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家兰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637&run=13

概况

元至元年间(1335-1340年),顾姓来此建村定居,以姓命村名顾家岚,演变为古
家兰村。后姜姓由晶泉夼村迁居于此,董姓由莱阳东关迁入。
古家兰村位于海阳市西北部,地处东经121°01′,北纬36°59′。东与河
南村为邻,西与东夏屋庄相连,南与亭子口村接界,北与忠厚村隔昌水河相望。隶属
发城镇。距镇政府驻地35公里,距市政府驻地38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约1.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2公顷,粮田面积106.6公顷
,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苹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320户,970人。有姜、董、孙、刘、于等5姓,均为汉族,其
中姜姓人口最多。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160元。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50万元,第一
、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4%、8%、17%,人均纯收入3198元。

大事记

1941年本村解放。
1942年冬日军大扫荡,杀害村民4人,烧毁房屋30间,粮食物资若干。
1943年5月本村成立中共党支部。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300公斤,总产30万公斤。1980年前后,粮食亩产40
0公斤左右。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达到800公斤。2002年,粮食
亩产603公斤,总产38.3万公斤。
1981年以来,全村栽植苹果26.7公顷。2000年,苹果产量达18万公斤,收入
10万元。
2002年,第一产业收入703万元,其中农业360万元,畜牧养殖业340万元,
林业3万元。
第二、三产业建国初期,本村没有工副业项目。改革开放后,党支部发动群众发
展第二、三产业,先后办起了商店、面粉厂及运输、饮食服务业等。2002年,第二、
三产业从业人员174人,收入230万元,其中工业32万元,建筑业41万元,运输业56万
元,商饮业31万元,服务业70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古家兰小学,在校学生20名,后学生逐年增多。自建国至
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72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80公斤左右。建国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957年,人均粮食180公斤,总收入17万元。2002年,人均存款余额2400元,全村有
三轮机动车7辆、手扶拖拉机200辆、电视机320台、电冰箱10台、电话120部、洗衣机
4台。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1年,八夼村孙希海来村开展中共地下工作,姜在宣、姜在
恒、姜立合、姜占元等5人参加活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批党员。1943
年5月,成立党支部,时有党员5人。2002年,全村有党员40名。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
有姜在宣、姜玉璞、姜洪贵、姜瑞堂、姜在荣、姜贵南、姜占元、姜启国、姜海、姜
伟超、姜桂义、姜忠国。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5月,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
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委
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姜寿春、姜洪太、姜
同春、姜瑞堂、姜立合、姜洪仁、姜占元、姜启国、姜洪开、姜海、姜洪杰、姜洪革

人物

人物简介董文南(1927-1997)曾用名董忠国。大专文化,中共党员。1941年参加
革命工作,曾任中共区委宣传委员、县委秘书。1948年随大军南下,先后任区委书记
兼区长、地委宣传部长,湖北日报社办公室主任、编辑部主任,湖北省计委处长、副
主任等职。
姜洪宣(?-1999)后改名江斌。1942年参加工作,曾任小学教师、中共县委秘书
。后参加八路军,师级,大校军衔。
姜成1957年参军,曾任解放军某部师政委。

撰稿:姜玉璞 姜启国

审稿:姜忠国 姜洪革