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753&run=13


海阳市前为海阳县。1996年4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为省辖县级市,山
东省人民政府授权烟台市管理。市域位居胶东半岛南陲,地跨东经120°50′至121°
29′、北纬36°16′至37°10′,东西54.4公里,南北64公里,总面积1886.84平方
公里。东邻乳山、牟平,西接莱阳,北连栖霞,南濒黄海,西南隔丁字湾与即墨相望
。市区距烟台市119公里,离青岛市145公里,到济南市420公里,至北京市883公里。
境地“壮于山而雄于海”,形势险要,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居住。历
代所属依次为:西周时属莱国,东周时属齐国,秦时属齐郡 县,西汉时属青州琅琊
郡长广县、东莱郡昌阳县。其间,长广县治设于今发城,昌阳县治设于今庶村。东汉
时属青州长广郡长广县、东莱郡昌阳县。建安五年(200年)置长广郡,郡治设于今发
城。魏、晋时属青州长广郡长广县、东莱郡昌阳县。南北朝时期,东魏时属光州东牟
郡观阳县、东莱郡昌阳县,兴和年间(539-542年)置观阳,治所设于今发城;北齐时
属光州长广郡文登县、东莱郡昌阳县。隋代属青州牟州观阳县、东莱郡文登县和昌阳
县。唐代属河南道东牟郡牟平县、莱州昌阳县。其间,唐武德六年(623年),于今郭
城设廓定县治,不久即废。后因“廓”、“郭”音近,沿用中将“廓”字的“广”旁
去掉,变为郭城;唐贞观元年(627年),废观阳不复设,故名废城,后演变为发城。
后唐庄宗年间(923-925年)改昌阳为莱阳。宋代属京东东路东牟郡牟平县、莱州莱阳
县。金代属山东东路宁海州牟平县、莱州莱阳县。元代属山东东西道宁海州牟平县、
益都路总管府莱阳县。明代属山东布政使司登州府宁海州、莱阳县。明洪武三十一年
(1398年),于张家庄(今凤城)设大嵩卫,并先后于境内设海阳守御所、大山备御千户
所、乳山寨巡检司、行村寨巡检司。清代属山东省登州府。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
卫设县(《海阳县续志》、《山东通志》载为清雍正十二年),因县治处嵩山之南、黄
海之北,以山南、海北为阳之说,命名海阳。县城设在城里(今凤城),1945年8月,
迁至东村。中华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时属山东省胶东道、东海道、山东省政府、山东
省政府第七督察专员公署、鲁东行署;抗日民主政府时属山东省政府胶东区行政主任
公署(后称行政公署)、东海专署及中海专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山东省文登
专署、莱阳专署、烟台专署、烟台地区革委、烟台地区行署、烟台市。1996年4月撤
县设市,仍属烟台市。

海阳自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撤卫设县起,县设县署,置知县一人,总理全
县政务。延至清代灭亡,178年间先后在海阳任知县者100人:费元衡、高晋、包桂、
晋运泰、沈雅、陈尧鸟、汪依任、徐山昆、王文燮、宜兆公、程英铭、方懋禄、卫士
焕、朱必土熏、李廷试、王泽定、陈翰爵、万人模、洪玳、唐拱俭、萧应运、马衍宗
、魏源盱、徐大樟、徐士乐、徐国才、彭述、陆球、王风清、徐绍薪、王柱、孙良炳
、许兆雷、蒋玉珍、俞衡文、周存义、钱人杰、丁煌、陶钺、鲍文逵、陆荣、喻春林
、赵景复、刘彬、平璐、舒春、张元鼎、卯廷献、俞之钰、王枚、张兆祥、李振先、
刘醇养、邓肇嘉、凌朝荐、殷家谟、朱家学、周树本、马荣春、张延龄、石用熙、彭
启昆、王文涛、陈万春、范承祜、邹峄麟、黄景晟、刘玉林、仓景长、吴毓衡、李琛
、管晏、陈本立、恒丰、赵惟琨、周树德、章文氵勇、马复兴、王敬勋、程廷杓、李
国瑞、丁兆德、宁师张、张廷王旬、陈公亮、吴鸿慈、王佑修、凌绂曾、张 、杨名
鉴、刘思诚、沈瑞祺、李嘉第、陈礼森、陈锦琦、何恩锡、吴延祚、方奎、许廷瑞、
王鸿荪。
1912年北洋军阀执政后,原县署改为县公署,知县改称民政长。1913年,民
政长改称县知事。先后任民政长、县知事者10人:卢晓东、张咸自、李廷朗、王映庚
、吴恪忠、杨道渊、崔钟瑛、王廷恩、纪毓、张嗣源(同荣)。
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到山东后,县公署改称县政府,县知事改称县长。
先后任县长、代理县长者19人:张理堂、唐之春、秦星、朱宪文、马既济、赵黼宸、
范连英、马鸿逵、高蓝田、骆茗庵、赵长江、姜世勋、王信符、姜汉铮(黎川)、牟绍
周、杨树国、何志诚、李耀亭、王冠洲。
其间,1940年初日本侵略军侵入海阳,在城里(今凤城)、鲁古埠、行村、大
山所设立据点,并在城里置伪县政府,1941年迁至行村。直至1945年8月21日海阳全
境解放,先后任伪县长者6人:王子良、纪毓滨、毛永桂、刘绥忠、韩大民、郑春霖

1941年4月9日,海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海阳县
抗日民主政府改称海阳县民主政府。先后任县长者5人:张维兹、王鉴溪、王炳初(代
)、栾新民、高智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阳县民主政府改称海阳县人民政府,先后任县长
者3人:矫宁治、孙传胜、孙忠国。
1956年1月,海阳县人民政府改称海阳县人民委员会,先后任县长者4人:孙
传胜、孙忠国、姜义温、王超。
“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12月成立海阳县革命委员会,县长改称县革命委
员会主任,先后任主任者7人:金纪文、谷守信、孙昭伦、鹿道平、张洪俊、臧海强
、王书臣。
1980年12月,海阳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海阳县革命委员
会改为海阳县人民政府。先后任县长者6人:王曰銮、张凤国、李书绅(代)、孙庆传
、慕永太、阎原田(代)。
1996年4月撤县设市,改为海阳市人民政府。先后任市长者5人:李克英、王国群
、李树军、刘炳国、邹长清。
中共海阳党组织最早为1933年9月建立的中共海阳特别支部,刘仲益任书记
。1934年7月,设立中共海阳县委员会,孙学之任书记。
1935年“一一·四”暴动失败后,中共海阳县委惨遭破坏。1937年12月,重
建中共海阳县特别支部,刘仲益任书记。
1938年8月,中共胶东特委决定,撤销中共海阳特支,建立中共海阳县委,
先后任书记者17人:刘仲益、徐中夫、于瓯江、苏进程、胡祥符(代)、张维兹(代)、
刘梦溪、车鸣(代)、刘平、栾新民、赵廷桂、蒋茂林、连民、矫宁治、刘光荣、李欣
吾、陈永义。
1966-1969年9月,因“文化大革命”动乱,中共海阳县委瘫痪。1969年9月
,建立海阳县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谷守信任组长。
1971年2月,恢复中共海阳县委,先后任书记者9人:孙昭伦、鹿道平、张洪
俊、臧海强、王书臣、刘同德、王曰銮、孙庆传、阎原田。1996年4月撤县设市,中
共海阳县委改称中共海阳市委,先后任书记者3人:李克英、王国群、李树军。
清代,基层政权为乡、社、村三级。乡设乡正,后改为乡长;社设社正;村
设地保,后改为村长。
1928年,将乡、社、村制改为区、村制。区设办事处,置区长等职;村设村
公所,置村长1人。1932年,改为区、乡(镇)、村制。区设区公所,设区长1人,助理
员2人;乡(镇)及村公所分设乡(镇)长和村长等职;每村设若干闾(25户为1闾),每闾
设闾长1人;每闾分为5邻(5户为1邻),每邻设邻长1人。1937年初,撤销区公所,组
建乡农学校,行使一区行政权力。次年初,停办乡农学校,恢复区公所。1940年冬,
改村、闾、邻制为保、甲制,每10户为1甲,10甲为1保,村设保公所,置保长、甲长
等职。后随全县各地相继解放,保甲制取消。
1941年4月,海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基层政权为区、乡、村三级。19
