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习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3&rec=213&run=13

【服饰习俗】服装、服饰。20世纪 80年代后,服饰、服装均由传统的正装向休闲式、宽松式、高档化发展。麻、毛、丝绸衣料十分流行,纯棉衣料成为人们的首选。冬季流行羽绒服、太空棉、羊毛衫、驼绒、南极绒、北极绒、防寒服、保暖裤以及保暖内衣等;外出春秋季有风衣,三九严寒时穿羽绒大衣、休闲羽绒服、呢料大衣、皮大衣、皮夹克,一般搭配毛皮领、栽绒领,既轻便,又保暖,而且有气派,有风度。老年男女喜欢穿宽松式服装,中年男女喜欢穿休闲式服装。爱好体育健身的中老年人喜欢穿运动衣,他们身着制式一致的运动衣,看起来整齐划一,精神抖擞,潇洒优美。长袖、短袖 T恤衫老少皆宜,春夏秋三季皆可穿用,简捷方便,美观大方,易洗易干,因舒适凉爽而颇受青睐。儿童服饰更富于变化,色彩斑斓多彩,样式新颖。20世纪 80年代初,服装面料由天然纤维向化学纤维演变。20世纪 90年代,又向合成纤维转变,毛纤合成纤维、亚麻合成纤维、冰丝合成纤维占领服饰市场,结实而且耐用,透气性能好。进入 21世纪,受回归自然、生态、环保理念的影响,内衣、袜子选纯棉,外套以纯棉、纯毛、真丝、亚麻等面料受欢迎,严冬则以羽绒服为时尚,其次是天然毛绒类。
鞋袜。20世纪 80年代,随着塑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推广,塑料鞋底的布鞋“懒汉鞋”(鞋口有松紧带,免掉绑鞋带之累,故名 )盛行。在夏季,塑料凉鞋更为普及,其特点是穿着凉爽,如粘上泥土,用水一冲洗,立刻鲜亮如初。此外,随着改革开放,皮鞋、旅游鞋、老板鞋也逐渐盛行起来;下班、休闲、洗浴则穿拖鞋、室内鞋。20世纪 90年代,运动鞋、运动休闲鞋、休闲皮鞋因穿着舒服而备受青睐。革皮凉鞋因经久耐穿、花样繁多而成为主流。冬季则以棉皮鞋或夹皮鞋为主。21世纪,市区 (撤县设市后县城区改称市区 )的品牌鞋店越开越多,生意红火,可以看到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更重视鞋的品质和款式。改革开放初,尼龙袜逐渐流行,因耐穿而备受欢迎。尼龙丝袜在夏天流行。20世纪 90年代后,接近肤色的女式长筒袜、连裤袜开始流行,其优点是既保护皮肤又能展现出女人的风姿。随着观念的更新,进入 21世纪,对皮肤没有刺激的纯棉袜又返璞归真,受到欢迎。
冠戴。20世纪80年代,冬天,不少青年男子戴鸭舌帽,老年人则喜欢宽松的呢帽。青年妇女围红、蓝等各色毛料、线料长围巾。2000年后,春秋季节丝巾既挡风又装饰,受到中青年妇女的青睐。夏季,女性多选用各种质地的长檐帽防晒。外出旅游大多选用长舌的旅游帽。
首饰。20世纪 80年代,女青年戴银耳环、金戒指、金项链、银项链、珍珠项链者逐渐增多。2000年后,缅甸玉、岫玉、若羌玉、和田玉等不同品质的玉器首饰逐渐流行,主要品种为玉镯、玉坠、玉貔貅等。女性用的发卡越来越漂亮,成重要装饰品。
【时尚习俗】旅游。20世纪80年代,海阳人外出旅游的很少,一是没有太多的闲钱,二是没有太多的闲暇,节假日要么呆在家里,要么走亲串友。即使出去走一走,活动的范围也很小。90年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不断升温。1999年国家出台新的休假制度后,每年五一、国庆节和春节 3个黄金周掀起的旅游热潮成为生活的新亮点。双休日的短途游、黄金周的长线游使旅行社生意火爆。21世纪初,驾车出游悄然兴起,自驾游一族多为私营企业的老板、个体户和部分高薪阶层。2005年后,因轿车进入普通家庭,自驾游也延伸至普通的百姓阶层。
