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后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66&run=13

概况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张姓来此定居,称为占山户。后有蒋、韩、朱、修姓
等相继迁来。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赵文秀到此落户。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
于凤由沟于家迁来落户。清康熙末年,李德照由窑上疃迁来落户,逐渐聚居成村,共
商村名。因村前山名谓凉山,以方位命名为凉山后村。后有荣、丛、王、梅、陈、隋
、张、徐、刘、孙、祁姓等相继自外地迁入。
凉山后村位于海阳市城区西郊,地处东经121°09′,北纬36°45′。东与
东村、邢家村相连,南与后辛治、垛兰村为邻,西与岚前坡村接壤,北与西八里庄、
黑石埠河村相连。距市政府驻地2.5公里,隶属东村街道办事处。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1.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
要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桑、蔬菜、苹果、柿子、板栗等。
2002年,全村有657户,1636人。有张、赵、于、李、修、荣、丛、王、梅
、陈、隋、徐、刘、孙、祁等15姓,其中人口较多的是赵、于两姓。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0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70万元。2002
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498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39.8%
、23.5%、36.7%,人均纯收入3143元。

大事记

唐贞观年间(618-626年)本村设凉山书院,楼台书舍占地6.7公顷。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李见顺之曾祖考中举人,门前悬“登科”匾。
1921年于恩、于得宏分设东、西私塾两处,学生40人。
1942年本村解放。
1943年中共龙山区党组织张杰山介绍于明坤、于登禄、于登渥等3人,加入了中
国共产党,成立了本村第一个党小组。
同年成立了民兵组织,建立了农救会、妇救会、职工会、青救会等群众性的抗日
救国组织。
1945年村民载歌载舞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和海阳全境解放。
1947年进行土改复查,贫下中农分得了房屋和土地。
1952年3月于明辉成立全村第一个互助组,修云德、于明坤、修学俭、李建奎相
继成立了四个互助组。
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于明坤任党支部书记,修学俭任社长,于学善
、赵斌元任副社长。
1960年将坐落在村中的于氏坟墓迁到南山。
1977年11月10日中共海阳县委做出《向人民公社的好车把式于国香同志学习》的
决定,追认人民公社的好驭手、舍己为公的于国香为中共正式党员,并在全县开展向
于国香学习的活动。
1991年建蔬菜大棚58个、中棚40个。12月14日,中共烟台市委书记陈建国、市长
杜世成来村视察。
同年本村在10公顷土地上建起151个蔬菜大棚,亩产均在1万公斤以上。仅蔬菜一
项,全村收入即达150万元,蔬菜种植者户均1万元。
1992年2月14日国家农牧渔业部推广司郝司长、省农业厅郑厅长、烟台市农牧局
骆局长来村视察指导大棚生产。
1993年集体投资30万元,安装自来水和闭路电视。
1994年投资60万元,建砖瓦厂;投资100万元,成立了海阳建筑公司第六工程处

