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车格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648&run=13

概况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建村。因建村于车岭山之西,故命村名车格庄。明天
顺年间(1457-1464年),村东又建一村,命村名东车格庄。后为与之相区别,遂改称
西车格庄。
西车格庄位于海阳市西北部,发城镇南部,地处东经120°59′,北纬36°54
′。东与七寨村、清泉夼村、东车格庄为邻,西与莱阳市隔榆山相望,南与古家夼村
相连,北与北楼底村隔河相望。隶属发城镇。北距镇政府驻地12公里,南距市政府驻
地35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约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7.7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
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苹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130户,387人。有孙、丛、曲等3姓,均为汉族,其中人口较
多的是孙姓。
199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8万元。199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87万元。2002
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40万元,人均纯收入3204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
收入的比重分别是69%、15%、5%。

大事记

1941年榆山大会战开始,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
1948年本村合作社(村社)成立。
1973年集体投资5万元,修建村后第一口大口井。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投资2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
1997年投资25万元,修建自来水井及蓄水池,村民用上自来水。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20公斤,总产9.6万公斤。1980年,粮食亩产提高到
250公斤,总产20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达到300公斤
。2002年,粮食亩产达到608公斤,总产29.08万公斤。
2002年,第一产业收入166万元,其中农业125万元,畜牧养殖业41万元。
第二产业本村第二产业薄弱。1975-1980年,村里有一个十几人的建筑队,除给
本村盖房外,还到其它地方承包工程。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38人,收入37万元
,其中工业14万元,建筑业23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后,村党支部引导群众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发展起修理部、商
店等项目。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8人,收入13万元,其中运输业3万元,商饮业
6万元,服务业4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52年,成立西车格庄小学,时有学生10人。改革开放后,教育质量逐
步提高。自建国至2002年,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46人。村民有5人获得技术职称。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仅40公斤左右。解放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均粮食达到300公斤。2002年,人均占有粮食
450公斤,人均存款余额2200元,全村有各种运输车60辆、摩托车20辆、电话30部、
彩电80台,电冰箱10台。
村庄建设解放前,本村只有20多户,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
。1986年,村统一规划街道、房屋建设。2000年,在村前规划45户、180间新房区;
投资3万元,修起长200米、宽15米的村路。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提高到19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1月,孙凤仪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
同年成立党支部,孙凤仪任党支部书记。1949年10月,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1
7人。2002年,有党小组3个,党员19名。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孙凤仪、孙凤太、孙凤
高、孙凤仁、孙常庆、孙建清、孙常会、孙常忠、丛振义、孙学茂、孙忠德、孙学军
。其间,1994年3月至1997年3月,孙学华主持党支部工作。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
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
员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
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孙凤阳、孙德阳、孙凤太、孙凤高、孙常会、孙凤仁、丛
振仪、孙学庆、孙学华、孙学军。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孙成殿(1919-1998.10)1945年,被胶东军区授予民兵模范光荣称号。
烈士名录孙常泰孙德茂孙成兴
丛振东孙常茂孙常绪孙常龙

撰稿:孙常志审稿:孙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