歌舞。20世纪 90年代初,县城内的歌舞厅、卡拉OK厅逐渐增多,县总工会设有歌舞厅,许多饭店设有卡拉 OK厅,歌舞开始流行。三四年后,KTV兴起,人们可以随意点唱自己喜欢的歌曲,交际舞也流行,有快三步、慢四步、华尔兹、探戈等。2000年后,交际舞跳到大街上、广场上。2005年后,广场上又兴起集体舞,每年春夏秋三季的晚上,成百上千人聚集在一起,自发地排成方队,在音乐的伴奏下,跳起一曲又一曲的广场集体舞。
养宠物及花草。20世纪 90年代初,少数居民喜欢养小猫小狗。随着经济发展,居民的生活越来越宽裕,养宠物的越来越多,种类有猫、狗、鱼等,尤以品种繁多的宠物狗居多。爱好养鱼的人,在家中置一个大玻璃缸,里面放上彩石、水草、充氧设备,购各种金鱼、热带鱼来喂养。很多有情趣的人,喜欢养花弄草,美化生活。家养花草的主要品种有仙客来、杜鹊、月季、海棠、吊兰、芦荟、文竹等。
美容。1990年后,各种洗面奶、保湿霜、防晒霜、眼霜、按摩膏纷纷进入人们生活,备受爱美女士的青睐。不久,一些专业美容店登陆县城,品牌化妆品也逐步进入人们生活,美容项目越来越多,有保湿、除皱、祛斑、美白、修眉、文眉等。进入 20世纪,美容业开始向正规化、连锁化发展,为了方便办理会员卡,一些女士定点定期做美容。茶余饭后,人们经常自发地在广场上跳集体舞,有时也搞集体舞表演。图为集体健身球表演。
美发。1990年后,美发样式逐渐丰富起来,年轻人表现出一种对时尚的追求,但对发型没有太高要求。青少年 (在校生 )喜欢清爽、活泼的发型;青年人注重时尚、易于梳理的发型;中年人注重干净、利落、体现职业感、稳重大方的发型;中老年人士喜欢稳重、略显年轻的发型。2000年后,随着生活富裕程度的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充裕后,开始有心情把自己打扮得更漂亮,美容美发不但要求技术好、环境好,消费得舒服,而且要求发型师按照顾客的个性、脸型、肤色、身材、职业等,设计出适合顾客的发型。极少数青少年女性留短发,与男式发型一样,却显得俊俏靓丽;男性多为飞发式、前卫发型、板寸发型、超短奔式,其中也不乏标新立异者。美容美发店从外到内的包装,体现大众的消费要求。染发烫发逐渐呈走强趋势。一些较“时髦”者,开始到理发美发店染发烫发,有的为省钱,买来卷筒、橡皮筋和专门的药水在家自己烫染发。2000年后,染发成为一种时尚,老年人和“少白头”的中青年多选择染成黑色,青年女性染发以棕红、棕黄居多。极少数青少年头发染成米黄色、大红色等,不求美、只求奇,表现出一种猎奇和盲从。女青年烫发花样翻,有空心空气烫、冰离子曲发烫、百变魔术烫等,其发型有青春发型、奔式发型等,因人而异。进入 21世纪,染发烫发不再是时尚,而成为人们对美的普通追求。
健身瘦身。20世纪 90年代初,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并在县城逐渐兴起健身热潮。健身活动大多是自发的。健身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篮球、乒乓球、羽毛球、长走、慢跑、跳绳等。20世纪 90年代末,扭秧歌、健美操、太极拳、呼啦圈等成为健身新时尚。随着美容业的发展,瘦身风潮在爱美人群中悄然兴起,方法有药物减肥、按摩减肥、针灸减肥、运动减肥等。瘦身产品更是层出不穷,有内服的减肥茶、减肥药,有外用的减肥皂、按摩霜等。一些肥胖者热衷瘦身,把健身器材搬进家,通过运动健身达到减肥目的。一些人引领时尚生活潮流,练起瑜伽、街舞。