42年,撤销乡级行政机构,县辖区、村两级政权。区公所设区长及民政、财粮、文教
、经建、公安等助理员;村公所设村长、文书及粮秣、优救、调解、公安等委员。1
943年,村公所改称村政府。
1946-1949年,县民主政府仍辖区、村两级政权,区公所、村政府的机构、
人员,沿用抗战期间的编制。
建国后至1956年,区公所设区长、副区长及助理员若干人;乡政府设乡长、
副乡长等;村政府置村长及委员若干人。1956-1958年8月,同级的区、镇、乡,均设
人民委员会,置区、镇、乡长及委员若干人;村设社员管理委员会,由社长及管理委
员组成。1958年9月后,公社设管理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助理员等人组成;大
队亦设管理委员会,置大队长及委员若干人。
1968-1980年,公社、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为革命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
等职。
1980年10月,公社、大队革命委员会复称管理委员会,机构、人员编制不变
。1984年4月后,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乡(镇)人民政府,置乡(镇)长、副乡(镇)
长及助理员若干人;大队管理委员会改为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
、妇女等组织。1999年,村民委员会首次实行村民直接选举。

撤卫设县之始,海阳设4乡40社815村,县辖乡,乡辖社,社辖村。清末增至45社
,乡、村建置未变。4乡45社为嵩山乡,辖10个社:在城、嵩潜、外白、正白、于朋
、廒上、路疃、竹金、城阳、盘石;乳山乡,辖13个社:于疃、东于、嵩山、石山、
兴善、鲁济、野子、玉泉、宽洪、龙山、登宁、邵村、桃花;行村乡,辖13个社:寺
头、方头、沽头、埠前、辛安、三驾、庶村、苇园、牛根、子推、长涧、朱吴、于山
;林寺乡,辖9个社:神前、松华、坛山、高埠、发城、仓山、台东、台西、石现。
1928年废乡、社建置,设在城、东村、从上、留格、司马庄、夏村、海阳所
、郭城、嘴子、发城、小纪、行村等12个区,时为县辖区,区辖村。
1932年,改12个区为6个区和1个县辖镇。时为县辖区(镇),区辖乡(镇),乡
(镇)辖村。全县有46个乡,10个镇(区辖),908个村。
1941年3月,胶东行政联合办事处将三区及二区的山巨山禺、界河两乡划归
牟海行署(县级,1945年1月更名乳山县)。同年4月海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划为
7个区。不久改为凤城、留格、盘石、郭城、昌水、榆山、小纪、行村等8个区,辖5
5个乡,772个村。
1942年9月,全县划为凤城、留格、盘石、高家、郭城、徐家店、昌水、榆
山、磊石、行村、大山、龙山等12个区及东村、凤城两个县辖镇,时为县辖区(镇),
区(镇)辖村。
1943年春,全县划为凤城、留格、盘石、郭城、徐家店、高家、昌水、榆山
、行村、大山、龙山、磊石、东村、小纪等14个区。
1944年12月,牙前实验县成立,海阳县的发城、郭城、徐家店、林寺、长沙
等5个区划归牙前县。县地调整为凤城、留格、盘石、高家、昌水、榆山、小纪、行
村、大山、龙山、东村、磊石等12个区。
1950年4月23日,牙前县撤销,其建县时划入的5个区回归海阳县。
1951年区下设乡,全县17个区,160个乡。
1955年撤长沙、发城、凤城、林寺4个区,全县时有13个区(镇),辖139个乡
、746个村。
1956年,撤销11个区,仅保留鹏化、徐家店两个区,其余乡镇重划为46个乡
及东村、凤城两个镇。
1958年,撤区与乡镇,设东村、凤城、留格庄、盘石店、高家、朱吴、行村
、泉水头、二十里店、发城、郭城、徐家店、小纪、赵家、大山等15处人民公社,村
改称大队,共555个。同年10月,乳山县撤销,夏村、唐家、海阳所、白沙滩、乳山
寨等5处人民公社划归海阳县,时辖20处人民公社、916个大队。11月28日,改公社为
乡镇,设东村、凤城、夏村3个镇,留格庄、盘石店、高家、朱吴、行村、泉水头、
二十里店、发城、郭城、徐家店、小纪、赵家、大山、乳山寨、唐家、白沙滩、海阳
所等17个乡,辖916个村。
1959年春,又将3镇17乡改为20处人民公社,不久调整为17处人民公社,村
又改称大队。
1962年1月,乳山县重建,其原划入海阳的村庄复归乳山县。之后,相继增
设潮外、大辛家、泊子、高家、长沙堡等5处人民公社,加原有的留格庄、凤城、盘
石店、东村、朱吴、小纪、泉水头、行村、大山所、二十里店、发城、郭城、徐家店
等公社,全县18处人民公社,辖731个大队。
1965年,撤销凤城、大辛家、高家、长沙、泉水头、泊子、潮外等公社,全
县调整为11处人民公社。
1966年,划为东村、留格庄、盘石店、朱吴、发城、郭城、徐家店、小纪、
行村、大山所、二十里店、凤城、大辛家、高家、取水、黄崖、潮外等17个区,辖1
24处人民公社、731个大队。
1968年3月,取销区辖公社制,改17个区为凤城、留格庄、大辛家、盘石店
、朱吴、高家、郭城、发城、徐家店、取水、黄崖、小纪、二十里店、大阎家、辛安
、行村、东村(1981年改为镇)等17处人民公社。1980年,辖732个大队。
1984年4月,裁公社设乡镇,全县划为留格庄、朱吴、辛安、大山所、二十
里店、大阎家、高家、黄崖、山西头、战场泊、北埠后、泉水头、赵疃、南城阳等1
4个乡及东村、凤城、大辛家、郭城、盘石店、发城、徐家店、小纪、行村等9个镇。
大队又改称村,辖有732个村。
1995年10月,撤销战场泊、黄崖、南城阳3个乡。全县时有20处乡镇:朱吴
、大山所、高家、山西头、北埠后、泉水头、赵疃等7个乡及东村、凤城、大辛家、
郭城、盘石店、发城、徐家店、小纪、行村、留格庄、辛安、二十里店、大阎家等1
3个镇。
1996年4月29日撤县设市,所辖乡镇未变。2000年12月调整乡镇,全市划为
东村、方圆两个街道办事处,海阳经济开发区,海阳旅游度假区及二十里店、小纪、
行村、辛安、大阎家、凤城、留格庄、盘石店、朱吴、发城、郭城、徐家店等12个镇
,辖732个行政村(752个自然村)。2002年8月,成立碧城工业区,为中共海阳市委、
海阳市政府派出机构。2003年5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凤城镇,设立凤城街道
办事处。至此,全市划为3个区、3个街道办事处和11处镇,所辖行政村数未变。

据典籍记载,金、元以来至明初,境内居民死于战乱、灾荒及流亡他乡者甚
众。《续通鉴》载:“金贞 元年(1213年),蒙古军下山东,人民杀戮几尽,子女、
牲畜皆席卷而去,屋庐焚毁,城郭废墟。”元朝建立后,统治者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
政策,汉人频遭野蛮的杀害和掳掠。其军旅所到之处,壮民充军,老弱被诛,居民大
批死亡、逃匿。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的部将徐达、常遇春领兵来山东,
遣傅友德进攻莱阳。徐、常屡施军令:对顺从元朝者,一律祸灭九族,剪草除根。兵
连祸结,遂使胶东一带“寥寥然俱成空区”。兵燹之后,疫病流行,幸免于战祸者又
多在疫病中丧生,大批村庄荒芜败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翰林院博士盛宗
恺《兵燹余村》载:海阳境内在金、元战祸之后,余下的村庄仅21个:汪格庄、戴家
、行村、姜格庄、东刘家疃、桃林、寺头、孙家夼、成家、芝芳、古家兰、上上都、
夏屋庄、夏疃、李家疃、下虎龙头、榆林、上屋庄、赵家庄等,余者皆遭涂炭,村落
俱成废墟。
朱元璋灭元建明后,制订恢复发展生产的国策:一面奖励耕荒,号令天下“
耕垦为熟者归己有”;一面决策移民,“移窄乡之民于阔乡,移人稠地寡之区民众于
地广人稀地区”。明洪武之初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50年间移民达数十万户。其
