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城街道办事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92&run=13

工委书记邹化安
工委副书记张寿光杨桂寿高延广
徐安国于顺成孙岩
纪委书记高延广(兼)
工委委员姜丹毕丛生胥成杰
王仁章
主任张寿光
副主任董希文姜福波(女)
王在桥王玲玲(女)
孙永凤(女)

概况

沿革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设大嵩卫。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卫设县后,县
驻地称在城,后称城里。1942年9月解放后,改称凤城。1958年9月,建凤城人民公社
。1984年5月,改为凤城镇。2003年5月8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凤城镇,
设立凤城街道办事处。
地理位置凤城街道办事处位于海阳市南部,镇政府驻地地处东经121°14′,北
纬36°42′。南濒黄海,东北接留格庄镇,西与旅游度假区相交,北与经济开发区、
碧城工业区相邻。
自然状况境内属暖温带东亚季风气候区,地势北高南低,由起伏丘陵、长条状缓
岗过渡到50米左右的海蚀台地,近海一带为一小片平原。主要山脉有玉皇顶、望石山
、垛山,其中玉皇顶海拔195米。主要河流有臧家河、新安河,臧家河境内流长10公
里。域内面积53平方公里,耕地1755公顷,植被21%,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
、玉米、花生、地瓜、蔬菜等。域内海岸线总长47.78公里,交通发达,烟(台)凤(城
)一级公路纵贯南北,乳(山)即(墨)一级公路横穿东西。地处黄海之滨和青岛、烟台
、威海三市中心地带,距三市均为1小时车程,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距蓝烟铁路
海阳站40公里,有国家二类开放口岸凤城港。凤城工业园(后改称风城工业组团,下
同)。为海阳市四星级工业园。园内设施已实现“五通一平”,有着良好的投资环境

2002年,办事处辖30个行政村,6505户,人口18377人,主要居住民族为汉族,
有85姓,其中李姓人口较多。
2002年,全办事处农村经济总收入6.93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
入的比重为38.5%、52.6%、8.9%,人均纯收入3326元。