【饮食习俗】风味食品。20世纪 90年代,许多外地餐饮经者入驻海阳县城,带来新的饮食品类。较早进入的食品有兰州拉面、涮羊肉、烧烤、炒面等,还有一些快捷食品如煎饼果子等,因为方便、快捷、热乎、好吃,受到中小学生的喜欢。孩子们放学后,不等回家,就在学校门口附近买一点食物,边走边吃,成为县城街头特定时间的一大景观。羊肉串、麻辣串则成为青年人夏夜喝啤酒消暑的绝佳下酒食品。2000年后,陆续进入的还有天津包子、肯德基炸鸡、炸鸡柳、桂花坛子鸡、麻辣烫、过桥米线等;各个生活区附近的大街小巷都有快餐店,到各种风味快餐馆吃饭不仅节约时间,而且丰富生活情趣。
饮茶。20世纪 90年代初,海阳人仍延续过去喜欢喝茉莉花茶的习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乃至日常的招待客人,主人都要泡茶待客,以示尊重。由于南北文化的交融,南方人喝绿茶的习惯也传到海阳,并得到迅速发展。进入 21世纪,龙井、铁观音、碧螺春、毛尖、毛峰等品种的茶叶受到欢迎。饮红茶也于 2010年开始兴起。饮酒。
饮酒是海阳人悠久的传统习俗。20世纪 90年代,海阳人饮酒有劝酒的习惯,每逢年过节、婚嫁喜庆、亲友聚会,不少人被劝得酩酊大醉。这一时期主要流行的白酒品种有尖庄酒、衡水老白干酒、山西汾酒、四川全兴酒、四川绵竹酒以及海阳本地产的小老虎酒、阳酒等。夏季喝啤酒开始盛行。每到晚上,在海政路百货大楼至商业大厦段,许多年轻人在路旁小摊位上吃烧烤、喝扎啤,成为一道风景。2000年后,42度的低度白酒盛行,原因是饮酒者更加注意身体健康因素,绝大多数人更看重聚会的情感交流,劝酒陋习大大减少。这一时期,海阳境内几家酒厂生产的系列产品占领部分白酒市场,成为居家待客、饭店酒局、婚丧嫁娶的主要用酒。有的老年人把饮酒当作活血健身的饮品,每天喝一二两,其小康生活可见一斑。
【婚姻习俗】婚龄。20世纪 90年代初,民政部门对早婚私婚查处的力度比较大,很少早婚私婚现象。2000年后,对私婚查处力度减弱,少数农村家庭不够婚龄的子女先结婚,到结婚年龄再补办结婚证。这一时期,由于就业压力的加大和婚姻观念的转变,高学历的大龄未婚青年多起来。
嫁妆。20世纪 80年代,女方出嫁要把一切嫁妆装到迎亲的车上,以显示自己的富有和尊贵。要购置“三转一响”,即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1990年后,尽管人们更看重新娘的容貌、工作和品质,不再关注嫁妆的多少,但富裕起来的人们总不肯在儿女的婚姻大事上表现吝啬,嫁妆的“三转一响”升级换代,变成摩托车、电视机、金耳环、金项链。2000年后,嫁妆再升一级,骑车要骑电动车,彩电要 32英寸的,音响要有VCD,洗衣机要双缸自动的。2005年后,液晶电视、电脑、轿车等电器成为陪嫁的“新宠”。
婚期。20世纪90年代,婚期都选择黄道吉日,如初八、十六、二十六等,并避开黑道日。2000年后,婚期的选择有新的转变,除择黄道吉日外,也有选择国家法定节日“五一”、“十一”作为结婚日的。有条件的家庭,还安排新婚旅行。
婚车。20世纪 90年代,迎亲都用面包车、吉普车。2000年后,结婚的车队越来越庞大,婚车的档次也越来越高。新郎新娘的轿车开始披红挂彩,装饰得五彩缤纷。迎亲队伍到达女方家,新娘由新郎背上轿车或抱上轿车;到达家门口,再由新郎把新娘背到炕上或抱到炕上。
