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埠后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642&run=13

概况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在高阜后同建两个村,因“阜”、“埠”音近,命
村名为埠后。因本村居北,故名北埠后村。
北埠后村位于海阳市西北部,地处东经120°59′,北纬36°56′。东与苍
山村为邻,西与北槐树底村接壤,北与前榆林庄相交。隶属发城镇。距镇政府驻地6
公里,距市政府驻地30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3.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4公顷。适宜种植小麦、玉米、
花生、地瓜等农作物。
2002年,全村380户,1033人,全为张姓,均属汉族。
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86万元,人均纯收入3264元,第一、二、三产业
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77%、12%、11%。

大事记

1940年2月10日(农历正月初三日)日军扫荡进村,抢走骡子2头、牛2头、粮物若
干,奸污妇女3人。
1941年3月八路军胶东第十六团来村驻防,建立了村政权。
1942年本村有17人参加八路军。
1946年成立互助组3个。
1948年组织子弟兵团30人参战,其中参加淮海战役者10人。张士起被华东局授予
支前模范称号。
1964年开展人口普查,全村200户,982人。
1965年冬建水库1座,库容20万立方米。
1970年8月北埠后完小改为北埠后联中。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6年全村吃上自来水。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只有121公斤,总产11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达到390公斤,总产560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达到600
公斤,总产60万公斤。
2002年,第一产业收入605万元,其中农业485万元,畜牧养殖业120万元。
第二、三产业建国初期,基本没有工商业项目。改革开放后,先后发展了商店、
维修部、油坊和个体运输、面粉加工等项目。2002年,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115人
,收入181万元,其中工业83万元,建筑业13万元,运输业8万元,商饮业7万元,服
务业70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5年,本村建立小学。改革开放后,教育质量逐步提高。自建国至2
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63人。
1987年,购买电影放映机、电视机、放像机等文化娱乐设施,活跃了群众文
化生活。
人民生活1938年,全村140户,640人,人均粮食30公斤,以糠菜度日的村民占总
人数的95%以上,被迫闯关东的30人,要饭的225人,扛活的40人。建国后,人民生活
水平逐步提高。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温饱问题。2002年,人均
粮食480公斤,人均存款余额2000元,全村有彩电300余台、手扶车270余辆、运输汽
车3辆、电话200余部。
村庄建设建国初期,街道不整齐,居民住房条件很差,全是草房,拥挤不堪。建
国后,街道进行了整修,居住条件显著改善,旧房逐年翻新为瓦房。2002年,人均住
房面积由建国初期的8平方米,扩大到19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1年9月,张德云、张世竹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本村
最早的党员。1942年1月,本村成立党支部,时有党员14人。2002年,有党员45人。
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张仁平、张仁岱、张仁声、张仁芹、张仁序、张京殿、张德洪、
张仁风、张仕喜、张仁奎、张仁仙、张仁崇、张同芳、张志。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
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为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
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有张京璞、张仁祥、张德
洪、张仁序、张仁声、张仁国、张京钧、张仁爱、张仁奎、张仕旭、张仁崇、张仁芹
、张仕广、张仕亲、张刚、张岩、张同海。

人物

人物简介张京远(1923-1944)中共党员。抗日烈士。1941年参加八路军,曾立二
、三等功各1次。1944年在蓬莱大黄家战斗中,舍身炸毁敌人地堡,被西海军分区授
予战斗英雄称号。
烈士名录张京远张京本张仁堂
张仁天张土洪张士福张士培张德太
张德胜张仁亲张京初

撰稿:张七审稿:张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