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家窑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709&run=13

概况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韩姓建村。因建村于双山之阴,故命村名双山后。后
因村里有烧窑的,又按姓氏分为杨家窑、韩家窑两个村。解放后,合为一个村,称韩
家窑。另一说,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韩姓先祖由云南大理府韩家河村来此定
居,因地处双山之阴,故命村名双山后。定居后,因以烧窑为业,遂改名为韩家窑村

韩家窑村位于海阳市北部,富水河西岸,蓝烟铁路北边,地处东经120°57
′,北纬37°03′。西与刘家窑村交界,北与紫石夼村接壤,烟青一级公路穿村而过
。隶属徐家店镇。
全村辖区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公顷,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
花生、大豆、苹果等,苹果是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
2002年,全村有201户,615人。有韩、张、杨、祝、倪、于、王、蒋、孙等
10姓,都是汉族,其中韩姓人口较多。
195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仅5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8万元。2002
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68.6万元,人均纯收入3317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
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26%、14%、60%。

大事记

1941年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
1946年进行土地改革。次年,开展土改复查运动。
1954年成立互助组。
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只有130公斤。1978年,亩产达到325公斤。1983年,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亩产达到550公斤,比1978年增长
225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482公斤,总产18.8万公斤。
1985年以来,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大力栽植苹果,人均果园达到0.07公顷,品
种有红富士、嘎啦等。同时,党支部、村委会鼓励和带领村民积极发展养殖业,相继
办起了蛋鸡、肉食鸡养殖场,养猪场,奶牛养殖场及食用菌养殖等。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199.6万元,其中农业90万元,畜牧养殖业71
.6万元,林业8万元,其它30万元。
第二、三产业建国后,本村仅有小手工业,收入微薄。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
第二、三产业,相继建起滑石粉厂、石料加工厂、制线厂、果蔬冷冻加工厂等,发展
了电气焊维修、车辆修理、刺绣加工、理发、餐饮服务、百货批发等个体工商户。2
002年,全村第二产业从业人员30人,收入105万元,其中工业40万元,建筑业65万元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20人,总收入463.9万元,其中运输业381.9万元,商饮业37万
元,服务业45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38年,成立初级小学。1944年,改为完小。1964年,改为大窑联中。
1970年,由联办村出资建新校舍,学校设施逐步改进,教育质量迅速提高。1995年,
联办中学合并到徐家店镇初级中学,大窑联中改为完小。自建国到2002年,全村考入
大中专院校的学生12人。
人民生活建国前,人民生活饥寒交迫。建国后,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村民
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20世纪90年代末,大屏幕彩电、电冰箱、电话、洗衣机等进
入村民家庭,多数农户有农用运输车辆。集体投资吃上了自来水。村统一规划街道、
房屋建设,家家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
由建国前的6平方米,扩大到25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1年,韩金榜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194
6年10月,成立党支部。1949年10月,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20名党员。2002年,有
党小组3个,党员30名。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张世恩、韩金起、韩金桂、韩金尧、
祝宝法、韩金榜、祝宝法、韩文玉、韩文喜、王浩(兼)、韩文田、韩吉斌。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2月,设村公所。1943年,改为村政府。1958年9月,改
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
委员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韩金桂、韩金尧
、韩金榜、张世庆、韩文毓、孙玉军、张吉善、韩文喜、祝宝成、韩文堂、崔敬平、
张明海、祝战海、张明军、韩吉斌、韩文成、韩文华。

人物

人物简介韩吉武1930年生。1947年参加人民解放军,曾任班长、排长、连长、团
长、师政委,福建省厦门海关党委书记等职。
烈士名录祝喜韩忠友孙明朴
韩忠高韩金岱韩忠兴孙世义

撰稿:韩吉斌

审稿:韩吉斌韩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