中洪武四年(1371年)六月,从山后(今山西、河北省内外长城之间地区)移民3.5万户
,散居山东诸府、州、县。永乐年间(1403-1424年),又多次从江、浙、晋、冀、闽
、蜀等省移民山东,其中大规模移民六次,动辄万户。迁入海阳境内的晋民,以洪洞
县为众。晋民难舍故土,怨声载道。朝廷强令:“绑至广济(注:洪洞县北广济寺,
明代移民机关驻地),待命东移。”境内公认“背手行路”之习惯、小便“解手”之
口语,皆系先人背绑而来的遗痕。据典籍、谱谍载,海阳移民多为明初从山西、南直
隶(今江苏、安徽两省)、北直隶(今北京、天津及河北省大部,河南、山东两省小部
)、湖广(相当于湖南全省,湖北省大部,贵州、广东小部)、福建、四川等地迁来。
境内广为流传的“云南迁民”之说,考其可能性有二:(一)安徽省确有一地称为小云
南。海阳的牛根树、孙家秋口、孙家油坊、路疃、木桥夼等村的居民,均由安徽之小
云南迁来。(二)明史载有山后移民。山后地处阴山之南、恒山之北,古代此地路、府
、郡、州、县,均冠以“云”称:战国时赵国置云中城(今蒙古古托克托),秦、汉置
云中郡,五代时后周置云中县(今山西大同市),隋置云内县(今山西怀仁县),唐置云
中郡兼置云州(今大同市),宋置云中府路(今山西、河南之交),元置云州(今河北赤
城望云集)。“云中”、“云州”、“云内”之南,古时当地人均称之为“云南”,
类似移居东北的胶东人,自称家乡为“海南”一样。谢家村的谢、徐两姓,均是从“
云中”、“云州”、“云内”之南迁来。至于云南迁民,其说欠妥:(一)明初迁民之
时,云南梁王段氏仍为大理酋长,朝廷政令不及,不可能从云南迁民;(二)云南属地
广人稀地区,不符合明朝的移民政策。
境内姓氏,明代以前仅余行村隋姓,戴家村戴姓,姜格庄姜姓,东刘家疃刘
姓,桃林村于姓,寺头村王姓,孙家夼村孙姓,成家村成姓,芝芳村王姓、高姓,古
家兰村顾姓,上上都村姜姓,夏屋庄冷姓,夏疃徐姓,李家疃李姓,下虎龙头村王姓
等,不足20姓。其余各姓多为明代以后移民而来。2002年,全市有230余姓,其中以
王姓居多,次为张、孙、李、于等姓。
境内居民,据典籍记载,清代建县之初,有人丁数目,无人口统计。清乾隆
初年,县内有人丁6884丁。清光绪七年(1881年),全县居民34736户,234104人。19
19年,增至287995人。1942年,有479801人。1946年,因分县调整,减为338828人。
1950年牙前县撤销,所辖区域再归海阳,增至435007人。1991年,人口数量达到高峰
,为71.25万人。此后始呈下降趋势。2002年,全市有汉、蒙、回、苗、壮、满、藏
、布依、朝鲜、白、佤、拉祜、傣、彝、布朗、哈尼、土家、傈僳、瑶、景颇、黎、
达斡尔、侗、基诺等24个民族,241007户,679660人,其中少数民族327人;农业人
口21.25万户,59.8万人。人口密度360人/平方公里,较1985年减少17人,比1949年
增加128人。


海阳民风向以质朴敦厚、勤奋豪爽著称。北宋《舆地广记》载:境内“英雄
豪杰之士,甲于京东;文质彬彬,而豪悍之习渐革。”《大元一统志》载:“民多朴
野,性皆犷直,犹有古风。凡有施为,质多而文少。”《旧大嵩卫学记》载:“民俗
醇朴,士习娴雅,岁时伏腊,斗酒相劳,彬彬乎质有其文。”海阳人民,一向勤劳俭
朴,吃苦耐劳,起早贪晚,故有“北山小孩不认爹”之说。生活中省吃俭用,精打细
算,以“宁省囤子尖,不省囤子底”为持家之道。海阳人民还有路遇不平、拔刀相助
及重义轻财、扶弱济贫等传统。憨厚老实,一诺千金,更是海阳人民的突出特点。自
古至今,一直保持谦逊诚实、讲究信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地虽不广,但因历史
及地理原因,东、西、南、北的风俗略有不同。旧时即有“南文”、“北质”、“东
雅”、“西俗”之说,至今余绪仍存。
海阳人杰地灵,英才辈出。金、元、明、清四代,境内出现过13名将军:隋
宝、隋安、隋世昌、孙伟、张聪、李勋、杨宜旺、杨烈、王斌、孙继元、李椅、李兆
凤、纪冠军等。李赞元一门四代,先后考中10名进士:李赞元、李本涵、李本氵隆、
李椅、李桐、李谷、李果、李承瑞、李承庚、李承芳。高出、李赞元、赵作舟、胡文
伯、高斌、高晋等,虽为封建官僚,但刚正不阿,心系民众,政声称佳。李朴、李桐
、李成吉吉、李成均,为清代有名的胶东画派“四道人”。李恩宜、鞠东篱、刘勃等
人的书法,亦自成风格,名重一时。
20世纪30年代至2002年,有大批海阳人士活跃在全国各条战线上。据不完全统计
,在外地的海阳游子,县团级以上者1300余人,省军级以上者80余人。其中政界高级
干部有刘长胜、于珍、王典杰、李田民、王先进、张秀夫、孙光、尚利强、于寿康、
王树衡、张镜源、梁德山、姜惠莲、姜培敏、张维兹、刘仲益等;军界高级将领有于
厚德、杨发勋、刘明仁、王毅、张志毅、张波、修向辉、李仙令、姜国政、沈兆吉、
黄惠道、王兴家、万学仁、刘本玉、王仙明、杨毅、王德森、薛仁斌、张培杰、杨禧
章、倪龙阁、倪永棣、侯方敏、侯甫坤、于海波、李贤荣、潘宗道、修明斋、刘希凯
、祁立周、范永敬、高峰、嵇相孟、薛兆堂、赵彦明、张天佩、刘景晨、侯天选、侯
天启、薛天培等;著名作家有峻青、于良志、修孟千、姜澍川、鲁特等;新闻界要人
有吕建中、杨骏、王巨光、王崇杰等;文教卫生科技界著名人士有褚文郁、孙珍宝、
祝志新、李干卿、王克、李作宽、王维海、刘彦仿、孙恒虎、孙维刚、于守志、高文
修、于明波、修永生等;著名书画家有王仙圃、隋易夫、李荣吾、荒蓬、祝维秀、孙
振民等;著名戏剧界人物有于善民、周亚川、于坤、赵葆秀等。海阳还有港、澳、台
胞及海外游子0.6万人,主要分布在港、台、日、韩、俄、美、英、法等20多个国家
和地区,学有专长、有所建树者不乏其人。王隽英之子丁肇中博士,荣获诺贝尔物理
奖,誉满世界;旅美海阳籍人士高小川,六个子女,八个博士学位,闻之令人动容壮
色;刚届不惑之年的王杰民,在香港打拼十余年,即成为资产数十亿元的大型企业的
总经理。在市内,全国民兵英雄有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全国劳动模范有王全京
、姜淑卿、高秀等。
海阳人民素具革命斗争精神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元末,与朱元璋同时起义的
农民领袖赵均用,所部为反元主力。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一部挺进大嵩卫,当地百姓
群起响应。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徐耀门、徐海门揭竿而起,聚众数千,占据招虎
山,屡败清兵。清宣统二年(1910年),宋煊文、高启旺等发动民众,反抗官府苛捐杂
税,迫使清廷罢黜知县方奎,成为推翻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前奏。1919年,于墨林等
有识之士,联络数万群众,掀起反盐务风潮,声势之大,波及四县。辛亥革命时期,
王以成、赵丹犀、张瑞亭等早期同盟会员,奔走呼号,为推翻清朝,建立共和,呕心
沥血,英勇牺牲。1938年,姜仞九率700余名海阳将士,奔赴威海向阳山抗击日本侵
略军,歼敌200余人,首创胶东乃至山东抗战辉煌战绩。20世纪40年代,王隽英身居
国民政府要位,上书中央,晋谒蒋介石,面陈民生大计,呼吁抗日兴华,“有识之士
,同声公允”。
1928年,本县第一个共产党小组在夏泽村诞生。1930年7月,县内第一个中
共党支部在崖南头村建成。1941年4月9日,海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在第三区小店村(今
虎山村)成立。中共海阳党、政、军早期领导者孙杰三、孙学之、李桂岩、刘仲益、
刘松山(于寿康)、王之凤、宋竹庭、刘梦溪、张维兹等,沐雨栉风,出生入死,带领
海阳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全县广泛开
展麻雀战、地雷战,毙、伤、俘敌1780余名,涌现出胶东区以上民兵英雄、模范200
余人;2.38万名青年踊跃参军,英勇杀敌,博得“海阳战士,忠诚勇敢”的赞誉;0
.6万名青壮年挺身参加子弟兵团,随军驰骋,南征北战,立功受奖者数逾三千;18.
