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油坊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714&run=13

概况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另一说为明末清初,孙纲由乐畎村来此定居建村。
因此地草绿花艳,古树参天,环境幽雅,遂命村名孙家幽芳。后演变为孙家油坊村。
孙家油坊村位于海阳市北部,为栖、莱、海三市交界处。东与韩家庄隔蓝烟
铁路相望,西与芦上村山泊相连,南与北泊子村相交,北与姜家秋口村隔烟青一级路
相邻。隶属徐家店镇。东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南距市政府驻地40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7.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
小麦、玉米、花生、苹果等。
2002年,全村180户,580人。有孙、边、吴、姜、由、王等6姓,均为汉族
,以孙姓人口较多。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6万元。2002
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70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28
%、46%、26%,人均纯收入3320元。

大事记

1939年4月投降日军的土匪刘黑七部一股窜入本村,烧毁房屋多间,抢走大牲畜
4头。
1941年本村解放。
1947年秋重点进攻胶东的国民党第八军200余人驻扎本村。在其营长带领下,奸
污妇女14人,抢走牲口12头,并由内奸引路,将八路军藏于后沟地瓜窖内的2000余套
被服及布匹、棉花等军需物资焚毁。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45公斤,总产4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00公斤
,总产20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400公斤,比1978年
增长10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573公斤,总产12.9万公斤。
1968年,首次栽植苹果树5000株。1987年以来,党支部发动群众栽植红富士
、新乔纳金、嘎拉等苹果新品种。1997年,栽植红提葡萄0.7公顷。2000年,全村果
园面积达到10公顷,总产量15万公斤。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240万元,其中农业96万元,畜牧养殖业70万
元,林业70万元,其它4万元。
第二、三产业改革开放后,第二、三产业发展较快。主要有油坊、印刷厂、粮店
、农机维修部及理发店、修鞋铺、小商店等。2002年,第二产业收入400万元,其中
工业、建筑业各占一半。第三产业总收入230万元,其中运输业100万元,商饮业100
万元,服务业30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20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生活相当贫苦。当时385人的小村庄,就有32条讨饭棍,
长年在外扛活的42人,下关东的25人。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有了
很大提高。2002年,全村有汽车5辆,拖拉机83辆,三轮车30辆,摩托车50辆,电话
100部,彩电180台,电冰箱25台,洗衣机4台。
村庄建设建国初期,居民住房多为破旧不堪的小草房,街道不整齐。建国后,对
街道进行了整修,旧房翻新。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由建国前的不足6平方米,扩大
到25平方米。
社会福利1980年,集体投资10多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84年,集体补助
近3万元,普及了电视。1987年,村又投资10多万元,家家用上了自来水。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8年,孙必俭经地下党员赵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
本村第一名党员(后脱党)。后成立联村党总支部。随着党组织不断壮大,1946年本村
成立党支部。1949年10月党员身份公开时,全村有党员31名。2002年,有党小组3个
,党员27名。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孙必俭、孙家恩、孙仁善、孙必胜、孙才芝、孙
必德、孙有焕、孙有京、孙必俊。自孙必俊任党支部书记以来,村党支部多次被市镇
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其本人被评为优秀党支部书记。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成立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
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成立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
委员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孙必章、孙必坤
、孙家春、孙必学、孙必胜、孙仁善、孙家武、孙有义、孙伯芝、孙有焕、孙必德、
孙有京、孙有国、孙有光。

人物

人物简介孙继元清康熙六年(1667年)考取进士。初为京官,后调到浙江钱塘江任
水师提督,专事镇压“水寇”。后任贵州抚标右营游击,被康熙皇帝封为昭勇将军,
正三品。晚年病殁于京城。
孙国祥1930年生。1944年,在蒿夼村小学教书。同年,在胶东军区十四团参军,
正师级。转业后到贵州省供销合作总社任主任。
烈士名录孙必彦孙必焕孙家传
孙香芝孙必志

撰稿:边广礼孙必义

审稿:孙必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