贺礼。20世纪 90年代,在农村结婚延续原来的传统习俗,但也有新的变化。一般由男方家长邀请亲戚朋友在结婚日前来祝贺,大家送上礼品或礼金表示祝贺。街坊邻居在结婚前送来“份子钱”,并在婚日帮助主家招待宾客;在城镇结婚,由于工薪族多,酒宴的档次也越来越高。2000年后,酒宴一般在饭店举行,少则七八桌,多则二三十桌,来宾不再送礼品,而是送礼金。礼金按关系远近,一般关系 30元、50元,至近亲朋有的100元,有的 300元、500元不等,甚至上千元。2010年后,酒宴的规模更大、礼金数额更多,攀比心理、从众心理日盛,部分酒宴成人际交往的累赘和烦恼。
【老年再婚】20世纪 80年代,城镇、乡村老年丧偶,多数仍然与儿女生活在一起,含饴弄孙,享受天伦,安度晚年,再婚受到社会的歧视。90年代,再婚逐渐被社会接受。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经人介绍,双方同意,正式登记结婚,属正常婚姻。二是男女双方只合住、不结婚,因此也不涉及房产、报酬等,两者合住只是为了免除孤单、互相照料,一方去世,另一方回归本家,死后与前夫 (前妻 )并葬。2000年后,因社会老龄化,老年人逐年增多,空巢现象越来越严重,老人再婚阻力越来越小,阻拦和干涉者受到谴责,但在农村,因经济条件限制,再婚者仍属少数。
【丧葬习俗】报丧。20世纪 90年代后,海阳的丧俗变化并不大,老年人谢世后,一般趁身体温软被穿上殓衣,置于灵堂内。孝子拜请村相关人员主持操办丧葬事宜。操办人与丧主商议报丧事宜。亲戚、儿女如在外地,以电报或电话通知赴丧;如在本地,则派人报丧。亲朋们接到报丧后,给报丧人以物致谢,后买上饼干、点心前来“吊丧”。丧主根据亲属关系、辈分远近,分别给予孝条、孝布,以便出殡送葬时披戴。
灵堂及守灵。灵堂常设在正房中厅,正中摆上床铺或门板停放死者。床或门板后悬挂幔帐,上挂逝者遗像;床或门板前放灵案,案上摆供品和香炉,正中置灵牌,上书死者名讳、生卒年月日时,字数为单数。灵堂两侧铺放草垫,是孝子孝女跪谢答礼、守灵之处。
哭丧。哭丧着脸贯穿丧葬事宜的始终。旧时人死后,家人到“五道庙”烧“到头纸”。20世纪 90年代后,在村外大道口烧纸哭丧。当晚,孝子全家到村外大道口烧“黄昏纸”,全家痛哭志哀。活动一直持续到死者下葬为止。守灵期间,不断有亲戚朋友前来吊唁,吊唁一次,烧一次纸,家人以痛哭示哀,直到主持人喊“还礼”为止。出殡、下葬。俗称“埋人”。出殡当天,亲朋好友会悉数到达,前来撺掇帮忙,表示哀悼。如果死者为女性,孝子要到村外迎候死者的娘家人,俗称“娘家头”。出殡一般在中午,亲人送殡,友人不送殡。出殡时,孝子孝女及直系晚辈披麻戴孝。丧事事毕,主家要摆设酒席,酬谢乡亲。
【渔民习俗】“祭海”。在海阳,每年正月十三日是海的生日,沿海渔民聚集在一起,为大海过生日,即传统意义上的“祭海”。“祭海”从零点开始准备,太阳升起时举行仪式。日出前,渔民们燃放香烛、花炮 ,表达崇拜、敬仰之情。太阳升起时仪式正式开始。先是秧歌祭拜,然后把祭品 (用白面制作的各式各样的大饽饽,有双鱼戏水、双龙戏珠、神虫和鱼、鳖、虾、蟹等形象 )摆上供台,祈求龙王慈悲,保佑丰收、平安。每年祭海活动,都有十数支秧歌队登场助兴,“祭海节”成为渔民和当地海阳人的一个“狂欢节”。祭海节过后,渔民再进行修船、添置渔具等,蓄帆向海。这种祭祀礼仪有500多年的历史。