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芦头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690&run=13

概况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赵姓由莱阳县郝格庄来此定居建村。当时此地有东
西走向的一片芦苇地,因建村于芦苇地东部,故命村名为东芦头。后来王姓也由莱阳
迁入。
东芦头村位于海阳市北部,地处东经121°05′,北纬37°07′。周围有小
侯家、西芦头、姜家、长沙堡等村。原属山西头乡,2000年12月,随山西头乡撤销而
隶属徐家店镇。
全村有耕地100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苹果等

2002年,全村人口450人,146户。除1户马姓外,其余皆为赵姓、王姓,全
属汉族。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万余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7万余元。2
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06.9万元,人均收入3330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
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67%、29%、3%。

大事记

1941年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
1947年本村15名青年踊跃参加人民解放军。
1954年村民王克祥由海阳县财税局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学习,成为建国后本村的
第一名大学生。
1975年开垦土地7公顷。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9年首次进行村民委员会直选。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仅为60公斤。建国后,进行了一系列农田基本建设。
1982年,在村东建成面积0.2公顷的蓄水工程。1983年,建成长200多米的水渠,可自
流灌溉粮田数公顷,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当年,粮食
亩产达到26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达414公斤,总产24.2万公斤。
1982年以后,村里曾数次大规模栽植水果及干杂果,主要有苹果、大枣、板
栗等。
本村素有养兔的传统,曾一度发展到1000余只。20世纪末以来,养牛、养羊
、养猪户迅速增加。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341.6万元,其中农业120.7万元,畜牧养殖业
212.5万元,林业1.9万元,其它6.5万元。
第二产业改革开放以来,主要发展了石材加工业。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
50人,收入148.7万元,其中工业116万元,建筑业32.7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后,村内有少数小商小贩和从事运输的。2002年,第三产业从
业人员为20人,总收入16.6万元,其中运输业5.7万元,商饮业10.9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本村一直没有学校,学龄儿童需到其它村小学就读。自建国至2002年,
有12人考取各类大中专学校。
村里经常为村民播放各类科教片,引导村民运用科技发展生产。
人民生活建国前,村民生活困难,吃不饱,穿不暖。1978年后,特别是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群众生活逐步提高。2002年,大多数村民已有了电话、彩电和摩
托车。
村庄建设建国初期,村内街道不整,房屋破烂不堪且拥挤,到处是牛羊粪便。1
991年,村对街道、房屋进行了规划,划出了专门的牲畜饲养小区,村庄面貌大有改
观。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由建国前的不足6平方米,扩大到15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1年,本村建起合作医疗站,对村民实行优惠治疗。1981年,村里用
上电网供电;对幼儿入园、孤寡老人等,实行优惠待遇。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1年,村里有了第一批中共党员。同年8月,成立党支部,
王汝考任党支部书记。党支部成立后,组织了反扫荡、大参军等活动。曾任党支部书
记的有王汝考、王克胜、王汝学、王汝芝、王克良、王汝芹、王汝福、王克利、王振
海、王福海、王克波。2002年,全村有党员25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8月,成立村公所,王克胜任首任村长。1943年,改称
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
0年12月,复称大队管委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
有王克胜、王汝春、王汝梅、王汝学、王汝明、王汝芹、王汝海、王克良、赵典秋、
王汝福、王克福、王福川、王克波、王福海、王福臻。2002年5月起,王克波再任村
委会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赵富仁1943年参加工作,后参加八路军,随部队南下。曾任苏州市财政
局长、环保局长,副厅级。
烈士名录王华山王克俭王克仙
王克胜王培福王培亭

撰稿:王振海王克利

审稿:王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