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涝泊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670&run=13

概况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姜东惠、姜东思兄弟二人来此定居。因建村处于涝
洼地,且在项家涝泊东北面,故命名东北涝泊村。
东北涝泊村位于海阳市西北部,发城镇北部,地处东经121°01′,北纬37
°00′。东与大山东夼村接壤,西与姜家涝泊村为邻,南与忠厚村以山为界,北与瓢
口村隔晶山相望。隶属发城镇。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距市政府驻地40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0.7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
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苹果等。
2002年,全村71户,233人。居民均为姜姓,全属汉族。
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00万元,人均纯收入3074元,第一、二、三产业
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60%、18%、22%。

大事记

1941年4月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
1946年第一个合作社(村社)成立。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40公斤,总产6.44万公斤。到2002年,粮食亩产增
加到653公斤,为建国初的4倍多,总产达到16.45万公斤。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党支部发动群众栽植苹果,2000年,全村
苹果面积达到5.3公顷,另有杂果2公顷,果业总收入20万元。
为增加农民收入,村“两委”发动群众大力发展养猪、养羊、养牛。2000年
,发展母猪40多头,出售肥猪500多头。
2002年,第一产业收入239万元,其中农业161万元,畜牧养殖业78万元。
第二、三产业主要以在外务工为主,外出从事建筑业的人员有20多人,占劳动力
总数的30%。另有一些零星工业、运输业等。2002年,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58人,
收入160万元,其中工业51万元,建筑业21万元,运输业27万元,商饮业23万元,服
务业38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30人。
村党支部重视科技教育,多次组织人员外出参观学习,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
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粮食仅100公斤左右。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
高。1957年,人均粮食390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均粮食达到
500公斤。2002年,人均粮食800公斤,人均存款余额2310元,有各种运输车辆40辆、
摩托车15辆、电话43部、电视机60台、电冰箱5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积不足6平
方米。1983年以来,多数农户新建、改建了住房,改善了居住环境。1999年在市检察
院帮助下,投资3万元,建起300多米长的水泥街道。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到2
0平方米。
集体福利1982年,投资2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90年,投资2万元,修建
水井、水塔,村民用上了自来水。2000年,村补贴安装电话40部,成为电话普及村。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1年10月,成立党支部,姜学恭任党支部书记,时有党员6
人。党支部成立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组织支前等工作。1949年10月
,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18人。2002年,有党员15名。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姜学
恭、姜连成、姜兆瑞、姜学让、姜兆风、姜福海、姜兆兴、姜兆伍、姜兆国、姜学忠
、姜振奎、姜学贞、姜世桂。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4月,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
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
委员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
。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姜学良、姜风芝、姜兆兴、姜兆风、姜学忠、姜兆伍、
姜兆国、姜兆红、姜学贞、姜振奎、姜世桂。

人物

烈士名录姜连成姜林

撰稿:姜学凯审稿:姜世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