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堆山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736&run=13

概况

明洪武三年(1370年),刘姓来此定居建村。因建村处有两山相对,故命村名古对
山,后演变为古堆山村。洪武十七年(1384年),王姓从河北省河间府任丘县大王庄迁
来。
古堆山村位于海阳市北部,地处东经120°58′,北纬37°06′。东与求格
庄为邻,西与燕翅山村相连,南与后槐山村相望,北与山水庄接壤。隶属徐家店镇。
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距市政府驻地44公里。
全村有耕地107.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苹果
、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246户,740人。有刘、王2姓,均为汉族,其中人口较多的
是王姓。
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362.7万元,人均纯收入3330元。第一、二、三产
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66%、15%、19%。

大事记

1941年本村解放。
1982年用上电网供电。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9年安装自来水。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20公斤,总产19.3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80公
斤,总产45.1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560公斤,比1978
年增长28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478公斤,总产39.5万公斤。
1990年以来,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栽植苹果,主要品种有红富士、乔纳金等。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900.7万元,其中农业500万元,林业100万元
,畜牧养殖业300万元,其它0.7万元。
第二、三产业1928年,王洪斌开设恒德成纩坊,有织机10张,纩30支,工人60名
,1940年停业。改革开放以来,陆续建起了面粉厂、油坊、商店及建筑队等。2002年
,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收入200万元。第三产业总收入262万元,其中运输业62万元,
商饮业200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37年,本村建起小学,有教师1人,学生12人。1978年,成立幼儿园
。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22人,其中2人获得博士学位。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不足百公斤,靠糠菜度日。建国后,村民生
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170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250公斤。200
2年,有各种运输车辆102辆,摩托车68辆,电话82部,彩电201台,电冰箱38台,洗
衣机5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住房多是草房,人均住房面积不足
5.5平方米。建国后,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多数村民住的是砖
瓦房,铝合金门窗,瓷砖或大理石地面。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超过20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8年,王平文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最早的党员。194
2年,建立党支部,王学信任党支部书记,时有党员9名。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村里成
立了许多群众组织。在解放万第的战斗中,本村派出支前民工50人,牲口45头。曾任
党支部书记的有王学信、王明山、王经元、王明云、王高峰、王建明、王建学。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
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
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王树云、王经元、王
明云、王高峰、王建学、王李博、王志义。

人物

烈士名录王明福王树忠李同兴
王明恩

撰稿:王文刚审稿:王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