1995年东村镇第一初级中学在村东开工建设。1996年8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1997年实行林、果、蚕土地承包租赁制,租赁期为20年。
同年投资60万元建起大口井,并铺设地下管道,灌溉面积16.7公顷。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60公斤,总产27.2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400公
斤,总产68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750公斤,比
1978年增长了350公斤。2000年,粮食亩产680公斤,总产115万公斤。2002年,粮食
亩产491公斤,总产46.4万公斤。
1989年以来,将8.7公顷小国光苹果换头嫁接成红富士苹果。2002年,有红
富士、新嘎拉、新乔纳金、新红星等苹果12.5公顷,产量16万公斤,收入25万元。同
时,还发展了桃子、杏子、大樱桃、银杏、板栗、柿子等果树10公顷,收入10万元;
栽植桑树8公顷,亩收入1500元,总收入18万元;建新型蔬菜大棚108个,中棚29个,
占地10公顷,总收入130万元。
2002年,第一产业总收入139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950万元,畜牧业收入36
0万元,林业收入3万元,渔业收入2万元,其它收入80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村内只有小手工业,主要有皮货加工、染纺、红炉、木器加工
等,从业人员仅20多人,收入仅够自给。1992年,投资60万元,建起年产800多万块
砖的砖厂。1995年投资100多万元,筹建海阳建筑公司第六工程处,职工100多人。后
相继建成了石灰膏厂、糕点厂、羊毛衫加工厂、面粉加工厂、铝合金厂等。2002年,
全村有集体、私营企业10多个,从业人员560多人,收入820万元。
第三产业1951年6月,村办起了供销合作社代销店。本年8月,成立海阳第一批联
社零售店。后又办起了粉坊、豆腐坊,油坊、磨坊,由于收入微薄,先后倒闭。改革
开放后,村党支部带领群众积极发展第三产业。2002年,有商店6家,饭店、理发店
2个,面粉加工厂2个,修理铺3个,烹炸、糕点等摊点4个及批发、零售、服装加工等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30人,收入1283万元,税金90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学究赵其祥设东书房私塾,亲自执教,有学生
约20人。清光绪二十二年(1886年),学究于恩设私塾,亲自执教,学生约20人,193
6年停办。清宣统二年(1910年),于德洪设西书房私塾,亲自执教,学生约20人,19
41年停办。1943年,十二区在凉山后村创办第五中心完小,在校学生约120人。1956
年,成立凉山后完小,在校学生约有260人。1964年,设农业中学。1968年,成立凉
山后联中,农中并入联中。1981年,凉山后小学划为学区小学。1989年,凉山后小学
被评为市级花园式学校和教书育人先进单位。1994年,本村出资20多万元,对幼儿园
和小学进行了校舍改造。幼儿园及小学的教学设施逐步配套,小学配备微机10多台,
教育质量稳步上升。1995年,东村镇第一中学在凉山后村建成后,凉山后联中并入。
自1956年成立凉山后完小到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69人。
凉山后村的大秧歌源于清初,具有自身的特色和艺术风格。20世纪70年代,
北京音乐学院的教授特来村采访、学习、指导。
学科学、用科学是凉山后村人的传统。村成立了科技学校,经常请专家到校
讲学,并派人外出学习。到2002年,全村有1人获高级农艺师职称,16人获助理农艺
师职称,48人获技术员职称。
人民生活解放前,全村常年人均粮食70公斤左右,过着饥寒交迫、食不裹腹的生
活。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180公斤,人均收入40
元。1975年,人均粮食250公斤,人均收入110元。2000年,人均收入2960元,人均存
款5000元。2002年,全村有运输车辆67辆,摩托车260辆,电话360部,彩电528台,
电冰箱198台,洗衣机70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参差不齐,房屋高矮不整,破烂不堪,多是草房,人
均居住面积不足5平方米。1976年,村统一规划,进行村庄改造,鼓励村民拆迁旧房
,翻盖新房。统一要求,统一规格,大街两旁砌排水沟。1993年,又对街道进行了全
面整修、绿化。全村道路畅通,绿树成荫,花草芳香,成为花园式的村庄。1996年,
被山东省建设委员会、山东省人事厅评为村镇建设明星村。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2
0平方米。
集体福利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69年,村成立合作
医疗站,村民医疗免费。1972年,投资8万元,全村用上电网供电。1978年,购进16
mm放映机1台,每周放映1次。1993年,村投资3万元,用上自来水,看上闭路电视。
1995年,学生从入学到读完初中,学费及教育附加费,均由村集体承担。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3年8月1日,中共龙山区委组织委员张杰山,介绍于明坤、
于登禄、于登渥三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凉山后村第一批党员。同日,成立了党
小组,组长于登禄,组织委员于明坤,宣传委员于登渥。1946年,成立了党支部,于
登禄为党支部书记。先后任党支部书记的有于登禄、于殿举、于学善、赵进德、于明
坤、于学善、赵斌元、赵国元、徐奎文、赵进江、张连生、赵进一。2002年,全村有
党小组7个,党员81名。
1960-2002年,村党支部32次被县(市)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3年建立村政府之后,先后有于登渥、于明钦、于登禄、于
明坤、修学俭、刘丰信任村长。1968年成立大队革命委员会,先后有李建奎、刘丰信
、赵国元任主任。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先后
有于奎生、赵进江、徐奎文、于国君、于庆水任主任。1999年5月,于国君当选为首
任直选村委会主任。2002年5月,于庆水当选为村委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于国香(1930-1977)生前为大队马车驭手。1977年9月14日,出车去行村
镇鹏化庄拉麦种。在返回途中,由于车闸失灵,驭马受惊,马车急速下滑。为了使车
上的两名村民脱险,保住集体的财产,他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控制车向,被马车压
身而过,光荣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1977年11月10日,中共海阳县委发出《向人民公
社的好车把式于国香同志学习》的决定,并追任其为中共党员。
修孟千原名修进文,1916年3月生,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42年参加
革命,1947年任《烟台日报》编辑、记者。1948年春随军南下,先后任华东野战军前
线记者,《新徐日报》、《大众日报》编辑室主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科长
,《展望》周刊主编和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等职。1979年为专业作家,并被列入《中
国出版界名人录》、《中国文艺界名人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主要作品
有长篇小说《决战》、《路迢迢》、《雪女情》、《入城》、《归宿》、《神鸽》、
《风雨之舟》等;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200多部、篇。
于国章1925年6月生,中共党员。1945年参加八路军,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
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荣立战功9次。曾任排长、参谋、参谋长、科长。1964年转业到
黑龙江省桦南林业局,先后任森铁处总支书记、林场总支书记,先锋林场革委会主任
、总支书记等职。
修进善1925年生,中共党员。1942年2月参加八路军,立大功2次。1952年转业,
曾任广东省人事厅科员、省政府招待所所长。1954年调机械工业部设计院,先后任副
科长、副主任、主任、副书记、书记等职。享受副厅级待遇。
于登江1928年生,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抗日
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曾任护士长、卫生所长、卫生队长等职。副师级。
赵斌元1933年生,中共党员。1959年7月任村党支部书记,1966年被评为地区先
进积极分子,1978年被选为中共海阳县委委员。1979年起,被选为五届、六届省人大
代表。1982年,被烟台地区行政公署评为劳动模范。
于月凤女,1943年1月生,中共党员。1958年8月参加工作。1959年在山东省社会
主义建设积极分子表彰大会上,被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
于国进1954年9月生,中共党员,海阳市农技站站长、研究员。连续两次被评为
海阳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是“烟台市学科(技术)带头人”和烟台市专业技术拔尖人
才。2002年10月,荣获中华科技基金会农技推广奖。2003年1月,被评为全国农业科
普先进工作者。
烈士名录修学文李克江荣珍
于登海于国君于洪志李丰喜李宝珍
王守本李学治修学强于国仁于国庆

撰稿:李志强赵进发

审稿:赵进一张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