63万名民工长途跋涉,支援前线,先后十余次随主力部队征战,参加了即墨、平度、
鲁南、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等战斗和战役,出色地完成支前任务,屡获锦旗凯
旋。全县为支前派出担架30312付次,牲口30033头次,小车14410辆次,木船357只,
粮食720余万公斤。海阳由此荣获战斗模范县、支前模范县称号;全县立功受奖者23
25人,被授予支前模范称号者455人。在县内,海阳人民紧密配合主力部队,进行了
解放县城和榆山大会战、发城围攻战、长沙堡伏击战及攻打留格庄、行村等战斗。自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以来,全市有6600余名优秀儿女为国捐躯。牺牲人数之多,居烟
台市第二位,比本省西部一个地区牺牲的人数还多。其中牺牲的战斗英雄、模范有:
王彩春、刁仁忠、李树梓、聂开正、祁连花、孙吉东、姜自君、孙连君、孙希明、张
京远、初培福、于在元、祁学瑞、王和荣、周炳合、唐尔奎、丛玉奎、孙仲科、高波
、赵永华、姜吉庆、王梯祥、姜世斌等;县团级以上的领导干部有:张贤和、王礼、
王之凤、孙纯林、于忠岱、赵云正、于双林、姜洪英、孙希团、孙浩、王崇志、孙纯
提、张新生、相京斋、刘继积、孙际秋、孙彦、纪卿亭、于连江、姜忠太、栾晋阶、
鲁宝璀、刘复民、刘永斌、吕晋安、项文南、张仁福、程远建、姜桂玉、徐希敬、赵
明太、张永信、辛静阶、陶希杰、孙衍康、姜颜、孙明瑞、纪凤志、张钦芝等。全市
732个行政村,718个村有为国捐躯者,占全市村庄总数的96%。其中党组织建立最早
的夏泽村,有革命烈士46人,平均每10户即有1人英勇牺牲,昭昭业绩,永垂汗青。
建国后,海阳人民三次围歼台湾武装特务,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
总政治部及济南军区、山东省军区嘉奖。1995年,海阳县被中共山东省委、省人民政
府授予“双拥”模范县称号。
2002年,全市有共产党的基层委员会46个,党总支33个,党支部1440个,党小组
4600个,有党员47775人;其中农村党委18个,党总支23个,党支部1019个,党小组
3512个,有党员29336人。

海阳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全市有耕地72019公顷,气候温和,光照充足,
加之古时“河润九里,露打三寸”,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盛产小麦、玉米、地瓜、花
生、大豆、谷子、高粱等。海阳香豆、黑小豆、高粱与杨台大葱、牟家黄烟、朱吴芋
头等为地方特产,民国初期即闻名全省。野生禽兽51种,草本药材278种。树木种类
有65科364种,大庄的淡竹、山西头的楸树,在全省、全国声誉甚高。果品种类有14
0余种,其中以苹果、梨、葡萄、桃、杏、板栗、山楂的品种较多。王家山后村和西
古现村的苹果、清泉夼村的板栗、平岚村的秋桃、九岭夼村的山楂品质均佳。海阳是
烟台苹果的主要产地之一。海阳樱桃为地方特产,被誉为“北方春果第一枝”。
海产资源得天独厚。海岸线长达130公里,可养滩涂1万公顷,15米等深线内
浅海水面10万公顷,潮间带栖息生物达189种,海洋鱼类78种,虾类14种,蟹类21种
。沿海渔场是带鱼、鲳鱼、白鳞鱼、黄花鱼、加吉鱼、鲅鱼、对虾、扇贝、文蛤、鲍
鱼、海胆、海参、太平洋牡蛎等的重要产区,捕捞、养殖、加工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20世纪30-50年代渔汛期间,辛家港、大埠圈一带海滩上,渔铺星罗棋布,集满了乳
山、即墨等周围县市的渔民,多时达3000余人。海阳泥蚶,质优品佳,营养丰富,3
0年代被上海誉为“金口蚶子”,广受欢迎。凤头菜“味清而 ,尤为特产”。何家
缢蛏、丁字嘴蠓虾,均久负盛名。海阳所产带鱼,因春秋两季鱼群进入所辖海域时水
温适宜,肉细味美,肥而不腻,鲜嫩更胜它时。50年代曾为中南海特供海产品。
海阳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和开采者有石灰石、滑石、大理石、铜、硫铁
、铁、铝、金、多金属、重晶石、石墨、石棉、铅等40余种,多以储量大、易开采而
名闻遐迩。其中花岗岩储量1.5亿立方米,黄金储量60吨。大理石、花岗岩以质坚、
色深、花纹优美而闻名,素有“北方石材城”之誉,深受国内外用户青睐;烟台市普
鲁石石材有限公司开发有七大系列千余个品种,产品畅销3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国5
0周年时,天安门广场重修所用的花岗岩板材,其石料即出自海阳。
海阳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旅游资源丰富,为山东重点旅游区之一。平岚瀑
布、丛麻禅院、嘴子前春秋古墓群、招虎大观、碧霞元君寺、地雷战遗址等,均声名
远播。这里还有全国北方最大的竹林、全国最大的万亩楸树丰产林;更有依山傍海、
风光旖旎的省级旅游度假区,区内有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名、被国际友人誉为
“黄金海岸”的海阳万米海滩浴场及独具风采的全省最大的第三产业独资项目--18洞
英格兰式海滨高尔夫俱乐部;市东南海中25.8海里处,有景色宜人的千里岩,岛上有
景点近20处,被誉为“千里仙岛”。海阳云顶自然风景区,更以其浑厚苍莽的原始风
貌,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1984年旅游业起步以来,投资者和来海阳的游客逐年增多
。2003年,由青岛才高集团投资5.5亿元的综合旅游开发项目,已进入实际运作阶段
;澳柯玛集团投资20亿元的影视城项目,已签订合同,落户海阳。1990-2002年,海
阳接待国内外游客170.41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2万人次。1996-2002年,旅游总收入
10.71亿元,其中创汇921万美元。

境内之海运,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三国时的魏国,即于何家口设高丽戌。之后,
隋、唐、宋、金各代,均据为“镇疆屏藩”,海运主要用之于军事。元代以来,则利
用何家口及羊角泮、老龙头、大埠圈、乳山口等自然港湾,与大连、上海、福州、宁
波、厦门等埠通商,后又与英、美、德、日、朝鲜等国进行贸易。《海阳县旧志》(
乾隆七年版)载:“澳自有元,藉海运粟……。明初因之,一岁两运,而境内籍以殷
富。至永乐十三年,会通河成,而海运始弛。”“海运虽停,而商船时至。”至清初
,尚有海道12条。民国初期,沿海港湾仍“帆舟云集,商贾颇兴”。其时,境内陆路
有通往省府、州治的官道5条。运输工具主要靠肩挑人抬,骡马驮运。清末始有木轮
大车和小车。20世纪40年代,始有胶轮小推车。1933年,青威公路建成,本县始通客
车。1948年8月,烟台第一个国营汽车运输企业--华东运输公司胶东分公司(后改称烟
台运输公司)在徐家店成立,县内始有汽车货运。建国初期,小推车、马车为主要运
输工具。1956年,境内成立马车运输合作社,集体运输始兴。70年代后,农用拖拉机
逐步成为社会运输主力。80年代后,汽车运输异军突起,各行业纷纷自建车队,自货
自运,兼营社会运输。90年代,民营汽车运输户崛起。客运,清代以前主要靠轿和 
子,亦有少数骑骡马的。民国初年,县城始有四轮马车客运。1950年,青岛运输公司
东村汽车站建立后,以货车代客车。70年代全部改为大客车,80年代兴起高档小客车
。1985年,境内客运线路发展到28条,长432公里,沿途设停车点122个,23处乡镇全
部开通客车。1998年8月,市公交公司成立,开设公交线路7条。2002年,全市客运线
路发展到51条,达到村村通车。境内北有蓝烟铁路,南有凤城商港,烟青一级公路、
乳即一级公路横贯东西,烟凤公路直达南北,支线公路12条,公路交通网基本形成。
方圆150公里之内有烟台、威海、青岛三处海、空港,海阳港也被列为国家二类开放
口岸。本年,全市有机动车辆83360辆,其中各类微、小型客车,微、轻型客货两用
车8530辆;其它载客、载货汽车1527辆,其中个体402辆;摩托车58699辆,其中私人
58498辆;农用运输车13203辆,其中私人12929辆;挂车86辆,其中私人24辆;其它
车辆1315辆,其中私人1102辆。全年旅客发运量585万人次,各种交通工具完成的货
运量150万吨。
自宋至清,境内皆置急递铺,专传官方文书。清末始设旱汇局,办理民邮、
民汇。1932年设立电话站,11处集镇通话,但不为民间营业。建国后,邮电事业发展
很快。1954年始设农村电话。1960-1961年,一度村村通话。1985年,县邮电局被评
为全国邮电系统先进单位。2002年,邮电通讯已开通数字微波、光缆通信、无线寻呼
,拥有分组交换网和DDN数字通信网、ATM宽带业务、ISDN窄带业务、国际互联网业务
。全市邮电业务总量8357万元,其中邮政1879万元。年末电话总户数144504户,其中
住宅电话137351部;移动电话84000部。农村投递线路单程总长1573公里。
电力事业从无到有,规模空前。1958年海阳发电所建立后,县内陆续兴办了
一批自备发电和小水电项目。1960年,全国“五小”企业办电现场会在本县花崖铜矿
召开。1969年后,县内始用网络供电。1993年,海阳县被电力工业部授予电力为农业
、为农民、为农村经济服务达标单位称号。2002年,全市有110千伏变电站3座,35千
伏变电站11座,总主变容量为24.3万千伏安;110千伏输电线路3条,全长104.82公里
