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家山后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673&run=13

概况

明泰昌元年(1620年),姜姓九世祖姜祺兆于观山之北建村定居,故命村名姜家山
后。
本村位于发城北部,地处东经121°00′,北纬37°01′。东与晶山后村为
邻,西与王家山后村相连,南与龙庄沟村交界,北与田家苇夼村接壤。隶属发城镇,
南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4.7公顷,山岚54公顷。适宜种
植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蔬菜、苹果、板栗等。
2002年,全村有150户,445人。仅有姜姓,均为汉族。
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20万元,人均纯收入3127元,第一、二、三产业
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61%、13%、20%。
大事记

1941年3月八路军五旅进驻,旅长吴克华在此指挥解放发城战斗。本村解放。
1956年春成立两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同年在北沟建起本村第一座水库。
1957年春山东省人民政府于本村召开全省水土保持现场会,推广了本村“外撅嘴
、里流水、水平沟、水簸箕、土堰改石堰”的整修梯田经验。
1959年建起上沟水库,灌溉面积16公顷。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05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25公斤。1983年实行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提高到41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达到654公斤,总产
达到26.75万公斤。
1983年,党支部组织群众栽植苹果,引进红富士新品种。2000年,全村果园
总面积达14公顷,产量30万公斤,收入60多万元。1993年,栽植板栗6000余株。200
0年,板栗产量6000余公斤,收入3.6万元。1997年,建起蔬菜大棚62个,当年收入9
.4万元。
2002年,第一产业收入376万元,其中农业79万元,畜牧养殖业296万元,林
业1万元。
第二、三产业20世纪80年代后,第二、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2002年,第二、三
产业从业人员109人,收入203万元,其中工业68万元,建筑业12万元,运输业68万元
,商饮业43万元,服务业12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1年,村成立初级小学。1970年与王家山后村、程沟村成立联中,有
教职工7人,在校学生110余人。改革开放后,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自建国至2002年,
全村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36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全村常年人均粮食75公斤左右,过着衣不遮体、食不饱腹的穷
困生活。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人均粮食185公斤。1983年,实
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均粮食达到300公斤。2002年,人均粮食500公斤,人均存
款余额2400元,有各种机动运输车辆152辆、摩托车51辆、电话124部、彩电134台、
电冰箱42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积不足5平方米。建国后,
旧房不断翻新。1982年,村统一规划房屋建设。2002年,全村有楼房5栋,新建平房
83栋,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9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1年,姜洪刚、姜吉忠等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批
党员。1942年6月,成立党支部,时有党员4人。2002年,有党员30名。曾任村党支部
书记的有姜洪刚、王风义、姜炳义、姜仁、姜洪科、姜福增、姜国温、姜洪林、姜福
清。
1959年,村党支部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党支部。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3月,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
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
委员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
。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姜耒、姜德、姜吉忠、姜炳道、姜洪玉、姜炳义、姜珉
、姜德山、姜福坤、姜福增、姜国斌、姜吉新、姜福寿、姜世杰。

人物

人物简介姜仁(1911-1980)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任村党支部书记,带
领村民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使本村荣获省先进单位称号。1957年,出席山东省农业建
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被授予省农业建设积极分子光荣称号。
烈士名录姜益堂姜洪刚姜洪涛
姜吉勤姜吉庆姜炳胜姜炳伍

撰稿:姜科审稿:姜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