,在设备投入、人才配备等方面进一步向农村倾斜,不断提高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占有量。强化农村公共卫生能力建设,加强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体系建设。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设立计划生育公益金,推进优生优育,稳定低生育水平。
(四)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探索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办法,到2012年农村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不断缩小与城市低保差距。加快敬老院设施建设,到2012年全市五保集中供养率稳定在82%以上。不断完善农村受灾群众、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的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医疗救助体系,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医疗救助范围和标准。加强农村残疾人康复救助服务,积极推进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危房改造工程。对农村高龄老人特别是无固定收入的高龄贫困老人实行特殊的救助政策,逐步建立全市统一的救助标准。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以构建现代化小城镇体系框架为抓手,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市剩余127个村连村路硬化;纵深推进有线电视入户工程,到2012年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9%以上。以新农村建设星级示范村、规划整治村建设和“五大生态工程”建设为载体,集中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水平。积极推进农村规模供水工程建设,2011年底前全面解决全市剩余140个村饮水安全问题;继续实施大造林工程,到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3%以上,每年建成28处以上烟台市造林绿化示范村;积极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和“一池三改”工程,农村户用沼气发展到2万户、工程沼气300处,全市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0%以上;加快推进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到2012年全市所有城区村和重点镇、重点村全部实现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自2009年开始,全市每年抓好5个以上市级重点示范村和30个以上规划整治村建设。
(六)强化以社区建设为重点的农村社会管理。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每年完成拟建社区数量的20%以上,力争到2012年社区覆盖到全市所有农村。扎实做好农村信访工作,完善基层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正确引导群众依法、合理表达利益诉求;加强人民调解,构建社会联动调处体系,及时化解和排除各类矛盾纠纷。深入开展平安村庄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农村警务建设,加强城乡联动的农村基层综治组织、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五、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一)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镇区街道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农村工作,分管领导要靠上去抓农村工作。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展“3+1”联手共建活动,调动一切社会力量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改进农村工作领导方式工作方法。深入扎实开展“六民”活动,建立完善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农村工作联系点制度和农村工作例会制度,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提高为农民群众服务能力,每年办几件促进农村改革发展、惠及农民群众的实事。各镇区街道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健全镇区街道干部一线工作法、包村联户等制度,做到谋划工作思路找群众问计,查找工作问题听群众意见,改进工作措施向群众请教,落实工作任务靠群众力量,衡量工作成果由群众评判。
(三)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加快推进以现有农村工作片为基础联村党组织建设,探索完善农村后进班子转化提高的有效途径;激发调动农村干部队伍活力,全面推行农村干部星级化管理,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中选拔培养村干部,探索“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村干部“双向挂职”和从优秀村干部中选任镇街领导干部等有效办法;加强农村干部轮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加强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推行农村印章委托集中管理,加强农村财务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健全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
(四)建立健全农村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突出“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继续将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建设和深化农村改革等工作纳入全市岗位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并增加权重。定期召开工作调度会、现场观摩会,不断把我市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推向纵深。充分发挥舆论的宣传引导作用,大张旗鼓地宣传先进典型,着力营造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