大事记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在黄海之滨、嵩山之阳的张家庄设置大嵩卫,首任
指挥邓清督建卫城。
明洪熙元年(1425年)大嵩卫的乐舞生闻绍,扮演秧歌,为指挥、镇抚赵通欢庆“
五世同堂”,乃海阳大秧歌之始。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署都指挥佥事戚继光,命部将黄游击到大嵩卫督修海防
,训练抗倭军。
清顺治元年(1644年)裁大嵩卫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镇抚,改设守备一
员;裁千户、百户,改设千总、百总。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李赞元考中进士。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大嵩卫置海阳县后,县城设于今凤城,时称在城,后改
称城里。县署置知县总理政务。
清乾隆七年(1742年)知县包桂创修《海阳县志》。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城里人王乐天组建普庆班,40人,演唱京戏,本县始
有京戏班。
同年基督教徒始在本县接种牛痘。
清光绪五年(1879年)知县王敬勋续修《海阳县志》。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知县陈礼森在城里创建海阳县立高等小学堂,首任校长
鞠国香。
1912年改县署为县公署,改知县为民政长,首任民政长卢晓东。
1913年民政长改称县知事,首任县知事张咸自。
1915年刘勃在城里印发《讨袁檄》,声讨袁世凯的罪行。传单散至济南、青岛、
烟台等地。
1928年改县公署为县政府,县知事改称县长,首任县长张理堂。
1936年共产党员王之凤被捕入狱,在狱中题下铮铮诗句:“笑对虎狼刑,囹圄播
火种。刀头一滴血,乾坤能染红。”九月六日,在海阳城北门外慷慨就义。
1939年5月31日(农历四月十三日)日军飞机连续轰炸城里、中村、埠南,伤10余
人,炸毁房屋百余间。
1940年2月10日(农历正月初三日)日军占据城里,国民党军毫无抵抗。
1941年1月国民党第二十六旅旅长秦毓堂与日军勾结,暗地投降日军。在日军默
允下,进占城里及海阳东、西、南部。日军撤离。
1942年9月16日八路军接连解放留格庄、腾甲庄等地,秦毓堂率残部西窜行村何
家,县城宣告解放。
同年10月将城里改名为凤城。
同年11月日军胶东大扫荡。23日,一股日军途经凤城东去。行村伪军杨冠臣率部
跟来,又仓惶退回。
1944年1月新安村民兵于兆云等船员,被日军强迫运粮。于兆云等周密计划,在
海中杀死押船日军,把船驶入寨子港,将粮食及其它物品上缴抗日民主政府,受到胶
东行署的嘉奖。
1945年5月一股日伪军突袭新安村,杀害区干部2人,村干部1人,小学教员1人。
1947年7月开展土改复查运动。
同年11月7日华东野战军十三纵队,将盘踞在凤城的国民党军第五十四师及逃亡
地主组成的“还乡团”重重包围。在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密切配合下,十三纵经过3
5天的浴血奋战,毙、伤、俘敌众多。残敌于12月11日从海上逃窜。国民党五十四师
盘踞凤城期间,大肆抢掠,反攻倒算。杀害干部、群众73人,烧毁房屋2413间,抢走
粮食272万公斤,并挟持1000余人乘船去青岛。被挟持民众受尽折磨。
1948年鞠家庵村成立凤城区第一个互助组。
1949年2月经过谈判,一艘停泊在老龙头湾的美国军舰,接走了上年在莱西水沟
头战斗中被俘的4名美军和一具美军尸体。胶东军区特派谈判代表徐中夫,向凤城四
个村的村民介绍了在石人泊村跟美军代表谈判的经过。
同年8月飓风、暴雨成灾。倒塌房屋102间,刮去房草360间,刮倒树木1100棵,
庄稼受害面积1160公顷。
1951年5月1日凤城区举行万人反美大示威,并在“和平宣言”上签名。
1952年鞠家庵村成立凤城区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同年8月山东省海阳初级师范建立,校址设于凤城东大街北。招生对象为高小毕
业生,学制三年。当年招生6个班,学生300人。1955年毕业分配工作。1956年秋,与
牟平师范合并。
同年在凤城建文登专区第二速成师范。翌年夏停办。
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来县,在凤城进行慰问演出。演出剧目有《井台会》、《王
定保借当》、《小姑贤》等,对本县的吕剧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956年8月鞠家庵村鞠荣等组织鞠家庵、石人泊、联合、中房、中村、西大滩、
赵家庄等七个村,成立起县内第一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光明高级社。
1957年8月山东省政府批准,在凤城设立海阳第三中学。
1972年1月县内自筹资金,开始建设凤城渔港。
1977年9月凤城商港动工兴建,1979年12月竣工。码头长l00米,可停靠500-l00
0吨级的轮船。
l980年2月成立山东省交通厅青岛海运局凤城港,有职工35人。1985年增加到58
人。
1982年春实行专业承包联产到劳责任制。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10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凤城,并为海滨浴场题词:“海
阳万米海滩浴场”。
1985年7月16日凤城海滨浴场正式开放。8月19日,前往游泳者1.5万人次。
同年8月海阳三中经省政府批准,改建为海阳县水产技术中学。1988年更名为海
阳县第三职业高级中学。
同年10月20日凤城镇窑上村王守基、王明基、王新基、王安基弟兄四人,联合开
办的海阳县大华毛织厂成立。此为海阳县第一家具有法人地位的私营企业。
1986年窑上村从事羊毛衫加工的人员达4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70%,全年加工羊
毛衫收入305万元,人均2140元。
1987年4月10日由京归里学者王辑瑞(胜利村人),献出中共胶东特委第一任书记
张静源的遗物墨宝1件,后交英灵山烈士陵园管理处;马灯1盏,辞典1部,雨伞1把,
后交海阳博物馆。
同年5月凤城镇干部、群众捐资兴学,建设镇办中学教学大楼。窑上村私营企业
大华毛纺厂捐资7500元,统一村村民辛奎吾捐资1000元,镇党委、政府干部39人捐资
1570元。
1988年11月7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召开计划生育“双先”(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
会议,授予凤城镇先进单位称号。
1989年3月凤城镇在全县首批进行“输卵管粘堵”节育手术。
同年10月16日国家轻工部授予凤城镇布鞋厂“国家乡镇企业出口商品展览会优质
产品”奖。
1999年2月凤城镇被中共海阳市委评为两个文明建设“十佳”单位。
2000年凤城镇党委和政府被中共海阳市委、市政府记集体三等功。
2001年12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海阳旅游度假区,将庙头、成家、黄家
、臧家、胜利、先锋等六个村划归旅游度假区管辖。
2003年5月8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撤凤城镇,设凤城街道办事处。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43年,凤城区粮食亩产59公斤。1946年,实行土地改革,粮食亩产6
7公斤。1979年,粮食亩产突破400公斤。1998年,全镇粮食总产达2200.1万公斤,油
料产量324万公斤,分别比1949年增加3.9倍和1.7倍。2002年,粮食亩产565.5公斤,
总产802.7万公斤。
20世纪80年代,凤城开始发展高产高效农业。1982年,率先在臧家村建起全县第
一个蔬菜大棚。后又陆续建起标准日光温室蔬菜大棚2100个,中小弓棚面积133.3公
顷,常年产商品蔬菜400万公斤。
2002年,第一产业收入27449.88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0053.97万元,畜牧业收入
5992.2万元,林业收入2336.73万元,渔业收入8651.63万元,其它收入465.35万元。
第二产业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王惜荫开设公聚兴酱园,所制面酱甘鲜可口,
别有风味,成为宫中御用佳品。1913年,王敬业开设勖勤花边庄,资本白银5000两,
人数10人,1928年停业。1958年,开始发展社队企业。1990年,全镇形成了以针织、
机械、建筑、建材、水产加工为主,结构较为完善的工业生产体系。1998年,完成工
业产值5.17亿元。2000年,从业人员3.1万人,工业总产值6.76亿元,利税7724万元