;35千伏输电线路18条,全长176.4公里;10千伏配电线路75条,全长1382.9公里;
电网最高负荷6.3万千伏安。全市供电量35247万度,其中农村用电15404.65万度,消
灭了无电村。1998年2月进入可研阶段的山东海阳核电厂,是国内百万千瓦级核电机
组设计、设备制造、建设、运行四个自主的启动项目,1999年5月完成了可行性研究
。该厂址被评为全国建设条件最好的核电厂址之一和国内第一个核电国产化驱动项目
。山东海阳核电厂的前期建设工作已全面展开。
交通运输及邮电和电力事业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它的飞跃发展,有力地推
动了全市各项事业,为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境内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建国后
,仍长期“以粮为纲”,优先发展农业。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共海阳县委、县政府
冲破农业县的传统格局,确立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思路。从此,海阳开
始由农业县向工业县转变,走上以工业为主导、靠工业立县的轨道。1988年3月,海
阳被国务院列为对外开放县后,经济发展跨入快车道。1949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
710万元,人均40元;1978年,依次达到1.87亿元、277元;1983年达到4.34亿元、4
85元;2002年达到58亿元、8534元。经济结构发生巨变:1949年,第一、二、三产业
占农村经济的比重为82.2%、5.2%、12.6%;1978年为63.9%、23.4%、12.7%;1983年
为74.3%、14.9%、10.8%;2002年达到30.1%、45.2%、24.7%。其间,1989年县内首家
私营企业成立以来,民营经济发展很快。2002年,全市有个体工商户10191户,从业
人员19072人,注册资金12981万元。民营经济入库税金1.034亿元,占全市工商税收
总额的67.3%。海阳市先后被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和烟台市委、市政府授予发展民
营经济先进县(市)称号,方圆工业园(后改称工业组团,下同)和凤城工业园荣获省级
民营经济示范园称号。
海阳自古以农为本,素重“以食为天”。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奉文劝
种”地瓜;清嘉庆十年(1805年),引种花生;清光绪五年(1879年)前后,始种玉米。
解放前,由于土地私有,耕作技术落后,产量极低。1936年,亩产仅95公斤,长期“
地瓜当家,花生赶集”。1943年春,全县出现第一个互助组。1946年土地改革后,全
县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并开始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1952年,始成立初级农业合
作社。1955年,建立高级农业社。1956年,全县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484处,
入社农户占全县总户数的99.1%。1957年春,省人民政府在王家山后村召开了全省水
土保持现场会,推广了其整修梯田的经验。当年11月,中共海阳县委副书记姜义温出
席了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的全国山区、半山区县委书记会议,并交流了经验。1958年
,建立起“政社合一”、“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1981年,全县推行专业承包、联
产计酬责任制。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进一步稳定和完善了联
产承包责任制。随着社会制度、组织形式的变化,农田基本建设深入开展,耕作制度
和种植技术不断改革,优良品种陆续引进,生产条件逐年改善,复种指数提高,产量
增加。1972年,粮食亩产254.5公斤,过了“纲要”(亩产250公斤)。1980年421.5公
斤,跨过“长江”(亩产400公斤)。1982年,发城公社忠厚大队种植的“海花一号”
花生,创出亩产723.3公斤的全国最高纪录,全国27个省、市大面积推广。1983年,
全县粮食亩产闯过千斤关,人均向国家贡献粮食120.5公斤,位列全省第四。1986年
,海阳被国家农牧渔业部定为花生出口基地县。1988年,海阳首创水利工程企业化管
理经验,获水利部四等奖,并在全国推广。1989年,县内夏粮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
单产262公斤,总产15960.5万公斤,被评为全国夏粮创高产达标单位,定为全国粮食
基地县。此后,县内在稳定粮油产量的同时,积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确立了“种养
加”(种植、养殖、加工)并举的发展格局,逐步形成蔬菜、果品、畜牧、蚕业、水产
五大支柱产业,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的步伐。1992年,海阳被水利部列为全国水利推广
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县;1994年,被评为全省水利科技推广先进县。同年,海阳被评为
中国100个农林牧渔总产值最高县市之一,位列第48位;中国100个油料总产量最高县
市之一,位列第37位。1997年,大阎家镇路疃、凤城镇黄家村的脱毒地瓜示范田,平
均单产依次达5403、4048公斤,分别创全国春地瓜、夏地瓜单产最高纪录。本年,海
阳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节水增产重点市。
蔬菜生产,长期以葱、韭、大白菜等传统品种为主。20世纪70年代后大量引
进新品种,80年代已达40余个。1974年试行暖棚栽培,90年代推广普及。1994年,县
内生产的“海阳牌”芋仔,获中国绿色食品证书。2002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0172
公顷,总产55366.3万公斤,其中蔬菜大棚1.65万个,覆盖面积1077公顷,产量8563
.3万公斤。产品销往国内外,成为山东省无公害瓜菜生产基地。
果品生产,建国前多为零星栽植。20世纪50年代,县内掀起立园高潮,主要
发展了苹果、梨、葡萄、板栗等。1983年,海阳被省林业厅定为板栗生产基地县。1
992年起,王家山后村注册的“皇家”牌红富士苹果,连续四届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
奖,并取得绿色食品证书。其红富士、乔纳金、新红星等品种,在第二届中国农博会
上均获金奖。海阳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红富士苹果之乡,成为首批中国百家特产乡之一
。80年代以来,海阳樱桃发展很快,遍布山脚、沟夼、村内“四旁”,产量居胶东首
位。1990年5月28日,中共海阳县委、县政府举办了海阳县首届樱桃节。2002年,全
市果园面积8000公顷,产量7841.9万公斤,较1952年依次增长60倍、15倍。
林业生产,解放前境内林木堪称繁茂。1933年有林地面积5.5万公顷,后因
战争破坏和松毛虫周期为害,林相始衰。1949年森林覆盖率仅有8.9%。建国后,大力
开展植树造林和护林运动。1958年11月,中共海阳县委副书记姜义温以林业先进县代
表的身份,出席了全国劳模大会,获国务院“无松毛虫害县”锦旗。20世纪70年代,
境内曾大办社队林场,1977年达到31个,占地面积0.7万公顷,其中林地面积0.4万公
顷。80年代起,始行退耕还林。至1984年,连续三年退耕还林0.7万公顷,获山东省
林业先进县称号。1987年,山西头乡建成0.1万公顷楸树丰产用材林基地,拥有楸树
48万株,成为山东省最大的楸树集中生产基地。1989-1990年,县丝绸公司连续两年
获全国蚕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992年,海阳被定为山东省蚕业生产基地县。1997年
,海阳沿海防护林带被列为国家特殊保护林带,被林业部评为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
设先进单位。海阳淡竹栽植面积20余公顷,另有刚竹、毛竹等,是长江以北面积最大
、种类最多、生长量最高的县市。盘石店镇大庄大力发展以竹子为主的多种用材林,
被誉为“北国江南”;1998年12月,被林业部命名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之一。200
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0.7%,较1949年提高了11.89个百分点。
畜牧饲养民间素有习惯。清宣统三年(1911年),全县有大牲畜6.7万头,猪
3.5万头。建国后,畜牧业向以养猪为主。20世纪70年代,曾“大力发展养猪业”,
大队、公社均大办养猪场,饲养量最高时超过30万头。“四五”期间,畜牧业产值比
