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旺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640&run=13

概况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张姓由北埠后村迁来定居建村。因村西河内有两个
石硼,形状若卵,人们以卵比珠,取兴旺发达之意,故命名为珠旺村。
珠旺村位于海阳市西北部,地处东经120°59′,北纬36°56′。东与南埠
后村为邻,西与北槐树底村隔河相望,南与吉格庄相连,北与北埠后村接壤。隶属发
城镇。北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南距海阳市政府驻地30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约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6.2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
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蔬菜等。
2002年,全村101户,306人。有张、姜、鲁、曲、高、孙等姓,均为汉族,
以张姓人口居多。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0.8万元。198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万元。2002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达358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经济总收入比重分别为61%、6%、
29%,人均纯收入3172元。

大事记

1941年本村解放。
1982年村投资5万元,用上电网供电。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20公斤,总产6.5万公斤。1982年,粮食亩产225公
斤,总产12.2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2002年,粮食亩产达到854公斤,总产达15.38万公斤。
1990年,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大力种植芋头,有芋头专业村之誉。后发
展起红富士苹果以及葡萄等。
2002年,第一产业总收入218万元,其中农业185万元,畜牧养殖业33万元。
第二、三产业1970年,办起供销合作社代销店,后又办起磨坊、豆制品加工厂,
规模不大,收入微薄。1990年后,村民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办起商店、照相馆、
机械维修部、电气焊部、饭店及车辆出租、运输等。2002年,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
52人,收入125万元,其中工业5万元,建筑业15万元,运输业35万元,商饮业60万元
,服务业10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74年,本村办起小学。1997年,村小学并入埠后联小。自建国至200
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57人,其中研究生1名,留学生1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80公斤左右。建国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60年代后期,解决了温饱问题。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均粮食达到450
公斤。2002年,人均粮食800公斤,人均存款余额2500元,全村有各种运输车辆60辆
、摩托车18辆、电话54部、彩电64台、冰箱17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村民住房窄小,以草房为主。1975年,村统一
规划房屋、街道建设,住房条件明显改善。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由解放前的4平方
米,扩大到21平方米。
1998年,投资1.5万元,拓宽、整修村路500米,方便了村内外车辆出入。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7年,成立党支部,时有党员8人。2002年,全村党员发展
到22人。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张廷萃、张云光、张九江、张福全、林绍、姜元玉、
张廷先、张顺敬、张廷皓、张日元、张绍刚、张晓军。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4月,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
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
委员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张九江、张星光
、张九河、张福禄、张新光、姜元玉、张廷皓、张日元、张焕元、张绍杰、张廷红、
张晓军。

人物

烈士名录张廷芳

撰稿:张福强审稿:张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