羊毛衫针织加工业是全镇的主导产业。2000年,有羊毛衫加工企业28家,个体加
工户1400户,从业人员1.6万人,产品1500万件。销售收入3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
的33%;上缴国家税金1071万元,占全镇税收总额的80.6%。跨入了“烟台市十大产
业乡镇”行列。
2002年,建起以毛衫行业为主体的总面积为189.5公顷的凤城工业园(后改为工业
组团,下同)。园内有注册毛衫企业40家,总投资4亿元,从业人员4.8万人,年加工
能力达2500万件,产品全部外销,出口亚、欧、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华东、华北
地区最大的毛衫加工和出口基地,为烟台市十大经济园区之一。本年,全镇毛衫销售
收入6亿元,税金2400万元,出口创汇700万美元。
2002年,全镇第二产业从业人员4560人,收入37454.34万元,其中工业收入357
51.65万元,建筑业收入1702.69万元。
第三产业风城原为县城,集市贸易发达。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即为海阳
主要集市之一。截止2002年,全镇有集市3处,山会1处,上市摊位1015个,上市人数
1.5万人,年成交额1960万元。

2002年凤城街道办事处集市简况表

┌───┬─┬──┬───┬───┬──┐
│市场 │集│上市│年成 │上市 │设立│
│名称 │期│摊位│交额 │人数 │时间│
│ │ │(个)│(万元)│(万人)│ │
├───┼─┼──┼───┼───┼──┤
│凤城 │四│700 │1700 │1 │清初│
│市场 │九│ │ │ │ │
├───┼─┼──┼───┼───┼──┤
│洼里 │一│190 │160 │0.3 │清末│
│市场 │六│ │ │ │ │
├───┼─┼──┼───┼───┼──┤
│东迟格│二│125 │100 │0.2 │1997│
│庄市场│七│ │ │ │ │
└───┴─┴──┴───┴───┴──┘

