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埠后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639&run=13

概况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在高阜后同时建起两村,因“阜”与“埠”音近,
故命村名埠后。因本村居南,遂为南埠后村。
南埠后村位于海阳市西北部,地处东经120°59′,北纬36°56′。东与苍
山村隔山相连,西与珠旺村为邻,南与吉格庄、铁口村接壤,北与北埠后村隔河相望
。隶属发城镇。北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南距市政府驻地30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6.7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
要有小麦、玉米、芋头、花生、大豆等。
2002年,全村314户,814人。有姜、林、高、于等姓,除1人为满族,其余
均为汉族,姜姓人口较多。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0万元。2002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715万元,人均纯收入3256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
入的比重分别是88%、4%、6%。

大事记

1939年4月22日(农历正月初三日)国民党姜黎川部驻本村时,在战斗中被日军砍
死3人。
1941年4月5日本村解放。
1942年11月22日(农历十月十五日)日军胶东大扫荡,村民被打死2人,抓走40余
人。
同年国民党区分部谋杀了海阳七区武装部部长。村民有11人被害。
1954年成立3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合并成立联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62年修塘坝1座,库容4500立方米。
1981年12月全村通电。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75公斤,总产12.75万公斤。1978年,亩产150公斤,
总产25.5万公斤。2002年,亩产达到553公斤,总产31.67万公斤。
建国以来,先后栽植苹果27公顷。1997年以来,发展葡萄园7.3公顷,常年
收入20万元左右;建蔬菜、桃子大棚7个,常年收入7万元左右;养鸡大棚3个,常年
收入2万元左右;养牛、羊、猪等,常年收入100万元左右。
2002年,第一产业收入630万元,其中农业530万元,畜牧养殖业100万元。
第二、三产业改革开放后,先后发展电气焊部、修理部、商店、饭店等。2002年
,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113人,收入74万元,其中工业30万元,运输业20万元,商
饮业15万元,服务业9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南埠后小学。1978年,新建校舍16间,学生入学率100%。
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58人,其中1名研究生。
1997年,村投资2万元,建起幼儿园,购置了滑梯、转盘、秋千等设施。
1978年就购买电影放映机,自放电影,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靠吃糠咽菜维持生活。解放
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人均粮食250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380公斤
。2002年,人均粮食达到500公斤,人均存款余额2300元,全村有各种运输车168辆、
摩托车34辆、电话120部、彩电187部、冰箱27台。
村庄建设解放前,街道不整。住房大多是草房,破烂不堪,人均居住面积不足6
平方米。1978年,投资5万元,修建自来水蓄水池,村民吃上自来水。1988年,村规
划了新房区和街道,在北埠后乡驻地门前规划建设了1.2公里水泥道,开辟起商业街
,建起二层楼房10栋。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9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林桂廷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
1943年成立党支部,姜明禄任党支部书记,组织开展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194
9年10月,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29名。2002年,党员达到43名。曾任党支部书
记有姜明禄、姜明善、姜春芳、林桂廷、林长武、林福珍、姜来玉、姜顺朋、姜爱东
、姜君。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
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
员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
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林桂廷、姜明福、林绍、姜明禄、林告、姜顺朋、姜来玉
、姜元勇、姜顺斋、姜维利、林福堂、姜忠亭、姜君。

人物

烈士名录姜茂清姜茂发姜春仙
邹化申林富林寿义姜宋芝姜维邦

撰稿:姜来玉审稿:姜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