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科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88&run=13

概况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李姓从山西省洪洞县来此建村。因其迁移地洪洞县
广济寺内有棵大槐树,故命村名望槐庄,以为纪念。后遭水灾,仅余几间宅框。明永
乐年间(1403-1424年)重建村于宅框之南,遂改名宅框村,后演变成宅科村。
宅科村位于海阳市城区北部,地处东经121°08′,北纬36°46′。东与北
才苑村为邻,西与初格庄山泊相连,南与南才苑村接壤,北与北倪家村隔才苑水库相
望,隶属东村街道办事处。
全村辖区总面积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
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
2002年,全村138户,378人,有李、张、杨等3姓,均为汉族,其中李姓人
口较多。
196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万元。2002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414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的比重分别为23%、28%
、49%,人均纯收入2973元。

大事记

1942年本村解放。
1943年与才苑、院西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
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61年本村单设为行政村。
1974年村集体投资6万元,建成2座扬水站。
1976年栽植苹果2.7公顷,品种以小国光、大国光为主。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2年村投资7万元,修建起自来水设施。
1997年集体投资12万元,全村安装上有线电视。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20公斤,总产2.4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50公
斤,总产5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360公斤,比1978年
增长了110公斤,增长了30.5%。2000年,粮食亩产400公斤,总产8万公斤。2002年,
粮食亩产633公斤,总产5.7万公斤。第一产业总收入95.7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4.2万
元,畜牧业收入31.5万元,林业收入23万元,渔业收入2万元,其它收入5.1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初期,本村仅有小手工业,主要从事草制品工艺,从业人员40多人
,收入只够自给。1970年,村集体建面粉厂。1981年,成立建筑队。2000年,建筑业
从业人员50多人,收入25万元,利税1.3万元。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20人,收
入116.7万元,其中工业收入24万元,建筑业收入92.7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后,村“两委”带领群众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建起商店、饭店
等。2000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60多人,收入50万元,税金7万元。2002年,第三产
业从业人员129人,收入201.6万元,商饮业收入45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64年,成立宅科小学。1977年,村小学并入南才苑小学。1-5年级在
南才苑小学上学,初中阶段在东村第一中学上学,入学率达到100%。自建国至2002年
,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6人。
人民生活1964年,村民人均粮食230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人均粮食400公斤,人均收入2500元左右,全村收入120万元。2002年,全村有各种运
输车辆9辆,拖拉机6台,摩托车40多辆,电话100多部,彩电120多台,电冰箱50多台

村庄建设解放初期,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
面积不足5平方米。2002年,居民住房全是砖瓦房,街道整洁,人均住房面积18平方
米。
集体福利1971年,村合作医疗站建立,为本村群众防病治病。1976年,投资6万
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92年,投资10万元,修建自来水蓄水池,村民用上了自
来水。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3年起,本村与南才苑、北才苑、院西等村划为一个行政村
,四个村为一个党支部。1961年分设为行政村后,单独成立党支部。先后任党支部书
记的有张金、李新瑞、李臣祥、李云亭。1998年起,李新瑞再任村党支部书记。200
2年,全村有党小组3个,党员22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61年,单设为行政村,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大队管
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
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曾任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李瑞太
、杨占勋、李臣祥、李善国、李奎义。1992年起,李奎义任村委会主任。

人物

烈士名录张志斌

撰稿:李奎锡

审稿:李新瑞李奎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