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716人,收入6341.61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1605.2
5万元,服务业收入975.64万元,商饮业收入3760.72万元。
特色产业凤城近海海洋资源丰富,盛产各类海珍品。1998年,渔业总产量3.41万
吨,是1949年的61.9倍;总收入3亿元,占当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3%。2002年,全
镇有各类渔船392只,为1949年的6倍,总动力3262千瓦。1998年,海水养殖产量1.2
9万吨,为1968年的23倍。2000年,有冷藏加工厂10家,常年加工能力2000吨,出口
创汇1200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明代即有官办义塾,清代有官办育才义塾。据《海阳县续志》载:“在
文昌祠仪门西,旧为学海书院,旧舍三楹,年久倾圮。”清同治五年(1866年),知县
陈本立协同绅士重修,同治十一年(1872年)竣工,十三年(1874年)在仪门东添房三间
,设育才义塾,并延请岁贡王兆腾主教。贫家子弟无力从师者,皆可入塾受业。在城
里南街还设有养济院贫民义塾,延师教导孤儿读书明礼。另有李本隆主办的惜分义塾
、赵翕宗主办的凌云义塾。清末、民初,设有文喜家塾、颂臣家塾、东溪家塾及味经
书房、雅正书房、三友书房、旭楼书房。清宣统元年(1909年),知县陈礼森创办城里
高等小学堂,鞠国香任校长。1936年在城里设立半日制短期小学,招生2个班,每班
30人。另有城镇小学、红十字会初小各1所。1942年9月海阳城解放后,凤城四个村合
办的凤城中心小学成立,学生6个班,200余人。建国后,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幼儿教
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开展。至1975年,有小学39处,在校人数4216名,入学
率99%;中学7处,在校学生1439名。1986年成立成人教育学校,累计培育农村各类
技术人才5300人。1990年,镇投资350万元,建起高标准初级中学。2000年,全镇有
小学9处,在校生1941名;中学1处,在校生2028名。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及校舍改造
均达到省级标准。建国以来至2002年,全镇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678人。
建国后,域内的群众文化设施逐步完善和提高。1966年建广播站,1976年建文化
站,1978年电影队成立。20世纪80年代,强村和机关、学校,均建起图书阅览室,镇
建立档案室。
医疗卫生建国前,境内医疗条件差,只在凤城、臧家、中房等大村有中药房,坐
堂医生8名,但医德医术高者不乏其人,东迟格庄的中医刘竹轩,为当时海阳“四大
名医”之一。1958年春,由高冠千、杨志忱等4人在凤城建立凤城联合诊所。同年冬
,将联合诊所改成凤城卫生院。1975年,卫生院占地0.8公顷,医务人员22人。1996
年,将卫生院平房改建为楼房,设有内科、外科、中医科、牙科、妇产科、放射科、
化验室、心电图室等,医疗设施齐全。
人民生活1936年,全镇人均粮食92公斤,人均收入22元。建国后,粮食产量大幅
度增加,经济收入也迅速提高,农民生活得到改善。1998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8
.8亿元,为1956年的367倍;农民人均所得2815元,比1956年增长67倍。2000年,全
镇农民人均纯收入3125元,电话装机总量4006部,移动电话1000部,57%的村安装了
有线电视。
镇村建设1993年,镇政府聘请同济大学甲级资质设计院,对本镇建设规划进行调
整和完善,严格按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硬化的要求重新设计。至2000年,先后
投资6000万元,完成凤政路、迎宾路路面硬化面积6万平方米,栽植各种树木2万余株
,公共绿化1万平方米,新建商业网点5个,建商业住宅楼200余栋,建筑面积达4万平
方米。2002年,全镇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凤城镇被省政府命名为“村镇建设明星
乡镇”。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2年9月,西大滩村徐汝航(徐立武)在香山小学加入中国共
产党,成为全镇第一个党员。1939年4月,王鉴溪、王亚在东迟格庄建立东、西迟格
庄联合党支部,为全镇第一个党支部。1940年6月,建立竹金乡总支,书记刘赤生,
