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辛治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69&run=13

概况

明朝末年,辛姓来此定居,取“治山治水治理家园”之意,命村名为辛治。
另一说为取“辛勤治村”之意而命名。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在村北0.5公里处
,本村迁出一部分人另建一村。为相互区分,本村称前辛治,新建村称后辛治。后又
有宋姓、王姓、周姓等从外地迁来定居。
前辛治村位于旋顶山北麓,市政府驻地南4公里处,地处东经121°08′,北
纬36°44′。村中有一条小河,村前紧靠乳即一级公路。东与朱家庄隔河相望,西与
垛兰村相距1公里,南与廒上村相距3公里,北邻后辛治村。原属东村镇。2000年,东
村镇分为方圆和东村两个街道办事处,隶属东村街道办事处。
全村辖区总面积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6.7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小
麦、玉米、花生、蔬菜等。
2002年,全村339户,951人。清朝末期,辛姓迁走。有宋、王、周、邢、唐
等5姓,均为汉族。以宋、王两姓人口较多。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5万元。2000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1100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60%、30
%、10%,人均纯收入2545元。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338万元,第一、二、三产业
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81.39%、11.21%、7.4%,人均纯收入2703元。

大事记

1942年8月本村解放。
1945年10月13日反动佛教会头子周思敬,组织400余名佛教徒,在龙山区小龙山
进行反革命暴乱,被龙山区区中队和民兵全部抓获。首犯周思敬被人民政府判处死刑

1947年10月进行土改复查,贫下中农分到土地、房屋、牲畜等。
1954年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
1974年开始自行发电照明,从此结束用煤油灯的时代。
1976年中共烟台市委党校副校长王日恒来本村,带领村民建起蓄水3800立方米的
平塘,引水上山,灌溉面积26.7公顷。
1979年春由水利站设计,村民在村东建起长50米、宽12米的拱形大桥,历时1年
,耗资3万元,为发展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5年春建造酱油厂1个。
同年秋投资约14万元,铺设地下水利管道,灌溉面积26.7公顷。
1995-2000年村先后投资5.4万元,建起2座拱形桥,3座漫水小桥。
2000年春本村完成电网改造。
同年12月9日在村西乳即一级公路北广场建成集贸市场,开始赶集。
同年村投资1.1万元,在村西沟建大口井1个,蓄水1200立方米。
2001年投资2.7万元,在南沟建大口井1个,蓄水3600立方米。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25公斤,总产18.75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50
公斤,总产50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480公斤,
比1978年增长130公斤。2000年,粮食亩产700公斤,总产68.6万公斤。2002年,粮食
亩产508公斤,总产38.1万公斤。
1985年,村党支部支持并带领群众积极发展蔬菜生产。到2000年,建起蔬菜
大棚50个,中、小棚230个,占地13.3公顷,亩产蔬菜5000公斤,收入80万元。1998
年1月,本村被市人民政府评为蔬菜规模经济村。同年,党支部又发动村民植桑养蚕
。到2000年,植桑16公顷,常年收入31.2万元。
1996年,先后建起个体养猪场10个,常年收入10万元左右。
2000年,粮食总收入34.3万元,经济作物总收入103.6万元,畜牧业收入17
万元,林业收入3.8万元。2002年,第一产业收入1089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52万元,
畜牧业收入731万元,林业收入5万元,渔业收入1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初,本村只有2户粉坊,1户油坊,12户织布的,收入仅够自给。1
966年,村集体先后建起6个粉坊,1个油坊,1个玉米皮手工编织场,时干时停,常年
收入2万余元。1985年以后,个体建起油坊、砖厂,收入不断提高。2000年,全村外
出参加第二产业的工人200人,收入60万元。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60人,收入
150万元,其中工业收入50万元,建筑业收入100万元。
第三产业建国初,本村仅有2户卖丝线的,2户卖熟猪皮的,冬闲季节有多户卖糖
球的,利润微薄。改革开放以后,党支部积极支持和引导群众发展第三产业。到200
0年,先后发展起3家商店、2户磨坊及理发店、浴池,贩卖水果、蔬菜、水产品的从
业人员20多人,常年利润20万元。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90人,收入99万元,其
中运输业收入80万元,服务业收入4万元,商饮业收入15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4年,成立前辛治小学,接收前、后辛治和垛兰3个村学生30余名。
1969年,本村学校拥有7个年级,初中学生读书不出村,教师10名,学生230多人。1
976年9月,村出资2.3万元,建起占地2336平方米、教室26间的新小学。之后,学校
教学设施逐步配套。1992年,被烟台市人民政府评为“市级花园式学校”。自建国至
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38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00公斤左右。建国后,人民生活不断提高
,全村常年人均粮食200公斤。1982年,人均粮食250公斤。2002年,全村人均粮食4
00公斤,人均存款1000元,有各种运输车120辆,摩托车80辆,电话163部,彩电200
台,电冰箱82台,洗衣机5台。
集体福利随着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69年,村成立合
作医疗站,村民平常用药不花钱。1978年改为卫生室,为本村及邻村群众治病。197
9年,投资2.5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81年,购买了16mm放映机1台,自放电
影。1984年,村集体补贴1万元,安装100台12英寸黑白电视机。1994年,投资7万元
,安装上自来水,村民免费吃水。2000年,全村安装电话163部,本村村民通话费用
由村集体负担。
村庄建设1973年,为建设新农村,规划了村庄建设。新房区街道整齐宽敞。到2
002年,已建新房180幢;人均住房面积18平方米;村中小河裁弯疏直,护坡1000多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4年,中共龙山区委书记毛贵云来村,发展唐永茂加入中国
共产党。1945年成立了村党支部,宋永耕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领导下,村里成立
了互助组,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组织41人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其中为国牺牲者13名;组织10名青年参加子弟兵团,配合主力部队作战。1949年1
0月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22名。 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6个,党员38名。曾任
党支部书记的有唐永茂、宋永耕、宋永功、宋永虎、王洪新、王春财、王春玉、王松
国。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4月,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改称
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
。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王春轩、周立福、唐永茂、
王华南、宋本、王华昌、王洪武、王华斋、王洪海、王洪元、宋占胜、宋福凯。199
9年5月,宋福凯当选为首任直选村民委员会主任。2002年,村被市人民政府评为“文
明单位”。

