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马山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695&run=13

概况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此处为河南村于姓地主的养马场,兄弟三人分居后
,有一人迁居此地安村,村子坐落在马山脚下,故命村名下马山。另一说,清朝康熙
年间(1662-1722年),于姓兄弟二人,从河南村来此居住,因当时本村为马场,并区
别于上马山村,故命名下马山村。
下马山村位于海阳市北部,地处东经121°03′,北纬37°05′。东与上马
山村为邻,西与下吼山村相连,南与上吼山村相望,北与南野夼村接壤。隶属徐家店
镇。距镇政府驻地5.2公里,距市政府驻地50.1公里。
全村有耕地4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苹果、板
栗、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78户,218人。有于、杨、林、迟、刘、安等7姓,均为汉族
,其中人口较多的是于姓。
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71万元,人均纯收入3310元。第一、二、三产业
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79%、13%、8%。
大事记

1941年3月11日晨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
1954年成立互助组。
1973年10月用上照明电。
1975年4月安装自来水。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00公斤,总产5.5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192公
斤,总产12.5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385公斤,比19
78年增长了193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600公斤,总产10.8万公斤。
1990年以来,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栽植苹果,主要品种有红富士、乔纳金、四
代红星等。2000年,全村果园面积达到7.7公顷,收入25万元。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213万元,其中农业160万元,畜牧养殖业35万
元,其它18万元。
第二、三产业改革开放后,第二、三产业得到发展。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
为8人,总收入36万元,其中工业25万元,建筑业11万元。第三产业从业人员5人,总
收入22万元,主要是运输业所得。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56年,本村建起学校,时有学生27人。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
大中专院校的学生6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粮食不到100公斤。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975年,人均粮食300多公斤。2002年,人均纯收入3310元。全村有各种运输车辆
32辆,摩托车28辆,电话21部,彩电52台,电冰箱18台。人均住房面积由建国前的不
足6平方米,扩大到21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3年,村投资1.2万元,用上照明电。1975年4月,村投资1.1万元,
安装了自来水。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成立党支部,杨守义任党支部书记。之后,曾任党支
部书记的有安寿本、杨守义、于新基、安德玉、刘寿国、安德江。2002年,全村有2
个党小组,16名党员。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2月,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
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设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委会
。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王连成、杨寿风、安寿
本、于新和、杨友宽、于新和、刘秀国、杨友生、安月芳。

人物

人物简介于记勋清朝末年生。中华民国成立初期,在清华大学读书。毕业后,在
吴佩孚部下任参谋长。吴佩孚垮台后回家务农。
烈士名录杨守常杨守起

撰稿:迟京财审稿:安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