为本镇第一个乡总支。1942年9月,设立中共凤城镇委员会,书记王亚,驻地凤城。
1945年1月,建立中共凤城区委员会,书记先后为牟吉隆、王克,驻地凤城,辖25个
党支部。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王克任中共凤城区委书记,继任党委书记的有
王庆煌、王涛,驻地凤城,辖38个党支部。1949年10月,董复礼任中共凤城区委书记
,驻地凤城,辖34个党支部。1950年2月,中共凤城区委改称中共海阳县一区委员会
,驻地凤城。辖34个党支部,董复礼继任党委书记,后相继任党委书记的有时恒昌、
高镇铎、崔世禄。1955年9月,改一区委员会为中共凤城区委员会,辖30个党支部,
崔世禄继任党委书记,同年12月撤销。1955年5月,设中共凤城镇委员会,书记高凤
梧。1956年10月,书记于继和。1958年9月,撤销中共凤城镇委员会,设中共凤城人
民公社委员会;同年11月底,改为中共凤城镇委。1959年4月,复称中共凤城公社党
委,辖41个党支部,驻地凤城。1965年8月撤销。相继任书记的有于继和、时恒昌(兼
)、孙乐平。1966年12月,设立中共凤城区委员会,王曰銮任党委书记,驻地凤城,
辖41个党支部。1969年10月,凤城公社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成立,组长王曰
銮。1971年3月,撤销核心领导小组,建立中共凤城公社委员会,驻地凤城,辖41个
党支部,张顺南任党委书记,相继任党委书记的有黄惠亭、王延堂、由学志、张泽琪
。1984年4月,中共凤城公社委员会改为中共凤城镇委员会,驻地凤城,辖41个党支
部。相继任党委书记的有张泽琪、刘福同、高延庆、王国祖、姜青山、王海仁、邢永
强。2003年5月8日,撤中共凤城镇委员会,设凤城街道工委,辖55个党支部,先后任
工委书记的有邢永强、邹化安。
1956年5月,召开了第一届党代会。1958年9月,成立了中共凤城人民公社党委。
1960年2月7日,召开了第二届党代会,选出了新的公社党委会,全社共建党支部47个
,有党员1067名。1984年4月撤公社党委设中共凤城镇委,辖党支部41个,党员1717
人。2002年,全镇有党支部61个,党员1682人,其中农村党员1359人。
1990年,中共凤城镇党委被海阳县委评为党建工作先进乡镇。1993年,镇党校被
评为烟台市先进基层党校。1996年,被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授予山东省党员电教科技
示范乡镇称号。1999年镇党委、政府被中共海阳市委、市政府评为两个文明建设“十
佳单位”,连续四年被中共海阳市委记集体三等功。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2月,成立海阳县第一区公所,先后有张克家、单子新
任区长。辖33个行政村。1942年9月县城解放后,设凤城镇镇公所,镇长薛伯平、周
云峰,驻地凤城。1945年1月,改为凤城区公所,区长姜海如,驻地洼里村,辖33个
行政村。1945年8月,凤城区公所辖38个行政村,驻地新安村,区长有张克钧、董福
理、林桂亭。1950年2月,凤城区公所改为海阳县一区区公所,驻地凤城,辖34个行
政村。先后任区长的有林桂亭、董仁泉、王香山、姜国臣、王成之。1955年9月,海
阳县一区区公所复称凤城区公所,驻地凤城,辖30个行政村,1955年12月撤销,区长
王成之。1955年5月,设海阳县凤城镇公所,1956年2月改为海阳县凤城镇人民委员会
。驻地凤城。1956年10月撤销。先后任镇长的有高凤悟、唐锡善。1956年10月,设凤
城镇人民委员会,驻地凤城。1958年9月撤销,先后任镇长的有王成善、李明勋。19
58年9月,成立凤城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同年11月底改为凤城镇人委,1959年4月复
称凤城人民公社管委会。驻地凤城,辖41个生产大队管委会,社长李明勋。1965年8
月撤销,并入东村、留格两区人委。先后任主任的有李明勋、邓从昭、张凤吉。196
6年12月,重设凤城区公所。陶礼学任区长。驻地凤城村,辖41个大队管委会。1968
年3月,撤区改为凤城公社管理委员会。同月,成立凤城公社革命委员会,驻地凤城
村,辖41个生产大队革委会。先后担任主任的有王曰銮(兼)、骆本家(兼)、张顺南(
兼)、黄惠亭(兼)、王延堂(兼)、由学志(兼)、张泽琪(兼)。1980年12月,凤城公社
革命委员会改为凤城公社管理委员会。驻地凤城,主任先后为赵炳铎、包德盛。198
4年4月,撤销公社体制,建立凤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凤城,辖41个行政村,先后任镇
长的有刘福同、杨进善、王国祖、迟京城、宋冠利、王克文、张成龙、于永璞、纪青
、邹化安、张寿光。2003年5月8日,撤凤城镇设凤城街道办事处,辖30个行政村,先
后任主任的有邹化安、张寿光。

