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西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664&run=13

概况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胡、王、曲、盖等姓迁此建村居住。因当时此处有
一荷花湾,人称“莲湖”,本村位于湖的西端,故命村名湖西。据传说,湖西还曾用
过“户世”、“胡西”、“沪西”等村名。后于姓等相继迁入,胡、盖二姓断传。
湖西村位于海阳市西北部,发城镇东部。地处东经121°04′,北纬36°59
′。东与宅家夼村毗邻,西与北姜格庄、倪格庄隔昌水河相望,北依马山,西南与周
家沟村相望。隶属发城镇。距镇政府驻地10公里,距市政府驻地30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约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约140公顷,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
米等。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花生、苹果、蔬菜、养殖及小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等。
2002年,全村380户,1047人。有王、曲、于等3姓,于姓人口较多。
1954年,人均纯收入60元。1978年,人均纯收入130元。2002年,农村经济
总收入1242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55%、41%、4%。
人均纯收入3307元。

大事记

1931年部分村民参加“红枪会”农民起义,后被官府镇压。
1938-1949年在抗日和解放战争期间,本村参军40余人,牺牲9人,参加子弟兵团
者50余人,参战民工人数众多。
1941年本村解放。
1941-1946年胶东行政公署先后多次进驻湖西。1946年,海滨医院也随行政公署
迁至本村。
1942年中共湖西村党支部成立,于全京任党支部书记。
1946-1947年进行土地改革和土改复查,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1949年于全寿、于宽、于沂等三人被华东支前司令部记一等功。
1954年成立三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合并为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命名联谊社。
1956年修建马山沟水库。
1969年黄泥台子沟水库修成。
1970年大队出资3.5万余元,建联办中学。
1970-1976年人工造田7公顷,修河坝700余米。
1977年建三级扬水站1座,修渠道1万余米。
1980年整大寨田17公顷,粮食亩产增到350公斤。其时,各种农用机械发展到37
8千瓦,居全公社之首。
1982年修拦河坝4处。
1983年成立草制艺品厂,当年收入10余万元。
同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9年安装自来水。
1990年投资7.3万元,在西河建桥1座。
1995年投资近20万元,改南河河道。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百余斤,总产15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增到300
公斤,总产60余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亩产达到420公斤。20
02年,粮食亩产达到611公斤,总产达到31.54万公斤。
1958年以来,党支部发动群众栽植果树,到2000年,主要品种有红富士、乔
纳金等,果园面积达52公顷,产量81.3万公斤,收入130多万元。
2002年,第一产业收入679万元,其中农业339万元,畜牧养殖业340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全村有2座粉坊,2座油坊,从业人员10余人,收入微薄。196
4年,村集体建面粉厂、木匠铺,此后又成立了草制艺品厂、毛毯厂等。2002年,第
二产业从业人员113人,收入509万元,其中工业126万元,建筑业383万元。
第三产业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先后发展起机械维修、运输业和个
体商店等。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8人,收入47万元,其中运输业44万元,商饮
业3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880年,本村秀才于会春办起了私塾。1896年,于升江为首集资建起了
曲、王、于三姓家庙,后改为学堂。1935年,全村筹资建正规校舍11间。1940年,建
立湖西小学。1970年,小学与联中合并,大队出资6万余元,建校舍27间;后又出资
3万元,单独为小学建校舍15间。联中和小学教职工20余人,学生350多名。随着教学
条件的改善和设施的配套,教育质量逐年提高。1996年,湖西小学被海阳市教育局评
为“花园式学校”;1999年,又被烟台市教育局评为“规范化学校”。自建国至200
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61人。
1948-1973年,湖西村的民间秧歌、戏剧等,曾获政府高度评价。后逐渐衰
落。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粮食50余公斤。建国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
,人均粮食达到200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增加到250公斤,全村收入121万元。20
02年,人均存款余额2300元,有各种农用车辆160余辆、摩托车58辆、洗衣机2台、电
冰箱28台。
村庄建设解放前,街道不整、房屋破旧。1965年后的7年间,沟南建新房55栋。
20世纪70年代,村西南又建新房80余栋。80年代,村东南建新房120余栋。不到30年
的时间,建起了错落有致、井然有序的三个新房区。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9平
方米。
集体福利1971年,大队合作医疗站成立,社员药费报销50%。1978年,大队投资
4万元,自行发电照明。1984年,投资4200元,买电影放映机1台。1989年,村投资7
万余元,安装自来水;同年,开始对老干部、老党员、五保户、伤残军人、烈属、复
员军人、现役军人、独生子女等实行定额补贴,先后补贴2万余元。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1年,于全京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194
2年,成立党支部,于全京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
奸、反特、反恶霸的斗争,组织了大参军和支前运动。1949年10月,党员身份公开,
全村有党员38名。2002年,有党小组6个,党员44名。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于全京、
于学桂、于全河、于君、于顺河、于忠龙、于顺波、于忠财、于恒鹏。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
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
员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于全绪、于全河、
于永海、于全良、王培河、于全告、王华起、于振寿、于顺河、于全星、于忠龙、于
水清、于立君、于恒涛。

人物

人物简介于忠岱(1920-1948)1943年参加八路军,中共党员。曾任文化干事、指
导员、团参谋长等职。1948年8月,在济南战役中牺牲,年仅28岁。
于永勋(?-1986)1945年参加八路军,中共党员。曾任文化干事、指导员、教导
员、团政委、师政委等职。
于忠池(1920-?)1947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1948年调往北京科委工作。1949
年任解放军新疆一○一医院副院长,正师级。
于全洋1944年参加八路军,中共党员。曾任济南军区司令部管理局局长。
烈士名录于勤于全智于忠岱
于学鉴王永吉于学奎于全宝王永纪

撰稿:于恒达于恒鹏

于振寿于鹏

审稿:于恒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