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苇夼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740&run=13

概况
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李姓来此建村定居。因地处积水的山沟,芦苇丛生
,故命村名为李家苇夼。
李家苇夼村位于海阳市北部,地处东经120°59′,北纬37°03′。东与韩
家苇夼村接壤,西与安家楼底村为邻,南与莱阳市崖东夼村隔山相望。隶属徐家店镇
,北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6.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
麦、玉米、花生、苹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312户,812人。有李、王2姓,均为汉族,李姓人口较多。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5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7.09万元。2
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82.7万元,人均纯收入3325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
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32%、8%、60%。

大事记

1941年八路军解放本村。
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07公斤,总产15.4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30公
斤,总产35.8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446公斤,比19
78年增长216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450公斤,总产31万公斤。
1987年以来,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开始栽植苹果。1992年,群众以义务工的形
式,开发荒山,挖树窝7000余个,栽植优质红富士苹果和板栗。2000年,全村果园面
积达27公顷,产量20万公斤,收入20多万元。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152.7万元,其中农业82.7万元,林业33万元,
畜牧养殖业37万元。
第二产业1930年,李凤顺开设石灰窑,从业人员9人。另有2户粉坊。自1980年通
电后,村集体建起面粉加工厂等。1980─1995年,村集体建起建筑用石子厂。2002年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达30多人,收入40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村党支部支持和鼓励群众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办起
商店、电气焊部、机械维修部及个体运输等行业。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78人,
收入290万元,其中运输业240万元,商饮业25万元,服务业25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解放前,本村有私塾一处,学生十几人。建国初期,在校学生30多人。
之后,学校教学设施逐步配套,学生逐年增多,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自建国至2002年
,全村考入大中专院校者26人。
村重视科技教育,多次组织参加培训学习,有7人获得技术职称。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00公斤左右,只能靠半粮半糠菜度日。建
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65年,人均粮食219公斤。1985年,人均粮食450公
斤,全村收入99.4万元。2002年,人均粮食460公斤,全村有各种车辆180辆,摩托车
120辆,电话90部,彩电200台。
集体福利1980年初,村投资3万余元,用上电网供电。1985年,集体投资购买电
影放映机1台。1995年,投资7万多元,安装了闭路电视。1995年起,对考入中专学校
的学生,每人奖励100元;考入大专院校的每人奖200元。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成立党支部,李丕寿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的领导
下,先后开展了反特、反奸、反地主恶霸斗争,组织支前队,随军参战。1949年10月
,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18名。2002年,有党小组4个,党员27名。曾任党支部
书记的有李丕寿、李殿英、李丕成、李恒功、李培照、李振璞、李洪君、李振学、李
培南、李庆进、李喜忠、李志红、李恒玉、李志生、李志路。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8月,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
为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
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
。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李丕会、李典英、李风顺、李京奎、李培成、李洪君、
李庆进、李培学、李振学、李喜忠、李志红、李洪军、李志路。

人物

人物简介李洪义1920年生,中共党员。1943年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8月至1946
年12月,任牙前县发城区区长。1947年渡江南下,先后任湖北省当阳县县长、湖北省
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烈士名录李丕模李殿英李厚信
李坤才李厚生李厚民

撰稿:李文宁审稿:李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