重占农业产值的11%,1985年达到19.44%。1978年,海阳被省畜牧局定为五龙鹅保种
、育种基地县。1986年,海阳被国家农牧渔业部定为黄牛出口基地县,成为国内首家
对日出口肉牛的县市。其高档肉牛生产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肉牛规模化养殖
与产业化研究开发”项目,列为国家“九五”时期重点科技攻关计划。1991年,盘石
店镇41个村养长毛兔19万只,成为烟台市最大的长毛兔养殖基地。2002年,全市发展
各类畜牧小区80余个,有大牲畜50014头,当年出售、自宰肉用牛10722头,活牛直接
出口日本,出口量居全国第一;生猪存栏量13.34万头,出栏17.05万头;羊2.85万头
,当年出售、自宰肉用羊2.35万头;兔87.99万只,其中长毛兔50.09万只;家禽249
.19万只,其中鸡230.18万只,畜牧业产值比重占农业产值的12.9%以上。
渔业生产历史悠久,但长期以近海捕捞为主,养殖甚少。1936年,全县有渔
区6个、渔村45个,渔民3325户、3356人,捕捞总产量6286吨。建国后,随着渔业基
本建设的发展,捕捞工具、方法的改进及经营体制的改革,海洋捕捞产量逐年增加。
同时海、淡水养殖亦受到重视,发展很快。1979年,占地面积0.14万公顷的海阳对虾
养殖场兴工建设,并被国家列为全国对虾养殖基地。1981年,海阳被国家定为淡水商
品鱼生产基地县。同时以缢蛏、杂色蛤为主的滩贝养殖亦迅速发展起来,到80年代后
期,精养面积0.13万公顷。1994年,海阳被评为中国100个水产品总产量最高县市之
一,位列第26位。1998年,海洋与水产局创办的对虾养殖示范点,亩产233公斤,收
入1.3万元,创亩产、收入两项全国最高纪录。2001年,在全国率先推行了海域有偿
使用。2002年,全市有大埠圈、凤城、丁字嘴、羊角泮、海头等大、中、小型渔港1
2处;有渔农结合村108个,渔业劳力2.3万人;有机动渔船1570只,计41044.8千瓦;
水产冷库181座,加工能力2500万公斤;水产育苗场16处,育苗水体2.08万立方米;
海珍品工厂化养殖繁育水体10万立方米,主要繁养品种有大菱鲆、牙鲆、河豚、石鲽
、海参、鲍鱼等;养殖面积9056公顷,产量13482.2万公斤,捕捞产量15672.1万公斤
。渔业总产值13446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8.49%。
传统工业首推制盐,次为酿造、土陶、缫丝、网扣、花边等,多为手工操作
,机械化程度甚微。1944年,县抗日民主政府始办手工业合作社,工业生产渐获发展
。1958年社办工业兴起,逐步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60-70年代,形
成了以农具、五金、水泥、化肥、农药、纺织、服装、草制艺品、抽纱工艺品等行业
为主的工业体系雏形。80-90年代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形成机械、电子、日用
五金、化工建材、纺织服装、工艺品、丝绸、黄金、水产品养殖加工、农副产品保鲜
加工、石材加工、造纸等26个行业,产品500余种。其中中国名牌产品1种,省优、部
优产品20余种,填补国内空白产品80余种。其间,1984年海阳玉米皮编织品,在全国
第四届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中名列第一,获国家优质产品银杯奖。1985年,玉米皮大
平编地毯获全国创新设计一等奖,草制艺品产值、利润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1988年
,县草制艺品厂、绣花厂均被评为全国轻工产品出口创汇先进企业。90年代以来,随
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工业战线坚持“抓大放小”,优化结构,组建起
大的企业集团。2002年,全市工商注册企业4000余家,从业者20多万人,形成纺织、
机械、电子、建材、五金、粮油、食品、工艺品、服装、鞋类、塑胶等十多个工业体
系,其中建筑机械、地温中央空调、微电机、木工机械、五金、丝绸、鞋类、毛衫、
工艺品等享有盛誉。本年,工业增加值23.52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40.4%。全
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发展到13个,其中大型企业3个,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
值达10.68亿元,占限额以上工业的64.5%。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在“大办工业”的高潮中,28处县办工业下放为公社
工业,为后来社办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84年,在“消灭无工村”的思想指导下
,乡(镇)村工业异军突起,发展很快。1985年,全县社队工业企业708处,产值1250
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8.02%。1986年,产值14500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
45.1%,成为全县工业的“半壁江山”,全县国民经济的支柱。1994年,山东方圆集
团被评为中国乡镇企业500佳第28位、中国乡镇企业行业最大经营规模100家第2名,
其“奋起”牌系列砼搅拌机,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1995年,晋升为国家级企业集团
,并在建筑机械业首家通过ISO9001、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1999年,被评为全国
建筑机械行业质量效益先进企业;2000年,被评为全国建筑机械行业优秀质量管理企
业。其建筑机械被广泛应用到长江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首都机场、宜大高速公路
等重大工程中。山东日月五金公司为全国最大的家具五金企业,产品畅销全国及十几
个国家和地区。1998年起,富尔达地温中央空调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被建设部评为
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被环保总局列为环保最佳实用技术A一类,被国家科技部等
五个部委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被国家经贸委认定为国家级新产品,荣获华夏建设科
技奖,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被评为中国环境保护骨干企业,山东省优秀民
营企业。华源集团的毛衫产品,已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全部销往欧共体、
美国及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机电产品已通过中国电工产品认证委员会认证、ISO
9001质量体系认证、UL认证和TUV认证,主要为青岛海尔、海信、澳柯玛,四川长虹
,天津大宇等知名企业配套。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重获发展。1989年,县内首家民营企业--大华毛织
有限公司成立。至1999年,经过10年的发展,分别成立起大华、华联、林娜、顺达等
四家企业,企业排序分列全市第四、八、十、十四名,年入库税金占全市民营经济入
库金额的1/4。在其带动下,全市国有、集体和民营羊毛衫加工企业发展到360余家、
个体户640余家,年产各类毛衫近1亿件,产值7亿多元,纳税5000余万元,成为江北
最大的毛衫加工出口基地。2002年,全市有民营工业企业781户,投资人员1796人,
雇工25412人,注册资金81737万元;个体户1252户,从业人员2001人,注册资金285
5万元。2004年1月,海阳市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毛衫名城。
1988年始吸引外资创办企业。当年签订利用外资协议两个,合同利用外资2
9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3万美元。至2002年,全市已规划建设各类园区19处,规
划面积30余平方公里;完成基础设施投入6000余万元,建成路网12公里,开发面积5
.5平方公里。全市有方圆、东村、凤城等6处工业园,达到或基本达到星级工业园标
准。有23个国家和地区来本市创办企业,办理登记手续者263家,已开工生产者91家
,总投资1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三资工业企业增加值23480万元,占全市工
业产值的9.98%。本年,全市合同利用外资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800万美元,出
口创汇7322万美元。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建筑业获得快速发展。2002年,全市建筑增加值达到3