名胜古迹

海市蜃楼清乾隆七年(1742年)版《海阳县志》载“东门海市”一景。春夏之交,
雨过天晴,海面偶现海市蜃楼或亭台楼榭,或峰峦岛屿,或城关古塔,或林木桥梁;
忽隐忽现,忽浓忽淡,忽近忽远,瞬息变幻。1970年夏、1979年5月,在凤城东南海
面各出现一次蜃景,一为群山连绵,林木参差;一为城关崇峨,楼阁耸立。均历时约
一小时。
风台日出凤城村南50米,有一巨石,平若方台。相传明末有凤栖此,因名凤台。
清晨早起,立于巨石,眺望日出,“金轮吞吐,碧浪衔腾,五色彩霞,千奇万状。”
大嵩卫城位于风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建。
碧霞元君庙明永乐初年建。位于今凤城北1公里望石山东坡,“琳宫宝刹,金碧
辉煌”。1942年拆毁,残址尚存。当年徐海门、高启旺及农协军攻城和捻军过境,皆
据此为营。
嵩山院又名普济寺,建于金明昌二年(1191年)。位于嵩山之阳,曲径通幽,院内
藏经,不知由来。残址依稀可辨。
孔子庙亦称文庙、学宫。明永乐三年(1405年),指挥使荣整、教授王颖华等倡捐
建成。位于大嵩卫城里东大街路北。建筑宏伟,造型典雅。自南向北循序为:东西辕
门,横额左右分书“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两门北侧,各竖“文官下轿,武将
下马”碑碣。棂星门东为儒学(卫学)大门。泮池,左右分建节孝祠、乡贤祠。戟门东
西建有名宦祠、忠孝祠。大成殿,供奉至圣孔丘、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孔亻及
、亚圣孟轲及10哲,殿前矗立御制碑1座,并筑有杏坛。东西庑,配供72贤及著名先
儒。明伦堂,东庭为启圣祠,西院为儒学住宅。花园、农圃、习武场,设于庙后。1
942年10月拆毁,后为海阳县三中校址。
清湖南按察使司佥事、辰沅分巡靖道赵作舟墓位于凤城南点将台前。今毁。
清安徽巡抚胡文伯墓位于东迟格庄村西。保存至20世纪50年代。
滴翠园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山东道御史李赞元在大嵩卫城里(今凤城)西南隅
建造别墅。因周围环植苍松翠柏,绿竹碧柳,故名滴翠园;又因水自东来,注入环翠
溪,亦名东溪园。后经其3代子孙8个进士增修,遂成一清雅别致的花园。园内有挹爽
楼、迎旭台、浴恩塔、澄怀庐、滴翠轩、琴窗书斋、九曲长廊等建筑和鱼骨桥、听潮
岩、水乐洞、栖鹤池、环翠溪、花坛、莲池等景观。因屡遭战火,夷为平地。

撰稿:刘芳香审稿:高延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