过去渔民还有“抢头柱香”的习俗,为讨好龙王,各自争先恐后,所以才有半夜子时就准备祭祀的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渔民不再对大海抱有恐惧心理,如今的祭海活动,成为当地渔民祈求幸福吉祥、寄托美好愿望的一种仪式,一种群众性民俗活动。2008年,海阳“祭海节”已被列为第二批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正月十三,沿海渔民聚集一起为大海过生日,举行“祭海”仪式。图为“祭海”仪式一景。
“记风”。渔民凭经验牢记刮大风、降暴雨的时间,以此预测百日后的风情。
“祈风”。正月二十五日为龙风日,渔民多以此日的风向,卜测海上收成,并烧纸、焚香、叩头,祈祷“顺风行舟”。
“送船”。新船下坞后,船主择“黄道吉日”,在船头设供品、点蜡烛、焚高香、烧黄表,敲锣鼓、鸣鞭炮、行大礼。船主执朱砂为新船点睛、开光,船头披彩,桅悬红旗,抬船人喊着“百事大吉、波静风顺”号子,送船入海。
“上网”。每年初出海时,先把冬季修整的网具分盘在海岸,在锣鼓鞭炮交响声中,渔民抬着网具,喊着号子,徐徐登舟,将网一节一节地盘入船舱,行礼祝福。整猪供奉于船头,在锣鼓、鞭炮中,升起彩旗。祭祀毕,将猪开膛、剔骨,切为大块,炖成“丰盛肉”,渔民饱餐畅饮。外人遇上船员会餐,不需谦让,自斟自食。
“祭龙王”。渔民首次出海验网,捕到之鱼,熬熟盛于盘中,奠酒浆、焚香纸,祈祷龙王保佑海上平安。
“海忌”。禁说“漏”、“翻”、“扣”,要说“明”、“转”、“划”或“划过来”;出海不说“远”、“近”,要说“高”、“低”;卸完鱼、虾,不说“卸完”、“没有”,要说“满了”;帆要叫“蓬”;饺子煮碎了要说“挣了”;“打官司(灌死)”要换言“告状”;绳子断了要说“升了”;“初十(触石) ”以“俩五”代替;东西碎了禁说“碎”,要说“笑了”;碰到鲨、鲸等,不能直呼其名,要称“老人家”;行船时,严禁吹口哨、说笑话。勺子、饭碗不许扣覆,筷子禁止担在碗上,吃完饭要将筷子向前猛趋,以示行舟快而无阻;严禁妇女跨船头,不准在船头上大小便。
【传统节俗】春节。春节是境内最隆重、最盛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节日,一般进入腊月,人们就忙着置办年货,最热闹的时候要从小年 (农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 )开始,到正月十六结束,长达半个多月。机关单位一般在腊月二十六放假,正月初七左右上班。临近小年,家家户户购置猪牛羊肉、烟酒糖茶、鞭炮春联等,农村有的家庭会灌肠子、压猪头、炸丸子、蒸年糕。小年以前,人们都要理一次发,洗一次澡,把一年的晦气污垢洗掉、扔掉,轻轻松松迎接新春。年三十上午贴春联。20世纪 90年代后,除夕夜全家人聚在一起看中央电视台新春联欢晚会,与全国人民同欢同乐。深夜零时,燃放鞭炮,辞旧迎新。大年初一清早吃饺子,走街串巷给长辈拜年。正月初二或初三送年。从正月初一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为止,每天为一动植物过生日,这一天的好坏预示着来年这一动物的兴衰和植物的成欠。分别是:一鸡、二狗、三猫、四鼠、五猪、六羊、七人、八豆、九籽、十成、十一庄稼、十二菜、十三海、十四麦、十五“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后的一个相对较大的节日,家家户户吃元宵,晚上看灯展。2003年后,海阳每年在这天举办一次灯展,展出由南方艺人制作、市直部分单位承办的花灯。有时还组织企业在城区搞烟花晚会、组织农村和社会组织搞秧歌会演等。每当此时,万人空巷,各式烟花腾空而起,五彩缤纷,绚丽多姿,显示海阳的升平景象。海阳大秧歌。