亿元,城关镇以上房屋施工面积77.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1.7万平方米。
辖地南临海口,明、清时期江、浙、闽、粤船泊荟萃,经济辐辏,商业向颇
繁盛。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卫所辖地有商号114家。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
),县内有集市17处,清光绪七年(1881年),增设集市4处,至清末民初,全县集市增
加到30处。1933年,全县有坐商591家,行商288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市廛不宁,
一落千丈,迥非昔比”。后在抗日民主政府大力扶持下,商业始获复兴,并逐步走上
互助合作道路。1942年,徐家店区前、后槐山村成立起本县第一处合作社(村社)。1
946年发展到327处,社员12.6万人,股金746.9万元(北海币)。1949年有个体商业15
96户,集体商业236处,国营商业2处,集市30处。经过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个
体商业均转为公私合营商业。1959年,县商业局获全国财贸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称
号。“文化大革命”中取消了集市等“自由市场”,国营商业独家经营。1986年县粮
食局被评为全国仓储工作先进单位,1987年县商业局被评为全国商业供销“四好”仓
库单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商品流通体制进行了改革,坚持国家、集体、个
体商业齐上的方针,民营商业迎时而生,发展迅速,县内商业呈现出繁荣景象。199
0年,东寨头村建起胶东第一个水产品批发市场,1996年、1999年被评为“烟台市个
体私营经济十大专业村”之一;2002年有冷库130座,交易量12.5万吨,成交额达到
4.6亿元。本年,全市有各类商业网点8994个,其中民营商业企业166户、444人,雇
工2099人,注册资金1.03亿元;个体户8449户,从业人员1.52万人,注册资金8161万
元;城乡集市70处,摊位2.6万余个;全市建成6大商业网点群,其中海阳商贸城占地
8.7公顷,摊位4200个。消费品零售额22.26亿元,其中集贸市场成交额8.1亿元。
解放前,海阳“地产惟艰”,民食短缺,向赖糠菜、船粮补给。若遇歉年,
则“寒舍断炊,野有饿殍”,卖儿鬻女者屡见不鲜。加之战争摧残和反动政府横征暴
敛,啼饥号寒者举目皆是。建国后,人民始得安居乐业,生活日益改善。1949年,全
县居民消费购买力649万元,人均13元。20世纪70年代,多数居民在温饱之后,开始
追求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三大件”;80年代,居民食粮以米面为主,副食品的需
求猛增,“三大件”改为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同时住房讲究宽敞明亮、庭院美
化。200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269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9799元,离开单位仍保
留劳动关系的职工,人均发放生活费1109元。全市城乡居民存款余额37.4亿元,人均
5503元。城镇人均住房面积26.31平方米,农村25.42平方米。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每百户有自行车184辆、电视机106台、电冰箱49台、电风扇96台、摩托车28辆、洗
衣机3台、录放像机3台、影碟机16台、电话86部。人民生活逐步迈向小康。

明清时期,私塾系民间书房,卫学、县学属官办学府,就学者多为上层子弟
。明万历至清光绪年间(1573-1908年),境内考中进士45名,举人186名,贡生344名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创建凤城高等小学堂。1930年,始办师范讲习所。县抗日
民主政府成立之初,即大力发展小学教育,每个行政村都设初级小学,各区均设完全
小学3-5处。1942年开办师范,后办起初级中学附设师范班。建国后教育事业蓬勃发
展。20世纪60年代末,达到每处公社一处中学,小学接近一村一处,学生入学率90%
以上。1984年,海阳成为省内首批普及初等教育的县市。1980-1993年,全县累计投
入5047万元,进行校舍改造。其中农村学校投入2036万元,新建、改建校舍7910间。
1994年,海阳“两基”指标达到和超过国家及省定标准,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9
0年代大力推行素质教育,1996年12月,榆山街学校的思想品德序列化教育实验,被
列为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1997年,海阳高级职业学校成立,全
市形成以高职为龙头、中高结合、大中专并举的职业教育新格局。1998年7月,海阳
市《中小学教师奖励、考核机制模式研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机制模式研究》
,被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确立为《面向21世纪教师队伍建设与研究
》的子课题,海阳的教学研究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2002年,全市
有小学131处,中学34处,职业中学5处,聋哑学校1处,在校学生94464人。1959-20
02年,全市升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2.42万人(注:2000年后不含大专以下学生)。199
3年以来,海阳的高考、中考成绩,连续10年居烟台市前茅。
海阳自古即有尚武之风,多设拳房练功。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螳螂
拳师梁学乡赴省比赛,获亚元奖。民国初年,刘庆福的八卦掌、虎头双钩,蜚声京师
。建国后,人民政府极为重视发展体育事业。1959年,海阳县体校成立,开始专门系
统的体育训练。1960年,王希庆在全国自行车锦标赛中,获健将称号。20世纪80年代
以来,海阳先后向国家、省市队及其他大专院校输送体育苗子198名,其中国家队10
人,省级队38人。1980年7月,隋本京赴大连参加五省市“跃进杯”赛,获800米第一
名、1500米第三名。1984年,山东省体委授予海阳武术挖掘先进县称号。1990年,海
阳输送到省队的高玉华,在布鲁塞尔第九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上,获铁饼金牌。199
5年,在第三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上,于娟为烟台市代表队夺得首枚金牌。1997年,李
广安在大连举行的第三届国际传统武术交流大会上,获太极拳一等奖。1998年,于娟
又在东京国际田径大奖赛上夺得女子铅球冠军,包雪丽在全国自由摔跤锦标赛上获铜
牌。1999年,包雪丽又获全国女子自由摔跤赛和冠军赛第二名。2000年,徐家店镇被
国家体育总局授予“1996-2000年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世纪50年代
以来,海阳先后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金牌39.6枚,银牌18枚,铜牌28.36枚。
境内科技,建国前并无组织领导,仅少数能工巧匠根据经验积累成果。192
9年,当道村王凤瑞、王凤南选育的爬蔓青大豆风行全县,1951年被评为全省大豆良
种,全省推广207万亩,占良种面积的15.7%。1958年,县直工业企业和人民公社先后
建立科普组织19个,发展会员1400余人,宣传员2000余人。在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
术革命中,推出革新项目79个,提出各种合理化建议31.66万条,试制成功新产品16
8种。1959年县成立科技办公室,后改称科学技术委员会,各级各行业的科研机构、
科研队伍先后建立起来,科技成果纷纷涌现。1980年县内召开第一届科学大会后,全
社会科技意识明显提高,科技力量迅速增强,当年全县科学技术人员达2243人。200
2年,全市科技人员发展到1.846万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4人,副高级职称的57
9人,中级职称的4453人,初级职称的8209人;农民技术人员5210人。有职称者占全
市总人口的2.72%。全市有农、牧、渔、蚕、菜、果、农技等各类科技服务组织1015
个;各种民间技术协会、研究会267个,会员5400余人;县级研究所6处,民营科研机
构35处,部门、行业所属工业企业研究开发机构114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自建
国至2002年,全市组织实施各级科技发展计划852项,取得技术水平高、经济效益好
