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吼山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693&run=13

概况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建村于吼山西麓,为与上吼山村对应,故命村名下吼
山。另一说为,明洪武初年,傅、刘两姓来此建村居住,因有大兽在村西北双婴山上
吼叫,故命名吼山村。再一说为,因晶山之北、黑山之西有泉水,经上吼山向西流经
本村,以水流走向而命村名下吼山。
下吼山村位于海阳市北部,徐家店镇之东南方,地处东经121°02′,北纬
37°04′。东与上吼山村为邻,南与南纪家庄相连,西与曲水村、华家庄接壤,北与
西季家庄、下马山村相望。隶属徐家店镇。西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南距市政府驻地
50公里。
本村南北最长约3公里,东西最长约1.5公里。辖区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16
0公顷,其中粮食作物106.6公顷,果园及其它经济作物53.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
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苹果、板栗等。
2002年,全村有519户,1508人。有刘、赵、孙、李、王、杨、修、贺、姚
、陈、于、闵、程、姜、倪、宋、邹、方、柳、乔、纪、管、丛、季、傅、战、周、
张、侯、郭、盖、申、钟等33姓,均为汉族,其中王姓人口较多。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4万元。2002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3049.5万元,人均纯收入3323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
收入的比重分别是30%、39%、31%。

大事记

1941年本村解放。
1942年2月侵华日军抓走村民123人。
同年10月本村党支部建立。
1943年12月第一次组织民兵担架队支前。
1945年党支部发动青年大参军,至1947年,有125人参军。
1954年成立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77年投资30多万元,建起大队办公大楼。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6年7月1日本村石料加工个体户王书敏,向本县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5
位烈士的家属捐款1000元。
1992年集体投资60万元,建起村小学教学楼。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08公斤,总产7.8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420公
斤,总产74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534公斤,总产73.7万公斤。
1986年,发动群众栽植苹果,品种有国光、红星等。1994年又发展了红富士
系列品种。1997年,发展大棚大樱桃栽培,成为本镇大棚大樱桃栽培基地。2000年,
果园面积达53.3公顷,产量73.6万公斤,收入150万元。
2002年,第一产业总收入921.7万元,其中农业884.9万元,畜牧养殖业24.
8万元,林业12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仅有作坊式小手工业,主要为线坊、红炉,从业人员40多人,
收入仅可自给。1966年,村集体建起了小面粉厂、油坊、粉坊。1978年起,利用当地
资源,办起了17个石子加工厂,加工、运输、销售石子。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
126人,收入1183.4万元,其中工业1173.4万元,建筑业10万元。
第三产业1951年,办起了供销合作社代销店。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办起了修配店
、电气焊部、理发店、小商店等。1991年,建起了每逢农历一、六交易的农贸集市。
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68人,总收入944.4万元,其中运输业316万元,商饮业
620万元,服务业8.4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6年,蒿夼村、刘家庄两处小学迁到本村。1950年,成立下吼山完全
小学。1967年,由下吼山、刘家庄等周围11个村集资,建起了下吼山联中,有教职工
15人,学生400余人。
建国前,全村80%的人口是文盲。1951年,村里办起农民夜校,开展多次扫
盲运动。2000年,全村15─60岁的人口,基本上达到小学以上文化程度。自建国至2
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63人。
本村的秧歌队,建国后一直是海阳北部的主要秧歌队,声誉很高。1946─1
949年,曾多次参加县、乡组织的各种慰问演出,经常受到表扬。自编自演的小节目
多次获奖。
1972年以来,党支部多次派人外出参观学习,并聘请莱阳农学院的教授来村
讲课,培养果业技术员7人,农业技术员3人,农艺师1人。
人民生活建国前,常年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建国后,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
高。2002年,70%的农户有农用机械,260户有程控电话,95%的农户有彩电,9户有
大型运输车辆。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庄街道不整,破烂不堪。1971年开始,逐步规划、平整街道
,修筑了环村路,建河桥7座,并迁建了新校园、幼儿园。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由
建国前的不足6平方米,扩大到21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5年,村合作医疗站成立,村民常用药费报销50%。1980年,村投资
3.6万元,始用电网供电。1988年,村投资12.3万元,安装自来水。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阎福贵由中共海阳六区区委宣传委员于庆春介绍,加
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同年10月,成立党支部,王朋寿任党支部书记
。从此,党组织不断壮大,并相继组织成立了职工会、农救会等群众组织,领导了反
奸、反特、减租减息、参军支前等各项工作。参加当时的牙山县子弟兵团随军作战的
50多人,支前民工270余人次,小车推到了长江边。1942─1947年,参军的有73人。
1949年10月,全村有党员34名。2002年,有党小组5个,党员48名。曾任党支部书记
的有王朋寿、王永起、赵洪恩、王世杰、王常宴、王世江、王善国、王世正、贺云起
、王洪浩、宋斌言。
1963年以来,本村党支部先后多次被中共烟台市委、海阳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
组织。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10月,成立村公所,村长王丕仙。1943年,改称村政府
。1958年9月,成立大队管理委员会,下设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1968年6月,改
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
会。曾任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王丕仙、王永起、于国军、李光寿、王世杰、王学文、
王学友、王永丕、阎瑞敏、侯书民、王海卫、王世正、杨秀杰、王天晴、王洪章。

人物

人物简介王常宴1928年8月生,中共党员。1965─1987年,任村党支部书记。任
职期间,村党支部被中共烟台市委、海阳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1982年11月,其
本人被烟台地区行政公署评为劳动模范。
周荣中共党员。曾获华东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王世浩1929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45年参加八路军。曾任上海铁路局公安处科
长、副处长、处长等职。1980年,转上海铁路运输检察分院任副检察长、检察长。
烈士名录修桂理王喜寿王花卿
修桂芝王世学季龙法刘文堂刘天勤
杨天明王世利王永海杨进德王学本
王锡美安维山阎寿芝王宫振阎立芳
王天贵王锡俭

撰稿:王世燕王海洋

审稿:宋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