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儒林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643&run=13

概况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建村。因建村处榆柳成林,故命村名榆柳庄。明末因
村中有兄弟四人考入太学,改称儒林庄。后分为三个村,本村居北,遂称后儒林庄。
后儒林庄位于海阳市西北部,地处东经120°59′,北纬36°57′。东与八
夼村相连,西与吉林村隔河相望,南与中儒林庄为邻,北与西夏屋庄接壤。隶属发城
镇。北距镇政府驻地4.2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约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0.7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
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苹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163户,488人。有张、于、李、孙、丛等姓,均为汉族,其中
人口较多的是张姓。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1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3万元。2002
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29万元,人均纯收入3210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
收入的比重分别是76%、13%、11%。

大事记

1941年3月20日八路军解放本村。
1944年4月20日日军飞机轰炸本村,投弹3枚,炸毁房屋1间。
1954年本村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1年村集体投资5万元,建大口井1口,铺设管道1000米。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40公斤,总产14.84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提高
到392公斤,总产达到24.97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5
16公斤,比1978年增长了124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达到644公斤,总产19.33万公
斤。
1976年以来,党支部发动群众栽植苹果,主要品种有红富士、红星等。
2002年,第一产业收入324万元,其中农业291万元,畜牧养殖业33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本村有结网扣、刺绣加工等小手工业,从业人员20余人。200
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36人,工业收入56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后,村党支部发动群众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办起电气焊部
、修理店、商店等。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1人,收入49万元,其中商饮业12万
元,服务业37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5年,成立后儒林庄小学,学生20余人。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考入
大中专院校者16人;村民中获得高级技师职称1人,获得技术员职称2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00公斤左右。1957年,人均粮食达到340公
斤。1975年,人均粮食442公斤,全村收入11万元。2002年,人均存款余额2200元,
全村有各种运输车辆110辆、摩托车42辆、电话98部、彩电140台、电冰箱8台、洗衣
机2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房屋破烂不堪,多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积不足6平方米。
1988统一规划房屋建设。2002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9平方米。
集体福利1983年,投资8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86年,投资4万元,村民
用上自来水。1989年开始,对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每人奖励200元。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8年,张腾骥由上上都村姜龙绪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
本村第一名党员。1942年,成立党支部,张腾超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的领导下,
村里成立若干个互助组,并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组织支前队80余人
,随军参加万第战斗。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张腾超、张玉 、张玉建、张明光、张腾
泮、张廷发、张贵堂、张腾湖、张腾珊。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3个,党员34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4月,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
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
委员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
。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张玉 、张恩光、张玉建、张玉杰、张明光、张腾泮、
张善光、张学光、张玉早、张腾高、张殿成、张桂宾、张殿卿、张桂举、张腾珊。

人物

人物简介张曦光1930年6月生。1952年8月参加工作。1955年7月出席全国先进工
作者代表会议,受到毛主席、刘少奇、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先
后多次出席省、市、县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曾任中国人民银行海阳县支行副行长、
县财政金融局副局长、建设银行海阳支行副行长。
烈士名录张腾超张腾阳张腾茂
张玉有

撰稿:张腾杰张新光

审稿:张腾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