的科技成果743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9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167项,国内
领先水平的52项,填补国内空白的18项;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的147项,省内领先水平
的108项。有175项优秀科技成果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其中国家级7项,省部级70
项;推广先进适用、成熟的科技成果605项,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1
-2002年,海阳专利申请量155项,专利授权量85项,专利实施量148项。1991年5月,
海阳成功地举办了中国专利技术暨信息发布会,10年累计实施专利技术项目106项,
增加产值1.56亿元,增创利税0.35亿元,创外汇2820万元;获得中国专利金奖项目1
3个,银奖项目5个,优秀奖项目3个。1996年7月,海阳市被国家科委授予全国科技工
作先进市称号。2000年1月,方圆集团及其技术中心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
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开发中心”。
境内明初即有诗社、艺苑、乐班、社戏,民间艺术尤具特色。清代,后唐家
村创造的“秧歌龙灯串黄河阵”,独树一帜,名声远播。战争年代,文艺工作者允文
允武,硕果累累。建国后,群众文化生活广泛展开。1959年,海阳秧歌队参加山东省
跃进歌舞会演,被誉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晋京汇演,名列前茅。中央歌舞团、总政
歌舞团、山东省歌舞团等单位相继派人来本县挖掘整理,其内容更加丰富、更具特色
。1994年,海阳大秧歌参加第四届沈阳国际民间舞蹈(秧歌)节,荣获最高奖--金玫瑰
奖;1995年,获金华中国民间舞蹈展演最高奖--优秀奖,并获文化部颁发的“群星奖
”银奖。1996年5月,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命名海阳为社会主义文化先进县;11月
,文化部授予海阳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海阳大秧歌被中央舞蹈学院列为舞蹈系必
修专业课。2002年,全市有文艺创作队伍300余人,其中地市级以上作家协会会员68
人;发表长篇小说22部,诗集16部,剧本36个;参加地市级以上美术、书法、摄影展
览80余次,展出作品500余件;获地市级以上作品奖240余件,其中国家级奖16件;在
全国各级报刊上发表的文学作品800余篇,获奖文艺作品110余件。2004年10月,在全
省首届文化广场评选中,新元广场被评为全省“十佳”文化广场,成为烟台市唯一获
此殊荣的文化广场。
海阳馆藏文物0.5万件,内中不乏国家级珍品。《中国文物地图集》载“海
阳县文物地图集一览表一百例”。《中国音乐大辞典》刊登海阳西周编钟,东周编钟
、甬钟。全市有省市文物保护单位8处。1994年,海阳嘴子前春秋墓群出土的数件青
铜器,入选《中国文物精华》。其中的寝盂,1995年起先后到台湾、日本展出;199
7年,国家文物局调入北京参加全国文物精品展,被誉为“国宝”。2002年,除市京
剧团、影剧院、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外,全市有农村集镇文化中心14个,文化俱
乐部(室)86个,图书室95个,文化户273个,群众业余演出团(队)57个。全市有镇区
街道广播电视站14个,732个村均通广播电视。
解放前,境内居民缺医少药,传染病几乎年年发生,婴儿死亡率尤高,到处
都有“乱葬岗子”。据不完全统计,明万历四十三年到清光绪三十二年(1615-1906年
),发生烈性传染病30余次,“死者枕路,田园荒芜”。1932年霍乱流行,死亡4万余
人。1930年,人均寿命仅34岁左右。1942年胶东桂山药房在牙前县桂山村(今属海阳
市郭城镇)建立,为胶东解放区第一个经营药品的公营单位。1944年,海阳县人民医
院之前身--惠民医院,在东花崖村创建。建国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很快。20世纪7
0年代,社、队两级合作医疗兴起,医药卫生普及农村。麻风病防治,一直处全国领
先水平。1958年,县皮防所被国务院授予全国除害防病先进单位称号。1960年,县麻
风病防治站获全国卫生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称号。1978年,麻风病防治获全国科学
大会优秀成果奖;1981年,又获卫生部“再接再厉,为消灭麻风病而奋斗”锦旗。1
982年,皮防所被国务院授予先进单位称号,获马海德奖章。全市基本消灭天花、疟
疾等9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总发病率下降到76/10万以下,取得连续22年无
脊髓灰质炎、25年无白喉、16年无钩端螺旋体、14年无麻疹的成就。1984年,“三苗
”(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联制剂)覆盖率达到78.5%
,提前7年实现全国计划免疫规划指标。1986年,海阳县计划生育委员会获全国计划
生育先进集体称号。2002年,海阳市被全国爱卫会评为全国自来水普及工作先进单位
和全国农村厕所普及工作先进单位。
食品卫生跨入全国先进行列。1985年8月,国家10个部委联合授予海阳贯彻
执行食品卫生法先进单位称号。1986年11月,卫生部批准海阳为山东省唯一的食品卫
生示范县。1990年12月,卫生部命名海阳为全国食品卫生示范县。1997年12月,市防
疫站被卫生部评为县级一等卫生防疫站。
1995年以来,卫生系统在各级医学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市防疫站《海阳市
40年(1958-1997年)传染病控制效果分析研究》,达到“国际首创,国内领先”水平
;市第三医院《中西医结合“四联法”防治支气管哮喘临床研究》,获1998年第四届
世界传统医学国际优秀成果奖。
2002年,全市有卫生医疗机构149个,床位1129张,人员总数1680人,卫生技术
人员1420人;其中医院8处,床位689张,人员总数946人,卫生技术人员768人;办事
处、镇卫生院11处,床位400张,人员总数557人,卫生技术人员483人。诊所、卫生
所、医务室、护理站128个,卫生技术人员135人。妇幼保健院1处,床位31张,人员
总数42人,卫生技术人员34人。婴儿死亡率由解放前的200‰,下降到10‰;人口平
均寿命提高到73岁,超过全国水平。2004年,全市有百岁以上老人13人。


境内汪格庄、战场泊村、大榆村、北城阳村等近30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考
古证明,海阳的文明史长达七千余年。从西汉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就有的昌阳县算
起,已2060年;从设大嵩卫算起,亦606年;从撤卫设立海阳县起,也近270年。生于
斯、长于斯的海阳人民,历尽艰辛,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纵观海阳发展史,各个时期
特别是建国后半个多世纪以来,取得了重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有诸多不
尽人意之处,概括起来大致有:(一)两次政治运动留下严重创伤。1964-1965年,中
共山东省委组织1.6万人的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团,来海阳开展“四清”运动,致使30
6名农村干部被整死亡;2.81万人被打成“四不清”干部,占农村干部总数的72%。1
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全县因武斗致死、致伤2100余人。两次运动使海阳元
气大伤,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二)部分规划相对滞后,缺乏超前眼光;(三)产业结
构不尽合理。第一产业中粮食作物种植比重较大;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
、品种单一、档次较低;工业经济中,企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企业整体竞争
力不强,骨干企业支撑作用仍需提高;服务业发展滞后,旅游、信息咨询、社区服务
等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较慢,第三产业比重太小。在21世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海阳
人民,在中共海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一港三区五大战略”的总体部署,
凝心聚力,共图发展,万众一心,再造海阳,一定能把这块英雄的土地,建设得更壮
丽、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