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家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97&run=13

概况
明洪武初年,刘姓在现村后小河以北建庄,以姓命村名刘家庄。其后夏姓、周姓
先后迁入。明洪武末年,大嵩卫副指挥使邓中迁入,以姓改村名邓家。后又有赵、邵
、李、张、王、刁等姓,自外地迁来定居。另一说为崇祯年间(1628-1643年),邓姓
建村。
邓家村位于海阳市南部,地处东经121°14′,北纬36°43′。东与鞠家庄相邻
,南距凤城港3公里,与建设村接壤,西与窑上村、河崖村相连,北依嵩山,西距烟
凤公路1.5公里。距街道办事处驻地2公里,距市政府驻地12公里。隶属凤城街道办事
处。
全村辖区总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6.7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
有小麦、玉米、花生、水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194户,585人。除白族1人、佤族1人外,其余均为汉族,有邓、
周、夏、张、邵、李、杨、王、刁、赵、刘、贾等姓,其中邓姓人口较多。
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21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
分别为34%、45%、21%,人均纯收入2670元。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62.6万元,第
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28%、56%、16%,人均纯收入2780元。

大事记

清末邓翼宾任七品官职。后,在中华民国警察总署任职。
1936年以邓昆峰为首联络鞠家庄、北河沟村、马家庄部分群众投资,于村西建起
联村小学。
1942年5月本村解放。
1953年邓曰生、周之谏、赵炳谦、邵模等人,组织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7年在村干部的带动下,广大村民及在外工作人员80人,捐款2万余元改建学
校。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50公斤,总产17.5万公斤,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1975年,村购进50马力拖拉机1台、20马力拖拉机1台及其它机械,农业生产基本实行
了机械化。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360公斤,总产39万公
斤。2000年,粮食亩产380公斤,总产40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533.6公斤,总产
31万公斤。
1966年、1975年,村党支部两次发动群众栽植苹果10.7公顷。1989年,支部发动
群众植桑7.3公顷,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2002年,第一产业收入244.4万元,其中农
业收入191.3万元,林业收入0.4万元,畜牧业收入8.8万元,其它收入43.9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本村仅有小手工业,主要为油坊、粉坊、鞋铺等,从业人员2
0人,收入仅够自给。1970年村成立面粉厂、草辫厂、刺绣厂,壮大了集体经济。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村办企业、个体企业蓬勃发展。1997年秋,夏红光建起春晖
制衣有限公司,1998年正式投产。1999年,周世谦建成兴达机械厂。同年,邵京民在
村西建起800吨冷风库,当年投产。2000年,60%以上劳力从事羊毛衫加工业,羊毛
衫加工业成为本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60人,收入48
1.9万元,其中工业收入472.97万元,建筑业收入8.93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后,村党支部带领村民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发展起电气焊
加工部、维修铺、商店等。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0人,收入136.3万元,其中
运输业收入11.4万元,服务业收入28.1万元,商饮业收入96.8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本村自古以来重视文化教育。1936年成立联村小学以后,村中有文化的
人越来越多。1997年,村党支部决定改造原邓家小学教室、教师办公室。在村干部的
带动下,广大村民及在外工作的人员80余人,慷慨解囊,筹集资金2万元,重新建起
邓家村小学及幼儿园。到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30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生活困苦,吃的是半粮半糠菜。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
断提高,1971年,村成立合作医疗站。1980年,村投资3万元,全村用上电网供电。
1986年,村投资5万元建起自来水塔,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问题。2002年,全村有各种
运输车辆48辆,摩托车130辆,电话140部,彩电180台,电冰箱40台,洗衣机30台,
电风扇160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1982年,在
公社乡村建设办公室的指导下,规划房屋建设,达到房齐街整,交通便利。1997年,
邵京民建住宅楼一幢。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15平方米。
集体福利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70年起,对愿意
享受“五保”待遇的孤寡老人,给予“五保”待遇。1995年加入镇幸福院,每年按镇
幸福院的标准付给“五保”费,使老人安享晚年。自1977年实行丧葬改革以来,火化
费、火化车辆费均从村民福利费中支出,并给丧葬理事人员相应的工日补贴。1981年
,购买电影放映机,自放电影。1984起,对工作多年退职养老的老干部,每年给予生
活补贴。本年,村投资2万余元,补助每户150元购买电视机,成为凤城镇第一个电视
村。到2002年,80%的户已换上了彩色电视机。1985年,村出资1万元,补助村民用
上电风扇。1998年村投资1万元,安装上闭路电视。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8年,周云峰经王鉴溪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
一名党员。1939年、1940年,又先后发展周兆霞、周永禄、周之河、周之诰、周兆洪
、邵模等人入党。1940年成立党支部,周兆霞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先
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并组织38人随军作战。1949年党员身份公开,全
村有党员11人。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3个,党员33名。先后有周兆霞、邵模、周兆
晋、邓曰生、邓曰群、邓曰生、周兆晋、邵京利、杨龙祥、邵延秋、周永森任党支部
书记。1994年起,周永森任党支部书记。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5月,村设村公所,周之诰任村长。1945年起,曾任村
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周之河、周兆洪、赵炳谦、邓日王郎、李本法、周兆晋、张学升
、周永法、周永森。1999年4月,党支部书记周永森当选为首届村民直选村委会主任
。2002年4月起,周永法任村委主任。
1991年,本村被评为海阳县科普村。1998年,又被评为海阳市文明单位。

人物

人物简介周云峰(1921-1993)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9月凤城解放后,任
第一任镇长。后任东村区区长、五龙县县长、金口镇镇长。1948年随军南下,曾任中
共彭化县委组织部长、涪陵地委监察主任、武隆县县长、义隆县委书记、万县地委书
记、四川省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省盐务局局长、省统计局局长等职。
邓昆峰民国初清华大学法律系毕业,在京任过律师。1936年,在他的倡导下,联
络鞠家庄、马家庄、北河沟村(部分)群众捐款,在村中建了联村小学。其人虽属绅士
出身,但思想进步,爱国、爱乡。解放初期,组织村中的文艺班子,在县内外演出或
自编自演现代话剧,后又加演京剧,他担任排演和主要编导工作。对提高群众的觉悟
和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
邓从锴1914年生,1937年参加工作。1943年参加八路军,曾任炮兵团参谋长、北
京军政干校管理科科长、北京二炮留守处处长等职。
周永禄1926年5月生,1946年参加工作。1948年随军南下,曾任贵州税务局局长
、贵州省冶金公司党委书记、贵州安顺地区政治部主任、贵州天然气化工厂党委书记
、贵州化工厅厅长等职。全国人大代表。
邓从坤1930年生,1947年参加人民解放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北京百
货公司团委书记、北京饭店房室科科长、前门饭店总经理、燕京饭店总经理等职。
周永昶1938年生,1966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大学岩化系,曾任湖南省地质大队党委
秘书、副书记。1975年任长春地质大学党委宣传部秘书、岩化系党总支书记、地球化
学教研室主任等职,后任长春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烈士名录夏德信周之信邵京太
邵殿芳邓关明刘同文周兆鹏邓从钦
周兆英

撰稿:赵合增周永滨

审稿:周永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