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家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91&run=13

概况

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另一说为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姜姓先祖姜月
由峒岭村(今属乳山市)迁来此地建村,以姓命名姜家村。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与县
内村庄重名,在“姜家”后加“疃”字,以示区别。
明朝末年,本村居民曾有朱姓和王姓,建国前均迁往他处。解放初,刘姓由
地北头村迁入。后,梁姓自山西,孙姓自盘石店村迁入,李姓、卢姓、于姓等由外地
迁入。
本村位于海阳市政府驻地西北4公里处,地处东经121°08′,北纬36°48′
。属丘岭地带,东与鞋西沟、羊角沟村接壤,西与北倪家、梨园后村接界,南与南倪
家、新兴村相连,北与榆林涧村毗邻。隶属东村街道办事处。
全村总面积2.7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80公顷,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
花生、蔬菜等。
2002年,全村608户,1466人,有姜、刘、李、梁、王、卢、马、丛、鲁、
于、石、陈、潘、杨、孙等15姓,均为汉族,其中姜姓人口较多,占总户数93%。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3.2万元。200
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62.8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34%、33%、33%,上交国家税金7万余元,人均纯收入2590元。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
入1082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33%、22%、45%,人均纯
收入2751元。

大事记

1942年8月本村解放。
同年11月日军胶东大扫荡进村,村民姜兆云死于日军刺刀之下。姜兆本、姜荣恩
、姜兆俭、姜维岐、姜兆平、姜洪信、姜洪礼、姜兆纯等被日军抓走。日本投降后,
只回来3人,余者全被折磨而死。
1954年8月成立5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5年8月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78年烟台地区农业学大寨工作组来村。在工作组的支持和带领下,投资6万余
元,9个月建起1.5公里长的二级扬水灌溉渠道,灌溉面积66.7公顷。
1983年8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15公斤,总产22.5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68公
斤,总产51.7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564.5公斤
,总产106.2万公斤,比1978年增长了54.5万公斤。2000年,粮食亩产620公斤,总产
93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468公斤,总产53.3万公斤。第一产业收入355.8万元,
其中农业收入280万元,畜牧业收入75万元,林业收入0.8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本村仅有小手工业,主要为食品加工、织袜、做帽、织小机布
等,从业人员20多人,收入甚微。1958-1968年,大队相继建成了砖瓦厂、草制艺品
厂、面粉加工厂,从业人员130余人。1988-2000年,姜兆水、姜宝水、姜广明、姜荣
告等自筹资金,建起4个木器家具厂,从业人员40余人;姜兆广、姜荣兵、姜荣敬等
,自筹资金建起3个建筑队,从业人员30余人;王风平、姜兆升、姜山、姜连波、姜
兆读等,先后办起羊毛衫加工厂,从业人员20余人。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00
人,收入238万元,其中工业收入120万元,建筑业收入118万元。
第三产业1943年春,村民集花生米1万公斤入股,办起合作社(村社)。1947年,
村社并入磊石区联社。1949年冬,重新筹建村办合作社,群众用花生米兑换交流商品

改革开放后,第三产业发展很快。1982年开始,先后发展起商店、汽车修理
、摩托车修理、电焊、饭店、理发和个体运输等。2002年,全村第三产业从业人员6
0人,收入488.2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204万元,服务业收入82.2万元,商饮业收入
202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2年,本村小学由私塾改为公立小学,在校学生2个班,有教师2人,
学生80余人。1958年,学校实行公办、民办“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有教师6人(民办
教师2人),在校学生160余人。1968年,实行五年一贯制,本村增设初中班2个,有教
师13人,小学在校学生156人,中学在校学生80人。1970年,初中班并入地北头联中
。2000年,3-5年级合并到地北头小学。自建国至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
生28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本村有16人当长工,3户讨饭,56户佃农,5户11人被逼上关东
。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全村有汽车11辆,农用汽车7辆,拖拉
机(包括手扶)40余辆,摩托车150余辆,彩电400余台,冰箱120余台,洗衣机3台,电
话350部。
村庄建设建国前,本村民房多系土墙草屋。建国后,大部分房屋翻新,新建房舍
逐年增加,村民居住的房屋宽敞明亮,大多设有厨房、寝室、会客室、洗澡间,厨房
内安装自来水、液化气等。
1994年,村统一规划,开发新房区,占地4公顷,建房440间。2002年,人均
住房面积20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1年,本村投资2100元办起合作医疗站,为群众治疗一般疾病和负责
卫生防疫,吃药和进院治疗报销50%。1982年,改为自费。1976年,投资2000元办起
“育红”班。1977年,又投资4000元改办幼儿班。1977年,推行丧葬改革,尸体运送
费、火化费由村委报销,世代相传的土葬制度在本村绝迹。1978年,投资购买了发电
机,用于发电照明。1979年始,由农电站供电照明。1981年,购买电影机1台,自放
电影。1982年,全村用上电网供电。1983年,为了发展本村电视事业,村民交售国家
粮油款足300元者,买电视机由集体补助100元,全村共买电视机74台。1995年,每户
投资230元,安装闭路电视。2000年,全村300余户安装上程控电话。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刘同福介绍本村姜洪臣、姜洪美、姜兆善等3人加入
中国共产党,建立党小组,组长姜洪臣。1943年3月建立村党支部,党支部书记姜洪
臣。之后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姜兆山、姜兆栋、姜荣奎、刘玉仓、姜荣坤、姜荣龙
。2002年,全村有党员59人。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村设村公所,姜洪皈任村长。1942年11月,改称村政
府,村长姜洪臣,下设农救会、职工会、青救会、妇救会等四大群众团体。解放战争
时期,村长姜荣道。1958年,设大队管理委员会,大队长姜兆悦、姜荣奎。1984年,
始称村民委员会,刘玉仓、姜荣幸、姜洪海、姜荣幸先后任村委主任。1999年,进行
首次直选村民委员会,姜荣幸当选为村民委员会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姜清和(1809-1891)清末曾任东台御史。
姜玉温(1926-1946)1926年4月生,1941年8月参加八路军,中共党员。曾任东北
四纵十二师三十四团连长。1946年在四平街战斗中牺牲。
姜兆仓(1926.4-?)1946年南下,曾任河南省档案局局长。
姜荣年1935年生,1950年参加人民解放军。曾任成都军区后勤部部长。
烈士名录姜洪哲姜广志姜洪忠
姜兆腾姜荣庆姜洪南姜兆祚姜兆炳
姜兆伦姜洪敬姜荣斌姜玉温姜荣茂
姜荣泽姜兆大姜荣起姜维峰

撰稿:姜兆国姜荣渤

姜兆孔姜永俊

审稿:姜荣龙姜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