人物

人物简介宋占一1928年生,1944年参加八路军,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
路军十三纵队某团团长。1974年转业到武汉通讯电源厂任厂长。
王春浦1937年3月生,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1963年北京邮电大学本科毕业后
,一直从事邮电事业。先后任技术员、副科长、科长和总工程师等职。曾多次受到部
、省、市邮电系统的表彰。
王春源1942年3月生,1967年毕业于山东农机学院,工程师。曾任山东章丘县缸
套厂技术科长、副厂长、厂长兼党总支书记,县经委主任、党委副书记,副县长,章
丘市副市长,章丘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在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期间,因成绩突出,
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
宋永平1955年3月生,中共党员。1974年8月在东村后唐家联中任教,1976年10月
入山东师范大学体育系学习。1978年11月起,任山东医科大学体育教研室副主任、主
任,兼中国高等教育协会体育科学研究会会员、山东省体育总会委员、山东省高等学
校体协秘书、山东省高等学校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高等教育协会体育科学研究会
理事等职。
附录周思敬(1902-1945)1932年参加普济佛教东会,担任盘主,主持会务。常活
动于龙山、大山、东村、磊石一带,造谣惑众,发展教徒,先后诱骗2000余名群众加
入佛教会,诈取钱财2.67万元。1944年,在日本特务高振亮、崔芙蓉指使下,筹组反
共佛教会。1945年夏,日军扫荡海阳时,周思敬率骨干教徒投靠日军,专门刺探八路
军情报,散布谣言,捕捉抗日群众。是年10月13日,周思敬纠集百余名信徒,组成“
佛兵”,自任司令,占据龙山,进行暴动,妄图颠覆区、县人民政权。暴动队伍被区
中队、民兵消灭于山中,周思敬就擒,在纪疃河被枪决。
烈士名录宋永仙宋永安邢桂义
唐永茂周立清张芳宋永林宋永勋
宋永吉宋占亭宋永顺周立和王洪军

撰稿:王洪亮宋永高

审稿:宋福凯王松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