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翅山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733&run=13

概况

明泰昌元年(1620年),宋姓建村。因村南有三山相连,其形如燕,故命村名燕子
山,演变为燕翅山村。后有刘、于、孙、杨等姓自外地来此定居。
燕翅山村位于海阳市北部,地处东经120°57′,北纬37°06′。东与古堆
山村相连,西与栖霞市博地村为邻,南与西槐山村相交,北与栖霞市辛庄接壤。海莱
公路由东向西在村前通过。隶属徐家店镇。南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距市政府驻地50
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
麦、玉米、花生、苹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217户,600人。有刘、于、孙、杨、宋、李、邹、侯等8姓
,均为汉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是于姓。
195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6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3.3万元。20
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180万元,人均纯收入3330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
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39%、26%、35%。

大事记

1941年本村解放。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2年村集体投资10万元,建蔬菜大棚20个,被评为海阳县蔬菜生产先进村。
1999年11月投资18万元,建起小(二)型水库,库容15万立方米。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51公斤,总产8.6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38公斤
,总产47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497公斤,总产16.4万公斤。
1986年,村党支部发动村民栽植苹果。1993年,在镇政府的引导支持下,调整
产业结构,大面积栽植苹果,品种有红富士、嘎啦等10多个。2000年,全村果园面积
达到53.3公顷,产量120万公斤。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458万元,其中农业310万元,畜牧养殖业80万
元,林业2万元,其它66万元。
第二产业改革开放后,第二产业逐渐发展起来。2002年,第二产业收入310万元
,其中工业230万元,建筑业80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村党支部引导群众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办起电气焊部、
机动车维修部、理发店、商店、饭店及运输业等。2002年,第三产业总收入412万元
,其中运输业200万元,商饮业206万元,服务业6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村重视科技兴农,多次聘请专家讲课或派员外出参观学习。2000年,有
助理农艺师3人,农艺师1人。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10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10公斤左右,难以维持温饱。建国后,村
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全村人均粮食358公斤,总收入13.3万元。2002年,
人均粮食500公斤,全村有各种运输车130辆,摩托车80辆,电话100部,电冰箱50台
。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7年,成立党支部。1949年10月,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
员6名。2002年,有党小组3个,党员23名。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杨学起、于刚、杨
格恩、王桂珍、于洪斌、刘建、于朝萍、于希臣、于喜亭、于兴河、于希勇、姜会全
、于朝明、于传亭。
2001-2002年,村党支部连续两年被评为海阳市先进党支部。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50年,成立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
文革”期间,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下设调解、
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
有杨学起、于洪斌、杨格恩、于朝萍、刘健、于希亭、于刚、于希勇、于殿起、于朝
明、刘元乐、于朝华。

人物

烈士名录李云珠于文海于文远
于喜宝

撰稿:于朝华审稿:于传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