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家河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722&run=13

概况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康姓建村于河畔,故命村名康家河。后又有姜、尚
、孙等姓迁来定居。
康家河村位于海阳市北部,地处东经121°07′,北纬37°08′。北与栖霞
市桃村镇接壤,东与取水崖村、南留村相邻,南与油坊村、山西头村相连,西与于家
长沙村相交。原属山西头乡,2000年12月随山西头乡撤销,隶属徐家店镇。
全村有耕地60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苹果、蔬
菜等。
2002年,全村有120户,315人。主要有姜、尚、高、宋、冯、孙、周、葛、
吕、于、栾、杨等12姓,均为汉族。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1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2万元。200
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65万元,人均收入3300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
入的比重分别是74%、23%、3%。

大事记

1941年本村解放。
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80公斤,总产5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40公斤,
总产16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438公斤,总产21.7万公斤。
改革开放以来,村民利用山多草盛的优势,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2000年,
全村出售猪310头,羊300只,牛76头,收入42万元。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196.1万元,其中农业125.8万元,畜牧养殖业
60万元,林业5万元,其它5.3万元。
第二、三产业1983年以来,村里陆续办起商店、面粉厂和石材加工等项目。200
2年,第二、三产业有从业人员72人。第二产业总收入60.9万元,其中工业53.8万元
,建筑业7.1万元。第三产业收入8万元,其中运输业3.7万元,服务业3万元,商饮业
1.3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解放初,村里建立小学,10余名适龄儿童全部入学。自建国至2002年,
全村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18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难以维持温饱。建国后,村
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人均粮食240公斤。1978年,人均粮食450公斤。200
2年,全村有各种运输车辆57辆,收割机1台,摩托车21辆,彩电90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民居住草房,街道不整。1985年后,陆续改建、新建住房,
并统一规划了街道。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6平方米,居住环境焕然一新。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6年7月,成立村党支部,尚福瑞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
的领导下,村里成立了互助组,并组织支前队支援前线。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尚福瑞
、姜维义、周官浩、姜西球、周京浩、周亚东、吕同令、孙学利、冯言德。2002年,
全村有2个党小组,18名党员。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6年7月,设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
968年6月,改为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5月,
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冯玉京、高朋见、姜西球、栾传洲、尚
学良、尚德卿、尚学庆、冯武南、孙学利、冯言德。

人物

烈士名录尚学敏

撰稿:杨玉浩高福友

审稿:冯言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