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人们备下供品,剪下白纸方,带上冥币,上坟祭祖,以寄托哀思。白纸方压在坟头上,意为祖上盖被子。
端午节。又名端阳。农历五月初五,家家悬纸葫芦,插艾蒿、桃枝。以黄绿苘扎成小巧的炊帚、笤帚,以锦绸作荷包,佩于胸前,以避灾邪。幼儿有系五色线的习俗。至今仍有吃粽子的习惯。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家家吃月饼、赏月亮,还要预备各种水果。月饼的品种极为丰富。中秋节是团圆日,在外工作的子女,都会在中秋节给老人送上精美的月饼,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
【法定节日】1995年 5月,中国开始实行每周 5天工作制。1999年 9月 18日,国务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增加公众法定休假日。春节、“五一”和 “十一”法定休假 3天,再加上调整的前后两个双休日,就形成每年 3次连续 7天的长假,使每年的法定休息日达到 114天。而每个长假掀起的旅游消费热也逐渐成为经济生活的新亮点,被称为黄金周。2005年 6月,中央发布文件详细说明增设除夕、元宵、清明、端午和中秋节的重要性。2007年 12月,国务院将国家法定节假日由 10天增加为 11天,三个黄金周保留两个,取消一个,将除夕、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四个民族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新方案调整后,只剩下春节和“十一”两大黄金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除夕等民族传统节日各休一天。这样,每年出现 2个集中休假高峰——春节 (7天 )、国庆 (7天 )以及 5个集中休假小高峰——元旦 (3天 )、清明 (3天)、五一 (3天)、端午(3天)、中秋 (3天 ),出现法定节假日与周末连休 3天的小长假、黄金周和个人带薪休假并存的新局面。
新的法定节日规定下发后,海阳严格执行。在这些法定节日里,政府经常组织书法展、摄影展、登山活动、长跑活动、秧歌会演等一系列文体活动,部分部门在元旦举办“迎元旦联欢晚会”、在妇女节举办“妇女趣味运动会”。
【外来节日】2000年后,随着网络的普及推广,外国节被广大网民熟悉并推广。2月 14日情人节,夫妻、恋人之间赠送玫瑰、巧克力,以示爱意;4月 1日愚人节,朋友间发送虚假信息取乐,以示对对方的惦记;每年 5月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6月第二个星期日为父亲节,年轻的孩子们会送给父母亲最美好的祝福,祝爸爸、妈妈节日快乐。12月 25日圣诞节,基督教和天主教徒聚会,举行弥撒,祈祷和平,互送经文。较大的商场、饭店以圣诞树和圣诞老人装点,还举行圣诞促销活动。朋友之间发短信表示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