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3&rec=198&run=13

【发展方式转变】按照特色化布局、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思路,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主攻方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和生态观光农业,推进农民增产增收。完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政策体系,设立海阳白黄瓜、海阳绿茶生产专项扶持基金。2010~2012年,分别发展优质经济林果 1.36万亩、7000亩、2万亩,三年累计发展茶叶2500亩。依托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和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优势产业提升计划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农业发展方式得到快速转变。三年来,取得长足进展,特别是 2012年,全市新建生态循环农业生产示范基地 4处、畜禽规模饲养场 90处,创建省级现代渔业养殖示范区2个,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烟台级 8家。全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69家,总数达到 493家。新认证农产品“三品一标”22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26万元。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2011年,在烟台市范围内率先完成《海阳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和《海阳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示范区规划》。《总体规划》明确全市生态文明“1449”总体框架结构,即在把握“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一个全局核心基础上,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区、生态低碳社区、特色文化展示区、生态综合样板区”四个方向,全面实施“生态产业、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生态科学”四大重点工程,打造“乡村饮水安全工程、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乡村新型能源建设、绿道慢行、亚洲沙滩运动休闲、红色文化创意区、蓝色经济生态项目、城市湿地资源保护、土地综合整治”九项生态系统。《示范区》规划,围绕“三轴三带”打造三条生态文明示范带。三年来,全市共创建省级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先进村 3个,烟台市级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先进村80个,2个镇(街)被评为烟台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先进镇(街)。鉴湖湿地公园。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围绕“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流转顺畅”的基本原则,突出确权颁证、还权赋能的工作核心,扎实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截至2012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全市有 732个村完成清产核资,722个村实行集体“三资”委托代理,722个村完成农村土地延包,延包率达到98.6%。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市完成商品林登记发证面积 30万亩,被评为省级林业工作先进集体。水利体制改革,全市推行工程建设、水价改革、用水户合作组织“三位一体”建管模式,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率达到100%。同步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集体土地所有权外业测绘工作已结束,农村集体土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全面推进。农村房屋所有权完成 13处镇街普查,发证 380多个村,普查发证 7万多户,普查登记房屋面积 610万平方米。全市 14个镇街建立土地流转中心, 推行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试行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8.29万亩,占总承包面积的11.1%。
【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建设】做好示范引领。以省级生态文明乡村和烟台市星级示范村创建为主线,坚持聚点、连线、扩面,强化市级扶持、部门帮扶,实施政策项目优先倾斜,快速推进示范村建设。2010年,全市有108个村被评为烟台市第二轮星级示范村;2011年,有35个村被评为创建烟台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先进村庄;2012年,有 45个村被评为创建烟台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先进村庄。通过这些先进村庄,带动全市所有村庄建设新农村。人大、政协、工商联等部门在各自系统内部发动“代表联村”、“委员联村”、“工商企业联村”等形式多样的共建活动,统筹城乡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强化政策扶持,建立财政对农业农村工作投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扶持造林绿化、水系治理、农业科技创新、生态农业发展,完善小城镇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的奖励激励机制,推进惠民利群工程制度化、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